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3.50 KB
- 文档页数:5
曹刿论战练习题(试题设计一)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1)齐师伐我()(2)肉食者鄙()(3)小信未孚()(4)又何间焉()(5)神弗福也()(6)衣食所安()(7)小惠未徧()(8)牺牲玉帛()(9)弗敢加也()二. 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参见《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 翻译下列句子:1. 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阅读:文段(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 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 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曹刿论战01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肉食者鄙.( )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 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5)齐师伐..我( )( )(6)可以..一战( )(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B.忠之属也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公问其故.B.必以.分人以.中有足乐者C.其.乡人曰舍其.文轩D.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补出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
(1)必以( )分人(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决定战争的三大因素,其中,“人和”至关重要,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
(3)“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结局证明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古知兵非好战”的深刻思想,先贤读兵论战并不崇尚单纯以武力制胜。
古代兵家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义之师可以得到民众支持,常常会“不战而屈人之兵”。
20 曹刿论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guì) 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B.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 遂.逐齐师(suí)C.肉食者鄙.(bǐ) 登轼.而望之(shì) 望其旗靡.(mí)D.夫.战,勇气也(fú) 下视其辙.(zhé) 弗.敢专也(f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3)神弗福.也 (4)衣食所安.(5)弗敢专.也 (6)必以信.(7)小信未孚. (8)虽不能察.(9)望其旗靡. (10)彼竭.我盈(11)齐师.伐我 (12)牺牲..玉帛(13)公将鼓.之 (14)忠之属.也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故克之.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5.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下列句子在语序上与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微斯人,吾谁与归?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填空。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2)《曹刿论战》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曹刿利用了作战中“,, ”的特点,趁敌军士气衰竭之际一举战胜了敌军。
《曹刿论战》随堂测试一、公元前684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
在鲁国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请列举:。
二、你能给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吗曹刿( ) 又何间( )焉肉食者鄙( )fú( )敢专也小惠未biàn( ) 玉帛( )败绩( ) 小信未fú( ) 下视其辙( )登shì( )而望之遂( )逐齐师夫( )战,勇气也望其旗mǐ(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四、理清课文思路,阅读文段,探究下列问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解释加粗的词。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谋之:(3)肉食者鄙:。
(4)小惠未徧:(5)小信未孚:。
(6)神弗福也: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3.从曹刿与同乡的对话,可看出曹刿怎样的品质?我的理解:。
4.鲁庄公认为战前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用愿文回答)。
5.对于鲁庄公战前的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6.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我的理解:。
7.联系实际,说说“取信于民”或“诚信”的重要性。
我的见解:五、理解下列加粗字的含义,说出相应的成语齐师伐我:齐人三鼓:惧有伏焉:望其旗靡:小信未孚:夫大国,难测也:未能远谋:故克之:三而竭:观其辙:参考答案一、如: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官渡之战,以及现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著名战役,等等二、(略)三、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情:实情感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四、1.(1)参与(2)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3)鄙陋。
《曹刿论战》习题1.填空本文选自《》,传奇是所作。
文中所记的战争是。
2.说明加线的词语A.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B.捐躯玉帛,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雌雄3.翻译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认什么缘故是作战的全然?5.作战时第一次敲鼓能够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情形完成。
那个成语是。
6.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缘故是什么?(原文回答)7.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他“不鄙”。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8.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弱胜强的战役?9.本文要紧通过和描述,塑造了一个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10.“既克,公问其故。
”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1.答案:左传;左丘明;长勺之战解析:【分析】《左传》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纪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形。
【点评】这是考查文史常识的题,需要认真背诵。
2.答案:伐:进攻;砍伐。
加:虚夸;戴。
安:养;怎么,哪。
解析:【分析】一词多义是特殊的文言现象,需要在比较中经历。
【点评】这是考查说明词语的题,是基础题,需要平常结合课下注释认真背诵。
3.答案: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必然依如实情来处置。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解析:【分析】句子翻译通常考的都是原文中重点句子,比如写景的,点明中心的,发表议论的等,因此如此的句子平常要认真背诵。
【点评】是考查句子翻译的题,需要把握句子翻译的方式,认真背诵,力求通顺流畅。
4.答案:取信于民解析:【分析】取信于民的具体做法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点评】这是考查语文内容明白得的题,需要认真读一读原文,结合课文的中心作答。
5.答案:一鼓作气解析:【分析】本文中显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等。
九年级语文(下)《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九年级语文(下)《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给加粗的字注音①曹刿请见()②又何间焉()③小信未孚()④牺牲玉帛()⑤小惠未徧()⑥登轼而望之()⑦夫战,勇气也()⑧望其旗靡()2、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词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公将鼓之()④衣食所安,弗敢专()()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解释下列相同词语的古今意义。
肉食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为人卑鄙()牢狱之灾()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是犯错()真情实感()忠之属也()牺牲玉帛()为人忠实()为国牺牲()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6、《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7、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8、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同步训练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同步训练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同步训练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一.基础识记1.《曹刿论战》选自,相传是春秋时期所作。
《左传》原名亦称,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答案:《左传》|左丘明|《左氏春秋》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
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写战前,曹刿拜见鲁庄公,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解析:分析:概括段落内容,第一段写的是在战前,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讨论如何与齐军作战的条件。
点评:概括文段的内容,方法是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来概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答案:D解析:分析:D应是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曹刿论战我夯基我达标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又何间.( )焉(2)小惠未徧.( )(3)辙乱旗靡.( )(4)齐师败绩.( )2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说明。
