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诱发脑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201205
- 格式:doc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1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提取和分类技术的研究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视觉诱发电位(VEP)的提取和分类变得可能。
VEP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信号,它在脑发生反应之后,用于检测以及分类对象和环境。
VEP的提取和分类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VEP是在被动视觉刺激所产生的压力和反应下,脑部发出的一种电潮流。
它是通过头皮或眼睛附近的皮层表面电位(SEP)检测器来检测的,用来研究脑反应到图像、文本或声音的强度,以及脑内的认知活动。
VEP的研究可以用来帮助更好地理解人类对视觉刺激的反应,从而用以提高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精准性。
VEP的提取可以分为两种方法:绝缘和不绝缘。
绝缘法是一种在脑表面发出信号的检测方法,可以观察到VEP在潜在的电信号中有很好的特征;不绝缘法是一种通过在不同测试条件下,记录行为水平变化来检测VEP信号的方法。
VEP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目标的分类(OFC)和基于视觉情境的分类(VSC)。
基于目标的分类是指通过目标的类型来区分VEP信号,而基于视觉情境的分类则是指将VEP信号与人类在视觉情境中的反应相联系。
在VEP提取和分类方面,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开发新的方法。
例如,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VEP)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用于研究主动和被动视觉刺激的VEP 信号中的稳态电信号。
SVEP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运作,同时,也可以提高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精准性。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工作采用基于脑机交互的方法,将VEP信号和各种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在应用中使VEP技术更加精准。
例如,研究人员基于VEP信号开发了一种可以用脑控制机器人的方法,用户只需观看屏幕上的物体,机器人就可以按照要求运动。
总之,对VEP提取和分类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视觉系统,它有助于提高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准确性,同时也有助于开发出更多的脑机交互技术。
随着新的技术发展,稳态视觉诱发电位提取和分类技术的研究也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和分类算法研究脑电信号是一种反映脑机制的电生理现象,它反映了神经元在发放神经脉冲时的电活动。
因此,脑电信号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者需要对脑电信号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处理。
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和分类算法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是将原始脑电信号转换为特征向量的过程,其目的是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其编码成数值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揭示脑电信号的性质和动态变化,为后续的模式识别提供基础。
1. 时域特征提取时域特征是以时间作为研究对象的特征,通常指电信号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斜率、坡度、能量等。
通过时域特征,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电位信号的整体趋势和波形形态。
2. 频域特征提取频域特征描述信号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能量分布情况。
主要包括功率谱密度、能量谱、功率谱、频带能量比、幅频特征等等。
通过对频谱信息的分析,可以获得脑电信号的频域特征。
3. 时频域特征提取时频域特征是时域和频域特征的结合,能够反映信号的局部时间和频率特征。
目前,时频域特征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小波变换和时频分析。
通过时频域特征,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脑电信号的时空特征。
二、脑电信号的分类算法脑电信号的分类算法是将特征向量与相应的类别标签关联在一起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根据脑电信号的特征,将其自动地分类到不同的类别中,比如注意力、精神疾病、认知负荷等。
常用的分类算法包括K-近邻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决策树算法、朴素贝叶斯算法和神经网络。
1. K-近邻算法K-近邻算法是一个典型的分类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将未知的数据点分类为其K个最近邻居的主要类别。
该算法执行简单,但在高维空间下较为复杂。
2. 支持向量机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是一种自适应学习算法,其目的是从给定的训练数据中构建一个映射函数,能够将数据点分类到不同的类别中。
该算法在高维空间具有良好的性能。
脑电信号处理中的特征提取与分类研究作为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脑电信号处理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脑电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采集和处理脑电信号来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同时在临床和医学等领域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癫痫诊断、脑机接口等。
然而,由于脑电信号的复杂性和高维性,如何有效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特征并进行分类是脑电信号处理的一个核心难题。
脑电信号的特点是具有时间序列和频谱特性的一种信号。
其时间分辨率很高,能够反映出人脑瞬时的电活动信息,但相比之下,其频率分辨率并不高,难以准确地区分不同频率信号。
因此,如何从脑电信号中提取有用的特征、描述其频域和时域信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特征提取是脑电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的预处理步骤,目的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最为显著和有代表性的信息。
一般来说,特征提取的方法可以分为时域、频域和时频域三种,其中时频域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一个研究方向。
时域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信号的幅值、均值、方差、标准差等基本统计量进行提取,但其对于信号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特性较难有效地表征。
频域方法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信号的频域特性进行较好的描述,然而其对于信号时域特征的增强不够明显。
