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人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7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配乐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作品有《白桦树》《修墙》,诗集《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1912年弗罗斯特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二读节奏: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读内容: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19外国诗二首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1.《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配乐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3课时课时1、21、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照在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2、和学生交流关于路的名言、谚语等?诗人普希金给我们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面对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外国诗二首》,就会告诉我们。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作品有《白桦树》《修墙》,诗集《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文章的解读2、题解。
《未选择的路》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选择时的心态,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应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3.写作背景。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简介略二、《未选择的路》1912年弗罗斯特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师生共同复习赏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感知诗意。
学生集体朗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读诗的感受。
生1:这首诗节奏清新明快,诗意简洁明了,劝说我们在生活失意时,要保持镇静,要乐观向上,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现实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
生2:这首诗简单易懂,与以前读过的诗相比,显得“平易近人”,能消除我们读诗时紧张的心理。
《外国诗二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于1825年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未选择的路》的灵感来自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对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
弗罗斯特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风景的路。
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就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
从这种为本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长吁短叹中弗罗斯特悟到了一些东西。
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
因此,在他作为一个成功的、新近被发现的诗人回归美国后不久,当他想起这件事情时,弗罗斯特装出自己就是爱德华•托马斯而写出了《未选择的路》。
2.文题诠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未选择的路”意思是没有选择的路。
这里的“路”,既指自然界之路,又指人生之路。
题目点明了写作的重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全诗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是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情变。
所以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3.主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用劝慰的口吻、和缓的语气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临挫折时要正确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未选择的路》一诗借自然界之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认识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粗心,认识谨慎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初步学写小诗。
教课要点: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谨慎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课前准备:(学生)①熟读诗歌②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师)①仔细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讲课内容。
②收集整理相关作者的资料。
教课时间:一课时教课内容:教课《未选择的路》教课方案一、导入课间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衬着气氛,而后以说相关“路”的名言导入。
二. 认识作者弗罗斯特( 1874-1963 ),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原籍新英格兰地域的马萨诸塞州。
他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
他徒步遨游过很多地方,被以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 (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期间)。
他有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三.朗诵诗歌,整体感悟教师指引学生频频朗诵诗歌并独立思虑,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虑题:1.如何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 ?这是如何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近似的例子吗?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
请找出相关描绘的语句。
3.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4.升华全诗要旨的诗句是哪句?5.这首诗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议论、明确: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其实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关于人生之路的思虑。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处》和《行道树》等都采纳了这类写法。
2.选择的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漂亮,极少留下旅人的踪迹。
未选择的路是:消逝在森林深处的有很多人走过的一条小路。
3.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的岔口,遭受道路选择的难堪与无奈,堕入深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清静。
显得更诱人,更漂亮” 。
第三接,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迷恋这饿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忧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3.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