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_林正军
- 格式:pdf
- 大小:231.60 KB
- 文档页数:7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理论从结构层面不能对其本质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观和隐喻观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则表明一词多义不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是由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扩展延伸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有关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外语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和范畴;意象图式;隐喻1.原型和范畴模式下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客观世界是由不同性质、形态和颜色的各种事物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的杂乱性和无序性。
人类为了充分地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储存和记忆,所以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要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
人们根据事物和现象的特性来认识世界,经过认知加工过的世界便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它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进而能够推知语言符号的意义。
范畴化有两种模式:客观主义传统模式和经验主义原型模式。
意象图式最早由MarkJohnon(1980)提出,后来很多语言学家,如Lakoff,Langacker,Sweeter,Turner等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意象图式是初始的认知结构,是人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组织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
当一个概念被影射到另一个概念时,意象图式也在其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经验(如感知环境、身体动作、感受力量等)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各种各样的意象图式交织起来构成了经验网络,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头脑中的语义结构。
既然意象图式规定并制约了人们的理解和推理,那么语言中意义的形成就可以用它加以描述和解析。
浅析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盒手段,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交流的质量,而一词多义的出现给沟通交流带来了不便,与此同时,它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
多义现象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竞技性原则和认知竞技性原则的客观要求。
通过赋予统一组词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量,从而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
词汇的多义化势不可挡,多义化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的、有效的途径,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手段。
所以,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来说,掌握这种语言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一词多义”的认知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盛行,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阐述一词多义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知识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既能反映语言和思维的普遍性质,又能反映民族语言的范畴。
二.多义词的产生机制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在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
词语所要表达的意义总在不断增多,让一个词兼表几个相互有联系的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
因而使得多义词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那么,一词多义又是怎样形成的呢?1.多义词素为一词多义提供了重要材料基础。
2.语法功能变化带来一次多义的结果。
3.修辞语促生一词多义的发展。
综上所述,一词多义体现为一种词汇的现象,但是其形成过程中渗透着多种语言因素的影响,对其加以分析有益于更好地把握多义词词义间的脉络关系,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学中词汇、语法、语用三者之间密切的交互作用关系。
三.一词多义现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理组织和生理反射基本相同,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绝大部分也是相同的,由此形成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共同的认识机制,使不同民族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概念化时表现出共性,从而使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大部分词表达相同或者相近的概念,也使许多语言中以人类相同生理基础为取象的词产生相同或者相近的隐喻用法。
比如,汉语中的“早晨”指天将要亮到上午八九点钟,而欧洲人一直到上午十一点左右都可称为“早晨”,这也就难怪英美人在到了快吃午餐的时候还会用good morning来打招呼。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一词多义现象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即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轻人们记忆词汇的负担,它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语言词汇中的普遍现象。
Lyons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认知语义学认为描述变幻莫测的真实世界的语言是以隐喻的形式来体现的,这些语言现象可归纳在意象图式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现连锁状,即前一个义项是后一个义项的基础。
本文将在认知视角下探讨一词多义现象的本质及其翻译策略。
1 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从词的起源和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多义词的若干意义可以分为:原始意义与派生意义;中心意义与次要意义。
原始意义指词的最初意义,也可称为本义。
派生意义是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可称为转义。
从社会因素来看,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产生和发展。
每一种语言都会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以满足表达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需要,然而无限的客观世界和无限的人们想象面对的是人们有限的词语数量和有限的造词能力。
因此,一词多义现象便应运而生。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认知的范畴化导致了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如果词汇的多个义项被视为一个范畴的话,那么该范畴系统是这样形成的:在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以基本义(本义)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其它义项(转义)。
这个以原型义项为核心而形成的范畴系统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前提的,即原型与非原型成员、非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可相互有联系,或者说,本义与转义、转义与转义之间互有联系。
可见,一词多义的存在是有理据的。
