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苦涩之味
- 格式:docx
- 大小:17.33 KB
- 文档页数:2
文质彬彬苦涩人生————读周作人《苦雨》有感展开全文这本由京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的“经典散文集”,我2006年2月才得以拜读。
周先生是个有争议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源于他在抗日战争后在伪政权任职。
我们且读他的散文集,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人生观。
在写于1929年的《山中杂信》里,他流露对“纳妾、缠足、养鸟”的痛恨:“我平常有一种偏见,以为作不必要的恶事的人,比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作恶者更为可恶;所以我憎恨蓄妾的男子,比那卖女为妾——因贫穷而吃人肉的父母,要加几倍。
”对于提鸟笼的人的反感,也是源出同一的源流。
如要吃肉,便吃罢了。
(其实飞鸟的肉于养生上的也并非必要!);如要鉴赏,在他自由飞鸣的时候,可以尽量的看或听,何必关在笼里,擎着走呢?我以为这同喜欢缠足一样是痛苦的赏玩,是一种变态的残忍的心理。
”在同篇文章里,他认为:“要一新中国的人心,基督教实在是很适宜的。
极少数的人能够以科学艺术或社会的运动去替代他宗教的要求,但在大多数是不可能的。
我想最好便以能容受科学的一神教把中国现在的野蛮残忍的多神——其实是拜物——教打倒,民智的发达才有点希望。
不过有两大条件,要紧紧的守住;其一是这新宗教的神切不可与旧的神的观念去同化。
以至变成一个西装的玉皇大帝;其二是切不可成造教阀,去妨害自由思想的发达。
”在《志摩纪念》文章里,他这样评判当时的中国散文流派:“中国散文中现有几派,适之仲甫一派的文章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象西瓜之有口皆甜;平伯废名一派涩如青果,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一个贡献了。
”写于1919年的《祖先崇拜》,他明确表示:“我们切不可崇拜祖先,也切不可望子孙们崇拜我们。
”他引用尼采的话:“你们不要爱祖先的国,应该爱你们子孙的国。
”写于1926年的《上海气》,他十分厌恶当时的“上海习气”:“我很喜欢闲话,但是不喜欢上海气的闲话,因为那多是过了度的,也就是俗恶的了。
清雅苦澀的深刻滋味--談周作人〈喝茶〉兼及其飲食散文/楊子霈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飲食於是和愛情一樣,是文學中恆久被烹調的重要主題,提到飲食這主題人人都有滿腔的話要說、都可寫成散文,但是否都談得入味卻不一定。
飲食散文其實易寫而難工,重點是文筆、學問閱歷和思想性情。
食物是否真那麼好吃倒不是重點。
好的飲食散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備好文筆,能生動描繪色香味,讓人讀來垂涎三尺;二要有學問閱歷,飲食當然不只是食物,背後的文化民俗歷史是更足以燉煮出其中況味的,歷史學者兼飲食散文家逯耀東嘗言:「中國五千年文化,扣掉吃的文化,只剩四百年。
」所以沒有學問閱歷,豈可輕易談中國吃?而最重要的卻是要有思想性情,能從飲食中見出人所未見的幽微之處,如細膩的人情、民俗風土、情慾流轉、鄉愁親情等等。
沒有物外之旨的飲食散文就像連鎖速食店大量生產的美食,美則美矣,卻少了超逸獨特的個性滋味,讓人讀完即棄,而全然沒有想一再品味的慾望。
由此來看現代散文中談吃傳統的塑造者周作人、汪曾祺等人,儘管寫的都是家鄉民間小菜,苦茶茨菇干絲莧菜梗,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寫來似淡實濃,精華內蘊,讀來令人回味不止。
反倒現代許多生活經濟有餘裕的美食家,寫的飲食散文空有見聞而無思想性情,卻不那麼到味。
因之閱讀這些最早在現代散文中談吃的大師之作,其清高、刻苦、耐品的飲食思考,或可為富裕時代中的讀者和創作者,指出另一條對飲食散文的思考方向。
周作人雖然開啟了現代散文中談吃的傳統,但他本人並不專力談吃,並未像梁實秋那樣寫成《雅舍談吃》,或像汪曾祺輯為《旅食集》及《五味集》。
雖有後人鍾叔河將其談吃之作輯為《知堂談吃》,但其實他的談吃散文是散見在各集子裡,生前並不有意將之作為一個主題全力書寫。
或者說,他只是將吃食當成其生活藝術的體現,及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由此來表現他清雅苦澀的審美趣味以及對民俗文化的重視; 另外,也藉由吃食來寄託他對紹興故鄉的思念之情。
因此其飲食散文並不努力描繪食物的色香味,也不炫耀誇談稀珍的飲食經驗,而展現其一貫的散文風格,旁徵博引、文字樸拙,於含蓄蘊藉中別有一番苦澀的風味。
浅析周作人散丈的“涩”味作者:周莉黄秀英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2期周作人在为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做跋的时候说道:“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
”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夫子自道。
周作人的散文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涩味与简单味”。
“涩”味实际上是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中对语言风格和审美意境的一种追求。