进而,时频域方法是将时域和频域方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处理信号的时序和频率。
在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分类是脑电信号处理中另一个重要的步骤。
分类算法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信号分类性能的好坏,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朴素贝叶斯和k-NN等。
这些方法在分析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具有严重的计算复杂度问题,因此,一些新的方法,例如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已经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的来说,脑电信号处理中的特征提取与分类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发掘有关脑电信号的更多信息,并提出一些新的算法和方法,为脑电信号分析和应用开发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信息。
脑电波信号特征抽取技术研究脑电波信号是记录脑部神经元电活动的指标,是研究脑部功能和异常的重要手段。
但是,脑电波信号非常复杂,信号噪声比较大,需要通过特征抽取技术,提取出其中的关键信息,用于诊断和分析研究。
本文将介绍脑电波信号特征抽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特征抽取方法脑电信号的特征包括时间域、频域和时频域等多个方面。
时间域特征是指在时间上对信号进行分析,如均值、方差、标准差、斜率等。
频域特征则是针对信号的频率进行分析,包括功率谱密度、频率带能量百分比等。
时频域特征则是综合以上两种特征,分析信号在时间和频率上的变化情况。
特征抽取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经验模态分解(EMD)、小波变换、独立分量分析(ICA)、稳态视在分析、信号检测方法等。
其中,EMD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自适应滤波算法,能够将复杂的非线性和非平稳信号分解为多个成分,提取出信号的本质特征。
小波变换则是将信号分解为多个不同频带的子信号,在不同频域上对信号进行分析。
ICA则可以将脑电信号分离为不同的独立分量,实现脑电数据的独立模式分析。
二、应用脑电波信号的特征抽取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脑机接口(BCI)脑机接口是一种将脑电波信号转化为外部控制信号的技术,能够帮助残疾人和失明人重新获得正常的生活能力。
特征抽取技术在BCI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分析脑电波信号的特征,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
2. 疾病诊断脑电波信号特征抽取技术在疾病诊断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在癫痫的诊断中,通过对脑电波信号进行特征分析,能够实现对癫痫发作的预测和诊断。
在帕金森病的诊断中,也可以利用脑电波信号进行诊断和治疗进展监测。
3. 心理状态评估脑电波信号特征抽取技术能够帮助评估人的心理状态,如疲劳、认知负荷等。
这一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如在驾驶员疲劳驾驶监测、运动员训练监测等。
三、发展趋势未来,特征抽取技术将继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模态数据融合随着多种生物信号采集设备的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多模态数据融合,通过综合分析多种生物信号,实现更加准确的脑功能研究和疾病诊断。
脑电信号特征提取和分析算法研究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一种记录人类大脑中神经元电活动的技术。
脑电信号记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脑部运作原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为了从脑电信号中获取有用信息,需要对其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
本文旨在介绍脑电信号特征提取和分析算法的研究现状、方法及其应用。
一、脑电信号特征提取脑电信号在时间和频率上变化丰富,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提取其特征。
常见的脑电信号特征包括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等。
1. 时域特征时域特征是指脑电信号在时间上的变化。
时域特征包括振幅、斜率、波形对称性等,可以通过滤波、平滑等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
例如,低通滤波器可以在滤除高频部分的同时,保留脑电信号的振幅信息。
2. 频域特征频域特征是指脑电信号在频率上的变化。
频域特征包括功率谱密度、相干性、小波分析等,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提取。
例如,功率谱密度可以反映不同频段中的脑电信号能量分布情况。
二、脑电信号分析算法脑电信号分析算法主要是通过对特征提取的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得有关神经系统活动的信息。
目前常用的算法包括信号处理、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
1. 信号处理信号处理是指对脑电信号进行滤波、降噪等预处理,以消除噪声干扰。
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包括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通滤波等方法。
信号处理可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读性,为后续分析提供更稳定和准确的数据。
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指对脑电信号数据进行统计测试和假设检验,从中推断出脑电信号的重要信息。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分类标准或者脑电信号的特定阈值。
3. 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指通过数据挖掘等方法,从数据中自动学习出脑电信号的模式和特征,进而进行脑电信号分类、识别以及事件响应等任务。
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神经网络等方法。
机器学习可以帮助发现脑电信号中潜在的规律和知识。
人体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类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神奇的器官,它掌管着我们的思考、记忆和行为。
而人体脑电信号则是我们探索大脑的一个重要窗口。
人体脑电信号是指记录在人类头皮表面的电生理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反映大脑神经元活动的情况。
因此,研究人体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分类,对于理解大脑的功能和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脑电信号是一种非常噪声和复杂的信号,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特征提取,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分类。
1. 时间域特征时间域特征是指在时间轴上对脑电信号进行解析所得到的特征。
常见的时间域特征有均值、方差、标准差等,这些特征通常用于描述脑电信号的幅度变化。
2. 频域特征频域特征是指将脑电信号转换到频域进行解析所得到的特征。
常见的频域特征有功率谱密度、频带能量比、相位同步度等,这些特征能够描述脑电信号在不同频率下的能量分布情况。
3. 时频域特征时频域特征是指结合时间域和频域的特征所得到的综合特征。
通过时频分析技术,可以获得脑电信号在不同时间和频率下的振幅、相位和能量等信息。
