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27
第2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题一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和亚洲季风材料1:是谁总在帮俄罗斯人?1812年11月初,横扫欧洲战场的拿破仑军队在入侵的俄罗斯战场上因遭遇北风怒号、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被俄军以少胜多,打得溃不成军,拿破仑几乎是只身逃回巴黎。
无独有偶,1941年11月13日,莫斯科风雪交加,气温降到-30 ℃,使入侵的德军因冻伤,大量减员,汽油凝固,装甲车、坦克动弹不得,使希特勒的美梦也在同一个地方夭折,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因为俄罗斯的大陆性气候在作怪。
由于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地区,冬半年西伯利亚冷高压势力强盛,冷锋活动频繁,多形成狂风、暴雪等恶劣天气,不利于行军打仗。
下图是“冬季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和亚洲冬季风成因示意图”。
(1)结合材料1探究:冬季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如何形成的?东亚地区此时为何盛行西北季风,而南亚、东南亚盛行东北季风?材料2:“东海龙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十分重大,夏半年更为突出,可以说它是掌管我国东部降水的真正的“海上龙王”。
这个“龙王”通过吹送东南季风,给我国东部季风区带来降水,它的位置、强度和活动,影响着我国东部的旱涝状况。
下图为“夏季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和亚洲夏季风成因示意图”。
(2)结合材料2探究:夏季,北半球主要大气活动中心是如何形成的?“东海龙王”吹送的夏季风即东亚季风为何为东南季风?此时南亚为何为西南季风?主题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特征材料1:世界气候千差万别,既有“深居温带大陆内,距海遥远降水稀,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有“三四十度大陆西,西风副高来交替,冬温湿润夏干热,常绿灌丛叶蜡衣”的地中海气候。
下图是“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有哪几种?②哪些气候类型是在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③亚欧大陆40°~60°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有何不同?为什么?材料2:世界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气候类型统计图也多种多样,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下面是四种常见的气候类型统计图。
答案①相互嵌套②城市数目由少到多③住宅区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⑤拉力因素⑥推力因素⑦产生的问题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图表方略]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反映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出现。
1.典型图形2.判读技巧城市化进程图(如图一)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上常用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城镇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规律,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一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如图二、图三);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如图一);是否形成城市带(如图三)。
二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中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进程及阶段。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
如图四中城市化进程为甲→丙→丁→乙。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
如图一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类是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迁移应用]下图示意2001~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
读图完成(1)~(3)题。
(1)2001~2008年我国城市人均城市用地面积()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呈增加趋势D.呈减少趋势(2)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3)为解决图示城市化问题,我国应该()A.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B.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C.把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D.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答案(1)C(2)D(3)B解析第(1)题,图示2001~2008年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
阶段质量测评(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1~3题。
1.导致甲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植被B.水源C.地形D.矿产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不适宜人类居住,故C项正确。
2.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其形成的基础是()A.气候和地形B.地形和经济C.气候和科技D.地形和科技答案 A解析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季风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故A项正确。
3.乙、丙两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矿产资源②对外开放程度③消费水平④经济发展水平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乙为山西省,丙为广东省。
广东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山西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
读图,回答4~6题。
4.该地区人口分布()A.平原多,高原少B.北方多,南方少C.东南多,西北少D.内陆多,沿海少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巴西。
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西北内陆人口稀少;北部平原地区人口稀少。
5.影响该地区南部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水源C.矿产D.经济答案 D解析南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稠密,D项正确。
6.影响该地区北部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水源C.植被D.地形答案 A解析北部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A项正确。
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图,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
读图,回答7~8题。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是由□01出生率和□02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1)总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03不断增长的。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04快速时期。
(2)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05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1)总特点:□06不平衡。
(2)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7较低水平,人口增长□08缓慢。
(3)发展中国家:由于□09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及□10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11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自我探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提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增长减缓,少出生了4亿多人,使“世界70亿人口日”到来的时间推延了近5年。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a□01出生率、b□02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阴影)。
(2)类型及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转变过程:由□09原始型转向□10传统型,继而向□11现代型逐步过渡。
