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2023以下是高中物理学史的归纳整理版2023:一、古代物理学的产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界的理论,如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自然界的秩序。
中国古代的墨子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二、近代物理学的开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对光、水和空气的运动进行了研究。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通过实验观测和数学推理,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原理。
三、经典物理学的建立牛顿(Isaac Newton)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总结了电磁场的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四、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了相对论,解释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以及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五、量子力学的诞生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了量子化的概念,解释了黑体辐射的规律。
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进一步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波尔(Niels Bohr)提出了原子模型,解释了原子结构和光谱的规律。
六、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开启了波粒二象性的研究。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等人发展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
狄拉克(Paul Dirac)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与泡利(Wolfgang Pauli)一起提出了不相容原理。
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领导的研究团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核反应堆的成功运行。
贝尔实验室的巴丁(John Bardeen)、布拉顿(William Shockley)和肖克利(Walter Brattain)发明了晶体管。
霍金(Stephen Hawking)研究了黑洞辐射和宇宙起源的问题,提出了黑洞辐射理论。
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物理学史是指关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记录和研究。
它对于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启发兴趣物理学史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伟大科学家们的贡献和突破。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并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例如,介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时,可以通过讲述牛顿的生平和他发现这些定律的过程,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提供实例物理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和重要发现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各个概念和原理。
通过向学生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实验和观察结果,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的物理原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比如,通过介绍迈克尔逊-莫雷干涉仪的实验原理和结果,可以生动地展示光的波动性和光速不变定律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
三、培养科学思维学习物理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通过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推理的过程,学生可以学习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可以从历史上的案例中学习到如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科学结论。
这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强调科学的社会影响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生可以了解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
他们可以理解科学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改变人们生活的。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物理学的实际应用和社会意义,增强他们对物理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度。
同时,学生还可以从物理学史中学习到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奋斗精神和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还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强调科学的社会影响。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简介按照物理学史特点,将其发展大致分期如下:①从远古到中世纪属古代时期。
②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时期。
牛顿力学在此时期发展到顶峰,其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关系影响了光、声、热、电磁的各学科,甚而影响到物理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③随着20世纪的到来,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出现;新的时空观、概率论和不确定度关系等在宇观和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的相关概念,人们称此时期为近代物理学时期。
1. 古代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物理学还处于前科学的萌芽阶段,严格的说还不能称其为“学”。
物理知识一方面包含在哲学中,如希腊的自然哲学,另一方面体现在各种技术中,如中国古代的科技。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社会功能不明显。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对于西方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古希腊-罗马阶段和中世纪阶段。
(1)、古希腊-罗马阶段(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纪)。
主要有古希腊的原子论、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公元前212)的力学、托勒密(约90-168)的天文学等。
(2)\中世纪阶段(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
主要有勒·哈增,约965-1038)的光学、冲力说等。
2.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物理学与哲学分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迅速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经典物理学科学体系。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和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方法;在知识水平上产生了比较系统和严密科学理论与实验;在内容上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经典物理学科学体系;在发展速度上十分迅速,社会功能明显,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学常识一、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物理学五大板块:1.力学(必修1、必修2、)2.电磁学(选修3-1、选修3-2)3.热学(选修3-3)4.光学(选修3-4)5.原子、核物理(选修3-5)三、自然科学三大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其中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统称为“质能守恒”,除此之外还存在电荷守恒)四、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1、伽利略对落体现象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
(P27)2、胡克研究得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成正比——胡克定律(F=-kx)。
(P50)3、牛顿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三条规律:(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这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注: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P77)(2)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P89)(3)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
(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能】叫做【平衡力】。
)(P69)1、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开普勒三定律:(P47)(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
(3)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T2/a3=c)。
2、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作出了结论:宇宙间任意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F引=G·(m1m2)/r2)。
《物理学史》内容概要摘要:一、引言1.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2.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二、古代物理学1.古希腊时期的物理学奠基人2.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3.伽利略的实验和观察三、现代物理学初期1.牛顿的经典力学2.电磁学的发现与发展3.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创立四、19世纪物理学1.电磁学的发展:法拉第、麦克斯韦2.进化论与物理学的关系3.量子力学的诞生五、20世纪物理学1.量子力学的完善与发展2.相对论的出现:special relativity 和general relativity3.粒子物理学和高能物理研究六、我国物理学发展1.古代物理学成就2.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与应用3.未来物理学展望正文: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科学。
自古以来,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物理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的现状等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我们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一时期的物理学奠基人包括泰勒斯、阿基米德等。
