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著名武术家牛二伟
- 格式:docx
- 大小:14.21 KB
- 文档页数:1
马文国谈牛增华、张群炎、牛二伟(二)
与马英图在津门唯一亲传弟子牛增华之子牛二伟师伯神交已久。
师伯之令尊我虽未有缘相见,然牛增华老先生得马英图之绝学,融马,郭武艺于一炉,得近代三位武学大师,郭长生,马英图,和孙玉铭之悉心传授,一生忠于师门,精于实践,乃当代武坛之翘楚魁首人物。
师伯拜在我的师爷张群炎先生门下,20余年对师爷呵护备至,事师如父。
我们在楼下不期而遇。
到了师爷家里,二伟师伯和师爷聊一些往事,爷俩很开心。
下午师爷主要讲解八极拳的“金刚八式”,订正了“斜劈手”、“琵琶势”和“劈山掌”的练法。
饭后我们一起回到酒店,二伟师伯说到先父牛增华的“疯魔棍”特点,算棒、跑行步,刀出鞘,高搭袖,镑田扬场,走马上任,狮子大撅尾,筋头棍,劈四门,左右披劈,老翁砍柴,敬德倒拉鞭,拨草寻蛇,窝三枪,孤雁出群,扎黑白鷂子,悬脚枪式,劈棍刺枪乌龙翻江……他说这是中国传统枪法棍术的荟萃。
而后,又一起聊到八极的“六大开”和“八大招”,并示范、讲解马二爷传授的“攉打顶肘”,气势之摄人,劲力之饱满浑厚,神态之威严凛然。
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马英图二爷,牛增华老先生演练示范八极拳是何等神功撼世!从八极到劈挂的趟子功,又到独流通臂拳的捧搠下炮,提闷雀地龙、单鞭式、无所不谈。
一杯茶,一盒烟,谈了整整三个钟头。
临别,我拿出书写好的题匾“津门武馆”相赠,师伯回赠“天津疯魔棍棍谱”和父亲牛增华整理的“六趟青萍剑剑谱”,全书由牛增华先贤和二伟师伯两代人传承,弥足珍贵。
二伟师伯坦言说,马文國博士是能拿的起这些艺业之人选啊。
西安体院武术糸马文國博士谈牛增华、张群炎、牛二伟(四) 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痴迷一天“独流通臂拳”,凌晨时分便会有师爷张群炎先生的“神授”,字字珠玑,一气呵成,顷刻翻身而起,在屋内走转起伏,将“梦中神授”诉诸文字电告老先生,老先生哈哈大笑,开心至极,遂将此文收录于《独流通臂拳》著述中。
时时翻阅十年间远赴津门的学艺笔记,诵读中会有“偶得”,尤其是在苗刀和疯魔棍法上,体味老先生之精深讲授,与梁师传授和小董、建军两位师兄交流、比较,研习老先生在不同时期对于武艺的表达,渐渐懂得老先生常说自己在晚年方才“进步”的融会贯通和精妙独到。
对于一个刀势的理解和表达,不仅是朝夕演习,体悟,参照古谱,心中亦有一种强烈而固执的“复古”情感,因而,无法接近和再现古人在刀势上的威力与神意,唯有做到在每日的虔诚与不舍中“一点点靠近”。
一日,读到牛二伟师伯的文章,回忆他的父亲牛增华传授“低看刀”时的“讲究”,可谓精辟入理,朴素真切,遂在“一路”中的“低看刀”演练上增加了“高低远近”的“看”,反复揣摩,在“看”上极为传神、生动,如临大敌,持刀而御!。
通背拳的简介汉族传统武术拳种,相传为清末时祁信所创。
祁家本以杆法见长,遇河南人马先生精于拳技,便以杆法换学拳技,后又遇赵先生擅刀法,遂刀杆互换,形成了祁门特有的"十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手"法,祁家通臂拳始成名于江湖。
通背拳,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体育。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通背拳的简介。
通背拳的形成发展通背拳在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
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
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很牵强。
传说中在战国时期的“鬼谷先师”传道云蒙山中:仿诸猿之栖息、猎食、争斗、求生之法取其精华而成。
始称为通臂,以通臂猿形为主,仿其形而练,旨在加长臂力,击法单操居多。
为一种练法。
历经千载,先人去粗取精,取长补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创通臂拳门称祁家门(江湖称为老祁派)。
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臂单手、单操、击法、练法柔化合一,继承发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种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特殊练法的拳法;通背拳术(江湖称少祁派)。