3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诵停顿。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翻译下列句子。
(1)捐躯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夫战,勇气也。
5《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传奇是________时期________所作,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部书是依照鲁史写的________体史书。
我综合我进展一、阅读明白得(一)(2009浙江义乌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捐躯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
战则请从。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从)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曹刿以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钅辱④与农夫居垅亩当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
今令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积累与运用1.guìjiànbiànfúbóbǐzhémǐshì2.①同“遍”,普遍;跟从,支持。
②为人信服;赐福,保佑。
③击鼓进军。
④养;独自专有。
C3.C4.⑴参与;中间。
⑵鄙陋,目光短浅;卑鄙。
⑶指猪、牛、羊等祭品;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⑷案件;监狱。
5.⑴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
⑵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6.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理解与鉴赏1.战争的双方性质鲁国2.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人三鼓后,齐人辙乱旗靡时。
3.……乃入见。
‖问:“何以战?”……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4.爱国热情;深谋远虑5.记叙,语言、动作6.D7.示例: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拓展与提高1.C(“进”向上,指在朝廷。
)2.A(“食”,音sì,给……吃。
)3.D4.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
)5.⑴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
⑵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
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反思】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
21曹刿论战1.作家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2)古今异义又何间.焉(古义:参与,读jiàn。
今义:常指隔开,不相连接;读“jiān”时,作“中间”等讲。
) 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个人利益或生命。
)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关押犯人的地方。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再次,又。
)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
)(3)词类活用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4)一词多义【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以】何以战(介词,凭借。
)必以分人(介词,拿,把。
)必以情(介词,按照。
)【故】公问其故(名词,缘故,原因。
)故逐之(连词,因此。
)【焉】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主题解说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4.重点突破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一:庄公的“鄙”表现在战前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灵,而不是百姓;战时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战后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21 曹刿论战01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肉食者鄙.( )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 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5)齐师伐..我( )( )(6)可以..一战( )(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B.忠之属也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公问其故.B.必以.分人以.中有足乐者C.其.乡人曰舍其.文轩D.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补出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
(1)必以( )分人(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决定战争的三大因素,其中,“人和”至关重要,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
(3)“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结局证明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古知兵非好战”的深刻思想,先贤读兵论战并不崇尚单纯以武力制胜。
古代兵家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义之师可以得到民众支持,常常会“不战而屈人之兵”。
材料二: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凤凰中学九年级(1)班将开展一次以“反省战争,珍爱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小华同学参加了本项活动,搜集了一些表现反战主题的古诗词名句,请选一则加以赏析。
①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②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锦同学搜集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名言。
请选择其中一句谈谈你的感悟。
A.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C.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
(巴斯卡)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课内精读(娄底中考)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惟长/堤一痕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案件)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4.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03拓展阅读(滨州中考)【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
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
”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
”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
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
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
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
②比:连续。
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
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
⑤促:赶快。
⑥亟(jí):赶紧。
⑦敌:对手。
⑧纵:纵然。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C.绣谢.曰长跪而谢.之D.公问其故.故.不为苟得也16.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绣以精兵追退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策之不以.其道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19.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21曹刿论战1.bǐjiàn fúbóshìfúmǐ 2.(1)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2)顺从,听从(3)赐福,保佑(4)养个人专有(5)军队攻打(6)可以凭借 3.B 4.C 5.(1)之(2)断之(3)鼓气鼓气 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2)作战,要靠勇气。
(3)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情。
7.(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齐师败绩遂逐齐师(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8.示例: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愿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9.(1)示例:第②条。
人在边关已烂成白骨一堆,可家乡的妻子毫不知情,还在做着不久会在一起甜蜜生活的美梦。
深刻地控诉了战争摧残幸福家庭的罪恶。
(2)示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诉我们,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人心所向,因此不能炫耀武力,恃强凌弱。
10.B(解析:“长堤”是一个词,不应分开。
) 11.C(解析:“公将鼓之”的“之”字不解释为代词,那件事,而应是音节助词,不译。
) 12.A(解析:选文应是详写战前,略写战中、战后,所以A项错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 13.(1)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2)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4.“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②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③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