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东缘新一代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与预警平台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233.04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452号提案会办
意见的函
【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中气提字[2016]3号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发布日期】2016.06.13
【实施日期】2016.06.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452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中气提字〔2016〕3号)
西藏自治区政府:
现就秦大河委员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提案”(第2452号)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我局同意秦大河委员提案中提出的“强化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以及“增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建设”的建议。
长期以来,气象部门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的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监测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效支撑。
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初步形成。
2002年成立了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
气象研究所,开展高原气象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重点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综合观测布局与外场科学试验,高原山地区域数值模式及其预报技术,青藏高原对我国灾害性天气与气候的影响机理和预测技术,取得一大批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在气象预报预警、应急保障和重大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1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
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987号(资源环境类101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1.06.10•【文号】中气提字〔2021〕4号•【施行日期】2021.06.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综合观测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987号(资源环境类101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中气提字〔2021〕4号生态环境部:现就刘雅鸣委员《关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的提案》(第0987号)提出如下会办意见:一、关于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变化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建设问题在优化青藏高原生态气候综合观测站网布局方面。
我局高度重视青藏高原气象和气候观测,按照2500米海拔高度为界,青藏高原区域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49个、高空气象观测站17个、国家天气雷达站10个、省级气象观测站1173个,其中有218个气象观测站开展冰冻圈相关要素观测,基本建成了满足全国气象和气候预报服务需要的气象观测网。
另外,通过气象卫星开展了植被状况、水体等遥感监测,并进行与区域荒漠化评价、森林草原火灾等生态气象有关的灾害监测。
为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地区冰冻圈和生态系统观测,我局于2021年出台了《青藏高原冰冻圈与生态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从冰冻圈观测、生态系统气象观测和高原关键基础设施区域冰川灾害监测等三个方面明确了站网布局。
在提升高原气候变化预警与应对能力方面。
我局升级改造了青藏高原重点省(区)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建成基于智能预报、灾害风险等大数据的风险预警业务系统;建立灾害隐患点的分级标准和制度,完善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阈值指标、模型和算法,预警产品时空分辨率提升到5公里、12-24小时。
组织青藏高原重点省(区)8个试点市(县)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编制适用于本省的普查技术细则和实施方案,形成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区划图件成果,并基于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完善青藏高原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和精细化灾害风险预警业务。
关于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能力提升的思考发布时间:2022-11-01T07:04:17.841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7月13期作者:黄爱荣蒋春燕[导读] 实现全面自动化后,阿克苏气象观测业务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而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制度滞后、观测仪器设备故障问题、黄爱荣蒋春燕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气象局,新疆阿克苏 843000摘要:实现全面自动化后,阿克苏气象观测业务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而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制度滞后、观测仪器设备故障问题、观测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外界因素干扰等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应认清形势,不断完善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制度,提高观测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及仪器装备日常维护,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能力,确保观测业务正常运行。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影响因素;装备维护引言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气象服务的切实保障。
而综合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着重要依据。
阿克苏市位于新疆西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北边缘、塔里木河的上游,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9.9~11.5℃,年无霜期183~228d,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畜牧、瓜果生产基地。
本文分析了阿克苏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建设现状,探讨影响观测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提出增强观测业务能力的对策,旨在为阿克苏的发展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指导。
1 阿克苏气象部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建设现状2020年4月1日阿克苏地区气象部门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全面自动化建设,到此时阿克苏地区已建成10个国家级气象站、12个应用气象站、13个土壤水分站,完成194个区域气象站,其中包括69个天气站,3个交通站,122个区域站。
所有观测站点的通信方式以移动通信为主,个别为北斗DCP通信,共计229个气象观测站点覆盖了阿克苏地区的各乡镇,不间断的对阿克苏地区开展气象数据观测,并对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预警。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特殊的气候特性,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现代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气候特征如何受到大地形气候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藏高原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现代气候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
由于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降水形式以雪为主,雪线低,冰川广布。
这种气候类型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同时也为高原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的特点。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高;冬季,由于高海拔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地面散热快,降温迅速,因此日较差大。
再次,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随着季风的推进,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而冬季则降水稀少。
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在逐渐升高,降水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冰川融化、水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推进青藏高原综合观测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中英文两版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dvances Planning for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Capacity Building in Qinghai-Tibet Plateau中国气象局推进青藏高原综合观测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工作In a significant move aimed at enhanc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ies,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 has intensified efforts towards formulat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or observation capacity building across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is ambitious initiative underscores China's commitment to bolstering its meteor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nd strategically significant regions.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Roof of the World," spans vast geographical areas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 climates and diverse ecosystems.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global climate patterns an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Asia. However, due to its harsh terrain and sparse population, conducting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e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has posed considerable challenges.Recognizing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accurate and timely weather data from this region, the CMA has embarked on a strategic endeavor to strengthen observational capabilities. The comprehensive plan aims to establish a robust network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equipped with state-of-the-art instruments and technologies. These stations will facilitat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weather patterns,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d climate trends across the plateau.Moreover, the initiative encompasses the deployment of advanced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ies and satellite systems to supplement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This integrated approach will enable meteorologists and researchers to gather precise data on