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非法集资形式
- 格式:pdf
- 大小:98.76 KB
- 文档页数:2
防范非法集资宣传资料一、非法集资的定义和特征定义: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
目前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种非法集资类的犯罪,它们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主要特征:①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以及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的集资。
②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
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还包括以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③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即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
④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性质。
二、非法集资主要表现形式非法集资活动涉及内容广,表现形式多样。
从目前案发情况看,主要包括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
1、借种植、养殖、项目开发、庄园开发、生态环保投资等名义非法集资;2、以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等权利凭证或者以期货交易、典当为名进行非法集资;3、通过认领股份、入股分红进行非法集资;4、通过会员卡、会员证、席位证、优惠卡、消费卡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5、以商品销售与返租、回购与转让、发展会员、商家加盟与“快速积分法”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6、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或者地下钱庄进行非法集资;7、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构造的“虚拟”产品,如“电子商铺”、“电子百货”投资委托经营、到期回购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8、对物业、地产等资产进行等份分割,通过出售其份额的处置权进行非法集资;9、以签订商品经销合同等形式进行非法集资;10、利用传销或秘密串联的形式非法集资;11、利用互联网设立投资基金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12、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
三、非法集资的典型手段非法集资的手法花样翻新,主要有以下六种典型手段:(一)假冒民营银行的名义,借国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的政策,谎称已经获得或者正在申办民营银行的牌照,虚构民营银行的名义发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处置非法集资经验材料一、非法集资定义与特点非法集资是指未经许可,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承诺回报,并以公开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的行为。
非法集资具有以下特点:1. 未经许可:非法集资行为通常未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属于非法行为。
2. 承诺回报:非法集资行为通常承诺给予投资者高额回报,以此吸引投资者。
3. 不特定对象:非法集资行为通常面向不特定对象,包括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
4. 公开宣传:非法集资行为通常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公开宣传和推广,以扩大影响和吸引更多投资者。
二、非法集资的危害与影响非法集资行为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安全风险:非法集资行为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资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无法保障,投资者可能面临资金损失的风险。
2. 社会稳定风险:非法集资行为往往涉及大量资金,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诈骗等情况,将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3. 法律风险:非法集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投资者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处罚。
4. 声誉风险:非法集资行为往往涉及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给投资者和相关企业带来声誉损失。
三、非法集资的常见形式与手段非法集资行为有多种形式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诈骗:通过虚构项目或伪造合同等方式,骗取投资者的资金。
2. 投资诈骗:以投资股票、基金、房地产等名义,承诺高额回报,骗取投资者的资金。
3. 传销诈骗:通过发展下线、层层提成等方式,骗取投资者的资金。
4. 债权转让诈骗:通过虚构债权转让项目或伪造债权转让合同等方式,骗取投资者的资金。
5. 网络诈骗: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虚假宣传和推广,骗取投资者的资金。
四、处置非法集资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针对非法集资行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处置非法集资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定了证券发行、交易、监管等方面的内容,为打击非法集资提供了法律依据。
公安人员揭秘非吸案件的办理中的要点和难点非吸案件办理中的疑难点及取证要点公安机关在查处此非法集资案件时,经常遇到“特定对象”集资问题,因表象的特殊,往往把这部分集资案件认为是经济纠纷,导致案件流失,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法集资的气焰。
而实践中,非法集资的常见形式有:1、直接向不特定对象集资。
2、是通过“特定对象”向“不特定对象”集资。
3、既向“不特定对象”集资,又向“不特定对象”集资。
一、“特定对象”介入时在实践中认定非法集资的难点案情:某地A监狱民警李某某以投资砂矿开采为由,向其女朋友和3名A监狱同事、2名B监狱民警、1名C强戒所民警非法集资,并通过其女友和上述6名监狱同行向第三方集资,共非法集资800余万元。
受害人王某(B监狱民警)到当地公安局经侦部门报案,经侦民警严警官简单听取案情后,做出判断:李某某虽然违反《公务员》关于公务员不得经商有关规定,但李某某非法集资的对象是其女友,五名监狱民警应属于同事关系,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特定对象”,虽然有通过女友和监狱同事向第三方吸收资金,但均是口头方式,也无其他书面证据佐证,因此不属于非法集资案件,建议报案人到法院起诉李某某。
实践中,非法集资的常见形式有:一、直接向不特定对象集资;二是通过“特定对象”向“不特定对象”集资;三是既向“不特定对象”集资,又向“不特定对象”集资。
公安机关办案实践中比较难认定的是后面两种非法集资形式,因为“特定对象”的介入,往往会导致涉案对象数量和集资金额的不足,结果是无法满足非法集资案件的立案条件。
本案恰好是第二种形式。
二、“特定对象”介入时认定非法集资的法理依据要解决“特定对象”介入时认定非法集案的困难,以下问题必须得以明确:1.何为“不特定对象”;2.“特定对象”能否成为非法集资的对象;3.“特定对象”的金额能否计入涉案金额。
问题1:何为不特定对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下称《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非法集资情况汇报范文
近年来,我国非法集资情况屡有发生,给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非法集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特向上级部门做如下汇报:
一、非法集资的形式多样化,有些以高息拆借、传销、网络借贷等形式进行,有些则以虚假承诺、非法交易等手段进行。
其中,高息拆借和传销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已经成为了当前非法集资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非法集资的对象群体广泛,不仅包括了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群众,也渗透到了一些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中。
非法集资分子往往以高额回报、低门槛参与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导致一些投资者因为贪图高额回报而上当受骗。
三、非法集资给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一方面,非法集资活动的频繁发生导致了社会治安环境的恶化,一些受害者因此产生了极端行为,甚至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非法集资活动的蔓延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一些企业和个人因此陷入了经济困境,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四、为了有效遏制非法集资活动,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方面,加大了对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了对非法集资活动的监管和查处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五、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非法集资活动的监管和查处,同时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减少非法集资活动对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非法集资情况的汇报至此结束。