一词多义的形成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其存在的理据性。
一词多义主要通过辐射型,连锁型和综合型三种方式形成。
辐射型是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许多意义。
连锁型是从原型意义出发衍生出第二个意义,然后再从第二个意义产生出第三个意义,以此类推。
“School”多义辐射网络构建词义延伸四法视野本文以词义延伸四法(概括化、具体化、隐喻、转喻)为理论基础,以“school”的10个词义为研究对象,考察“school”词义拓展的认知理据,从而构建其多义辐射网络。
研究发现,在现代英语中,“school”的原型词义为“学校”,其词义延伸方法以转喻为主,以隐喻、具体化、概括化为辅。
此外,“school”词义之间的线性联系构成了“链条模型”,以此为基础,其多义辐射网络才得以建构。
标签:一词多义转喻隐喻具体化概括化一、引言一词多义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词多义指一个单词具有多个在概念上或历史上相互联系的词义[1](P158),这表明人类语言的使用受到经济性原则的支配。
一词多义向来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对象。
有学者从历时视角出发,认为词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嬗变。
例如,林正军、杨忠认为,词义的历时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发起、认同、传播、词汇化/规约化[2](P362-367)。
Ungerer & Schmid运用原型转换理论阐述了“coach”的词义演变与发展[3](P316-318)。
有学者从共时视角出发,研究英汉词义之间的关系。
例如,廖光蓉运用原型裂变和原型转换理论梳理了“exchange”的多义关系[4](P12-13)。
张建理运用转喻、隐喻理论描述了“心”的多义辐射网络[5](P40-43)。
有学者也从共时视角出发,研究英汉多义词的共性和个性。
例如,张建理研究了“face”和“脸、面”这组人体部位词语的多义现象,认为英汉词义派生在基本认知方面相似,但在涉及社会文化方面和名动转用方面存在差异[6](P54-58)。
宋来全、杨忠以范畴、转喻、隐喻为理论基础,双向、综合对比“eye”和“眼/目”这组人体器官词语的多义现象,从而揭示了它们词义延伸过程中的英汉认知思维的异同[7](13-17)。
尽管前人在一词多义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他们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谈英汉多义形容词“high”和“高”中的个性与共性一、引言一词多义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多义词的产生是一个历时的演变过程,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关系。
王文斌(2007a:258)认为,一个词在产生之初只有一个初始意义,其他义项是通过引申得到的。
随着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义学的兴起,一词多义研究也开创了一片新的视野。
语言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审视一词多义现象。
近几年,基于认知语言学对名词、动词、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已经相对全面。
林正军、杨忠(2011),李瑛、文旭(2006),刘志成(2014)等人对英汉中名词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对比。
此外,李艳(2010),周春燕(2012),刘盈利、段钨金(2012),陈娟娟(2013)等人对英汉语中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如张建理(2010),余云峰、马书红(2010),王莲(2012)等人从认知视角对其进行分析。
但是,这些学者对英汉形容词一词多义的词义生成和演变的研究却不多,郑珂(2012)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英汉味觉词“酸”的语义对比,任希(2012)也从认知的视角分析了英语“heavy”一词多义的现象,赵歆怡(2014)基于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分析了英语“light”的一词多义现象,但对于英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对比研究却十分有限。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运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对英汉多义形容词“high”和“高”的认知语义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考察二者在词义扩展方式上的异同,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性与个性,进而揭示两个民族文化及思维上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二、认知机制和词义扩展(一)词义扩展的基本模式一词多义(polysemy)作为语言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指的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聚合的语言现象(Lyons,1995)。
一般来说,大多数多义词在刚刚产生之时仅有一层意思,我们称之为“基本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词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我们称之为“延伸义”.基本义和延伸义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了这一词的意义范畴,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词义扩展的现实理据。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探究——以“heart”为例姚远【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一个词语拥有多种意义的过程中,人们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将新词义赋予现有的词汇.以“heart”为例,探讨了一词多义的产生机制及认知过程中的思维特点.【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转喻【作者】姚远【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怀化4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一、引言一个词语拥有多个意义,这样一种现象通常被人们称作一词多义(polysemy)。
而这样一种简单的定义往往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因为这样就将同形异义、多音词等和真正的一词多义混为一谈。
事实上,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义学奠基人M.Breal 早已在1867年对一词多义做出了定义,即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的语言现象[1]。
因此,本文在接下来所讨论的例子均是按照此定义筛选出来的。
一词多义现象之所以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广泛存在主要是因为它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由于各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人们所了解和接触的事物都极为有限,因此使用有限的词汇就能满足表达的需要。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词语已经不可能仅仅只具备一个意义,人们也不可能不断地创造出新词汇来给新事物命名。
因此一词多义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国内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林正军、杨忠[2]和张金生、宋成方[3]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出发,探讨了一词多义的生成机制;戴禄华[4]和马明[5]从整体上探讨了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李瑛、文旭[6],则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叶碧慧[7]则专门分析了“head”的转喻认知。
龙源期刊网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作者:王阳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2期摘要: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包含多个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意义。
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词汇的多样性特征,但同时也会导致学习者对词汇意义的错误理解。