周作人在语言选用、情感表达和意境呈现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文章中相互作用和影响,造成读者阅读欣赏上的某些阻梗与“陌生化”,从而形成一种“涩”味。
而这种“涩”味会引发读者在阅读之后进一步的思索,显得文章余味无穷。
所以周作人的散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耐读”。
一、“涩”味之语言选用周作人散文的“涩”味首先体现在他文章的语言形式上。
语言选用的“涩”味表现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他选择文词上的“杂拌”。
关于散文创作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文词,周作人提出要“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
欧化语能“使语法组织趋于严密,意思易明了而确切,适于实用”;中国古文简练的词句对于营造意境,表达微妙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而方言中有许多有意思的词汇,用这些词汇来丰富现代白话口语是再好不过的。
正如周作人所言:“普遍提起方言似乎只注重那特殊的声音,我所觉得有兴趣的乃在其词与句,即名物云谓以及表现方式”。
除了字词,语言选用方面的“涩”味表现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周作人对文章语言的要求——形式要简单但意味要深长。
他曾做过一个解释:“大概与写小文章相同,只是悭而已矣。
……我们所说的是细工与文字的悭,乃是想把它弄得好看点,所以要减少装饰与累赘。
”这就明确表明: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应减少不必要的赘述,在精心思考之后,挑选出凝练而有深度的词语,简洁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使文章表现出一种简洁质朴的文风。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前言以往提到周作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其在政治上的偏离,直到上学期偶然借阅了钱理群所著《周作人》传,莫名的被这个追求平淡、孤独苦寞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所吸引。
于是开始借阅其作品。
觉得其散文也是别有味道。
尤其喜欢他在“闭户读书”时期的作品。
于是选择浅析其散文风格作为期末论文。
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散文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一直将其散文风格形容为“平淡”稍有疑义。
文章概要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研究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以往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评价往往都是“平淡冲和”,或者“平实冲淡”,但我本人对此并不是很赞同。
打算先了解前人对其散文风格的看法,找到自己与前人观点的异同。
通过分析周作人作品《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苍蝇》等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味及周作人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希望能以此证明,用“平淡冲和”来形容周作人的散文是不准确的。
正文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研究1、以金燕《灰色天空下的温暖一评周作人散文的创作风格》,孙艳平《论局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和刘春香《周作人散文的冲淡美》为代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作人散文中“平淡”、“冲淡”等艺术特征都给予充分言述。
2、吴仁援的《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则开篇便明确指出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认为“周作人散文中透溢弥漫出的是苦涩味、流氓态、人文性、平民化、浙东气,由此而形成的其散文的显著特征是平缓、平正、平实、平易、平质”。
3、阿英在《周作人小品序》中所提到的:“平淡冲和”这正是周作人小品文的最显著的特色,也就是田园诗人所必然采取而发展到高度的形式。
就现代的小品文成果上看,在“新小品”还没有成长,而“杂感文”不能算主要的小品文的时候,周作人的小品文,在史的发展上,我们是不能不予以重大的估价的。
我个人我比较赞同吴仁援在《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中所提出的观点: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
如何体会周作人苦雨之苦周作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笔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而闻名,其中一篇作品《苦雨》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他的苦难。
