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区民间工艺旅游开发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15.43 KB
- 文档页数:2
《嘉定黄草编织制作课程》项目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项目:黄草编设计与制作(参考学时86)一、教学目标:以上海嘉定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今天艺术设计教学课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拓宽教育活动载体,丰富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嘉定黄草编设计与制作相关工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嘉定黄草编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图案、丰富的造型,加深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学习。
并通过一系列模块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嘉定黄草编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与流程,能独立设计制作简单草编作品,并将传统元素运用于艺术设计中。
最终目标:学习中国传统的民间技艺,掌握黄草编织工艺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促成目标:1.了解黄草编织的历史和工艺特色2.了解黄草编织的材料和手工技艺3.学习黄草编织的工艺制作和模具运用二、工作任务1.黄草编作品赏析2.黄草编的材料与基础手法3.黄草编的平面编织技法(杯垫的制作)4、黄草编的立体产品的编织(果盒编织技法)5、黄草编的主要产品手提包的编织三、活动设计1.聘请徐行当地编织能手示范带教和教师协助讲解的方式,通过学生实践体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到黄草编的发源地嘉定区徐行乡实地感受,走访草编织农户,了解黄草编的历史背景,黄草材料及编织产品。
2.请民间编织能手示范草编工艺,讲解黄草材料及特点,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传授最基本的编织技法,讲解编织基础技法及工艺流程,学习平面编织技法。
3.示范和讲解立体产品的编织,编织模具的作用,了解立体编织方法和要求,学习草编盒身、盒盖的制作。
4、学习黄草编的手提包的制作,讲解不用编织技法的运用。
学习草编的包和包手柄的制作,结合产品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市场需要等要素入手,分析手工艺产品的特色。
教学模块:1、黄草编织产品介绍(课时14)通过实地参观,查阅资料,访谈当地居民等形式,让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了解黄草的来历、种植方法,了解草编模具的种类和特点,了解草编织品的历史、种类、发展趋势,了解编织草编织品的工艺方法和目前徐行地区草编的发展情况。
嘉定区好玩的地方嘉定区是上海市的一个行政区,位于上海市西北部。
这个区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以下是嘉定区一些好玩的地方。
一、嘉定古镇嘉定古镇位于嘉定区中心,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小镇。
这里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传统文化,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在古镇里,你可以漫步在石板街上,欣赏古老的建筑风格,品味当地的特色小吃,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
古镇还有许多古迹和博物馆,如嘉定府、嘉定博物馆等。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嘉定的历史文化,并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氛围。
二、嘉定根雕艺术馆嘉定根雕艺术馆是中国最大的根雕艺术展示馆之一,位于嘉定区南翔镇。
这里展示了大量的根雕艺术品,包括根雕摆件、根雕家具、根雕屏风等。
根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家通过雕刻横生树根而成的艺术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根雕作品,了解到根雕的历史和制作工艺,甚至可以亲自参与根雕的制作体验。
三、嘉定国际赛车场嘉定国际赛车场位于嘉定区徐行镇,是中国著名的赛车场之一。
这里举办了许多国际和国内的赛车比赛,吸引着众多车迷和赛车运动爱好者。
在这里,你可以观看到激烈的赛车比赛,感受到速度和激情。
此外,赛车场还提供赛车试驾和赛车训练等服务,让你亲身体验赛车的酣畅淋漓。
四、嘉定海派文化景区嘉定海派文化景区位于嘉定区安亭镇,是一个展示上海海派文化的景区。
这里有许多具有海派风格的建筑和景点,如江南造船厂、曹家渡古镇等。
在景区里,你可以了解到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欣赏到精美的海派建筑,品味当地的海派美食。
同时,景区还举办了许多海派文化活动和展览,如海派音乐会、海派服饰展等,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派文化。
五、嘉定梅园嘉定梅园位于嘉定区江桥镇,是上海市最大的梅花园之一。
每年春季,梅园里的梅花盛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里有各种品种的梅花,色彩斑斓,香气扑鼻。
在梅园里,你可以漫步在梅花林中,欣赏梅花的美丽,感受春天的气息。
上海新场古镇非遗项目
上海新场古镇的非遗项目
上海新场古镇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镇。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古镇的独特魅力。
上海新场古镇以其传统的手工艺品闻名于世。
这些手工艺品包括陶瓷、织锦、木雕等。
陶瓷作为古镇的特色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样式吸引了众多游客。
织锦则是古镇上的一项传统工艺,通过细腻的手工编织,将各种图案和色彩融入到布料中,制作出华丽而精美的织锦作品。
木雕则以其精致的雕刻技艺和传统的设计风格而闻名,成为了古镇非遗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上海新场古镇还保留了传统的戏曲表演。
这里的戏曲演出以豫剧为主,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技巧,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到经典的戏曲剧目,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这里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民间舞蹈和杂技表演等,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内涵。
上海新场古镇还以传统的手工技艺——剪纸而闻名。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手工剪刻纸张,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造型。
在古镇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许多剪纸艺人正在展示他们的技艺,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看。
这些剪纸作品以其精细的工艺和
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备受赞赏。
总的来说,上海新场古镇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展示了古镇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传统手工艺品、戏曲表演还是剪纸艺术,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古镇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往上海新场古镇,亲身感受这些非遗项目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南翔古镇调研报告