语境与词汇的意义是紧密相连的,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语境可以帮助学习者辨识词汇意义及用法。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境下的视角,结合中文和英文的实例,来探讨认知语境下的一词多义现象,从而加深学习者对语境的认识。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一词多义前言一、一词多义现象不论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很常见的。
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包含多个不同但却相互又联系的意义,是一种词汇语义的多义聚合关系(兰:2012)。
一词多义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这种意义属于词汇的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属于词汇的引申义;而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这种意义属于词汇的比喻义。
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需要我们借助语境来确定词汇的意义,词汇在使用时,在一定的语境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
人们会以多义词中多个义项中的基本义为基础,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延申或辐射出其它的义项(诸:2013)。
但是其实同一个词的这些义项都是属于同一认知范畴的,意义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人们在接触这些义项时并不会觉得陌生。
二、认知语境语境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环境,传统的观点认为语境在人们交际之前设定好的,具有静态的特征。
Sperber和Wilson(2001)在其发表的Relevance:Communication & Cognition中第一次提出“认知语境”,并指出认知语境是由一系列可感知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
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指的是他能感知到或推理出的现象以及对他来说所有明显的现象。
一个人的整体认知环境就是其物理环境和认知环境的相互作用,并由他的认知能力和他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语篇识解刘亮;李松崎【摘要】历来的研究者在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时过于关注语言本体和语言的使用者因素,因此多数研究集中在词汇层面,而从语言接受者的角度在语篇层面开展对一词多义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尝试从受众的角度将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置于语篇的框架下,运用最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听者在不同语篇的使用中如何识解一词多义中的特定含义.【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2页(P24,98)【关键词】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篇;识解【作者】刘亮;李松崎【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 265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9词汇在其产生时是单义的、任意的符号,由于人的因素以及语言形式天然具有向着多义发展的趋势,一词多义现象不但是社会语篇的要求,也是人类认知思维的惯性使然。
以往研究过于关注语言本体和语言的使用者因素,因此多数研究集中在词汇层面,而从语言接受者的角度在语篇层面开展对一词多义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从受众角度将一词多义现象置于语篇的框架下,运用最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听者在不同语篇的使用中如何识解一词多义中的特定含义。
哲学家最早意识到一词多义现象研究的重要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学家才开始关注一词多义现象。
在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逐渐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使语义学取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得到了飞速发展,认知语言学家也极为重视一词多义的研究,纷纷以认知的新视野研究这一语言现象,使得一词多义的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Harris(1952)在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中首次提出“语篇分析”的概念[1],Winrich(1967)也提出Textlinguistik的概念,同时认为所有的语言学研究都应该以篇章为框架。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语篇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有较快的发展。
词汇类型学视野下汉维身体部位词“头”的共词化研究摘要:文章主要研究身体部位词“头”和“bɑʃ”在基本语义和语义引申上存在的共性和细微差异,划分其引申义的词类范畴,概括其引申路径和具体差异。
最终得出:除汉语中“头”有词缀的特殊用法之外,在做名词、名量词、定语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也为双语教学提供一定支持。
关键词:身体部位词;词类范畴;引申义项中图分类号:H2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2-0105-03(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喀什844006)创造新词新语可以丰富人们的词汇系统,但也存在着明显弊端。
[1]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增多,如果我们采取一词一义的方式进行新事物的表达,那么无疑会加重人们的认知负荷,这么做也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和省力原则,而一词多义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认知负荷。
本文重点分析“头”和“bɑʃ”语义引申的共性和差异,概括其语义演变和引申路径以及倾向共性。
对于词类范畴的划分,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由于词类范畴主要是对于事物的归类,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成员才能被能划分到一个范畴中去,除了某些典型成员的划分不具有较大的争议性之外,距离典型成员越远的家族成员的划分则越具有争议性,这是其一。
另外,由于至今没有范畴划分的具体标准,不同学者对于范畴本身的划分是不尽相同的。
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十大范畴;《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中,把词类分为17个大类。
[2]本文主要采用赵倩(2007)的词类范畴的分类,将词类范畴划分为11类:A.人体构件;B.人;C.非人实体;D.抽象事物;E.思想感情;F.行为活动;G.空间方位;H.时间;I.性质;J.计量单位;K.虚义范畴。
一、人体部位词汇“头、bɑʃ”的引申义范畴分布(一)“bɑʃ”在维吾尔语中的义项。
1.人身体脖子以上,动物身体前端,由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器官组成的部位。
bɑʃliŋʃitmɑq;bɑʃʧɑjqimɑq 2.物体的顶端、末梢。
一词多义的原型范畴理论解析作者:刘俊英来源:《商情》2010年第36期【摘要】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之一。
本文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来解析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一、引言一词多义(polysemy)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更多的义项,该术语首先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提出来的。
关于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有很多,如Ullmann (1962)研究分析了产生五种多义词的主要来源;张韵裴(1987)分别从历史、社会、外来语影响、语言自身内部原因和心理原因等方面研究了词义变化的原因;陆国强(1999)研究了词义变化的七种方式;段满福(2004)归纳了产生一词多义最主要的四种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速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如刘佐艳(2002),欧忆、陈志斌(2003),蔡龙权(2004),林正军、杨忠(2005),敖世翠(2006)和李瑛、文旭(2006)等。
本文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来解析一词多义现象。
二、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因而总是单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涌现。
