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压抑到分裂——《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悲剧命运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03.01 KB
- 文档页数:2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伦理困境解读1. 引言1.1 引言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是一个备受伦理困境困扰的人。
她面对着权力与道德的冲突,自我价值与社会期望的碰撞,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的权衡,以及道德选择与情感冲突。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玛丽·特纳个人的困惑,也代表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伦理挑战。
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玛丽·特纳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背后的道德考量和情感纠结。
通过对玛丽·特纳的故事进行分析,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从而对自身的行为做出更加明智和负责任的选择。
【2000字】2. 正文2.1 玛丽·特纳的伦理困境玛丽的艺术天赋和追求真理的决心让她不断面对权力与道德的冲突。
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她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才能,同时还要与权威人物的意志相抗衡。
玛丽还要面对自我价值与社会期望的碰撞。
她的音乐才华让她倍受赞誉,但社会却希望她成为一个乖巧听话的女性,这让她感到困惑和矛盾。
在做出个人选择时,玛丽不得不权衡个人的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她常常被迫做出艰难的抉择,同时也要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玛丽还要处理道德选择与情感冲突。
她的内心常常被矛盾的情感所困扰,但她最终还是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玛丽·特纳在《野草在歌唱》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处境,她的经历给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2.2 权力与道德的冲突在这种权力与道德的冲突中,玛丽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和选择的艰难。
她不断地思考着自己的立场和选择,努力寻找一条符合自己内心信念的道路。
社会对于个人的道德选择和权力利益常常会造成冲突,使得玛丽无法轻易获得解脱和选择的自由。
2.3 自我价值与社会期望的碰撞在小说中,玛丽·特纳经历了许多挣扎和痛苦。
她被迫在家庭和职业之间做出选择,同时又要应对外界对她的期待和评判。
摘要多丽丝·莱辛(1919-)被认为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被誉为是继伍尔夫(Woolf)之后,英国最伟大地女性作家之一。
她不仅长寿,而且创作生命也很旺盛。
她一生不断地转变写作类型,但始终没变的是那一代人对于社会持之以恒的关注。
英国文学传统,特别是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及创作手法,是她一生的创作基调。
《野草在歌唱》就是她早期创作的一部反映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
《野草在歌唱》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玛丽在西方殖民主义与男权中心的双重枷锁下,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家庭里受丈夫主宰,社会中受白人排挤,因而内心世界逐渐失衡直至精神错乱的悲剧故事。
小说还描写了黑人摩西对自我身份的追寻,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其表现出来的颠覆潜能,预言了殖民统治的瓦解。
另外,小说对白人社团内部殖民者对穷苦白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刻画,也反映了殖民统治行将末日的先兆。
整部小说传达了作者对殖民统治下白人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注,对受压迫的非洲人民的同情和对殖民统治的强烈谴责。
本论文认为,《野草在歌唱》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悲剧性人物。
为了更准确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命运和产生的社会根源,论文针对小说中的三种人物类型—女性,黑人和殖民者—分别采取了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和新历史主义等文学批评方法。
经过论证,论文发现以下结果:一、以玛丽为代表的女性,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无法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生活,婚前不能选择独身,婚后又失去了工作的权利,只能从属于丈夫或男性。
玛丽最后被摩西杀死的悲剧是整个社会对女性摧残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摩西的过错;二、以摩西为代表的黑人,在白人殖民的土地上,他们失去了主人的地位,只能为白人充当廉价的劳动力,受尽他们的剥削和歧视。
摩西身上寄托了作者莱辛对黑人的期许,他身上有普通黑人身上没有的善良、温情、教养和尊严。
用《摩西十诫》中的“摩西”作为小说中黑人代表的名字,传达了莱辛对黑人种族的同情,也肯定了黑人对白人殖民反抗力量的正义性;三、同样身为白人,莱辛对白人殖民者作了无情的揭示和鞭挞。
玛丽的人格分裂及其根源—精神分析下的《野草在歌唱》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以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为背景,讲述了女主公玛丽悲剧的一生。
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解读玛丽的人格分裂以其根源。