因练法,击法独特,变化灵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又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称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脱离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采用人体科学合理的锻炼法则,力发腰背力达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刚柔相济,正确运用心法、身法、气力,使之成为武林中特殊练法的拳种,有别於“少林”、“武当”。
通背拳的主要流派近代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传,亦称“老祁派”。
祁传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为“六合通背”,后世也称此派为“少祁派”。
“二十四式通臂”和“两翼通臂”流传于沧县、天津一带。
两者的技法、劲力、内容均相似,一般又兼习通备劈挂拳。
由于此两拳派的劲力、身法受劈挂拳影响较深,故有人将劈挂拳列为通背的一支,其实,劈挂拳应属另一系的拳种。
浅谈双手刀法教学牛二伟双手刀作为战阵刀技、与军旅武艺,我在传授上强调周身一个整劲,讲究力量与实战应用。
避免飘逸之“耍”与劲只在手腕上,乃属于不得法亦,重刀训练方可练出“功夫劲”双手刀如果只追求“好看”那么就失去了战阵刀术之功能,之所以融入黄林标之“圈拦”、“抱拦”、“群拦”、“黄闷刀”等则是为了保留传下去这几下子好刀式,而增加了《双手刀》之横势。
去“花哨”到大道至简,查阅府上郭公长生爷在天津编二趟苗刀,增华公原始记录中已经出现了“黄林标爷”之《圈拦刀》的上述几个刀势,只是其它人不知而已,所谓“滑拿一刀”乃刀尖一搅一崩而已,戚继光“传竹枪战倭寇”是说把青竹子削成了双手刀之“长与宽”尺寸,专削倭寇骑兵马腿。
在冷兵器时代结束后,“桑圆谢家”俩兄弟亦有上传下承,刘公玉春《用通背二十四势》换了“桑圆谢家”《苗刀》、《隐手枪》、与《吃枪拐》,这是有文字史料记载的,亦成了武林界“换艺”之佳话广有传播。
我传双手刀其一是刀技、其二是训练方法、双手刀技一不能比划更不能舞、气下沉浑身整劲力达刀尖、姿势不宜太低会延迟变势時间、其三刀技乃镖悍也、整个套路奸诈中杀气腾腾、左右跳跃乃技法亦、其四刀势里外分明、远近明确、注意变把换势之“隐把”,精练到一趟之原因,我也是整合着过去之学与练之体认过程。
恩师张群炎以程宗猷之《单刀法图说》为蓝本传授,为我们后学定了调子与研究方向,而习武是一种个人爱好。
当今,虽然不以用技击为目地,研修必以用技击为主导。
我研习传承武艺,役心甚苦,致工甚劳,图的不是名利,而是一种以传承为责任。
唯此,上不负先贤,下不至贻误后学亦。
我习双手刀接受了先父牛增华与恩师张群炎俩人的“玩意”劈挂的“味重”,箭步挂刀转身刺、翻身劈剁、绞刀推刺、撩刀带挂、劈刀抱拦等都是很难练出来刀法,之所以保留了“三刺东洋”与“迎推刺”即是因刀势不同亦是因步法不同,一个是用“突跨步”法、另一个是用了“行步”法,此乃“家学”的“细活”。
我喜欢稀有传承,偶然著文讲讲亦是迫不得已,内人常说:“大学教授的水平面对高中生讲古典武艺、人家当然听不懂”,自信的是没把先父与恩师的“好玩意”埋汰了,幼时学艺爱好至今足矣。
痴心传统武术作者杨子,字静觉牛二伟,著名武术家,是一代宗师牛增华先生的长子。
自幼随父习八极拳、劈挂拳、合一通背、疯魔棍、苗刀、隐手枪、青萍剑等传统套路与器械;造诣精深、数载修艺、拳械娴熟,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他传承先父家学,系劈挂、通背、八极拳门七世传人。
12岁时又拜武术家张群炎先生为师。
多年以来,广授门徒,传播传统武术。
他先后发表了《我是这样练传统劈挂拳的》、《初探武术之科学性》、《浅谈苗刀的刀式刀法与技法》、《合一通背源流略考》等多篇武学文章。
以传承为己任,是牛二伟先生之授业宗旨。
作为90后青年,我对传统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幸被恩师收入门下修艺,作为师父牛二伟的入室弟子,我系统研究传统武学源流、理论、拳路、字诀、技击方法等。
研修劈挂拳、通背拳、八极拳之套路、单操和传统器械套路等传统武学文化技艺,受益匪浅。
师父常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传统武学的领会理解能力越强,最后悟到的才是自己的东西;旧武术時代,学艺者都有字,看你对传统武学这么痴心,师父也给你起个字叫“静觉”了;“静觉”,静心自觉修炼之意,本质是“悟”;武者要有好的功夫,需要有很高的文化底蕴”。
