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62.50 KB
- 文档页数:20
建构主义学习和人本主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二、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完全否定心灵白板说,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由于其观点同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均不同,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
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所以,基本的学习观点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真正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中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
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
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
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使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的形成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
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
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观1.教学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VS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大家都知道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相比于其它心理学流派来说,人本主义者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
所以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描述,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是有差异的。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若干思考新课改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彼此尊重、有爱、互助的新型教学关系成为了新导向。
学案导学法、翻转课堂的局部开花表征着课改措施的落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便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石之一,分析、研究这些理论有助于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张主动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强调在对旧知识的重组的基础下,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当然不同学生对于同一现象或知识可能会建构出不同的内容,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建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斯滕伯格、维特洛克、维果斯基等。
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其曾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在建构主义中皮亚杰主张“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
图式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也可以将图式看作是学生心理构建的框架结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
同化即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自身对于新知识的过滤和重加工,并将新知识纳入自身原有的图式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即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后,发现新知识与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有较大差别时对新知识的重新组合、吸收、纳入的过程。
平衡即学生的旧知识平衡状态向新知识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
维特洛克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外界信息单纯输入的过程,在人们基于已有的新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和危险性是并存的,不同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理解会有差异,有些学生建构新知识的结构甚至会与新知识本身南辕北辙。
维果斯基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个桃”,最近发展区理论肯定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发展潜力,也对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要求标准提出了新范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启发一些教学方法的落地,比如学案导学法、翻转课堂、合作讨论法等。
名词:1、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2、个体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每个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意义建构过程。
3、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内化有关的知识。
4、生成性学习:学习者通过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意义的生成是通过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与新信息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5、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提出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
他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把知识获得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
6、初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基本任务是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形成基本的理解。
7、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8、内化:把存在于社会的文化(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工具来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9、自下而上的知识:指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流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经验,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从具体向概括发展。
10、自上而下的知识:指社会中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发展。
11、分布式认知: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
12、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13、活动理论:强调了活动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的桥梁性作用。
活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
而人的活动具有对象性和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