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我还是喜欢中国的民歌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课秋天的图画
第二课黄山奇石
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第四课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一
第五课一株紫丁香
第六课我选我
第七课一分钟
第八课难忘的一天
语文园地二
识字3
第十课北京
语文园地三
识字6
第二十二课窗前的气球
第二十三课假如
第二十四课日记两则
第二十五课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六
识字7
第二十六课红领巾真好
第二十七课清澈的湖水
第二十八课浅水洼里的小鱼
第二十九课父亲和鸟
语文园地七
识字8
第三十课我是什么
第三十一课回声
第三十二课太空生活趣事多
第三十三课活化石
第三十四课农业的变化
语文园地八。
七年级音乐说课稿——十送红军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长江两岸,所选的教材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唱江西民歌《十送红军》,通过聆听、模唱、创编等要素,学生能够喜欢上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本课选择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中的第一课时《十送红军》,这是一堂教唱课。
歌曲《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
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
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接触过一些红歌,对于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还具备一定的演唱水平。
学生处于变声期,尤其是男生,指导学生注意嗓音保护,不要喊叫。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学生能够喜欢上江西民歌二、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深情地去演唱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三、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等方法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从中感受江西民歌的魅力结合本课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1 12 23|2•35 35 |树树(里格) 梧桐教法学法:主要通过“聆听”“歌唱”“创造”等要素,让学生去感受歌曲的情绪,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去把握歌曲的整体形象。
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节教学:一、创设情境,走进江西1、欣赏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师:这是哪里的民歌?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地方?歌曲中唱到了南昌、井冈山、瑞金、庐山等中国革命的摇篮之地,从歌曲中寻找这些革命圣地,目的是为了引出学生对红色历史的了解,为下一步介绍江西红色历史作好铺垫。
唱歌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前言音乐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音乐,我们可以不仅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
本文将介绍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中的一堂课——唱歌《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首歌曲的歌词;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3.能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评价,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唱歌《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音乐文件,准备放在教室内的音响中;2.教师准备PPT,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首歌的歌词;3.教师准备评价表,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兴趣在开始上课之前,向学生介绍本课要唱的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并向学生诉说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2. 听歌,感受音乐教师播放《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首歌曲,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音乐。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3. 听歌,学唱播放歌曲后,教师可以在PPT上显示歌曲的歌词,同学们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学唱这首歌曲。
4. 组织学生合唱让同学们分组,每个组织练习唱歌,通过练唱来熟悉歌曲,提高唱歌水平。
5. 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表,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唱功进行评价,并找出自己的优缺点,以便改进。
教学拓展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关于自己家乡的歌曲;2.通过观看一些关于家乡的纪录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文化。
总结唱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首歌曲的学习和唱唱,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爱。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和学唱代表性民歌3. 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法:播放代表性民歌,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3. 实践法:分组学唱民歌,进行合唱表演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音响设备3. 民歌乐谱4. 合唱麦克风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欣赏篇:播放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民歌的美。
3. 学唱篇:分组学唱民歌,给予学生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 文化篇:讲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茉莉花》所反映的江南水乡风情。
5. 实践篇:分组进行合唱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民歌的魅力。
6. 总结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民歌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合唱等。
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学唱和实践,评估学生对民歌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民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所学民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参观民间音乐表演:组织学生参观民间音乐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歌文化。