(2)差异性[自我探究]试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自我反馈』1.决定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的因素是()A.民族类型和年龄构成B.出生率和年龄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D.性别构成和死亡率答案 C解析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该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关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洋洲各个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都是原始型B.因印度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C.非洲国家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代表D.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答案 D解析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长模式仍为传统型;非洲的人口增长模式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气团水平方向上□01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02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按性质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根据冷暖气团的性质可判定,下图中A 所示为□03冷气团,B所示为□04暖气团。
2.锋面及其特点(1) 锋面:□05冷暖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形成的□06交界面。
(2) 特点:锋面两侧空气的□07温度、□08湿度、□09气压有明显的差别,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10大风、□11降水等天气。
3.锋与天气(1) 冷锋与天气①冷锋:□12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②天气(2) 暖锋与天气①暖锋:□16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②天气(3)准静止锋与天气①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22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②天气[自我探究] 可以从哪些方面区分冷锋和暖锋?[提示] 锋面移动方向、锋面符号、天气特征等。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1.含义(1)低压、高压——指□01气压分布状况而言。
(2)气旋、反气旋——指□02气流状况而言。
2.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的比较(以北半球为例)[自我探究]每年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属于哪种天气系统?[提示]低压(气旋)系统。
『自我反馈』1.下面有关锋面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冷气团在锋面以下B.暖气团在锋面以下C.锋面系统不会带来降水D.锋面系统一定会带来降水答案A解析冷暖气团相遇时,因冷气团的密度较大,故在锋面以下;锋面系统可能会带来降水,但不一定会带来降水,如春季的沙尘暴。
2.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的形成,主要是受( )A .冷锋的影响B.暖锋的影响C.西风的影响D.准静止锋的影响答案D解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
3.高压系统控制下气流运动特征是( )A .水平气流呈上升运动B.垂直气流呈上升运动C.水平气流呈辐合运动D.垂直气流呈下沉运动答案D解析高压系统控制下的水平气流由高压中心向四周辐散流动,垂直气流呈下沉运动。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服务业区位因素1.服务业分类:我们可以把服务业分为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
2.影响商业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因素的影响□01较小。
(2)人文因素:大部分服务业主要受□02市场、□03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04集聚、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3.主要区位因素对商业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4.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16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17需求与分布。
1.判断正误。
(1)对服务业布局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市场和交通。
(√)(2)服务业集聚不会导致恶性竞争。
(×)2.近年来,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内商业网点越来越多。
虹桥枢纽吸引商业网点落户的主要区位条件是()A.商家集聚B.地价便宜C.劳动力充足D.人流量大答案 D解析交通枢纽内人流量大,虹桥交通枢纽的商业主要服务流动人口,故虹桥枢纽吸引商业网点落户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人流量大。
3.分析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商业中心的区位条件。
提示武汉位于京广铁路与长江干支流交汇处,联系南北,沟通东西,水陆交通便利;位于江汉平原,工农业发达,商品生产能力强;周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二、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服务业的发展变化(1)涌现新兴服务行业:软件服务、□01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科技咨询、□02文化创意设计等。
(2)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结合□03现代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融合与分化。
2.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1)网络信息技术的内涵:□04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2)成为远程医疗、□05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共享单车、□06个性订制服务等创新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3)□07网店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的空间限制在□08逐渐减弱。
依托网络技术和□09互联网平台,进行□10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的网店迅速发展。
第二节城镇化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01城镇地区集聚和□02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也称城市化。
2.主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03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04相互促进的。
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05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06城镇化进程。
(2)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1.判断正误。
(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答案 A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提示不一定。
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1.判断正误。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答案 C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04早,城镇化水平□05高。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06晚,城镇化处于□07较低水平。
3.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3.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是不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时期?提示不是。
城镇化中期阶段速度最快,城镇化后期阶段水平最高。
任务探究城镇化的意义材料一下表为江苏城镇化基本信息表。
材料二下图为2018年苏南五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城镇化过程中,江苏城镇会发生哪些变化?(2)苏南五市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________;衡量指标是________。
(3)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哪些?[成果展示](1)城镇人口增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规模扩大等。
(2)南京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促进江苏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趋同。
1.城镇化的标志2.城镇化的意义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09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10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下图所示:下图为2005~2013年拉萨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变化图(数值越大,城镇经济水平越高)。