我是材料学科的在读博士,在这个领域可能还算得上半个“文化人”。
但是在武学领域里,我还只是个小学生;师父牛二伟是我的再造恩师,恩师不辞辛劳、循循善诱;即使不是时常在恩师身边,也时刻谨记恩师的谆谆教诲,传统武术传播任重而道远,此生不敢怠慢。
如何从酷爱到传播,也是自己作为一位武者要去完成的义务和肩上担的责任。
我对器械套路的理解是:器械使用是不分门派和拳种的。
在传统武学早期发展过程中,枪、棍、刀、剑、锤、鞭、铲皆有通用性,而没有专属性。
传统武术拳法不同,而拳理相通。
习武最大地成本是時间,只有勤学苦练,并把习武健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才能去传承传播。
2016年12月27日。
六合螳螂拳的简介六合螳螂拳是晚清山东拳术。
螳螂拳一支,由魏三开始。
魏三传于林世春。
一种快速凌厉,打法多变,实用价值高,技击性极强的汉族拳术。
是在六合拳的基础上,融合了螳螂拳技法,吸收了众多拳种的优点,经两个世纪数代人的历练,以其独特的技击风格,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六合螳螂拳的简介。
六合螳螂拳的简介六合螳螂拳是在螳螂拳发展传承中,汲取中国民间武术家众多拳法之长,以六合(内外三合)为精髓、以缠丝旋转为灵魂、以鸡步坐山和大猿式为根基、以斧刃和展拍为主要腿法、以勾搂(螳螂勾搂连环手)磨盘(磨盘手)为母手、以三捶为母捶、而派生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螳螂拳法。
自明末清初王郎创螳螂拳至今,三百多年来,历经历代宗师、拳师发展完善,已形成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流派。
六合螳螂拳之“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和“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合。
与其他螳螂拳流派相比,六合螳螂拳自创始以来流传并不十分广泛,主要因其习练者素以强身自卫为目的,以不轻易示人、不炫耀武技为美德。
六合螳螂拳现今主要流传于招远、龙口等地民间,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有为数不多的习练者,但惟招远一脉拳法和器械最为全面(拳法包括全部“金不换”绝技十套,器械涵盖刀、枪、棍),技法也更为实战,而实战则是六合螳螂的核心和精髓。
六合螳螂拳的内容六合螳螂拳其桩法以练弓马步、前提后拖步为基础,以练三捶基本功为入门拳。
六合螳螂拳的主要套路1、左右圈2、接手圈3、撩阴掌4、铁叉手(铁刺)5、插花手6、镜里藏花7、照面灯8、闪手奔9、双封 10、短捶六合螳螂拳的对练螳螂对三捶、磨盘手对三捶六合螳螂拳的器械六合大枪、六合刀、六合棍六合螳螂拳技要六合螳螂拳的技法总起来讲十二个字:勾、挂、锯、挫、弹、刨、蹬、跷、肘、角、顶、横。
六合螳螂门器械六合大枪以勾、扎、崩、拦为主;六合单刀以劈、撩、抡、扎为主;六合棍(五虎擒羊棍)以点、扫、劈、撩、崩、带为主六合螳螂拳拳理六合螳螂拳除技术内容和其他拳种不同外,在风格上也更有特色:拳势稳健扎实、迅猛凌厉、劲力精巧合一,具有闪、展、腾、挪之妙处。
不同风格的心意拳河南襄县心意六合拳名家杜长坤先生摇煽膀实战...浑圆流韵河南襄县心意六合拳名家杜长坤先生摇煽膀实战演练!国家一级拳师,心意拳武术学校校长,许昌市武协理事,现任许昌市心意拳研究会会长。
上海心意六合拳名家井森金先生给弟子示范心意...浑圆流韵上海心意六合拳名家井森金先生给弟子示范心意拳四把锤视频。
心意六合拳名家买西山先生的四把捶视频浑圆流韵心意六合拳名家买西山先生的四把捶视频。
买西山,男,回族,1949年3月生,周口市武协副主席,周口市心意六合拳协会会长。
1956年开始随父亲买文增学习查拳,1962年起跟随二祖父买金奎学习心意六合拳。
主要代表作品《民间武师买金奎》、《轻步站关窍》、《心意六合拳中马形(上、下)》、《横摇涮单把的训练和实用》等,分别发表于《武林》和《中华武术》杂志。
周口心意六合拳传人马仁涛先生演拳视频及拳照...浑圆流韵周口心意六合拳传人马仁涛先生演拳视频及拳照。
演练者简介:马仁涛,1979年生,祖籍河南周口。
中国武术五段,先跟随父亲马孝亮学习周口河南疾步心意拳及心意两节棍,后又跟随周口河西刘振佑老师学习过步心意拳。
现定居郑州,在业余时间热心于周口心意拳的传播与推广,是周口心意拳年青一代的继承者。
心意六合拳之释名与拳理风格浑圆流韵心意六合拳之释名与拳理风格。