3. 制作民歌专题报告:让学生选择一首感兴趣的民歌,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进行报告分享。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给予个别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 注重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唱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
初中音乐评课稿12篇初中音乐评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十送红军》。
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长江两岸的民歌,这是第一课时唱歌课。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课程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两方面,其中对于演唱的的要求是: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
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
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
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也是我们音乐探求的目的。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他们特别喜欢唱歌,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大声的'演唱歌曲。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能力目标: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级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初中音乐评课稿2这节课一开始,郭老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轻松的音乐活动情境中合作,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
学生学得较轻松,学得愉快。
今天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一、老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地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中,老师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挖掘教材的旋律美、快乐美。
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通过“唱一唱”环节充分地感受到了歌曲的旋律美;“跳一跳”环节充分地感受到快乐美。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音乐课程的一年级上册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唱并表演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学唱并表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5. 实践: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教师进行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及重视。
7. 拓展:教师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供学生课后学习与欣赏。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和演唱技能的提升。
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准备1. 民歌教材和乐谱。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
3. 教学多媒体资料,如民歌视频、图片等。
4. 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道具和乐器。
八、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民歌欣赏》一文,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形式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通过学习和欣赏多种类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课堂讲解: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形式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歌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觉分析。
3、音乐欣赏: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中国民歌,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特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4、互动讨论:在欣赏完一首民歌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歌词、旋律、语言等方面分析歌曲的内涵和文化特点。
5、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唱歌、打节奏等方法,巩固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听觉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中国民歌的起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类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时期。
中国歌谣传统始于口头文学,包括无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经验和智慧,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性。
2、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演变,从最初的歌谣变成了各种类型的民间歌曲、小调、诗歌歌曲、民间舞蹈和音乐戏曲等。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音乐形式、歌唱方式和文化特征。
第二节:中国民歌的形式特征和演唱技巧1、中国民歌的形式特征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往往是由一段简单的旋律、朴素的歌词和传统的乐器伴奏组成。
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形式特征,如简单明了的旋律结构、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丰富多样的歌唱技巧。
《杵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对我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歌曲产生兴趣,并喜欢在演唱、学唱《杵歌》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了解台湾及高山族民歌,学习中国五声调式音阶的名称。
教学难点: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杵歌》教学重点:1、歌曲情绪的把握及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 2、唱歌时的情绪表现,歌曲的音准把握;3、唱歌的同时手上拍打节奏的配合;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首先老师把我喜欢的一首歌曲送给大家<站在高岗上>.这首歌曲是由台湾高山族歌手张惠妹演唱的歌曲,这也是一首高山族民歌。
那么现在我们一起一起走进高山族的村寨,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二、引入新课师:这首歌描写一副怎么样的画面?他们在做什么呢?杵这种工具流行于风景胜地日月潭边,如今已发展成溶歌舞乐为一体的表演性歌舞艺术。