读图,完成(1)~(2)题。
(1)推动拉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A.社会经济发展B.就业机会增多C.城乡差距缩小D.城市环境美化(2)2008年以来这一指数的变化带来的意义有()①产业结构优化②乡村对外开放程度降低③就业机会增加④地价变得低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科学思维城镇化的标志和意义的分析方法第(1)题,据材料可知,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数值越大,城市经济水平越高。
推动拉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
第(2)题,读图可知,2008年以来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以上升为主,这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机会增加。
[答案](1)A(2)A提升运用能力读广东省城镇体系演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a、b、c三图,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A.a—b—c B.b—c—aC.c—a—b D.b—a—c答案 D解析一般而言,城镇发展都是城市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a、b、c 三图中,b图中城镇数量最少,c图中城镇数量最多,故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b—a—c,D项正确。
2.图中显示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是()①城镇人口增多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③城镇数量增多④城镇空间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解析图中不能显示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但可以清晰显示城镇数量(个数)及城市用地规模(圆圈大小)的变化。
任务探究世界城镇化进程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和英国城镇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比较现阶段中、英两国城镇化特点的差异。
(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原因。
(3)分析英国出现逆城镇化的主要原因。
[成果展示](1)中国城镇化水平低,速度快;英国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
(2)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城镇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农村人口落户城市的限制等。
(3)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3.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4.过度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1)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2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24发展中国家比较明显,尤其在南美洲(如巴西、阿根廷)特别明显。
(2)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25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读我国某地城镇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逆城镇化阶段D.再城镇化阶段(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轨道交通的发展科学思维城镇化进程的判断方法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第(2)题,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逆城镇化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引起的。
[答案](1)B(2)C提升运用能力读下表,完成1~2题。
地区城镇人口/万人乡村人口/万人甲165 347乙264 396丙512 173丁385 411A.甲B.乙C.丙D.丁答案 D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地区总人口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和。
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可知,丁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
2.与甲地区城镇化特征最为相似的地区是()A.东非B.西欧C.东亚D.北美答案 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甲地区城镇化水平约为32%,城镇化水平低。
教材活动巧点拨[教材第37页活动]思路点拨 1.结合图文材料,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可从城镇化速度、水平和城镇化的地区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
成因可从国家政策、工业化进程、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
成果展示 1.城镇化特点: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
成因: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化,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城镇化带动作用明显。
2.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大。
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结合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资料,计算本省的城镇化率。
2.结合本省相关资料,统计所在地区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
3.分析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作用。
4.对比所在地区与中国城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展示与评价略。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目要求)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
读表,回答1~2题。
1.表中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标志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 B解析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带来的影响可能是()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②乡村居民收入减少③加快乡村人口迁移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城镇发展,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加快乡村人口迁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美国的城镇化进程体现了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读美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回答3~5题。
3.美国()A.城镇发展得益于农业立国政策B.城镇化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C.近代,大城市吸引力更加明显D.人口均匀分布在各等级城镇答案 C解析美国城镇发展得益于工业的发展,A项错误;由图可知,在1830年之前,美国的城镇化速度较慢,B项错误;近代,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镇与乡村的差距逐渐增大,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吸引力更加明显,C项正确;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D项错误。
4.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
按照规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A.城镇化将维持在现有水平B.城镇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C.城镇人口持续向农村回流D.大城市环境压力明显减轻答案 B解析我国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是主要趋势,从而导致城市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
5.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该决策的意义有()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②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答案 B解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为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因此①②⑤正确,故选B项。
下图为1800~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国际比较图。
读图,完成6~8题。
6.2015年,我国()A.城镇化刚刚起步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镇化开始衰退D.呈现快速逆城镇化答案 B解析图中显示,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城镇化速度很快,说明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