姬际可祖师创心意六合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为基本拳理。
马学礼强调心意六合拳是以“心意诚为中,肢体形于外”之意来命名的。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
心意六合拳动作简单,寓意广博,内涵丰富,功用无穷。
象形取意,六合为法,定式为桩,动式为拳。
定势不但要规范外形身架,也要规范内意神态,要求全神贯注,意念集中,劲力裹含,蓄而待发。
不传之秘——心意拳名家徐谷鸣先生的心意六合...tjboyue不传之秘——心意拳名家徐谷鸣先生的心意六合拳基本编教学。
【名家简介】徐谷鸣先生,出生于上海,从小师从于武术名家卢氏心意六合拳传人于化龙先生,年轻时,全家移居美国。
体认劈挂慢套——对恩师⽜⼆伟所传劈挂拳的体悟劈挂拳是⼀种典型的北⽅长拳。
在劈挂门内,流传着五个套路,即挂拳、快套、慢套、青龙拳和炮捶。
其中,挂拳是劈挂拳的母套,它讲究疾⾏⾼跳,跳得⾼蹲得低,动作幅度反差极⼤。
快套讲究起落钻伏,追求敏捷,作为⾝法训练⽽⾔,很有长拳的特⾊。
炮锤讲究浑厚饱满,体现⼀个“健”字。
青龙拳套路最长,舒展洒脱,其精华在于“青龙⼿”。
劈挂慢套则是劈挂拳中最具代表性、流传最⼴的套路。
在有的劈挂⽀系中,慢套也被称为“抹⾯拳”、“劈挂拳⼀路”,相对于挂拳、快套和青龙拳⽽⾔,速度慢了些,但是其技击性的东西最多,其特点是“辘轳翻车雄且壮,蜿蜒蛇⾏⾻存神”,特别突出⼀个“密”字。
笔者的劈挂拳慢套学⾃津门⽜⼆伟先⽣,天津劈挂拳是⽜增华师爷所传下来的,是劈挂门内⾮常重要的⼀⽀。
本篇⽂章主要从以下五个⽅⾯对劈挂拳慢套进⾏解析,通过分析慢套的动作、字诀、劲道、神韵和“细活⼉”,以求从整体上揭⽰劈挂慢套的⼀般特征。
⼀、慢套中的动作正如本⽂开篇所说,慢套是劈挂门当中流传最⼴、最具代表性的套路。
它包涵了劈挂拳的绝⼤多数经典动作,如单劈⼿、乌龙盘打、鹞⼦穿林、三环套⽉、左右双撞、抄⼿起脚等等。
各个⽀系传承的套路在动作编排上略有差异,但总体框架是稳定的。
传统武术套路讲究开式,每⼀种拳法都有⾃⼰独特的开式⽅法。
慢套有多种开式⽅法,有的直接⽤单劈⼿,较为经典的则是上步提壶接⾦龙滚背。
天津劈挂拳在套路内容上较为丰富,除了单劈⼿、拦腰横、乌龙盘打、鹞⼦穿林、三环套⽉、滚劈、左右双撞、洗膀⼦等等这些较为常见的代表性动作以外,还包含了联跳、左右反扯、进步压打、⼀打提等等。
其中的⼀打提是极为精妙的⼀个⼿法,所谓“打⼀提、扣⼀环,环环扣⼼弦”,出⼿引⼿有拈⾍逗鸟之意,若对⼿⼀进,则瞬间趁势反击,连劈带打,⾓度变化刁钻,让对⼿防不胜防。
另外,天津劈挂拳还容纳了不少的腿法,⽐如蹶⼦脚、⾥合腿、窝⼼脚接外摆莲、抄⼿起脚等等。
其中,蹶⼦脚要以脚掌舔地⽽发,不求⾼漂美观,但求隐蔽快捷,意在击打对⼿⼩腹裆部。
浅谈苗刀的刀势刀法与技法-----------牛二伟在演练和使用苗刀中,有以下几个刀势看上去很简单,其实这几势正是刀势变化中最自然的和便捷的刀法,在苗刀实战技击中做为基础刀势是非常实用的。
刀势、刀法、身法、步法是苗刀技击的四大要素,惟有将刀势、刀法和自身融为一体时才能称之为技法,即苗刀的技击方法。
一、苗刀刀势1、上弓刀势这是一个将苗刀斜横在右膝前面开正面门户的刀势动作。
在实战中,如果你向我空门刺来,我既可用刀左右一格转换成低看刀势,其中变势坐腰拧身是刀法变换的关键。
2、低看刀势这是一个用阴阳把法把刀斜向于抱在胸前,刀尖高过头的大实战步顾于四方的刀势。
此势上步可做提撩,转身可变背砍刀势,撤回左腿可变入洞刀势,按虎刀势、透步可做抱拦刀势,的动作。
通过身位步法的变化改变刀势的角度,各式变化仅在微妙之中。
3、背砍刀势的使用此势使用应先立外看刀势。
如果你枪从右方刺入,我则将刀往右推开的同时,我进左腿,偷步转身横靠一刀后,即回到背砍刀势。
上步拧腰变朝天刀势,撤步又可改为斜削刀势,单把使用时可变单提刀势。
4、展肩刀势在苗刀的刀法技法中,该刀势是一个典型的败刀势。
虽然做的是一个单手将刀扛在肩上的刀势,岂不知,单提、展肩二势正是诱计之法、此势门户空空,前手垂直,特露出左臂于外的刀势。
对方不是枪刺,就是刀劈,结果都坠计其中。
谱曰:欺敞门者亡。
这两个败刀势用法就在于用左臂横垫开门,其用意是空手入白刃的技法。
随即进行左右跳砍,变势可为斜削,反劈、滑拿一刀,上步反把可用圈拦刀法等。
5、腰砍刀势这是一个身体旋转180度的动作。
在做任何一个刀势时,都可以把刀带回怀里。
然后用跨步或冲步再做三刺东洋,也可原地变势为左右独立刀势。
其中三刺东洋老套里没有,其实就是双把踏步向前连刺刀势。
6、拗步刀势这是一个用鸡脚步或小四六步来拧腰转身的刀法。
进左脚向前开右边门户,也可往后搅一刀进身砍削或是劈刺。
7、左右提撩刀势用此刀势忌刀和腰间的距离过大,这样会给对方留出过大的角度和空间。
