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10
- 格式:doc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11
考试时间:2012年11月12日下午2:30—5:00 试卷满分:15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滂.沱/磅.礴遏.制/拜谒.叱咤./姹.紫嫣红B. 悄.悄/悄.然弄.堂/玩弄.下载./载.歌载舞C. 青苔./鞭笞.菲.薄/绯.闻船舷./弦.外之音D. 玉玦./衣袂.瞋.目/嗔.怪栅.栏/春意阑珊.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惆怅呕歌风云变幻嘉言懿行B. 踌躇编辑桀骛不驯黯然泪下C. 屠戮和蔼提要钩玄博闻强识D. 旗竿震憾生杀与夺绿树成阴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最完美无缺的阴谋,最天衣无缝的计划,最终都有图穷匕见....的一天。
差别只在于,图是遂自己意愿慢慢打开的,还是被他人强行过早揭开的!B. 我们学生围在张老师的身边,让他在60岁大寿时享受着天伦之乐....。
C. 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
D.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变所致。
B. 给自己定位要有自知之明,因此当有两忌:一是不能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二是不能妄自菲薄,自惭形秽,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
C. 《生死疲劳》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D. 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还必须在建设民族文化和引领世界文化上有所建树,靠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感染力和竞争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天下心悦诚服”。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Ι卷(58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世纪文学创作中,以“乡下人进城”为主题的小说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引人深思。
②“乡下人进城”叙述与现代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多重指涉,使它得以成为中国当下现代化语境的一个隐喻,其由三部分构成:“乡下人”、“城”、“进”。
“乡下人”是一种身份,除了与乡土之间的“在乡”联系以外,很大程度是由城里人赋予的命名。
乡下人进入现代都市以后几乎成了一种新的族裔,其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在城乡意识形态框架中的被歧视身份都让他们困窘。
“城”绝不只是一个空间标志,迅急发展的中国社会正在日益地把原来在城的市民塑造成为“消费者”,原先在乡的人们天然地比在城的人们距离现代化远得多,他们入城后获得的身份暂时性地被定义为“民工”。
“进”是一个有方向性行走的动作,乡下人进城了,可是现实生活的经验在提示着:他们只是去了“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
“城”中的“现代化”神话召唤着乡下人“进”,可是他们的资本、受教育、择业能力的先天不足往往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在“退”。
③我们的社会、时代、经济、文明都正在经历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数千年历史的农业中国正在崛起、转变为现代工业国家,但是乡下人很少能够直接转变成为在工业社会、经济、文明中占据地位的人。
乡下人一时根本无法把自己变为城市公民,也难以接受乃至养成后现代文明的消费习惯。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非但不能给予乡下人与城里人相当的物质内容,反而更多的是给他们以文化意识的压迫。
乡下人只是进入到城市的边缘生活中,他们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当下中国的现代化表征。
乡下人都市边缘生活的空间主要表现是:垃圾生活,杂工生活,民工生活,小买卖生活等。
其中的“垃圾生活”就其真实层面而言是概括了一部分乡下人在都市里的生活,乡下人往往在城市担负着清除垃圾的重任,大量的都市人生活产生的垃圾是靠乡下人来处理;同是它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喻象。
上中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阅读(60分)一、阅读张晓惠《哭泣的圆明园》,回答1—7题:22分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
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
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
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
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
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
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
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
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
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
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嚣。
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
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
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试卷类型:A高一期中检测语文试题2012.1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班级和科类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题3分,共12分)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纤.绳(qiān )弄.堂(lîng)揩.拭(kāi)忸怩..不安(niǔ ní)B、主角.(jué)解剖.(pōu)莅.临(lì)长歌当.哭(dàng)C、漫溯.(sù)长篙.(gāo)给.与(gěi)嘉言懿.(yì)行D、蠕.动(rú)拎.着(līn)菲.薄(fěi)殒身不恤.(xùn)⒉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凄婉斑斓提要勾玄B、嘻笑戮力噩梦蒙蒙细雨C、荤腥怔住翌年博闻强记D、纽扣喋血炭灰不加思索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理解作品中词语、句子含义,不能囫囵吞枣【A】,望文生义【B】。
其次,要准确把握作品的背景、主旨,弄懂作品的文化内幕【C】和情感基调。
此外,还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作品内容。
朗诵者可以适当化妆【D】,以增强表演效果。
⒋某校于重阳节这天张贴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下联最适合的一项是()乌台好仿黄花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孟生落帽快登临B、凤笛催成红叶诗C、登高喜度老年节D、紫门临水稻花香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要通过宣传来教育和引导人们依法行使交通权利和义务,预防交通拥堵,减少交通延误,保障道路畅通和道路安全。