二、脑电信号的分类研究在脑电信号的分类研究中,主要是将脑电信号分为两种情况:正常和异常状态。
正常脑电信号是指在安静、放松状态下,人体大脑产生的脑电信号;异常脑电信号则是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癫痫、认知障碍等疾病情况下,脑电信号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1. 人体脑电信号的分类方法人体脑电信号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精度、时间频域的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等。
其中,机器学习是近年来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类方法。
2. 机器学习在脑电信号分类中的应用机器学习在脑电信号分类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训练模型,可以将脑电信号归为不同的类别,从而较精确地诊断患者的疾病情况。
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有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这些模型能够分析大量的脑电信号数据,从中提取特征,并对脑电信号进行分类预测。
三、脑电信号应用的前景人体脑电信号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界更好地诊断疾病,还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脑电信号处理中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脑电信号处理是神经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它通过记录和分析头皮表面的脑电波形信号,为研究大脑功能和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
然而,脑电信号存在信噪比低、干扰多等问题,因此对信号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非常关键。
特征提取是脑电信号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对信号进行抽象和简化,提取其中的关键特征,为后续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基础。
当前,脑电信号处理中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时域特征提取、频域特征提取和时频域特征提取。
时域特征提取是指对信号的幅度、波形等进行分析,常用的特征包括平均值、方差、均方根、峰值等。
这些特征能够反映信号的基本特性,并广泛应用于脑电信号分类、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等方面。
频域特征提取是指对信号的频谱分布进行分析,常用的特征包括功率谱密度、频谱峰值等。
这些特征能够反映信号在不同频率段内的能量分布情况,有利于分析不同频段对信号意义的影响。
频域特征提取应用广泛,如用于脑电信号振荡分析、脑电图的特征提取等。
时频域特征提取是指对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进行联合分析,提取其中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常用的方法包括小波变换、时频分析等。
时频域特征提取能够反映信号在不同时间和频率上的变化规律,更加丰富的特征信息使其在诸如脑电信号复杂事件分类、睡眠分期识别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上述传统的特征提取方法,近年来还涌现出了很多新方法,如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取更加复杂的特征,也能够应用于更加复杂的任务。
例如,深度学习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地提取脑电信号中的非线性特征,应用于自然语言、视觉识别等领域,已经在脑电信号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挖掘脑电信号中的特征,特征提取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例如,近年来多学科的交叉探究,为特征提取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思路。
仿生学、图形学、机器视觉等方向的研究,可以为特征提取提供启示,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特征。
同时,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人工智能方法也将会在脑电信号特征提取方面产生更深入的影响。
脑电图信号的特征提取和分析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通过电极记录人类头皮上电位变化的一种脑电生物电信号,可反映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的动态活动情况。
EEG在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临床医学诊断、脑功能研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
然而,EEG信号通常具有低振幅、高噪声、非稳态等特点,使得信号质量不高,而且数据量大,对信号的分析和处理往往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为了有效地利用EEG数据并更好地理解脑功能,研究人员开始采用數學和计算机科学来处理和分析EEG信号。
脑电图信号特征提取通常是解决EEG信号分析的第一步。
它涉及到对EEG信号的有效特征进行提取和压缩,以实现对信号的简化和可视化。
在实际的应用中,EEG信号的特征提取通常是通过时间域、频域、时频分布等方面进行。
在时间域分析中,常用的特征包括振幅、波形、潜伏期、峰值等等。
在频域分析中,EEG信号通常转化为频率域,例如使用傅里叶变换,从而可以得到EEG信号的频率,这有助于将信号分离成不同频段,如theta、alpha、beta、delta和gamma等波形。
在信号的时频分析中,采用小波变换,按时间和频域分析EEG信号,通常可以通过时频表现出不同频率下的高低能量峰值和出现频率峰值。
特征提取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对EEG信号进行分析。
EEG分析的目标是通过找到EEG信号的模式、特点以及规律,进而识别EEG信号的类型和认知状态。
脑电信号的频率是其中一个被广泛且重要的特征,即通过检测不同频段的能量来分离出基本波形。
利用EEG信号的频率即可进行神经机制研究、认知状态检测、疾病预测等分析。
脑电信号幅度谱密度也常用来研究脑的电力学状态,包括静息状态、唤醒状态和入睡状态等,并与临床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等相关。
另外,神经网络分析方法也常被应用于EEG信号分析。
这种方法涉及到建立一个神经网络,通过网络学习的方法,学习出与EEG信号对应的映射函数,从而实现对EEG信号的分类、预测、诊断等。
基于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的频率特征提取方法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的频率特征提取方法。
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大脑功能和评估脑损伤程度。
我们首先探讨了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的发生机制和特征,然后介绍了常用的频率分析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
针对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频率特征提取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其优越性。
该方法可以为大脑功能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更准确的结果,也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频率特征提取,小波变换,脑机接口技术正文:一、介绍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是一种通过视觉刺激诱发脑电信号的方法。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研究大脑功能、评估脑损伤程度以及开发脑机接口技术等领域。