本文将通过解读《苦雨》中的主题和情感,探究如何体会周作人的苦雨之苦。
首先,我们要了解《苦雨》的背景和内涵。
这篇文章是周作人在1921年发表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孩子因为缺乏衣物而导致患病的故事。
通过描写绵绵细雨、贫困生活、孩子的悲惨境遇,周作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愤懑。
其次,我们要从文字描写和感受上体会周作人的苦雨之苦。
周作人运用了细腻而生动的语言描写,用“冷得刺骨”、“雨水如骨鱼寒气侵袭”等形象的词语来描绘雨天的苦寒,通过描写“我们争相去看,于是要而不能得,欲而不能求,饱食温床之外瑟瑟苦寒,迫不得已而苦中作乐,领略举目无亲的苦恼”,展现了他们的困顿和无奈。
这种对苦雨的感受使读者深入地感受到了周作人的苦难。
再次,我们要通过对周作人思想和情感的理解来体会他的苦雨之苦。
周作人关注社会问题,并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在《苦雨》中,他揭示了贫困家庭的生活困境和社会的冷漠。
他不仅感受到了人们物质生活的贫困,更感受到了精神上的贫乏和无奈。
这种痛苦和无奈使他产生了对社会现象的深思和关切。
他深知贫苦的家庭不止一个,却只能通过文字表达他的欲望。
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最后,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感悟来体会周作人的苦雨之苦。
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环境和条件都有所改善,但是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和困境之中。
通过读《苦雨》,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弱势群体的痛苦和无奈。
我们也可以通过周作人的思考和行动来反思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化作行动,关爱他人,为社会的进步出一份力。
总之,体会周作人的苦雨之苦需要通过研读他的作品、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思考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态度。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周作人的苦难,进而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 茯苓花
作者机构: 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7-109页
主题词: 周作人散文;淡乎寡味;干涩;苦味
摘要: 初读周作人散文的第一个感觉或者最初品到的味道层次是淡,有点淡乎寡味。
周作人散文品味到的第二层味道是干涩。
读起来有种枯燥干涩、难以促读的阅读感受,一般读者如果体味不深、阅读不细,很容易得出枯燥乏味的结论。
周作人散文品味到的第三层味道是甜味。
周作人散文的价值也体现在这一点上,他文章的平淡、干涩的背后细细品味能读到内涵的腴厚与丰厚,品味到此自然感觉甘甜爽口、余香不绝。
周作人散文品味的最后的味道是苦味。
这种苦味才是周作人散文的精魂所在、特色旨归。
谈周作人散文的涩味作为新文学的倡导者,周作人较早地对现代散文的定义和定位给予了关注,他认为现代散文应是“记叙的,是艺术性的”,而且是“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
”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他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是忧愤抑郁。
貌似平淡实则沉痛,这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也就是他散文的涩味。
周作人散文的涩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词的涩。
周作人将白话口语、文言古语和外来欧化语杂糅调和,既有明人小品的风格,又具西方随笔的笔调和日本俳句的风韵,追求一种简单味,而这简单味中又隐含着苦苦的涩味。
(2)心绪的“涩”。
周作人的人生观之一就是顺从自然,天人合一。
所以,在作品中极力地淡化情感色彩,把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如我们熟悉的篇目《乌篷船》,作者似是在漫不经心地指点朋友如何游览他的故乡,实际要表达的是自我的处世态度:闲适和隐逸,一种消闲的人生观。
周作人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这种淡淡的惆怅或落寞,这一方面是一种“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心态,另一方面是思想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矛盾所带来的苦涩。
(3)文章的“隔”。
一般来说,作家写文章是为了给读者看的,要与读者产生沟通,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这叫“不隔”,而周作人觉得写文章是在“自己的园地”里随意耕种。
他的文章写的大多是草木虫鱼类的东西和日常生活的琐事,表面看来没什么意思,与读者自然产生一种“隔”,不易读懂。