拿着杵跳的舞叫做杵舞师:那么谁知道杵是做什么用的呢?(学生回答)舂米的木棒所以《杵歌》又是在什么时候跳的呢?表现什么场景?劳动时唱的歌,我们叫他什么呢?师:(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 劳动号子的分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那么刚才我们欣赏的《杵舞》属于哪一类呢?(农事号子)2、教师范唱学,仔细观察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3、师:同学们唱得不错,能不能加入歌词唱一唱?跟琴加入歌词唱一遍师:这个歌词都是由没有什么具体含义的衬词组成的,老师觉得很绕口,相信大家应该也有同感,有哪个同学能帮帮大家,找找歌词有什么相似之处?第一句:那路弯那依那那呀奧嗨央第二句:那路弯喏依那那呀奧嗨央,哎第三句:那路弯那依那那呀奧第四句:那路弯那依那那呀奧嗨央第五句:那路弯喏依那那呀奧嗨央,哎第六句:那路弯喏依那那呀奧师:同学们,你们的观察力可真强!原来这首歌曲的歌词就只有这一句话啊!有没有信心唱好它?好,让我们跟着琴来唱一下。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小小鲤鱼粉红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小鲤鱼粉红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民歌,选自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小小鲤鱼的特点,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鲤鱼的寓意,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模仿能力。
但在音乐鉴赏、歌唱技巧和团队协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唱出歌曲《小小鲤鱼粉红鳃》,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合作等环节,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歌曲《小小鲤鱼粉红鳃》的旋律演唱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难点:歌曲中一些特殊音色的模仿和团队协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模仿、演唱、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美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鱼儿题材的歌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新歌教学:播放歌曲《小小鲤鱼粉红鳃》,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接着,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讲解歌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3.学唱练习:学生跟唱歌曲,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纠正发音和歌唱姿势等方面的错误。
4.歌曲展示: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演,如舞蹈、情景剧等,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小小鲤鱼粉红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引言“风吹(哎)树叶儿(哎),呀苏儿喂哎,满坪飞来(衣儿哟),自从没到(哇,呀苏儿喂)郎一堆嘛(衣儿哟),一年(哎)半载(哎),呀苏儿喂哎)没见你来(衣儿哟),什么风儿(啊—呀子喂嘿)吹来的嘛(衣儿哟)。
”2023年8月5日,黄白教授在上海的新梅公寓家中又激情高亢地唱起了这首歌,“当年我们记录了大量的湖南民歌后,贺院长提出让我们重访湖南桑植土家族地区,同行的有何纪光、江明惇、蔡曦和一名文化馆的干部,我们去马河口看望谷兆庆[1]等歌手,见到了他父亲和儿孙一家四代人。
我们走到山岭一处坪地时,风吹过来,树叶子在空中转着圈圈,哗啦啦地从我们的头顶上落下去,这首歌便响了起来,那一刻我特别的感动。
”黄白:“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我想以这首湖南民歌为原型素材将它改编成一首呼麦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作品,可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动笔。
”洪艳:“老师,这首歌打动您的是当时的声音景象还是歌腔呢?”黄白:“这首情歌让我听到了‘交响性’,歌里面潜在的东西比表面的歌词要多得多。
它的字韵和衬词运用也别具一格,第一句因为衬词的加入扩充成了四个小乐句,衬词的音乐创造力太强了。
另外,它有非常独特的用词方式和用韵方式,比如‘郎一堆’的用法,这是源自地方语言的表达,在中文书面语中这种表达几乎没有。
还有‘一年半载没见你,什么风儿吹来的’的这种统韵和歌词表达的方式。
白诚仁在湘西收集了很多民歌,他听了很多歌就想流泪,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他浸泡在民间,就跟农民后代一样的。
你看我唱歌像不像上海的农民?”黄白教授时年84周岁,退休前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儿童专业委员会专家指导团艺术顾问,历任中国民间歌曲集上海卷编委、上海音乐学院民间音乐资料抢救小组副组长、荷兰国立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客席教授、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中国音乐学系客席教授。
她讲学的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市包括台湾,也曾赴英、法、意、德、荷兰、瑞士,及蒙古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访问、讲学、演出和参加学术会议。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它反映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
2. 讲解中国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3.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听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章:民歌的分类与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根据音乐形式和题材,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几类。
2. 介绍中国民歌的分布:中国民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汉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本民族的民歌。
3.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不同类别和分布地区的代表性民歌,如《高山流水》、《小放牛》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
2. 学生听赏不同类别和分布地区的代表性民歌。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分类和分布的认识。
第三章:民歌的音乐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音乐特点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民歌的音阶:中国民歌主要采用五声音阶,也有一些民歌采用七声音阶。
2. 介绍中国民歌的节奏:中国民歌的节奏多样,有均匀的、自由的、变换的等。
3. 讲解中国民歌的韵律:中国民歌的韵律丰富,有押韵、不对称韵、叠韵等。
4.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音乐特点。
2. 学生听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音乐特点的认识。
第四章:民歌的歌词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歌词特点。
第十四课我还是喜欢中国的民歌
热身话题
1. 你喜欢唱歌吗?喜欢唱什么歌
2. 你最喜爱的歌星是谁?
3. 你听过或者会唱哪些中国歌曲?
希望学什么中国歌曲
〔星期一。
在玛丽的宿舍里〕
玛丽:哎,王峰,见天上课的时候,我们班口语老师教我们唱了一首中国的流行歌曲,叫……叫什么来着?反正是你们男生唱的
歌。
王峰:很多歌男女都能唱。
玛丽:这歌可不适合我们女生唱。
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首歌的MTV录音带,里面那歌男的一边跳,一边扯着嗓子吼。
王峰:听你的口气,你是不喜欢这歌了?
