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规则)
- 格式:ppt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86
ISPS
开放分类:法规
《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nternational Ship and port Facility Security,ISPS)2002年12月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海上保安外交大会通过。
2004年7月1日生效。
该规则规定,1、从事国际航行的客船(包括高速客船)、油船、化学品液货船、气体运输船、散货船和高速货船等船舶应当符合公约的下述要求:(1)所有300总吨及以上的国际航行船舶安装自动识别系统(AIS);(2)所有100总吨以上的客船以及300总吨以上的货船,应在船体和内部舱壁上标记船舶永久识别号;(3)所有300总吨以上的国际航行船舶均需配备记录船舶历史的《连续概要记录》。
(4)所有500总吨以上的国际航行船舶均需配备船上保安警报系统。
(5)所有公约适用的国际航行船舶,在船上应备有经批准的《船舶保安计划》。
(6)所有公约透用的国际航行船舶,要求经保安审核并取得《国际船舶保安证书》。
2、按照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将对国际航行船舶是否符合海上保安规定进行检查,对有明确理由相信船舶不符合要求的,将采取检查、延误、滞留、限制船舶操作、拒绝船舶进入港口、将船舶驱逐出港、要求船舶开往指定位置等强制措施。
3、经营国际航线的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管理人,应当按照《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和ISPS规则的有关规定,编制国际航行船舶的保安计划,指定并培训公司保安员及船舶保安员,为所属国际航行船舶配备规定的设备、文件和标识,申请船舶保安评估。
中国已接受该公约。
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序言1. 为了加强海上保安,2002年12月在伦敦召开的海上保安外交大会通过了《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新规定和本规则*。
这些新要求构成了船舶和港口设施可以合作探察并制止威胁海运业保安行为的国际框架。
2. 在2001年9月11日的灾难事件之后,国际海事组织(本组织)于2001年11月召开的第22届大会一致同意,制订关于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的新措施,由2002年12月召开的《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缔约国政府大会(又称海上保安外交大会)通过。
本组织的海上安全委员会(海安会)受到委托,在成员国、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在本组织享有咨询地位的非政府组织提案的基础上进行外交大会的准备工作。
3. 在2001年11月还召开了海安会第一次特别会议。
为了加速适当保安措施的制订和通过,特别会议成立了一个海安会海上保安会间工作组。
海安会海上保安会间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于2002年2月召开,其讨论结果报告给了海安会第75届会议审议。
会上成立的一个特设工作组又进一步起草了建议草案。
海安会第75届会议审议了特设工作组的报告,建议应于2002年9月再召集一次海安会会间工作组会议。
2002年12月在紧靠外交大会之前召开的海安会第76届会议审议了于2002年9月召开的海安会会间工作组会议的结果和与海安会同期召开的海安会工作组的进一步工作,同意了将被提交给外交大会审议的建议文本的最后一稿。
4. 外交大会(2002年12月9至13日)还通过了对《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74年安全公约)现有条款的修正案,加速自动识别系统安装要求的实施,并通过了74年安全公约第XI-1章的新条款,涉及船舶识别号的标记和《连续概要纪录》的携带。
外交大会还通过了若干大会决议,包括关于本规则的实施和修订、技术合作以及与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海关组织合作的决议。
会议认识到,在这两个组织的工作完成之后,可能需要对某些有关海上保安的新规定进行重新审议和修正。
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规则前言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nternational Ship and Port Facility Security Code,简称ISPS规则),是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
它主要是为了保障海上贸易的安全,预防海上恐怖袭击等事件的发生,维护海洋安全及环保事业。
ISPS规则的背景1979年,由于以色列在地中海遭恐怖分子袭击的事件,使得国际海事组织开始关注和探讨船舶及港口设施的保安问题。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史上最大的恐怖袭击,使得全球对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此后,IMO在2002年12月1日通过了《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