历史上的武术大师大家可知历史上有名的武术大师是谁吗?今天小编整理了几位历史上的武术大师,欢迎来阅读。
一、董海川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1797-1882),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幼年喜学各家拳术,及长访师江南,在桃花山上见一年幼和尚不断向树击掌,并盘树绕行,董自恃勇武上前和小和尚交手,结果大败。
于是他请见老和尚,虚心求教,历经几个寒暑,尽得其艺;临别时师傅叮嘱:技艺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气盛惹事生非,董唯唯应诺。
然而回家之后偶与人争,以致出手伤人,官方缉拿甚紧,董遂净身为阉,隐于京师肃王府中,做了一名司菜太监。
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
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
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
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
董海川寿享高龄,监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
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
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二、王五大刀王五,可算是近代武林响当当的巨头。
王五是北京人,他本姓白,八岁时就成了孤儿.他和弟弟沿街讨饭,讨到了北京顺兴镖局,镖局的王掌柜看他长得相貌不凡,就收留了他,认为养子,改姓王。
十一年后,王掌柜死了,他就继承了镖局。
由于他行侠仗义、为人直爽、武功又高,就被人叫做“大刀王五”,他的本名,是王正谊。
王五是地道的绿林豪客,不但武功好,而且结交广泛,上到王公显贵,下到街头混混。
而且他广泛的社会关系使他与当时的许多名人大事联系起来。
谭嗣同“去流肝胆两昆仑”,据说“两昆仑”就是说康有为和王五。
最后没于八国联军,不愧热血豪侠本色。
王五武功与事迹传说最广,传奇色彩浓厚,他本人也是一个传奇。
一些后代作者也以把自己的故事附会上王五为兴趣,兹略举一处——光绪二十六年(元年一九○○年),新年初六,大刀王五忽然来访,铁云以为他是来拜年的,高兴地迎入客厅,笑道:‘惶恐得很,迁居之后多时不曾拜见五哥和嫂夫人了,本来是应该兄弟前来府上拜年的。
中国近现代武术宗师飘絮发布于:2010-04-28 11:11一,董海川(1797年—1882年),八卦掌门开山祖师。
绰号八卦神掌,相传于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八卦掌。
后奔走京师,曾与太极拳名师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
遂与杨露禅并称京城武林界双雄。
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
其创立了以转掌为特征之新拳种,造就了一大学派,培养了一大批武术名家,影响一个时代。
堪称十九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二,杨露禅(1799—1872年),杨式太极拳开山祖师。
得陈氏太极精奥后,赴京师传授武艺,于京师挫败众多高手,因武艺之高强,号称“杨无敌”,光绪之师翁同和大学士观其技艺后赞曰:“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塞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
自此,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武术登上华夏武术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为十九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三,郭云深(1820~1901),奠定形意拳理论雏形,培养大批技击高手,与当时各派高手进行广泛交流,史称“半步崩拳打遍七省”。
从实践中总结出形意拳之理论与技术体系之雏形。
四,黄飞鸿(1847—1924),原名黄锡祥,字达云,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并非广东十虎之一,随父尽得家传功夫。