玛丽:听听还可以,我可唱不了。
不过我们班的男生唱的都挺带劲儿,一唱起来震得我耳朵都疼。
王峰:那你喜欢什么样的歌?
玛丽:我喜欢慢一点儿的,温柔一点儿的,像《月亮代表我的心》、《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什么的。
王峰: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玛丽:我的同屋有这些歌的CD,她整天听,我也就会跟着哼哼了,要是让我唱我还真唱不了,歌词都不知道是什么。
王峰:想学吗?我叫你。
玛丽:你也喜欢唱歌?你可真行啊!打球、做饭、唱歌,样样都会。
你先别夸我。
我也事那种“扯着嗓子吼”的人,要是我一开口,说不定你就会捂着耳朵跑出去。
玛丽:不至于吧。
王峰:那我就凑合着教吧。
你说想学什么?
玛丽:你最好教我唱中国民歌,和流行歌曲比起来,我还是喜欢中国的民歌,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
我在美国时候学过几
首,不过全都忘得差不多了。
王峰:你想学哪个名族的歌呢?
玛丽:我都想学。
王峰:你学得过来吗?我告诉你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呢!要是都学,够你学一辈子的。
玛丽:那就教我几首你喜欢的歌吧。
王峰:这样吧,下次辅导我把我家的磁带那几盘来,你先听听,喜欢哪首我就教你哪首,怎么样?
玛丽:那太爱好啦!
〔星期三在玛丽的宿舍〕
玛丽:磁带给我带来了吗?
王峰:忘不了,早就准备好了。
玛丽:快让我看看。
哟,这么多!你是不是把磁带商店搬来了??
王峰:这还算多呀?
玛丽:哎,这盘上的《康定情歌》我在美国学过,好像是“跑马溜溜的山上,一头溜溜的云哟……”哎呀,我忘了后边事什么词。
王峰:这是四川康定一带的藏族歌曲。
玛丽:这首《茉莉花》好像我也听过,可是我不会唱。
王峰:这是中国南方的汉族民歌。
你在听听这首蒙古族的,名字叫《敖包相会》。
玛丽:真好听!不过听起来调挺高的,我可唱不上去。
王峰:那就降两个调。
玛丽:哎,我忘了问你,你是哪儿的人哪?
王峰:中国人哪!
玛丽:我还不知道你是中国人?我问你是从中国哪个地方来的。
王峰:我是北京人。
玛丽:你们北京有什么好听的民歌吗?
王峰:我还真不清楚。
哎,北京儿歌倒是很有名的。
玛丽:什么是儿歌?
王峰:就是小孩子唱的歌。
〔模仿小孩子的语气,带表演地〕“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玛丽:笑死我了!我说王峰,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你说话那么有意思了,看来是北京文化对你的影响。
王峰:北京人说话是挺幽默的,要是你有空儿去听听北京老人聊天儿,那才有意思呢!
词语
1. 民歌〔名〕míngē
2. 流行歌曲liúxínggēqǔ
3. 反正〔副〕fǎnzheng
4. 放〔动〕fàng
5. 录像带〔名〕lùxiàngdài
6. 扯嗓子〔动〕chěshǎngzi
7. 嗓子〔名〕sǎngzi
8. 吼〔动〕hǒu
9. 口气〔名〕kǒuqì
10.带劲儿dàijīnr
11.震〔动〕zhèn
12.温柔〔形〕wēnróu
13.依然〔副〕yīrán
14.哼〔动〕hēng
15.捂〔动〕wǔ
16.凑合〔动〕còuhe
17.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
18.民族〔名〕mínzú
19.首〔量〕shǒu
20.一辈子yíbèizi
21.盘〔量〕pán
22.调〔名〕diào
23.降〔动〕jiàng
24.模仿〔动〕mófàng
25.兔〔名〕tù
26.竖〔动〕shù
27.萝卜〔名〕luóbo
28.蹦〔动〕bèng
29.幽默〔形〕yōumò
注释
1. 藏〔zàng〕族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名族
2. 蒙古〔měnggǔ〕族中国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
3. 敖包〔áobāo〕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推子用石土草等堆成
语句解释
1. 叫什么来着
“……来着”用在语句中,多表示已经知道,但一时想不起,希望得到别人提醒,或者是听到对方的话而没听清楚,希望对方再说一遍。
比如:
(1)你住在几号楼来着?