从另一个角度说,没有一定人生经历和艺术品味的人,读不懂他的文章。
(4)选材与叙事角度简单。
周作人散文的“涩”与他的选材与叙事角度的简单也有很大的关系。
周作人的散文看似平常,犹如一杯西湖龙井,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周作人散文的“淡”与“苦”作者:安乐一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期摘要: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开新文学之一代先河,其理论及作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对周作人的创作风格进行简要归纳,并且分析这种风格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冲淡平和苦涩之味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一起,构成了整个五四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新文学理论。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需要一些思想急进的知识分子来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周作人所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恰恰表现出他与这样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想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周作人,有着与五四人同样激昂的、狂飙突进的斗志,力图通过书写文章来挽救、启蒙被封建旧思想禁锢已久的国民,他自称这一时期的作品是“浮躁凌厉”的。
而在五四退潮时期却显出他艺术创作观念日趋“冲淡平和”,可以说是平和之中更带苦涩之味。
一、“淡”与“苦”的交织钱理群在《关于周作人散文艺术的断想——读书札记》里这样写道:“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很少有诗人‘兴酣笔落’的激情的喷发、奔泻及繁富的形象,词藻,夸大的词语。
”“简炼、淡远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征。
其散文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中年人的散文。
”算得上是概括了他散文创作的总体特征,在周作人的笔下,无论是多么平凡普通的事物,一经他的笔触,便富有了生命的气息,读来颇有人生的百般滋味。
如“茶”,便有《喝茶》《北京的茶食》《关于苦茶》等名篇,每一篇都各具特色,“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这样舒徐自如而又简练朴素的描写,读来这一“淡”字跃上心头,却又带有一种生命沉思,值得好好玩味。
在他的眼中,仿佛这样一种喝茶方式能够洗去俗尘的烦恼,人生的困苦,让我们进入另一种不同的心境。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散文的特色二、在“平和冲淡”中流泻出的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淡淡的苦味。
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周作人散文取材广泛,举凡东洋西洋、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南北的点心、北京的茶食……都纳入其笔端。
选材的广泛性使周作人在写作时能随意自如,舒徐自在,让笔意自然地流泻,从而形成“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在周作人的笔下,他有意识让文字淡下去,当然并不是平淡无味,而是将感情冲淡,把感情有意识地隐藏起来,用质朴的文字平平道道出,没有做作,没有雕饰。
这恰好表现了其对文学的态度:“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
”?如在《乌篷船》中,作者建议友人坐船游山时,读者也许期待作者把船行水上的见闻描绘出来,但读下来却很平淡,无非是“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而已。
没有丝毫的形象描绘和华丽的藻饰,真是平淡地到了极致。
然而在平淡中你会体会到作者那种闲适自在、轻松自如的风格,吸引读者步入作者所描绘的那种平淡冲和的意境,领会作者那种难以言传的闲适,欣赏那种带有野趣的返朴归真的美。
平和冲淡”是周作人散文闲适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
但如果仅仅把周作人散文的闲适归结为“平和冲淡”是不全面的。
我们在读其散文时常常有一种迂回曲折、山回路转的感觉,这正反映了周作人散文闲适风格的另一特点:行文回旋往复、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
这正是其散文曲折多变的笔墨趣味的形象化的描绘。
周作人散文的平淡并非如同白开水般无色无味,也并非如清澈的池水让人一眼到底,而是如同山间的溪流,借着山势,回环往复,“斗折蛇行,明灭互见。
”在笔意的流泻中表现出行文的摇曳多姿。
正是这种行文风格,形成了周作人散文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的笔墨趣味。
另外,我们在品味周作人散文“闲适”艺术风格时,还不应忽视其闲适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
