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间隔排列》
- 格式:pptx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18
《找规律:间隔排列》一等奖说课稿1、《找规律:间隔排列》一等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
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间隔排列》说课稿《间隔排列》说课稿1第一方面:说教材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第三方面:说教学程序第一环节:激趣引题,感知规律第二环节:观察交流,探索规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具体过程是:1. 让学生独立寻找相关联的事物及数量,轮流汇报。
2. 合作学习,找到规律。
(1)找到事物的共同特点。
(2)比较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数量,找到规律。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第四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堂总结。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找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1=中间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物体个数两端不同数量相等围成一圈《间隔排列》说课稿2一、教学内容:《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
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过程】一、观察发现,明确特征(出示第78页主题图)师:一起来看大屏幕。
在这幅图中,主要有三排物体,找一找,是哪三排?有什么规律?生:小兔和蘑菇排成一排,篱笆和木桩排成一排,手帕和夹子排成一排。
师:仔细观察一下,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生: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对素材内容进行数学分析,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并对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教学中,由于教学切入点的准确选择,整个过程给人以要言不烦、干净利落之感,学生在观察中比较,比较中发现,既明确了间隔排列的形式特征,也为后面分析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由表及里,探究规律师:我们要找的规律就藏在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现象背后,和这些物体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要找出规律,就要是凑巧吗?那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
师:谁先来解释解释为什么小兔比蘑菇多一个?生:一共有8只小兔,8只小兔中有7个空档,所以小兔比蘑菇多一个。
生:第一只是小兔,最后一只也是小兔,所以小兔比蘑菇多一个。
师:还有谁来说说你的看法?生:前面的小兔后都有蘑菇,最后一只小兔后没有蘑菇了。
师:说的真好!如果我们把———《找规律(间隔排列)》教学实践与思考俞昭英杨晓荣(特级教师)M 名师课堂34. All Rights Reserved.律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所以,本环节中,发现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的关系,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填表、观察、讨论交流中,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思维发生碰撞,对规律的认识顺利地从具象描述上升到抽象概括。
值得注意的是,本环节,教师的教学并未停留在“是什么”,而是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更具思考力的“为什么”———产生结果的“原因”、导致现象发生的“本质”,即规律背后的原理。
过程的充分展开再加教师的适时介入,学生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找到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一对应”不仅显示出了独有的逻辑力量,而且散发出迷人的智慧光芒。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作者:李元祥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年第01期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二、设计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事物的规律,以集体合作为形式去创造规律,并应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其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其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3.以尊重差异的教育观贯穿课堂始终。
充分考虑每位学生“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差异,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参与学习,力争达到“保底而不封顶”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以及类似现象的规律。
能力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2.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发现规律并能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学难点观察并发现规律。
六、教学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自制课件。
七、教学过程1.感知规律。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
(2)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3)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
现在,我请第一小组的男生排成一队。
如果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预设一个小组的人全部为男生。
)追问: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可以站几个女生?20个、50个、100个男生呢?(4)同学们答得可真快啊,是不是这里面有一定的规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找规律:间隔排列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是“找规律:间隔排列”这个话题。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当我们遇到题目时,通过找到其中的规律,可以更加简便地解决问题。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间隔排列”则是找规律的一种常见方式。
二、什么是间隔排列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2, 4, 8, 16, 32,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列中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乘以2得来的。
这种数列就可以称为“等比数列”。
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这个数列,会发现每个数与它前面的数之间的差值也是有规律的,即:4 - 2 = 28 - 4 = 416 - 8 = 832 - 16 = 16...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数与它前面的数之间的差值也是一个等比数列,而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就是2。
这种数列就可以称为“间隔排列”。
具体来说,一个数列中,如果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值构成的数列是等差数列,那么这个数列就是间隔排列。
三、练习题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间隔排列的理解。
例题1以下是一个数列:1, 4, 9, 16, 25, ...请问:这个数列是否为间隔排列?如果是,求出它的公差是多少?答案是:是。
因为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值构成的数列为:4 - 1 = 39 - 4 = 516 - 9 = 725 - 16 = 9...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2。
例题2以下是一个数列:2, 5, 10, 17, 26, ...请问:这个数列是否为间隔排列?如果是,求出它的公差是多少?答案是:是。
因为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值构成的数列为:5 - 2 = 310 - 5 = 517 - 10 = 726 - 17 = 9...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2。
例题3以下是一个数列:1, 6, 14, 25, 39, ...请问:这个数列是否为间隔排列?答案是:不是。
因为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值构成的数列为:6 - 1 = 514 - 6 = 825 - 14 = 1139 - 25 = 14...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列不是一个等差数列,因此也不是间隔排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区级公开课《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并掌握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规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抽象的方式来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外,学生可能对规律的表述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发现并掌握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规律。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抽象的方式来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观察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规律。
3.巩固练习: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4.课堂小结:学生总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课后作业: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图片为主,配以关键的文字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