(2)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2. 听你的口气
根据对方所说的判断对方想说而没说出口的话。
比如:
(1)甲:我现在做买卖也很需要钱。
乙:听你的口气,是不打算把钱借给我了?
(2)甲:老师,听说有的学校圣诞节不上课。
乙:听你的口气,你也想放假?
3. 那才有意思呢
“那才……呢”用于比较,表示说话人提出的内容在程度上更高。
比如:
(1)甲:这个饭馆的麻婆豆腐做得不错。
乙:这不算什么,有机会你尝尝我做的,那才好吃呢。
(2)甲:隔壁常常大声放音乐,真吵。
乙:还算吵啊?我家旁边就是工地,白天晚上都干活儿,那才吵呢!
练习
一下面是民歌,《茉莉花》的歌词,朗读并学会演唱这首民歌: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mòlìhuā)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fēnfāng)美丽满枝桠(zhīyā)
又香又白人人夸,
我要把你来摘(zhāi)下,
送到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二朗读下面的句子,并替换句子中化线部分的词语:
1. 听你的口气,你是不是喜欢这首歌了?
2. 听听还可以,我可唱不了。
3. 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嘛!
4. 你可真行啊!打球、做饭、唱歌,样样都会。
5. 那我就凑合着教吧。
6. 和流行歌曲比起来,我还是喜欢中国的名歌。
7. 忘得差不多了。
8. 你学的过来吗?
9. 够你学一辈子的。
10.你才有意思呢!
三用来着提问
1. 忘了美国最有名的篮球运动员的名字
2. 忘了某个菜的名字
3. 忘了别人请自己买什么书
4. 想知道老师刚才留的作业是什么
5. 没听清楚见面的时间或地点
四读下面的对话然后选用加点的词语进行对话谈论你喜欢的歌曲歌星或演唱形式
甲:上周末你怎么过的?
乙:我去听了场流行歌曲演唱会
甲:是吗?唱歌怎么样
.....?
乙:咱们这儿有名的歌星差不多都来了,观众一边听歌,一边跳
舞,可带劲儿了
.....!有的观众扯着嗓子吼,把我的耳朵都震疼了。
甲:听你的口气
.....,你对流行歌曲很感兴趣呀?
乙:当然了!我喜欢
...听,更喜欢
...唱。
甲:那你会唱什么歌呢??
乙:可多啦!中国有名的流行歌曲民歌、什么的我都会唱。
甲:你可真行啊
.....!平时你有机会唱歌吗?
乙:我喜欢弹(dán)吉他(jítā)没事的时候我常在湖边自弹自唱,周末的时候也常和朋友一起去歌厅(tīng),唱卡拉OK,反正有.
机会就
...唱一唱。
甲:你喜欢民谣(mínyáo)或是古典(gǔdiǎn)歌剧吗?
乙:有时候也喜欢听,不过和.传统的比起来
...,我还是
...现代的,
...更喜欢好听好学也好唱。
五根据要求选用所给的词语表达
1. 谈谈一个喜欢唱歌的朋友。
(整天扯着嗓子放磁带哼带劲儿调)
2. 准备为大家演唱
(流行歌曲民歌录像带调降凑合歌词唱不上去)
3. 介绍你了解的中国歌曲
(磁带录像带流行歌曲民歌调歌词教)
六成段表达
谈谈你最喜欢的一首歌,一个歌手或演唱会。
参考词语
歌手节奏(jiézòu)内容伴奏音乐乐队演唱
歌迷唱片表达(biǎodá)风格(fēngké)
七实践活动
举行中国歌曲演唱会,没人演唱一首中国歌曲;有条件的,可以举行卡拉OK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