在周作人闲适散文中,那类追慕自然平淡的文章往往能让我们陶然忘我,融入境中。
徜徉其中我们得到的是物我的相通、身心的放松和舒适。
周作人散文赏析周作人在散文创作初期(1920年),于香山养病,这一时期的散文则体现了其散文思想的转折期。
先前一直奉行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在经历五四运动失败后思想不免动摇,加之养病期间,阅读了几十种佛经,将思想中原本所有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佛经的普爱众生、忍辱、施舍等教义结合起来,揉合了希腊古典文学的和谐、均衡、宁静之美,从而构筑了周作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而正是这种精神构筑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独特三味:清淡、苦涩、辛辣。
1、清淡之美周作人的散文,向来都是追求平和冲淡之美的,比较平缓宁和,与世无争,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在其笔下都饱含深情。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他的作品《喝茶》便是“闲适”散文的代表作。
他在文中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他不但讲究喝茶环境,更注重喝怎样的茶,用怎样的器具,配怎样的茶食。
其间,韵味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篇阅读下来,我们会发现此文给我们以一个清雅独特的艺术世界,而最为重要的是抒发了喝茶人的那份返璞归真的风雅情趣。
又如如他在《乌篷船》中写到“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这些文字,与作者本人所追求的那份悠游闲适完美契合。
可见,他的作品,善于以洒脱的名士风度,在平淡的叙述中咀嚼欣赏生活的趣味。
2、苦涩之情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
他感到了信仰坍塌的孤寂和虚无。
随之,便有了作品《苦雨》,该文通篇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他在写作时,先是描绘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一般境界。
但之后却一语点破,“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地靠不住”,他的心境如连日阴雨一样压抑沉闷,文中还写到“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
周作人的散文特点是什么鲁迅在接受别人采访时毫不犹豫地说周作人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由此可见他在散文上的成就非凡。
那么周作人的散文特点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周作人的散文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周作人的散文特点周作人的散文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平和冲淡。
散文是周作人最杰出的成就,而平和冲淡则是最独特的周作人的散文特点。
所谓平和冲淡,在周作人的散文里,表现为语言平常,没有做作的腔调也没有华丽的辞藻;题材平常,写的尽是生活中小事;思想平常,写得有趣,绝不晦涩难懂,观者看起来毫不费力,但其实颇有内涵,他称之为“苦味”。
散文常常分为三种类型,记事、抒情、哲理,而周作人的散文可以说平衡地包含了三者,所以出彩。
能够形成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周作人本身的性格就比较内敛,他是一个喜静耐得住寂寞的人;其二,博览群书,尤其是对日本文学的研究颇深,受影响极大。
性格原因不用赘述,周作人曾经被人评价为是他见过认识的文人里看书最多的人。
他喜欢日本尤其是文化,可以说一生自留学以后的五十多年都没有放下过对日本文学的研究。
日本文化里或者说美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叫做“物哀”,简单来说就是很生活很平常的东西却包含真情。
这一点在民国时期非常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周作人绝非其中之一但大概是最得精髓的一位。
周作人是怎么死的周作人的死因是多样的,首先他去世时已经82岁了,年老体弱,也多病。
晚年周作人据说被发现尿里有血,之后去医院检查,确诊是患了前列腺癌。
另外,因为一生多艰,加上妻子已经病逝,所以周作人当时曾经多次留下遗嘱,他说自己在完成了《路吉阿诺斯对话集》的翻译后,就已经死而无憾了。
因为早年的政治问题,周作人晚年时凄苦的,只能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
而等到文革爆发,他的政治问题给他带来的灾难,不仅仅只是几次抄家,他被赶到一个洗澡间里居住,睡在地板上,只有一个老保姆照料,而且一直被红卫兵监视着,等同日夜囚禁。
当时政府规定他的生活费只有每个月10元,所以他每日三餐都只是玉米面糊糊加点臭豆腐。
104品 评周作人散文中的“淡”与“苦”汤 静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散文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中有不少可以称为经典之作。