various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emperature, humidity, precipitation, and wind patterns, crucial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and climate modeling.The planning phase involves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regional governments,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artners to ensur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and data reliability. It also emphasizes capacity building among local meteorological personnel, enhancing their skills in data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Beyo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initiative hold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 By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s meteorological dynamics, policymakers can formulate evidence-based strategies to mitigate climate risks, protect biodiversity, and support local communities.As climate change continues to exert profound effects globally, initiatives like the CMA's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capacity building plan are crucial for advanc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The integration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observation methods promises to unlock new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shaping the world's highest and most extensive plateau.Through these concerted efforts, China reaffirms its commitment to glob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underscoring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s.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is poised to set a benchmark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initiatives worldwide, demonstrating China's resolve to harness innovation for the collective benefit of humanity and the planet.中国气象局在推进青藏高原综合观测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水利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803号建议的答复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803号建议的答复水文办字〔2021〕129号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海两省区全部,以及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四省区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60万km2,是亚洲多条主要江河的源头区,被誉为“亚洲水塔”。
水利部十分重视青藏高原地区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在该地区先后建成各类水文测站近3000处,其中水文站306处。
对水位、流量、泥沙、降水量、蒸发、水质、水生态、地下水、墒情等水文要素开展监测分析评价工作,为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河湖长制实施、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基础支撑。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水文的投入,水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但由于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点多面广,部分地区站网密度过低、监测项目偏少、监测手段落后、监测队伍不强的问题确实存在。
代表的建议对于我们提升水文监测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水利部正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情况和措施如下。
一是水文站网方面,目前,水利部门在青藏高原地区建成水文站306处,站网密度为1.2站/万km2,达到了允许最稀站网密度要求,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水文监测空白。
下一步,水利部将按照新发展阶段构建现代化国家水文站网的新要求,推动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实施,补充青藏高原水文监测空白区、河源区、生态敏感区等区域水文站点,提高该区域水文站网密度。
二是监测项目方面,目前306处水文站中有1/3的水文站开展了泥沙项目监测,以悬移质泥沙监测为主,部分站点开展了悬移质颗粒级配和推移质监测。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目录一、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二、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三、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四、—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五、青藏高原构造结构特点新重力异常成果的启示六、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七、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八、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九、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大陆的“巨型山脉带”。
它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青藏高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青藏高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
当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相互碰撞,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使得青藏高原逐渐抬升。
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千万年,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高原面貌。
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地层构造、岩石成分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机制。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所致,这种挤压力量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变形。
除了板块运动外,青藏高原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地壳内部的热流动、以及地壳下方的岩石性质等都对其隆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态和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大量冰川和积雪形成,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改变了全球的气候格局,影响了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流动。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区。
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使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3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其气候变化的规律、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温、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其变化趋势和规律。
结合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估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牧业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建议,为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点,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也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二、青藏高原气候概况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使其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
由于其高海拔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
总体而言,青藏高原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具有低氧、低温、低压、高辐射、强日照和降水少等特点。
受季风和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性。
高原上四季不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稀少,形成了明显的干湿季节。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气温逐渐升高,冰川消融加速,冻土退化,降水模式发生改变等。
这些气候变化不仅对青藏高原本身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已经成为全球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气象大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象服务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建设一个覆盖面广、服务全面的气象大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
气象大平台将为政府决策、企业生产、公众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对于提高气象灾害防范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确定1. 建设一个集气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预测和服务于一体的气象大平台。
2. 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的气象服务,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需求。
3.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减少气象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三、建设方案1. 构建气象数据采集系统建设气象大平台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气象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多种数据采集手段,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全面。
2. 建立气象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搭建气象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采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利用率和预测准确性。
3. 开发气象预测和服务系统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开发气象预测和服务系统,提供多种气象服务产品,包括气象预警、气象预报、气象信息查询等,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4. 建立气象服务平台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服务全面的气象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提高气象服务的精准度和实用性。
四、实施步骤1. 确定项目推进机制和工作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项目推进的组织架构。
2. 制定气象大平台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进度安排。
3. 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气象大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水平。
4. 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气象大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风险应对1. 技术风险: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气象大平台建设的技术水平,降低技术风险。
2. 数据安全风险: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气象数据的安全和稳定。
3. 经费投入风险: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确保气象大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