婚姻束缚下的反抗与妥协,种族制度下的坚守与背叛,这两大矛盾伴随着玛丽的一生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标签:《野草在歌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分裂《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名作,并于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以黑人男仆摩西杀死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玛丽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
瑞典文学院致多丽丝·莱辛的颁奖词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①。
精神分析理论是流行于20世纪的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它的奠基者是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本我是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和感情等,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中。
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精神病。
在《野草在歌唱》中,由于成长和生活环境影响,玛丽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严重失衡并且一直处于强烈的冲突中。
被压抑的欲望和感情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发泄出来,以致最后精神崩溃,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而这一切悲剧的源头都可以追溯至她成长的家庭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
玛丽在一个缺乏爱的家庭里长大。
父亲嗜酒如命,母亲独自承受着照顾家里七个孩子的重任。
父母常常因为钱和账单的事打架和争吵,家里一直都是鸡犬不宁。
所以,在小玛丽的眼里,父亲是个没有责任心的人,而母亲的形象则是备受父亲的压迫下“身材高大、骨瘦如柴的女人,一双亮闪闪的眼睛带着病态,又含有怒意”②。
在那个父权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父亲是父权制的典型代表。
谈《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悲剧的必然性作者:张艳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11期内容摘要:玛丽生活在有着严重种族歧视、女性歧视的非洲南部。
作为一名白人女性,玛丽在精神上始终被动地接受环境和命运的摆布,她从未真正理解自由的内涵,狭隘的种族歧视意识又妨碍了她对社会自身的关系做深刻的思考,从而使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玛丽分裂狭隘悲剧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环境极其社会地位、种族歧视制度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
本文将从种族、性别的双重歧视,人性自身的弱点等方面来剖析玛丽悲剧的必然性。
玛丽的童年生活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落后闭塞的乡镇和成天吵闹的父母在她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从小她就在大人那接受了仇视“黑种穷鬼”的教育,尽管她和全家人过着经济拮据的穷困生活。
这种现实与理念相悖的教育,使玛丽在幼年时期的心理就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玛丽的骨子里,有着一种强烈的欲望要摆脱这种贫寒压抑的生活,过自己幸福自由的日子。
当她跨出学校大门,找到了一份单调刻板的小职员工作,自认在经济上已经完全独立,她对这种生活感到比较满足。
由于幼年时目睹父母的争打吵闹和父亲邋遢潦倒,玛丽对男性与婚姻生活有着一种本能的抗拒心理,她希望永远过着单身自由的快乐生活,殊不知,当她成为别人口中的老姑娘,世人异样的目光和恶毒刻薄的议论,使她不得不意识到:要赶紧找到一个丈夫,来摆脱别人的非议。
迪克的出现,给了玛丽一线希望,尽管双方并不相爱,但都有着迫切的想结婚的愿望。
玛丽把婚姻生活寄托到了迪克的农场上,希望农场的自然气息能冲淡她眼下在城市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迪克只是想娶一个愿意在农场和他一起生活的任意一个女人,现实的残酷注定两人的结合只能以悲剧收场。
玛丽在农场的生活给了这个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女人沉重一击。
炎热的天气,铁皮的房子,肮脏而破旧的陈设,农场物质生活的匮乏与艰苦,远不是她所能承受的。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暗夜的独行者”——《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神经症人格的霍妮式解读刘立爽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野草在歌唱》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
小说的女主人公玛丽是“暗夜的独行者”,在经历了童年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后,不堪忍受闲言碎语,她又走向了失败的婚姻生活。
面对着懦弱无能的丈夫,黑人仆人的暧昧言行,她困囿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深深的焦虑中惶惶度日。
这特殊的个人成长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玛丽的悲剧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玛丽终于勇敢地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选择走向死亡,却恰恰是其通往黎明的选择,正像野草生生不息,绵延希望。
关键词:玛丽;焦虑;神经症人格;防御策略作者简介:刘立爽,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102-03前言: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当代女作家。
她的作品深入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思想、情感以及文化上的转变,被誉为20世纪少数拥有接触心灵的西方小说家。