南翔古镇是上海市嘉定区的一处历史悠久的景区,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饮食文化而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南翔古镇的景点、特色美食以及游客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分析和总结。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本次调研的结果。
一、景点
1. 调查数据显示,南翔古镇的主要景点有南翔红梅书院、南翔文化广场等。
其中,红梅书院作为古镇的一处文化景点,受到游客的青睐程度较高。
2. 调研中还发现,古镇的一些传统民居和古街巷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兴趣,尤其是喜欢摄影的游客。
二、特色美食
1.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南翔古镇最著名的特色美食是南翔小笼包。
南翔小笼包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吸引了大量美食爱好者的到访。
2. 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南翔古镇的传统老字号餐厅也备受游客青睐,尤其是以家常菜和小吃为主的餐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品尝。
三、游客服务
1. 调查数据显示,南翔古镇的游客服务相对较好。
景区内设有导游服务中心,并提供多种语言的导游讲解服务。
2. 此外,古镇还设有多处停车场、卫生间和休息区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和休息条件。
综上所述,南翔古镇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景区,既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饮食文化,又有完善的游客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参观。
然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游客服务中心的导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特色美食餐厅的排队时间较长等。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游客服务的培训,提高导游的讲解水平,同时完善特色美食餐厅的管理和服务流程,以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嘉定古镇文旅融合调查报告一、引言嘉定古镇作为上海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下,嘉定古镇正面临着如何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调查研究嘉定古镇文旅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嘉定古镇的文旅资源嘉定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其中,嘉定古城墙、古街区和古建筑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
此外,嘉定古镇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如嘉定剪纸、嘉定糕点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三、文旅融合的现状尽管嘉定古镇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但在实现文旅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古镇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矛盾。
一些旅游开发项目对古镇的原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其次,古镇的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旅游设施、交通配套和导游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四、文旅融合的问题与挑战在嘉定古镇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古镇需要保持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同时又要满足游客的需求。
其次,如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
五、文旅融合的解决方案为了促进嘉定古镇的文旅融合发展,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文化保护工作,保护古镇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在旅游开发中,要注重保持古镇的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破坏性开发。
其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设施和交通配套,加强导游培训,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推广古镇的特色手工艺品和美食,增加游客的消费体验。
六、文旅融合带来的机遇文旅融合不仅带来了问题和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首先,文旅融合可以推动古镇的经济发展。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其次,文旅融合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当地居民可以通过开设民宿、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增加自身收入。
上海嘉定古镇:追寻古镇文化的北郊风情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被誉为“东方巴黎”,其繁荣与现代化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然而,在这个城市的北郊,隐藏着一个能带我们穿越时光的宝藏——嘉定古镇。
嘉定古镇位于上海市嘉定区,距离市中心约30公里。
它历史悠久,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古镇以其独特的北郊风情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闻名于世。
进入嘉定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街道。
沿街两旁是一排排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它们的白墙灰瓦、青砖黛瓦,构成了一幅古老而又静谧的画卷。
散步在这条街上,仿佛穿越回了古时的嘉定。
尽管现在的嘉定已经被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所笼罩,但是这里还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北方水乡特色,是青年人感受古镇韵味和怀旧情怀的好去处。
古镇里最吸引眼球的要数那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
嘉定古镇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方的特色,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这些古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木质结构,有的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元素。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嘉定文庙和古镇宫,它们是古镇的灵魂所在,也是嘉定古镇的标志之一。
嘉定文庙是古镇的精华所在,也是上海市最大的一座文庙。
文庙占地面积广阔,临水而建,有着典雅的庭院和精美的雕刻。
其中保存着大量的历代文人学士的牌位和碑刻,展示了嘉定古镇的文化底蕴。
每年的春秋两季,文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品尝特色小吃,场面热闹非凡。
与文庙不同,古镇宫更像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宫殿。