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为当时南派武林最年轻武术教练。
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
五,孙禄堂(1860—1933年),世誉“武神”,孙氏太极开山祖师,别号活猴。
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年轻好斗,踢馆无数从未落败,艺成后游历天下,无有敌手,在世名家皆为叹服,曾信手击昏挑战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
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
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
在学习中成长对方前手出迎前手,控制后手。
通常是前手开路,后手发力,在散手中前手多時是假手或叫引手。
迎前防后腿跟着走,走外圈余地大,走内圈膝进裆,上下联动必须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通臂拳的风摆柳是身法,而非招式,两強相交一拳毙命甚少,风摆柳就是左摇右晃,寻找時机。
武术并非学了就用,抢门法是实战中基础内容,在0.0几秒就决定胜败的强烈对抗中,眨下眼睛就会倒地,因此,武术是不能纸上谈兵,体质、意识,气魄都是在日常训练中形成。
没有三、五载的实践训练很难在保证不犯规的情况下,出规矩的打法。
当下武术能上场打的,本身就是优秀者,首先他们具备的抗击打能力,这是和打击能力成正比的。
只会打人不能挨打,并非是完美的选手。
与其打人,不如叫人家打不动,这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一种方法,但几乎是不可能。
所谓,犯了招式,就是数下,而有的是不招不驾。
所谓看肩看膝,也有的合身而入。
以最快的方式结束是最好的办法,那就看谁狠谁快,真正绞杀在一起已经没有等打、赶打这个机会,露出破绽者,自然成下家。
武学是极其复杂的学问,远不是电影表演那么容易,对于武学,首先要怀有敬畏之心,方可学习领会成长。
拳打一招鲜,历代武者修艺一生,而好使的可能也就一两下。
学艺者切莫贪多,认为适合自己的东西努力精练是最好的方式。
好的选手是智慧型的,打法也是没有定数无规律的。
我即不是武术家亦不是大师,只是挨过不少“大家儿”的打儿,被打明白了而已。
今天,在这开明的時代,我们更需要智慧型选手。
前两日,在广州刚刚结束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中,传统武术散手与申奥已经得到了官方高度重视。
中华古典武艺促进会副会长牛二偉。
马文国谈牛增华、张群炎、牛二伟(三)老宁送我到二伟师伯家中,二伟师伯办事周密用心,特意在昨晚发来了具体路线,因为他不会发送微信定位,所以对路线和楼号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胜似导航。
10点半,抵达欣园小区二伟师伯家中。
一按门铃,二伟师伯就应声从楼上快步下楼迎接,说10点的时候在楼下等了我一会。
到了家中,老嫂子已经泡好茶,洗好了草莓,环顾客厅,悬挂着我甲午年给二伟师伯写的两幅字,他已经装裱悬挂。
二伟师伯和我相识几年,虽然来往不多,但因为艺缘的关系在一起彼此欣赏,甚感亲切。
他是著名武术家牛增华先生的儿子,牛增华先生在武艺上得到了马英图和郭长生、孙玉铭三位大师的传授,更为珍贵的是成为马英图先生的入室弟子,这在近代和当代武术史上是不多见,也可能是唯一的传人。
我虽然没有见过牛增华先生,但从牛老先生留下的武艺和事迹来看,令我十分敬仰,因此我一直在文中称颂他一生武艺精湛,忠于师门,也深得二伟师伯赞同与共鸣。
牛增华先生和师爷张群炎先生是同门师兄弟,两人私交甚笃,马明达先生称赞他们老哥俩的交往是“相濡以沫”,二伟师伯再次回顾了两位老人一生交往的故事。
如今,牛增华先生已经作古,二伟师伯仍然对师父群炎十分敬重,师爷总是说二伟那是在娘胎里就认他做师父了,也是牛增华先生信奉古人“易子而教”的古训,让自己的儿子拜在师弟门下。
和二伟师伯一起演习疯魔棍,比较一些细节上的变化,他说虽然在传授上略有不同,但根子上的东西是不会变的,是老人们留下的好东西,不能让他们失传了。
老嫂子知道陕西人爱吃面,中午特意做了“捞面”,配上丰盛的哨子和拌菜,这样就在二伟师伯家中吃了一顿简单而亲切的“家宴”,算是待人的最高礼遇。
饭后,在楼下散步10分钟,“打斩”300次,随后上楼和二伟师伯一起研究劈挂拳,他比划了老爷子当年的几个技法,打法通透洗练,吞吐起伏,虽年逾六旬,却进退如风,起落有力,显示了极好的劈挂功底。