莱辛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于2007年成为第十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作家。
《野草在歌唱》是莱辛的处女作,该书自1950年一经出版就得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
小说以倒叙的手法从非洲农场主妻子玛丽被其黑人男仆杀害展开,给读者详尽展现了玛丽悲剧的一生。
在故事的行进中,20世纪中期英国殖民统治下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也在缓缓揭露。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是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为精神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向,其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分析。
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阐释到:“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紊乱。
析《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心路历程摘要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野草在歌唱》讲述了非洲殖民地一个白人妇女玛丽·特纳的悲剧人生,由于小说特殊的殖民地背景,评论界多从社会历史视角谴责殖民主义对人的精神毒害。
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理论,展现玛丽的心路历程,探析其悲剧的心理根源。
关键词:玛丽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心路历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是英国上世纪50年代之后最为出色的女作家之一,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最为高寿的作家。
在她的写作生涯中创造了多部经典作品,涉及的题材广泛。
从创作的最初时期,莱辛就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这一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提倡个体的重要性。
《野草在歌唱》是莱辛的处女作,小说主人公玛丽身上所体现的悲剧包含了多层含义,政治的、社会的、种族的、人性的、情爱的……,历来众说纷纭。
由于该小说特殊的殖民地背景,长期以来,评论界多从社会历史视角谴责殖民主义对人的精神毒害。
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运用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理论,展现玛丽的心路历程,探析其悲剧的心理根源。
一荣格心理分析理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jung)在早年曾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有过合作,后来因对其精神分析相关理论产生质疑而分道扬镳。
荣格认为,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欲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源的理论是错误的,他认为心灵的结构和动力才是最主要的,继而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认为,心灵是人格的总体,它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荣格的心灵有三个层次的内容: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在心灵中,意识是唯一一个能够被个体感知的部分。
荣格指出:“意识的本质就是辨别,对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的辨别。
事物之所以具有分立和对立,都是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够将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东西、适当的和不适当的东西区分开来”。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形象探析摘要:《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童年的创伤体验超出了玛丽正常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撕裂、摧毁了玛丽完整认知、表达生命体验的能力,打乱了其对正常生存语境的理解,使其失去正常的自我控制、与人相处和理解事情的能力。
玛丽被无法愈合的创伤、难以名状的恐惧、乱梦萦绕的长夜所异化,折磨得不堪一击,在绝望中等待死亡,导致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玛丽形象形象解读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家庭、婚姻创伤及其导致的人生悲剧发人深省。
玛丽童年的孤苦生活,父亲的不负责任、酗酒、无能,母亲的抱怨,父母的争吵,给玛丽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创伤记忆在其婚后屈辱、艰难的生活中机械再现,又一次次被玛丽心理的抵御机制阻挡,使其与外界的联系建立失败,创伤无法愈合。
创伤克服的失败、人格的分裂,在痛苦的婚姻生活中起着催化变形的刺激作用,导致其悲剧的发生。
父亲死后,切断了玛丽童年记忆的最后一根纽带,她决心把那些事情忘记。
她就这样单纯、孤立地生活,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看到别人结婚,她有些伤感,可是想起童年的家庭毫无安宁可言,她又极其讨厌男女关系,在婚姻这微妙而强大的压力下,她开始有些不安、惊慌,甚至恍恍惚惚。
直到有一天,玛丽在朋友家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她三十多岁还不结婚,保持少女的样子,转眼间自己成了别人飞短流长的对象,她开始自我怀疑、否定自己。
“她自己心里承认自己一无是处,是个废物,是个没人要的可笑的人”。
玛丽长期自我压抑,隔离,导致失去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别人的目光否定自己。
那段日子里,玛丽对自己不能感知的体验无法表征,她逃避、转移注意力,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看电影。