在他的散文中,虽然被冲淡闲适所覆盖,但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苦与乐交织的情感,这也是周作人成为大家的原因之一。
读周作人的散文,人们需要慢慢读,细细品,才能真正体会到“淡”与“苦”的感情色彩。
一、周作人散文中“淡”的形成每每提到周作人的散文,首先想到的总是冲淡平和,仿佛微微泛着波纹的湖面,给人以闲适之感,但细读之余又能体会到层层包装下轻轻荡漾的感情。
周作人将这几种感情基调糅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颇显立体感,令人回味无穷。
冲淡闲适是周作人散文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
“五四”前期,整个社会都充斥着狂热和躁动。
周作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斗士,在当时状态下所写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比如,收在《谈虎集》中的文章大都是对于当时社会的评论,他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封建的旧文化、旧道德、旧秩序展开猛烈攻击,立场鲜明,语言激烈。
这与后来人们对于周作人的印象毫不相符,但这是谈论周作人平和闲适的整体风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侧面。
在持续较短的一段时间后,“五四”运动逐渐衰落,周作人的创作风格也随之发生改变。
他不再以浮躁凌厉、锋芒毕露的情感示人,转而写一些恬淡的随笔小品。
20世纪20年代,“五四”落潮,周作人听到了幻想破灭的声音,感到无比失望和苦闷。
他的思想在挣扎,希望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来调和自己心头的焦灼,这一时期,他对冲淡闲适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创作出《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谈酒》《乌蓬船》《喝茶》等一系列闲适性散文作品。
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周作人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国民党的“清党”和“北伐”活动使他感到更加失望,“左”的围攻也使他对文坛革命势力充满排斥心理。
昔日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战士,从此走上了消沉之路,他的创作也随之进入后期。
在后期的创作中,周作人出版了《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等散文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冲淡的笔调,潜藏的苦味——浅论周作人散文的审美风格尹莉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摘 要:周作人作为一个散文大家,引领了小品文的闲适风,“平和冲淡”是其散文的标签。
其散文的另一个特色——潜藏的苦味虽很少有人论及,但值得玩味与探讨。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审美风格作者简介:尹莉(1979.6-),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49-01“冲淡平和”一直是周作人散文的标签,但周作人自己却不这么认为。
他在一九二五年的《雨天的书・自序二》中,如是说:“我近来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梦想不到有能做到的一天,因为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关系,不可勉强。
像我这样褊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
”[1]多年之后,1936年时他又道:“有人好意地说我的文章写得平淡,我听了很觉得喜欢,但也很惶恐。
平淡,这是我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对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
”[2]周作人也不赞同别人说自己的作品闲适,认为闲适是一种很难得的态度,并不是容易学得会的。
“总之闲适不是一件容易学的事情,不按安得混冒,自己查看文章,即流连光景且不易得,文章底下的焦躁总要露出头来,然则闲适亦只是我的一理想而已,而理想之不能做到如上文所说又是当然的事也。
”[3]在1945年时在《自己的文章》中,把自己的文章分作两大类:闲适文章和正经文章,认为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在正经文章里体现得更彻底,所以觉得自己的正经文章更有意义。
从以上的引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平和冲淡”是周作人追求的审美目标,但他认为自己并未做到,反而认为大部分的文章“满口柴胡”。
故而笔者认为,仅用“平和冲淡”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不全面的。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苦涩之味