它建于明代,是一座原本供奉地方神明的庙宇,现今仍然保留着神圣的氛围。
宫内保存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一幅明代大济画像,画像生动地展现了古时的嘉定古镇景象。
古镇宫门前一对古老的青砖石狮更是成为了古镇的标志之一,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留影。
除了文化古迹,嘉定古镇还有许多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
例如著名的嘉定古镇公园,这座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公园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欣赏碧水蓝天。
嘉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嘉定县位于上海市西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名城,嘉定县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传统戏曲、传统音乐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嘉定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巨大压力。
因此,嘉定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多种手段。
首先,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这个机构应该由专门人员组成,他们应该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的技能,能够有效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传承和展示工作。
其次,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这些法律和政策应该从保护、传承、展示、利用等多个方面加以规范和引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的保护。
除此之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发掘和挖掘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和利用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耐心。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采取多种手段。
首先,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并将这些遗产传承给后人。
其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节庆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民俗节庆等等。
这些活动和节庆既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可以激发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上海嘉定竹刻工艺田野调查报告摘要:上海嘉定竹刻技艺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品种之一。
它以刀代笔,将诗、书、画融于竹子上,赋予竹子全新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上海嘉定竹刻技艺传承人的实地调查和访谈,跟踪记录他们的现场制作过程,以文字、视频、录音等方式记录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图案、技法和构图等,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嘉定竹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嘉定竹刻、发展历史、嘉定竹刻工艺、现状分析1.嘉定竹刻的发展历史嘉定竹刻是我国最珍贵的工艺之一,对于文化生活的提升,具有很大的贡献。
早期的竹刻工艺简单粗糙,明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明代是个手工艺极度发达的时代,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人墨客大都集会于此,“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的表达出文人墨客对竹的喜爱以及推崇。
其中,文人朱鹤是嘉定竹刻的创始人,被誉为“嘉定竹刻之父”,其所开创的竹刻风格,后人称之为“嘉定派”。
朱鹤擅长书画,将其融于竹刻之中,以刀代笔,创造出了以透雕和深雕为主的技艺手法。
其子朱樱,进一步完善了并超越朱鹤的竹刻技艺,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赞誉。
朱樱之子,朱稚征,从小受家庭氛围熏陶,很早就继承了竹刻技艺,并善于创新,将竹刻技艺更推进了一步,他的作品代表着明末时期竹刻的最高艺术成就。
经过朱氏祖孙三代的创新发展,嘉定竹刻得以发展成专门的艺术门类。
到了清代初期,随着政治的稳定,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继“三朱”之后,吴之幡、王之羽、周灏、封氏三兄弟等,他们分别在不同竹刻技艺上精益求精,带动了嘉定竹刻进入了黄金时期。
清代末期向民国时期过渡时期,时局动荡,各行各业均呈现出不同的衰败景象,嘉定竹刻也不例外,此时的嘉定竹刻已经褪去了昔日的繁荣,艺术成就总体止步不前。
如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并于2006年将上海嘉定竹刻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授予王威和张伟忠成为上海嘉定竹刻传承人。
2.嘉定竹刻工艺2.1嘉定竹刻选材在进行竹刻创作之前,最关键的一步便是选材,竹子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竹刻作品的品质。
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作者:游红霞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1期摘要:嘉定区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方法将其进行SWOT(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推进上海旅游科学发展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 SWOT分析旅游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79-021 上海市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概述1.1 嘉定竹刻嘉定竹刻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原创者为朱鹤,朱鹤把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以刀代笔,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
清康熙雍正年间是嘉定竹刻的全盛时期,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颖多样,融诗、书、画、刀为一炉,是极具文化内涵的高雅艺术,甚至成为贡品传入宫廷。
“嘉定竹刻”已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徐行草编黄草草编是徐行的传统工艺品徐行黄草色泽淡雅,质地光滑坚韧,并能染色,用它编出的工艺品纹理清晰,平整光洁,并且门类多样,工艺精致,具有民族特色。
草编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又是工艺制品,亦是自然环保产品。
黄草编织堪称嘉定工艺美术制品一绝。
1.3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南翔小笼起始于清代同治(1871年),其创始人黄明贤出生于嘉定区南翔镇,早年开设日华轩糕团店,经营南翔大馒头,黄明贤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
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紧酵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