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2课《机器人》课件2冀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2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
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
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
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
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
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
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
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
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3、再次,适当思考一下考试后的事。
如觉得未来不可预测,我们必会焦虑。
那么,对未来做好预测,这种焦虑就会锐减。
这时要明白一点:考试是很重要,但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瞬间,所谓胜败也只是这一瞬间的胜败,它的确会带给我们很多,但它远不能决定我们一生的成败。
《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组成;初步了解机器人的概念、特征、发展历程、分类及应用。
2. 能力目标:通过探索、实践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协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对学习机器人的兴趣。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及启发创新。
教学难点: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中让学生自己归纳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并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师:大家在动画片上是不是都看到过机器人呢?机器人真是无所不能啊!大家彼此讨论一下你在动画片看到的机器人有什么特征?他们能干什么呢?现实中有没有像动画片中一样无所不能的机器人呢?学生畅所欲言二、探索新知,师生互动:师:神奇的机器人(PPT)师:人类长期以来的一种愿望,用一种具有拟人功能的机器,代替人进行各种活动。
只要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的自动化机器,都可以称为机器人。
看课件一、机器人的组成:师:机器人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是不是一定要像人形啊?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答出以下几点)。
有身体: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形状结构;有大脑:有程序控制,能自动工作;能动作:有行为功能,能自动执行一定的动作。
看图片:仿生袋鼠机器人师:机器人拥有一些共同的特性1、几乎所有机器人都有一个可以移动的身体。
2、机器人需要一个能量源来驱动这些传动装置。
3、机器人的计算机可以控制与电路相连的所有部件。
4、并非所有的机器人都有传感系统。
二、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看课件)结合图片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这种带有六个关节的工业机器人与人类的手臂极为相似,它具有相当于肩膀、肘部和腕部的部位。
它的“肩膀”通常安装在一个固定的基座结构(而不是移动的身体)上。
这种类型的机器人有六个自由度,也就是说,它能向六个不同的方向转动。
与之相比,人的手手臂有7个自由度。
人类手臂的作用是将手移动到不同的位置。
小学科学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2课《机器模型大比拼(一)》教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2课《机器模型大比拼(一)》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以“机器模型大比拼”为主题,旨在通过学生们制作机器模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他们理解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导入新知、呈现、引导学习、拓展与运用。
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和参与性较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一、导入新知(15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机器模型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并谈谈对机器模型的了解。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什么是机器模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了解哪些机器模型?二、呈现(15分钟)1.展示一份关于机器模型的PPT,介绍机器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2.通过展示一些机器模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机器模型,如火车模型、飞机模型等。
三、引导学习(4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制作一个机器模型。
老师提供材料和工具,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2.每个小组设计一份机器模型的草图,明确模型的功能和构造。
3.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想象力,进行模型制作。
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各种元素和材料,如纸板、塑料瓶等。
4.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在制作完毕后对各组机器模型进行展示,并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制作过程。
四、拓展与运用(30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评比,评选出最具创意、最实用的机器模型。
2.鼓励学生从其他小组的设计中找到灵感,尝试改进自己的机器模型。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进一步提升机器模型的功能和效果,需要做哪些改进?4.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机器模型的种类和制作过程。
让学生总结他们在制作过程中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教案特色与亮点:1.教案以学生的实际参与为主导,让学生在制作机器模型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22《机器人》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19年6月【授课题目】22.机器人【教材分析】通过活动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特征,设计自己的机器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大胆想想、积极创造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的发展,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紧密联系。
活动1“认识机器人”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机器人的研究兴趣,收集有关机器人的研制、发展、用途等有关信息和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辩证的讨论机器人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通过科学在线,学习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判断周围常见的物体哪些属于机器人。
活动2“智能机器人”通过查阅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用途,并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展科学幻想,大胆想象未来的机器人将会是怎样的,并设法记录下大家的畅想。
拓展活动“设计自己的机器人”旨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根基教材中提示的设计过程,参考一些玩具,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完成设计方案并展示评比。
【学情简介】在学习了简单机械、研究了工具与技术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机器人的世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收集有关机器人的信息和资料。
2.能按要求设计一个机器人。
3.能通过交流改进设计方案。
4.客观评价别人的设计方案。
5.能描述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机器人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1.讲解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有关机器人的信息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1.引导学生看图,认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
2.让学生互相交流收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讨论智能机器人的用途。
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讨论未来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机器人的智力能否超出人类?学生:1.学生仔细观察,认识各种机器人的用途。
机器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及分类。
(2)认识机器人的各部分构造及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上网搜索机器人相关资料、同学交流等渠道,了解机器人
相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机器人学习的快乐,认识到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运
用的意义,通过了解机器人的应用,感知机器人在各种应用中的优势,激
发学生学习机器人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和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根据机器人的用途对其进行分类,了解机器人的硬件结构。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自主探探究。
课前准备:教学设计、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一些在各个领域出现的机器人图片。
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
二、认识机器人:1、机器人定义2、机器人的分类3、机器人的硬件结构。
三、拓展提升:机器人在哪些领域具有重要的用途?
答:机器人在军事、勘探、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的方面?又会引起哪些问题?
答:机器人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会带来战争、工厂裁员、机器人伤人等问题。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