⎧⎨⎩⎧⎨⎩⎧⎨⎩⎧⎨⎩北京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北京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酩酊.(dǐng) 船舷.(xián) 荒谬.(miù) 戛.然而止(gá)B、混.杂(hǔn) 剔.除(tī) 连累.(lěi) 一模.一样(mú)C、押解.(jiè) 哺.乳(bǔ) 胆怯.(qiè) 面面相觑.(qù)D、高涨.(zhǎng) 欹.侧(qī ) 债券.(juàn) 吹毛求疵.(cī)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容光焕发慷慨熔炉指手画脚C、无不歠也 D、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13.下面和其他句式不同的句子是( )A.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B.何后之有C.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D.此则寡人之罪也14.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中学A.贾人..夏则资皮贾人:商人B.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管理C.越四封.之内封:疆界D.越国亦节.矣节:节俭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四方之.民归之 B.是故败吴于.囿若水之.归下也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C.然后乃.求谋臣 D.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乃.致其众而誓之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16. 下列语句翻译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原文:生三人,公与之母。
译文:生第三个孩子,公家就给他们的母亲奖励。
B.原文: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译文:一定要哭泣着埋葬他,如同埋葬自己的儿子一样。
C.原文: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译文:那些通达明智之士,使他们住处整洁,衣着漂亮,使他们吃饱饭。
D.原文:果行,国人皆劝。
译文:伐吴行动果决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14分)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杰出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益阳市第十七中学2012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问卷)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26分)(一)基础题1、请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盥.洗(guàn)忖度.(duï)炮.烙(pào)诧.异(chà)B、湍.急(tuān)悚.然(sǒng)残骸.(hái)骨.碌(gǔ)C、石栈.(jiàn)参.商(shēn)闭塞.(sāi)论.语(lún)D、荻.花(dí)嘲.哳(zhāo)宵柝.(tuî)孝悌.(t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高深莫测撒手人寰白璧无暇刨根问底B、五彩斑澜奄奄一息细嚼慢咽阿谀奉承C、张灯结彩感人肺腑截然不同辽阔无垠D、弃甲曳兵不蔓不枝振济灾民触目惊心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向来雇佣女工之难。
②在加沙地带南部靠近埃及的拉法口岸,有一个当地妇女抱着孩子站在的阳台上。
③从宏观来看,大多数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的。
A、鉴于千疮百孔微乎其微B、基于千疮百孔微不足道C、鉴于千疮百孔微不足道D、基于体无完肤微乎其微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南京!南京!》仅制作投入就达8000万元。
影片还未开拍,已被各大媒体炒得满城风雨....。
B、五一假期,游园活动成为人们一种度假方式,各地新建的几大主题公园以“新、奇、秀”的姿态闪亮登场....。
C、业内虽不乏仁人志士为治理无证生产,市场混乱的问题数十次向上级报告反映,并采取了打假行动,但屡试不爽....,收效甚微。
D、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布什在悉尼表示,举办世博会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盛事,他会促使中国领导借这次机会,向世界展是他们的信心十足,继续推进开放进程。
2012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有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每小题2分)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后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的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立志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高洁的品德节操,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既希望建功立业,又想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也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几乎挨饿的程度,却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需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他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而“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14分,单选每题2分,翻译每题4分)1.D解说:道歉。
2.B解说:③④不能表现刘邦处事机警,善于应变的性格特点。
3.C解说:《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1)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张良)。
(夜,连夜,1分;之,到,1分;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补充宾语“之”,张良,1分;大意,1分)(2)(我)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补充主语“我”,1分;所以,……的原因,1分;非常,意外的变故,1分;大意,1分)二、阅读文言文,完成5-8题。
(14分,单选每题2分,翻译每题4分)5.C解说:名词活用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6.B解说:B都表判断;A就,表顺承连词/却,表转折连词;C在/对;D助词,的/动词,到。
7.D解说:没有全用对句。
8.(1)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人在呼唤,后面人在应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1分;歌于途,状语后置,1分;休于树,状语后置,1分,大意1分)(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种乐趣的人,就是太守。
(述以文,述之以文,补充宾语“之”,这种乐趣,1分;以文述之,状语后置,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9-10题。
(11分,9题5分,10题6分)9.燕子。