中文三班倪娟娟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尤以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笔者浅陋的谈谈对其散文的苦涩之味的感想。
周作人的著述博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早期开创者之一。
周作人在《两个鬼》中说:“在我心头住着DuDaimon,可以说是两个鬼。
”“这两个是什么呢?其一是绅士鬼,其二是流氓鬼。
”“我对于两者都有些不舍,爱绅士的态度与流氓的精神。
”周作人还说他自己是“叛徒”和“隐士”的合身。
体现在创作中,就有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不痛的散文。
而笔者通过阅读这两类文章,觉得有一共通之处:大多数文章的笔墨间隐含着淡淡的苦涩。
这里两种风格虽然都贯穿于整个20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中,但“平和冲淡”更能作为体现周作人散文的突出特点。
“平和冲淡”是指具有“绅士鬼”精神的文学味浓郁的一些文章,大多创作于五四时期,取材来源于生活而远于现实,讲求趣味。
这与周作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有相同之处,更能反映他的气质和性格。
这类文章中普遍隐含着苦涩之味。
周作人的散文提倡“为艺术”﹑“为人生”,反对一切文以载道的个人言志派,带有对旧文学的反抗和批判。
五四运动以后,他的理想中的个人主义兼人道主义产生了动摇,对应于强大现实的不可触动,使他开始明白各种西方学说与思潮并不真正适合于当时的中国。
他在《山中杂信一》中写道:“我近来的思想动摇与混乱,可谓以致奇其极了,托尔斯泰的无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
”这是他的矛盾,他无法将原本的人道主义与佛家道义良好的融合,更无法与他自己一直很推崇的西方学说糅合成一体。
从而构成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平和冲淡,略微含有苦涩。
在他的散文中,他贯用娓娓的语调絮谈,将知识﹑智慧﹑哲理﹑趣味﹑冷漠﹑敏感﹑苦涩都融入笔端呈现给我们。
周作人的散文深具苦涩之味。
他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思想情感却实是忧愤抑郁的。
他曾经说过:“盖世间所有唯辱与苦。
”在《药味集·序》中,他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
”在这里他很明白地道出了自己文章内在的苦涩。
周作人深受西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着启蒙思想的头脑冷静而理智,因此,当他无力地怀着悲哀的心看着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革命运动不断地遭遇挫折和失败,他的信仰开始蒙上阴暗苦涩的影子。
他的信仰是和五四反帝反封建时代精神一致的,他的《山中杂信六》中写道:“我们昏乱的国民久伏在迷信的黑暗里,既然受不住智慧之光的照耀。
”“极少数的人能够以科学艺术或社会的运动去替代他宗教的要求,但在大多数是不可能的。
”“我的理想或者也只是空想;将来主宰国民的心的,仍旧还是那一班的鬼神妖怪吧!”对这些在中国仍然扎着根的“痼疾”,他亦是有心无力。
周作人深受尼采的世事轮回观的影响,“生存就其本来面目而言,并无意义和目的,但不可避免地轮回,无止境地化为虚无……这是虚无主义的最极端形式:虚无(‘无意义’)是永恒的!”有时他陷于极端黯黑的宿命,认为中国也好,人类也好,都在重复他们的愚蠢和罪恶,万劫不复。
“凭了他的理知,批评万物,终于归到只有自己,但是对于这唯一的自己也不能深信。
”“自知如能将此种怅惘除去,可以近道,但一面也无不珍惜之意,觉得有些怅惘,故对于人间世未能恝置,此虽是一种苦,目下却尚不忍即舍去也。
”这种宿命观表达出了一种苦闷的孤寂感。
《山中杂信二》中他说到:“但我心底里有一种矛盾,一面承认苍蝇是与我同具生命的众生之一,但一面又总当它是脚上带着许多有害的细菌,在头上面上爬的痒痒的,一种可恶的小虫,心想除灭他。
这个情与知的冲突,实在是无法调和,因为我笃信‘赛老先生’的话,但也不想拿了他的解剖刀去破坏诗人的美的世界……”这是佛教思想中的博爱与现代革命思想的矛盾,一种难以调和的苦闷孤寂。
他的散文有时也会在淡淡的苦涩中含有芳香,如《初恋》——杭州清波门外杨三姑的故事,也是周作人的一段淡淡的初恋,没有任何情节,两个人从没说过话:“我不曾和她谈过一句话,也不曾仔细的看过她的面貌与姿态。
”只是“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所希求迷蒙的喜乐。
”“我很不明白做婊子是些什么事情,但当时听了心里想道,她如果真的是流落做了婊子,我必定去救她出来。
”整篇文章很是平淡,但仔细研读后却觉得是描写恋爱的最好的文章,文中没有撕肝裂肺的悲痛,没有欲死欲仙的欢喜,却让人读过一遍,便不能忘怀,如水墨画一般,留有空间和距离,反而增加饱满;看似随意的笔触,点化的确是真谛。
这篇文章用平淡的文字透出一股淡淡的含着甘香的苦涩。
而当读到“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这一句时,只觉得喉头哽咽,满口的苦涩。
周作人作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感染了很多读者。
他的散文素朴清淡而不寡味,亦不贫乏,别致优雅的像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切而意味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