这是国际海事组织继海上防撞规则(COLREG)和海上危险品规则(IMDG)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的国际规则。
ISPS规则适用范围ISPS规则适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船舶和港口设施: - 进出载运超过500吨重的国际航行的船舶; - 需要去往与之保持接触的另一批次港口的船舶; - 负责管辖上述船舶的港口。
ISPS规则包括哪些内容?ISPS规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 船舶安保计划制定与实施; 2. 港口设施安保计划制定与实施; 3. 船舶与港口设施的安保检查。
其中,船舶和港口设施的安保计划,应当相互协调和通知。
ISPS规则的主要内容船舶安保计划船舶安保计划是指规定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保证船舶安全、如何预防和应对安全问题、船舶保安组建和培训计划、船舶保安组与泊位保证行动的协调等方面的计划。
港口设施安保计划港口设施安保计划是指综合考虑港口的各个方面问题,制定安保计划,以尽可能防止和预测可能发生的恐怖事件并迅速应对。
安保检查安保检查是指船舶和港口设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检查,以防止可能的恐怖袭击。
ISPS规则的作用ISPS规则的实行,对于保障海上安全、维护海洋环境和贸易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规则)自2002年被通过以来,已经有很多船舶经历过了该项检查,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了解这些案例对我们更好的掌握该项规则,顺利通过检查有着很重要的帮助。
正确理解ISPS规则与公约要求ISPS规则是2002年才获得通过的一个相对比较新的规则,在其之前,PSC检查所依据的各个公约中,也会有一些相关的要求,通常在陈述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内容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ISPS规则的同时,也要对比相关公约规则加以深入了解分析。
1、ISPS保安规则要求,*港期间,救生艇作为船上的限制区域,必须严格上锁,而SOLAS公约要求救生消防设备时刻都应处于可用状态,也就是说公约要求救生艇任何时候都不能锁闭。
保安规则与公约在表面上看,确有相冲突的地方,但究其根本,两者并非不可调和。
对所有受限制的区域加以控制或上锁是ISPS规则中明确规定的,而笔者也认为*港期间对救生艇上锁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恐怖分子放置危险物的可能性,同时还可防止救生艇被某些偷渡人员利用。
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船上人员从舷梯疏散到地面要比从救生艇逃生的速度快得多,而且前者也比后者要更加合理。
救生艇是在海上求生的工具,在*港期间救生艇不是必要且唯一的求生工具。
2、保安规则要求*港期间生活区各层所有通往外界的通道只留一个进出,其余通道均应锁闭。
但公约要求所有应急通道均应时刻保持畅通。
细究保安规则,不难看出,虽然规则要求通往外界的通道锁闭,但是保安规则同时还要求所有锁闭的生活区通道,必须从里面不用钥匙就能打开。
也就是说,通道只是不能从外面打开,但是在紧急逃生时,从里往外面逃生,是可以打开的。
由此可见在此问题上保安规则与公约,也是可调和的。
在其他方面,还有一些保安规则与公约要求不相符的地方。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两者其实在本质上并没有分歧,都是要将船舶的安全工作做的更好。
接受ISPS检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现在,ISPS检查是PSCO对船舶检查的较为重要的部分,通常会用很多的精力在这方面。
国际船舶与港口设施保安规则
《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规则)是为加强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而制定的国际标准。
该规则的要求包括船舶和港口设施的物理保护、人员保护、信息安全、应急准备和反应、以及与港口设施的协调。
对于船舶,ISPS规则要求其具备相应的保安计划,包括保安措施、人员培训、应急准备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船舶也需符合一定的物理安全要求,如设置相应的保安设备、监控设备等。
对于港口设施,ISPS规则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物理安全措施,如设置保安围栏、保安门禁系统等,并对进入设施的人员进行控制。
同时,港口设施也需要建立相应的保安管理制度,包括人员出入管理、巡查制度等。
此外,ISPS规则还要求船舶和港口设施加强与相关方的协调配合,共同维护港口和船舶的安全。
总的来说,ISPS规则的目的是确保船舶和港口设施的安全,防止恐怖主义等恶意行为对航运和港口造成危害。