她讨厌男人,在别人的判断下否定自己,不得不急着找个男人结婚,她满腹心事却早已失去了吐露的本能,每天昏头昏脑,心神不安,匆忙之中嫁给了贫穷、无能的白人农场主迪克?特纳。
朱迪斯?赫曼在《创伤与康复》中说:“创伤事件的破坏性超出了受害人正常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使受害人失去正常的自我控制、与人相处和理解事情的能力。
外/国/文/学/研/究玛丽的伦理悲剧—三维伦理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蔡 斌 宋彤彤摘要: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内涵丰富,一出版便备受关注。
学者们分别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不同角度剖析过这部作品。
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从三维伦理角度—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逐层解读这部作品,分析女主人公玛丽梦想破灭、人格分裂、家破人亡的伦理学意义,探讨发生在她身上不可避免的伦理冲突和悲剧命运,由此揭示出传统伦理道德对人们精神封闭式的压制和扭曲。
小说传达了莱辛对人类伦理建构的深切关怀和广博的人道主义的情怀。
关键词:莱辛 《野草在歌唱》 家庭伦理 社会伦理 政治伦理作者简介:蔡斌,南京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宋彤彤,南京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Title: Analysis of Mary’s Tragedy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Ethical PerspectiveAbstract: Doris Lessing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 riter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literature arena. Her first novel The Grass Is Singing, with its profound implications, captures much critical attention since its publication. Numerous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is work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name a few, post-colonialism, feminism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tries to interpret the ethical tragedy of the heroine Mary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ethical angle—family ethics, social ethics and political ethics, therefore reveals the suppression and distortion of traditional ethics over men’s spirit and Lessing’s broad humanistic feelings.Keywords: Lessing, The Grass Is Singing, family ethics, social ethics, political ethicsAuthors: Cai Bin <cb_6203@>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211100). His major field is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Song Tongtong <zssghoedn@> is a graduate student of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1100). Her major field is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作为20世纪英国文坛的常青树,是“最有成就的、多才多艺的,并且是最具有启发性的用英语写作的非洲籍英国作家”(Ghosh 27)。
…2012.1《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处女作。
这部小说是以殖民统治下种族意识盛行的南部非洲为背景,通过对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特别是对女主人公玛丽悲剧命运的描写,其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玛丽是南部非洲土生土长的白人,从小生活在由种族隔离制度形成的风气之中,家境贫困,父母不和,使她本能地渴望摆脱这种生存状况,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强烈的渴望,也使她很容易满足:当她找到一个职位后,便对那单调刻板的工作感到很满意,同时对自己的单身生活也感到很满意,因为她可以不受任何干扰。
但世俗社会的力量如无形之网渐渐向她收紧:30岁、老处女、异样的目光、不无恶意的玩笑、难耐的孤寂感等。
她被迫走向婚姻[1],嫁给了她并不爱的农场主迪克,婚后日子过得非常穷困。
她对现状不满,曾尝试离开丈夫独立生活,可最后只能回到迪克身边,而且不得不与她一直排斥的黑人雇工们打交道。
在长期的交往中,她与她一直憎恨的黑佣摩西产生了暧昧关系。
然而,在种族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她严重地伤害了摩西,以致最后被摩西杀死。
玛丽·特纳悲剧命运的根源是种族隔离制度所形成的社会氛围,即种族隔离之“风”。
一、种族隔离之“风”形成了玛丽的固有观念1.对“黑种穷鬼”的根深蒂固的仇视。
细读原著之后,我们可以追寻到玛丽·特纳的种族观念的根源:小说中有一个人物———托尼。
托尼不是土生土长的南非白人,他来自于英格兰,从小就学会了一些模糊的平等观念,因此在初到南非的时候,他对土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惊异甚至反感。
他“本来是打算把土人当做人看待的”,但是他“毕竟不能和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对抗”①。
关于托尼思想的变化过程,小说给出了形象而精辟的描述:他们都非常识时务,又极其自觉,总是时时刻刻地留神学习种种新的行为举止。
在这里住久了的移民们会说:“你应该了解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