他拿出老爷子当年留下的一本“鲁智深”拳法古谱,让我一一拍照,留作资料研究。
十大中国武术家的简介民国十大武术家,是根据近代武术史,参照武林中的相关文献记载,依据武术家自身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包括武功造诣、技击实战、武术理论、武德修为、武林声望、社会地位、个人成就和对武术界的贡献成绩排名。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十大武术家的简介,希望你们喜欢。
十大武术家一:孙禄堂“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武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各门拳法无一不精,号称三项全能大宗师,精通百家拳法技击之术,包括少林拳、五行拳、通背拳、武当剑等多种内外家拳术及器械,后自创孙氏太极拳。
影响:一生击败各类本土、西洋、东洋高手的武学大师,其二子孙存周得其真传,也是民国有数的绝顶高手之一,技击能力可代表一个时代,父子睥睨天下群雄,是武林神话也是佳话。
孙先生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民国时期的几次国考,前十五名最优等选手半数以上出于孙先生门下。
孙禄堂(1860年~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完县东任家疃人。
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有很多老武术家认为他是中国近代无人能及的真正高手,武学造诣达到了最上乘,甚至超越了杨、李、董三大宗师,也有不少武林中人认为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武学大宗师或天下第一高手。
但不管是赞扬他的,还是咒骂他的,不论是他的朋友,还是他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他是唯一得了三家内家拳真传的人(形意拳师从郭云深、八卦掌师从程廷华、太极师从郝为真,俱得三家真传)1918年孙禄堂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
孙禄堂年轻时好斗,踢馆无数从未落败,光在河北保定一带就踢馆百十家,加上燕南冀北不下五百家武馆。
在晋期间,孙禄堂与门内外同人广泛交流切磋,无有敌手,在世名家皆为叹服。
郭云深赞先生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
” 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08期磨沟隶属登封市唐庄乡,位于唐庄西北、尖山南麓,距登封市区20公里。
这里因相传是盘古和女娲滚磨成亲之地而得名,至今村西南还有一条小山沟叫天地沟。
磨沟是登封市最负盛名的“教师窝”,自明代以来以少林武术的广泛普及而闻名。
古代附近村民外出时只要一说是磨沟人,别人就会另眼高看不敢欺负,因而有“四十五里磨家沟”之称。
现有资料表明,磨沟是登封习武最早的武术之乡,又因明朝末年李际遇起义而享誉豫西。
磨沟人的习武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
磨沟传统武术据传是少林寺紧那罗王亲传,只是到了20世纪范大田等人才将磨沟拳术稍加改动。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大师有范士通、范老五、李际遇、范大田、凌斗等人。
磨沟村民以范姓为主,凌姓次之,间有任、刘等姓。
磨沟范姓是范仲淹的后代,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自焦河迁入磨沟。
范姓在焦河居住时就已有习武传统,迁入磨沟后其习武传统更是世代相传至今,有“喝喝磨沟水,都会扭几滚”的说法。
一、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渊源明洪武年间时,磨沟范姓还定居于焦河,范家有一位大官员,是洪武朝的通政司左参议,叫范让。
当时有一位挪挪爷,原是少林寺的烧火僧,但因武功高强,后又率众击退了红巾军,因此皇帝便封他为紧那罗王。
范让得知挪挪爷有盖世武功后,就聘请他为子弟教授武功,范姓人自此开始习武。
万历年间,焦河范姓有两支迁居磨沟,到现在的磨沟东窑和西窑定居,自此便长期居住于磨沟。
到磨沟第五代时,范家又出了个武将范可军。
明朝末年,磨沟范姓人的外甥、定居磨沟的李际遇率众起义,使得磨沟传统武术至今仍赫赫有名。