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的保安规则是为了确保船舶和港口的安全性,防止恐怖袭击、非法贩运和非法入侵等安全威胁。
1.国际船舶保安规则(ISPS规则):该规则要求船舶所有者和港口设施经营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安全计划、进行安全评估、配备安全设备等,以确保船舶和港口的安全。
2.船舶登记和身份识别:船舶所有者必须向相关当局注册船舶并获取唯一标识码(IMO编号),以确保身份识别和追踪。
3.安全检查和监控:港口设施需要对进入港口的船舶和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并配备相应的监控系统和设备,以及安全人员进行巡逻和监视。
4.安全设备和技术:船舶和港口设施需要配备适当的安全设备,如闭路电视监控、防火和泄漏控制系统、报警系统等。
5.保安人员培训和认证:船舶和港口设施的保安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并获得认证,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安全威胁的能力。
6.信息共享和合作:船舶和港口设施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相关当局、国际组织和其他港口进行合作,分享和获取安全信息,以提前预防和应对安全威胁。
总之,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的保安规则旨在确保船舶和港口的安全,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这些规则需要船舶所有者和港口设施经营者履行相关义务,确保其运营符合国际安全标准。
7. 港口入口控制:港口应设立有效的入口控制系统,确保只有经过安全检查的人员和车辆才能进入港口区域,并对进出港口的货物进行有效的安全检查。
8. 港口安全计划:港口设施经营者应制定详细的安全计划,包括应对恐怖袭击、危险品泄漏、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等的应急措施,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
9. 船舶安全巡航和护航:海上巡逻和护航队伍应在国际水域和敏感区域进行巡航,确保船舶的安全,并防范海盗和恐怖袭击等威胁。
10.货物安全:港口应采取措施确保货物的安全,包括货物的安全封条、有效的货物追踪系统、货物安全检查等。
11.船舶和港口紧急通信系统:船舶和港口设施应建立紧急通信系统,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获取帮助和进行协调。
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 S P S规则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序言1. 为了加强海上保安,2002年12月在伦敦召开的海上保安外交大会通过了《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新规定和本规则*。
这些新要求构成了船舶和港口设施可以合作探察并制止威胁海运业保安行为的国际框架。
2. 在2001年9月11日的灾难事件之后,国际海事组织(本组织)于2001年11月召开的第22届大会一致同意,制订关于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的新措施,由2002年12月召开的《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缔约国政府大会(又称海上保安外交大会)通过。
本组织的海上安全委员会(海安会)受到委托,在成员国、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在本组织享有咨询地位的非政府组织提案的基础上进行外交大会的准备工作。
3. 在2001年11月还召开了海安会第一次特别会议。
为了加速适当保安措施的制订和通过,特别会议成立了一个海安会海上保安会间工作组。
海安会海上保安会间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于2002年2月召开,其讨论结果报告给了海安会第75届会议审议。
会上成立的一个特设工作组又进一步起草了建议草案。
海安会第75届会议审议了特设工作组的报告,建议应于2002年9月再召集一次海安会会间工作组会议。
2002年12月在紧靠外交大会之前召开的海安会第76届会议审议了于2002年9月召开的海安会会间工作组会议的结果和与海安会同期召开的海安会工作组的进一步工作,同意了将被提交给外交大会审议的建议文本的最后一稿。
4. 外交大会(2002年12月9至13日)还通过了对《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74年安全公约)现有条款的修正案,加速自动识别系统安装要求的实施,并通过了74年安全公约第XI-1章的新条款,涉及船舶识别号的标记和《连续概要纪录》的携带。
外交大会还通过了若干大会决议,包括关于本规则的实施和修订、技术合作以及与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海关组织合作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