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对自然现象进行了探索。
其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哲学,为后世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伽利略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了许多物理定律,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进入现代物理学时期,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了物理学的基本框架。
同时,电磁学的发展为科技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创立则为热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19世纪,物理学取得了重要突破。
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研究为电磁学奠定了基础。
此外,进化论的提出使生物学与物理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这一时期,量子力学应运而生,为微观世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20世纪是物理学迅猛发展的时期。
量子力学得到完善和发展,相对论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时间和空间。
高能物理研究为粒子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物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古代物理学的成就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前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世界物理学史世界物理学史(history of physics)是物理学在历史进程中的发生、发展过程。
近代意义的物理学诞生于欧洲15—17世纪。
人们一般将欧洲历史作为物理学史的社会背景。
从远古到公元5世纪属古代史时期;5—13世纪为中世纪时期;14—16世纪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6—17世纪为科学革命时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在此时期产生,从此之后,科学随各个世纪的更替而发展。
近半个世纪,人们按照物理学史特点,将其发展大致分期如下:①从远古到中世纪属古代时期。
②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时期。
牛顿力学在此时期发展到顶峰,其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关系影响了光、声、热、电磁的各学科,甚而影响到物理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③随着20世纪的到来,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出现;新的时空观、概率论和不确定度关系等在宇观和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的相关概念,人们称此时期为近代物理学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4000—前2000年间,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印度河和黄河各流域,逐渐形成了古代文明的中心。
公元前7世纪到前2世纪,古代科学在希腊和中国均获得较大的进展。
鉴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与欧洲有别,有关物理学在中国古代的情形见中国物理学史。
物理学来源于古希腊理性唯物思想。
早期的哲学家提出了许多范围广泛的问题,诸如宇宙秩序的来源、世界多样性和各类变种的起源、如何说明物质和形式、运动和变化之间的关系等。
尤其是,以留基波、德谟克利特为代表,后又被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发展的原子论,以及以爱利亚的芝诺为代表的斯多阿学派主张自然界连续性的观点,对自然界的结构和运动、变化等作出各自的说明。
原子论曾对从18世纪起的化学和物理学起着相当大的影响。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物理学实际上最好的是静力学,其真正代表人物是阿基米德。
他建立了杠杆定律、浮体定律,发明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螺旋抽水机。
更重要的是,他将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逻辑推理用于解决物理问题,这为经典物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提供了一个榜样。
高考物理学史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4、20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7、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的重要意义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描述物理概念、定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脉络,揭示物理学观念、方法和内容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性。
研究学习物理学史,不仅会为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攀登科学高峰的积极热情。
一、可以了解物理学的本来面目,消除对物理的神秘感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前人已经获得的理论知识。
教学中的物理知识都是人们经过多次整理而形成的严密的理论逻辑体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重视对知识本身的讲解,而对于一些概念、规律产生的历史事实很少问津。
有的物理教师虽然试图引进一些史料,但讲的不够准确,常见的错误有:牛顿因为观察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瑞利-金斯定律的失败引导着普郎克提出量子论等等。
这些神话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来源、理论体系的形成等都产生很神秘的感觉,往往会认为各个物理学概念、原理和定律的获得等只是历史上的某些科学伟人们的灵感创造出来的,是历史的巧合和偶然的机遇,对于一般人而言根本就不能及的,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进而也会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对于熟悉科学创造历史过程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理知识的获得,都必须要经历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从粗糙到严格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而根本就不是任何天才的脑袋偶然地创造出来的。
经过对这些物理史的本来面目的了解和熟悉,学生们就会慢慢学着具体理解任何一个重要概念、定理和理论的获得,都是经过"试探-除错"的多次选择而得到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必要的历史回顾,促使学生们了解物理学的各种原理、定律的实验基础,了解各种模型所依据的客观事实的原形,了解各种假说、观点和物理思想的演变。
虽然讲述时用的时间不多,但可以使学生了解物理概念、规律、原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做法不仅会消除学生对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和错误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学史》读书笔记《物理学史》读书笔记3篇《物理学史》读书笔记(一)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的发展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
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
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
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
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
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
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
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
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
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黒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
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
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
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对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作用和意义的探讨:首先,物理学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历史,学生可以了解物理学是如何从古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科学的。
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科学家的贡献,如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和伽利略等,以及他们解决问题和提出理论的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演变的过程。
其次,物理学史能够提供物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和重要理论。
物理学历史上的一些关键实验和理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通过学习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验的历史,学生可以理解光的本质和波粒二象性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还可以了解到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牛顿的引力实验和杨氏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等经典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
第三,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物理学史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实验,这些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通过了解科学家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工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创造力。
他们可以意识到物理学不仅仅是理论和公式的堆砌,而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学科。
这种兴趣的激发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物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史中涉及到科学家们的观察、实验和理论推断等科学方法的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可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此外,通过学习物理学史中科学家们的创新实践,学生可以受到启发,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他们可以学会思考问题的多种方式,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物理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全球视野。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篇一一、引言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物理学史不仅是物理学的历史记录,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源。