希望各级部门能够高度重视非法集资问题,加大对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共同维护社会的治安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防非知识问答
防非知识问答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提高人们对非法活动的认识和警惕性。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防非知识问答:
1. 什么是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向投资者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回报,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2. 非法集资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非法集资的常见形式包括: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以虚假宣传造势、利用亲情诱骗等。
3. 如何防范非法集资?
要防范非法集资,需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理性投资,不盲目跟风,注意核实相关信息,并选择正规、合法的投资渠道。
4. 什么是传销?
传销是指组织者发展人员,通过发展人员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非法获得财富的行为。
5. 如何防范传销?
要防范传销,需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不盲目跟风,注意核实相关信息,并选择正规、合法的销售渠道。
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了解传销的危害和后果。
6. 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7.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要防范电信诈骗,需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不盲目跟风,注意核实相关信息。
同时,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非法集资(根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非法集资的特征: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以及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
(二)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
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三)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
(四)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
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投资人(受害人)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主要表现形式:
(一)借种植、养殖、项目开发、庄园开发、生态环保投资等名义非法集资。
(二)以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等权利凭证或者以期货交易、典当为名进行非法集资。
(三)通过认领股份、入股分红进行非法集资。
(四)通过会员卡、会员证、席位证、优惠卡、消费卡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五)以商品销售与返租、回购与转让、发展会员、商家联盟与“快速积分法”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六)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或者地下钱庄进行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活动总结与非涉密网络自查报告一、非法集资活动总结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非法集资活动也日益猖獗,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本文将对近年来非法集资活动进行总结,以提高公众对非法集资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1.非法集资的定义与特点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基金份额等证券,或者以投资理财、股权投资、商品交易等名义,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
非法集资具有以下特点:(1)未经批准:非法集资行为未经过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没有取得合法的经营资格。
(2)承诺高额回报:非法集资行为通常承诺高额回报,以吸引投资者。
(3)隐蔽性:非法集资行为通常采取隐蔽的方式进行,如通过私人转账、现金交易等。
(4)社会性:非法集资行为针对的是社会公众,包括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等。
2.非法集资的主要形式近年来,非法集资的形式日益多样,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形式:(1)P2P网络借贷:一些P2P平台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收公众资金,然后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2)虚拟货币: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行虚拟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吸引投资者购买,然后通过高价抛售获取利润,最终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
(3)非法集资理财: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设立投资理财公司,发行理财产品,承诺高额回报,吸收公众资金。
3.非法集资的危害非法集资活动给投资者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经济损失: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甚至家破人亡。
(2)社会不稳定:非法集资活动引发了大量的投诉、信访,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3)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非法集资活动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的秩序,影响了合法金融机构的经营。
4.打击非法集资的措施为了打击非法集资活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非法集资的法律责任。
非法集资及非法集资特征、危害、常见手段、防范手段、表现形式介绍近年来,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发案率大幅上升,形式多样,隐蔽性和欺骗性越来越强。
如何识别非法集资陷阱,有效防范非法集资风险,我们一起来了解以下内容:一、什么是非法集资?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二、非法集资的四个典型特征:①非法性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以及有审批权限的问题超越权限批准的集资,都是非法的。
②承诺回报投资有风险,投资收益都是预期的不确定的,而非法集资为了吸引资金,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投资人还本付息。
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③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这里"不特定的对象"是指社会公众,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
④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投资人(受害人)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三、非法集资的危害1.参与非法集资的当事人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2.非法集资属违法行为,参与者可能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受到权法律制裁。
3.非法集资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和大量社会治安问题,甚至引发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
四、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一是承诺高额回报。
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
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
二是编造虚假项目。
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有的甚至组织免费旅游、考察等,骗取社会公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