但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客观事物的词汇是相对有限的,而且又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新词,所以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人们就必不可少地要用原有的一些词来表达与之相关的一些事物。
于是,这些词就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出其它义项,甚至再转化出别的义项,这样就出现了一词多义。
我们习惯上把一个词最开始具有的意义称为“原始意义”或“本义”,随之逐渐形成的其它义项称为“延伸义”、“扩展义”或“派生义”。
三、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简称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范畴理论之一。
它产生于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界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学说的批评,兼容了经典范畴和家族相似范畴观的优点。
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的多义性摘要:一词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以“hand”一词为例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因和生产机制。
一词多义是以原型范畴为基准,通过隐喻、转喻而形成的。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隐喻转喻1.引言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
“多义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
”(ullmann, 1962:159)关于一词多义,david cristal (1980:274)是这样定义的,“ a term used in semantic analysis to refer to a lexical item which has a range of different meanings.”即一个词语有多个不同却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认知语义学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有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0:36)。
2.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一次多义现象是指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
从语言词汇的发展演变来看,词汇意义可以分为本义和延伸义(或拓展义)。
词汇的本义是词汇的原义,一般是具体的,是人类对事物的最初认识;而词汇的延伸义是指从原义派生和演化来的词义。
人们不可能无限制地创造新的词汇来描述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于是人们用已有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或描述新现象。
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延伸或扩展,一个词便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3.一词多义的认知理据“认知是语言历时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人的主观认知能动性,语言不可能发展”。
(林正军,杨忠,2005:5)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表明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词多义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这给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因1.语言环境的多样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语言环境。
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2.词义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也会发生变化。
有些词的含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有些词的含义可能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3.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理解能力也会影响他们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
有些学生可能对词义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在应用时出现错误。
二、一词多义现象的解决方法1.语境分析法:在讲解一词多义现象时,教师可以通过语境分析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含义。
2.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词多义现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用法。
3.强化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一词多义现象。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来加深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4.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一词多义现象的困惑。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交流,让他们通过交流来加深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5.词汇表和工具书的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词汇表和工具书来学习一词多义现象。
词汇表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工具书则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词的来源和演变过程。
三、实际案例分析以“垃圾”这个词为例,在日常生活中,“垃圾”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废弃物或不需要的东西。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
但是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是有着内在规律的,一词多义是从原始义项通过辐射、连锁或是综合的方式向其它义项进行语义扩展的过程,其中隐喻和转喻是这一过程中两种重要的认知思维模式。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理论隐喻转喻英语教学语言与认知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就是对认知的体现,一词多义现象同样也是人的心理认知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一词多义的出现为英语词汇的发展增添了很浓的色彩,纵观英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大多数的词汇都是多义词。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借助原型范畴理论以及隐喻和转喻来分析一词多义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一、一词多义概述关于一词多义现象,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对其做了相关研究。
吉拉尔茨和德克(geeraerts & dirk,1994)研究了词汇变化(lexical variation)结构特点和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他们以trousers、pants、jeans为例,总结了词汇变化三种不同的形式:一词多义(semasiological variation):一词可以指不同的事物;一物多词(onomasiological variation):不同等级的词可以指相同的事物,即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范畴等级的词命名;语境变化(contextual variation):不同的词指相同的事物,两词没有概念上的差异,而是决定于交际者、交际情景、地域和社会特征等变化因素。
本文所要讨论的一词多义现象是指上面的第一种情况,一词可以指不同的事物。
汪榕培(2004)认为,一词多义的根源是词义的概括性和词义的演变。
由于词义高度的概括性,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原来的词义可能会出现分化,形成新的词义,一个词产生新的意义之后,旧义可能消亡,也可能保留,新旧词义共存一个词内就形成了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