清朝初年,磨沟有一个著名武师名为范士通,他弟兄三个,共有十个儿子,这十弟兄的后代就是现在磨沟范家十门头。
相传范士通是个大力士,武功高强,曾和性情急躁的二弟三闹西宁府。
范士通还自创了一路范家猴棍。
清朝时,磨沟还出了一名武术大师范老五,曾三次和山东武师交手,并使他们心服口服。
这些充分说明磨沟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名师辈出。
我与师父牛二伟——我的习拳体悟与师父学习传统武学技艺已有一段时间,这期间我学习了劈挂门里的挂拳、八极拳老架和劈挂拳十二个大趟子。
劈挂拳的特点是大开大合、刚柔并济,以长为主兼有短打;而八极拳则属于贴身短打拳法,在技击手法上讲究硬打硬开,动作十分刚猛。
师父同时教习这两种拳法是为了在学拳的过程中体悟两趟拳从身法、步法、气口等的不同,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两趟拳的精髓。
劈挂拳十二个大趟子是劈挂拳的精华部分,每式可做单独练习,在练趟子中出功夫出速度。
师父常说:“传统老套儿里面都是绝学,拆开了就是单操,均可以技击;而在以后的传承中,老套路也会更加稀罕;作为一位武者,如果没有见过大把式练过,没有经过这样一番洗礼和熏陶的话,就很难掌握其中的精髓;只有见过了、练到了、感悟到了,才能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俗话说:“外练手眼身法步,内修精神气力功”。
把式场上讲的手、眼、身、法、步,是指练武的人,手要疾、眼要快,身形敏捷,拳法地道,举步进退得法有度,这些均为武术中必须具备的条件。
挂拳是我的启蒙拳法,是师父教我的第一趟拳。
这套拳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由当时中央国术馆著名武术家郭长生先生传师爷牛增华,师爷传师父牛二伟,师父传授于我。
挂拳是劈挂拳五个套路里面最短的套,极具代表性,虽然只有二十六式,但很吃功夫;且包含了劈挂门里所有的功法、技法。
挂拳对两条胳膊的要求极高,需做到“两臂条直、柳背合腕”;两条胳膊抡起来要像鞭子一样,但是不管胳膊怎么抡,重心都在自己的腰上,注重力从腰发,用胸部的吞吐和腰部的拧转折叠配合两臂的运动,使动作大开大合;“合腕”是放松的一种方式,但是从技法角度来说腕子口下有东西;搅梢、滚劈,手腕子可不是摆设;而且挂拳不能丢了“勾子手”,并且强调使用“贯指法”。
有拳谚云:”眼为先锋,脑为主帅、手足则是五营四哨之将兵。
”头是全身之首,行拳时需把脑袋摆起来,项埂要松、颈要直立;眼神儿跟着前手走,才会有神韵;需要做到观前后,顾左盼右,望远视近,随形出招,步到招到眼先到;如果没有甩头、神韵、节奏、亮相,那么整套拳将毫无看点。
民间著名武术家牛二伟
津门华炎传统武馆以传承古典武艺、传统武术为核心。
主要内容为:马英图宗师之疯魔棍老套儿、八极老架、劈挂拳、翻子拳;这也是國内外唯一的,在传承马英图先贤艺业的武馆。
牛二伟先生,民间著名武术家。
60多岁年龄仍然在给弟子们示范传授着地躺,醉罗汉之高难度武技,他强调要原汁原味儿传承传统武术,“少谈自己,少加“水货”,按先贤们留下的东西教,別变了味”。
青萍剑之所以还沒传?是来求艺者身法、境界、神韵、心性等条件不成熟,还是那句话“宁烂勿传”。
我借这次机会见到了这本钱装本,纸张早已经泛黄,陆军用纸,通篇毛笔书法的《青萍剑谱》。
老先生说:“这是郭长生宗师留给牛增华先贤的,是民国三十年的剑谱了。
你就是去首都体育学院可能也找不出来”。
牛二伟老先生师承家学。
他说;“张群炎也是我的师父,老爷子教了我不少东西,沧州郭贵增师兄搞的那个《通臂拳续谱》,群炎先生只同意把我续在他老人家的大名下,并亲口对贵增和志海说:“二伟是我的弟子”。
这是群炎老师的原话,“你去问问他们老哥有没有这回事儿?”
牛二伟先生,修艺数载融多门拳种一身,疯魔棍、苗刀、隐手枪、青萍剑、短兵等等。
老先生利用业余時间广授门人,弟子遍布多地。
有的学八极,有的学劈挂,有的学通背,还有的学三皇炮锤,可见先生之博学多艺。
他说“不收费是传承,收费是卖艺,不收你们钱才能理直气壮的教你们了”。
《牛氏武学》里郭长生、马英图、孙玉铭、牛增华四位先贤的东西。
孙玉铭先贤的绝学是猿背棍,还有醉罗汉。
牛二伟老先生正在抓紧时间整理,挖掘。
这都是继续为后人传承的传统武学,其中包括了《滚龙武道技击术》部分,《滚龙武道技击术》内没有套路,只有练功方法,与技击法,抢门法。
老先生说“六十年代那時我父亲就带着我去新华路体育场表演八极拳了”。
说到津门武馆,牛老先生说“你看我传的有外人吗?同事、朋友、亲戚邻居,都是朋友介绍来的,有体院想学的也不少”,但我又沒時间。
作者:杨子博士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