(1分)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3分)这些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1分)10.这首诗景中含情,使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分)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情态。
(4分)四、默写。
(6分,每题1分)11.决眦入归鸟 12.飞鸟相与还13.思而不学则殆 14.瀚海阑干百丈冰1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6.南阳诸葛庐五、小说阅读。
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Array一.选择题(30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 B.缘.染溪,斫榛莽(边缘)C.举匏尊以相属.(劝酒) D.凌.万顷之茫然(越过)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动词“是”)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交会) D.箕踞而遨.(观赏)3.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纵一苇之所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B.觉而起,起而.归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C.相与枕藉乎.舟中山川相缪,郁乎.苍苍D.其隙也.,则施施而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A.顺流而东.也(名作状,向东) 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B.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舞动)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C.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入深林,穷.回溪(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D.望西山,始指异.之(意动,认为…奇异) 乌鹊南.飞(名作状,向南)5.下列句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梦亦同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或师焉,或不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C.君子生非异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虽有槁暴山川相缪,郁乎苍苍6.下列各项读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A.黑魆魆..(yáotiǎo) 黏.合(nián) 打夯.(hāng) 铩.羽而归(shā)..(xū)窈窕B.矫.饰(jiǎo) 攒蹙..(cuáncù) 搭讪.(shàn) 淖尔..(nào)一饮一啜.(chuò)C.桂棹.(zhào)赭.色(zhě)悲怆.(chuàng) 模.样(mó) 绕树三匝.(zā)D.蓦.地(mò)饿殍.(piǎo) 绮.窗(qǐ) 贫瘠.(jǐ) 侘傺..(chàchì)7.下列每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 遏止/碣石揣测/水流湍急薄利/红颜薄命B. 喷.香/喷饭累.计/连篇累.牍山脉./脉脉.含情C. 烙印/炮烙谬误/未雨稠缪墟场/欷歔不已D.屏窒/屏蔽蹚.水/瞠.目结舌中肯/中流击水8.下列字形正确无误的一项是()(3分)A.厮杀文身敷演幻象厉兵秣马B.寒喧海蜇胡诌绚烂量体裁衣C.寥廓闪烁急躁遨翔掎角之势D.样楯悠邈低佪按捺良晨美景9.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该公司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响应市场需求,近期,他们新推出的产品改头换面....,新颖别致,一上市就获得了很好的效益。
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松阳一中叶友娥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选择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班级等写在答题纸上。
3、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百舸.(gě)摇曳.(yì)摭.拾(zhã)翅膀甫.(fǔ)健B、干瘪.(biē)翘.首(qiáo)啮.噬(niâ)汗流浃.背(jiá)C、妥帖.(tiē)不啻.(dì)戕.害(qiāng)恪.尽职守(kâ)D、侘傺.(chì)烙.印(lào)悲怆.(chuàng)按捺.不住(nà)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A、测试的功能,是辅导我们分辩出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因子,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选择和丧失时,会比较镇定从容,妥贴地排出轻重缓急。
B、我汗流夹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恳的泥土之上。
C、落日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
D、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澜灯灺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掂念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A、这个罪犯的父亲就是横行乡里的痞子,如今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他的父亲还坏。
B、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那段时间里,我县南京路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C、高中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积累,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实现自己高远的目标;如果毫无知识储备,在激烈的竞争中,只能是铩羽而归....。
D、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A、在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B、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C、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这样去做。
D、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读者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5、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话,使前后文连贯,符合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4分)清代某私熟有四个学生。
一天,当地来了戏班,四个学生都想去看戏。
先生见此情景便说:“我提一个问题,如果谁答得妙,我就允许谁去看戏。
”我的问题是:“读书好还是看戏好?”学生甲不多想便说:“△”。
先生生气地说:“你就知道玩!”学生乙回答说:“△”。
先生笑着说:“此老生常谈也,谁都会说。
”学生丙采用了圆滑的说法:“△”。
先生不以为然的说:“此调停两可之说,恰似汝之为人。
”学生丁灵机一动说:“△”。
先生十分满意:“好,好,此言得之矣。
”6、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4分)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7、有一位同学,学习上有偏科现象,重理轻文或者重文轻理。