将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二、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理论结合1. 物理学史的教学价值物理学史的教学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生可以了解物理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和成果,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物理学史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方式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方式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在物理教学中穿插物理学史的内容。
教师可以在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科学探究等方式,将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和方法。
三、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1. 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物理学史中的著名实验、发现和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牛顿运动定律时,可以介绍牛顿的生平事迹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历史上的重要实验和发现,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借助物理学史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在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借助物理学史的背景和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讲解量子力学时,可以介绍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和贡献,让学生了解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介绍物理学发展史的书
以下是一些介绍物理学发展史的书籍:
1.《物理学史》(作者:陈辽贤):这本书是中国物理学家陈
辽贤教授撰写的力作,详细介绍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物理学家和他们的贡献。
2.《物理学史》(作者:George Sarton):这是一本经典的物
理学史著作,作者George Sarton 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他深入探索了古代至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包括对重要物理学家、科学理论和实验的重点讲解。
3.《物理学史纲》(作者:E.T. Bell):这本书是美国数学家
E.T. Bell所写的,虽然主要聚焦于数学史,但也包含了对物理
学史的详细讲述,内容丰富,故事性强,适合对物理学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4.《伟大的物理学家》(作者:William H. Cropper):这是一
本介绍物理学家生平和工作的书,作者William H. Cropper详
细描述了20世纪众多重要物理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成就,涵
盖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
5.《物理学史》(作者:P. Fleury Mottelay):这是一本经典
的物理学史著作,作者P. Fleury Mottelay系统地回顾了古代至19世纪末物理学的发展,内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和
光学等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验。
这些书籍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物理学发展史的机会,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物理学理论的演进,伟大物理学家的贡献以及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高考物理学史知识点分类梳理物理学史(physics,historyof)是物理学在历史进程中的发生、发展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物理学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物理学史知识点分类梳理:力学部分(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2)伽利略: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在研究自由落体中采用的“逻辑推理+实验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定律.(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6)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高考物理学史知识点分类梳理:电磁学部分(1)库仑:法国科学家,利用库仑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2)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3)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欧姆定律.(4)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5)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总结出了右手螺旋定则和左手定则.安培在电磁学中的成就很多,被誉为“电学中的牛顿”.(6)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7)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8)楞次:俄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高考物理学史知识点分类梳理:热光原部分(1)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2)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热力学温标.(3)克劳修斯:德国物理学家,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4)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5)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6)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7)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8)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9)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10)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11)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12)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13)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实现人工核转变的第一人,发现了质子.(14)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15)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16)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17)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18)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19)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物理学史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斜面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8.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9.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并首次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1016.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发明避雷针。
11.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2.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4.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5.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16.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
则(
17.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8.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19.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洛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20.物理学家纽曼、韦伯提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1.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2.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
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2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2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2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8.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29、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0.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31.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32.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E=mC2。
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
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37.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38.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
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39.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0.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
41.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