请你写一句话赠给他,启发他纠正偏科现象,这句话中要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
(30字内)(4分)二、现代文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每小题3分)眼下,“山寨”是个热得发烫的词汇。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主要特征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从小作坊起步,通过模仿知名品牌迅速占领市场。
也许是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山寨产品”从手机起步,逐渐蔓延到其他经济领域,又几经演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
一时间,“山寨鸟巢”、“山寨熊猫”、“山寨网站”、“山寨春晚”、“山寨明星”甚至“山寨红楼梦”纷纷出炉,大有席卷之势。
有专家认为,“山寨产品”并不是完全的盗版和剽窃,其中包含着大量创造和创意的成分,只要没有明显侵权和恶意毁谤,对于这种创造性应该给予一定的空间。
山寨文化自有其流行规律,顺应规律进行疏导,比强行压制更有益于今天的和谐文化建设。
“山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原产品的一种戏仿,它对主流文化既有一种迷恋,同时又带有嘲讽。
“山寨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以一种戏仿方式反讽主流文化现象的同时,“山寨文化”往往能发出民间的声音,并照鉴主流文化的不足。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这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持警惕和保留态度。
他们认为,“山寨文化”中都包含着相当程度上的剽窃和颠覆因素。
这些消极因素,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是对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阻碍,更是现代文明、道德良知的一种集体退化。
“要问‘山寨文化’向何处去,我们必须先问为什么‘山寨文化’能够生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陆贵山强调,“山寨”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更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态度。
“山寨文化”的精髓是多元融合、多元共生,它巧妙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社会心态,形成一股备受关注的潮流和态势。
但“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以模仿为内涵的文化现象,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还有待时间检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山寨文化”中娱乐成分多,文化因素少;消费心理多,文化创新少。
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一些涉嫌触犯法律的“山寨产品”,有被规范的必要,一些打着仿造的大旗,以与仿造对象极端相似的风格与微弱差别的包装来蓄意误导、欺骗顾客的产品,更应该迅速叫停。
有学者预测,“山寨文化”无外两种发展态势,一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这种“山寨文化”不过是披着一层华丽画皮的“垃圾文化”;另一种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这样的“山寨文化”才是前途光明的“民间智慧的文化之旅”。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3日)8、下列对“山寨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寨文化”是一种新兴的备受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精髓是多元融合、多元共生。
B、“山寨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在反讽主流文化现象的同时,往往能发出民间的声音,并照鉴主流文化的不足。
C、“山寨文化”包含着大量创新和创意的成分,自有其流行规律,只要合理疏导,对今天的和谐文化建设具重要意义。
D、“山寨文化”之所以存在并蔓延,是因为它巧妙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社会心态。
9、下列不属于对山寨文化持警惕和保留态度原因的一项是()A、“山寨文化”中娱乐成分多,文化因素少,消费心理多,文化创新少。
B、“山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对主流文化既有一种迷恋,同时又带有嘲讽。
C、“山寨文化”包含着剽窃和颠覆消极因素,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对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阻碍。
D、“山寨文化”是一种以模仿为内涵的文化现象,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还有待时间检验。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山寨”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更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主要特征为创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B、“山寨产品”打着仿造的大旗,以与仿造对象极端相似的风格与微弱差别的包装,误导、欺骗消费者。
C、对于具有剽窃现象的山寨文化,有人认为应当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也有人认为应当坚决给以制止。
D、从“山寨文化”的发展态势看,要么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要么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11、给上面在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10字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前方》(节选)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
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
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
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
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
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
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
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12、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4分)13、第二段中,作者指出人的悲剧性命运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条列出。
(4分)14、第二段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说说引用的作用?(4分)15、第三段划线句中的“前方”“家”和“无边的旷野”分别指什么?(3分)16、这是一个选择问句,结合文意,说出作者的倾向态度,并简要分析。
(5分)三、古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苏轼的《赤壁赋》节选,完成17—22题。
(22分)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