通常情况下,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是通过快速闪烁的光源来诱发的。
该信号的频率特征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因此频率分析是其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二、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的发生机制和特征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是由视觉皮层的神经元活动引起的。
当眼睛看到快速闪烁的光源时,大脑皮层的特定神经元会随之同步振荡,产生和闪烁频率相同的电波。
根据闪烁频率的不同,可将这些信号分为多个频带。
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的主要特征包括频率、振幅和相位等。
在进行频率分析时,需注意信号的频率是由视觉刺激频率和大脑的生理特性共同决定的。
此外,还需进行前处理,如滤波、伪迹消除等,以提高信号质量。
三、频率分析方法为了从复杂的脑电信号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需要采用适当的频率分析方法。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自回归模型等。
傅里叶变换是最常用的频率分析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一个时间信号分解成不同频率的正弦和余弦波。
该方法可以计算信号的频率、振幅和相位等参数,但不能有效地处理非稳态信号。
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可以分析非稳态信号。
该方法将信号分解为不同尺度的小波包,并对每个小波包进行分析。
小波包可以提取信号的瞬时特征信息,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脑电信号分析。
摘要脑机接口(BCI:Brian-Computer Interface)是在人脑和外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输出通路(外围神经和肌肉组织)的一种通讯系统。
扮演系统传输角色的脑电信号(EEG)通常会混叠了眼电、肌电、心电等多种不同的成分。
P300是一种诱发电位,常用于构建脑机接口系统的脑电信号,是神经系统接受特定模式下的视觉刺激所产生的电活动,在特定的脑头皮区域信号能量分布比较明显,相对比较容易检测,在脑机接口中广泛应用。
P300顾名思义是根据事件发生后约300ms处脑电信号中的一个正电位波形命名,是由小概率事件诱发产生的事件相关电位(ERP)。
本文研究的是脑电信号的处理,即如何从采集到的原始脑电信号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另外就是寻求有效的分类特征和分类算法。
引用来自BCI Competition III Challenge的数据进行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
本文采用简单的P300脑电处理算法对实验收集的脑电数据进行预处理。
利用巴特沃斯数字低通滤波器进行滤波,并且利用加权平均叠加算法消噪提取P300的幅值特征。
然后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分类算法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并且实现对P300信号的分类识别研究。
关键词:脑机接口(BCI); 脑电(EEG); P300; 特征提取;支持向量机(SVM)Abstract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BCI) established the brain and the outside world (external equipment)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brain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output pathways (peripheral nerve and muscle tissue) a communication system. EEG, playing the role of transmission system usually contains many kinds of different ingredients like eye electricity, muscle power, ecg and so on. P300 is a cause potential.It is often used to construct the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system eeg, It is nervous system take particular mode of visual stimulation of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generated in specific brain scalp area signal energy distribution is quite obvious, and relatively easy to be detected. It is widely used in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As one component of electro encephalo graphy(EEG) signal,P300 potential is a positive peak at about 300ms after the target stimulus onset in the EEG,occurring in response to infrequent or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stimuli.Here, We studies the EEG signals processing, namely how from the primitive brain electrical signal acquisition to extract useful information; Another is to seek effective clas sification fe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References are BCI Competition III Challen ge of the data processing (feature extraction and classification).Firstly, we use traditional algorithms for P300 EEG data processing, including low-pass Butterworth filter to smooth EEG data and optimal weighted average algorithm to remove the random noise. Then algorithm processing the data collected through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classification, and realize the P300 class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of the signal.Keywords:Brain-Computer Interface; Electroencephalogram; P300;Support Vector Machines; Classification(SV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视觉诱发脑电信号的概述 (1)1.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3脑-机接口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1诱发视觉脑—机接口 (2)1.3.2自发EEG脑一机接口 (3)1.4本论文主要内容 (3)第2章视觉诱发脑电信号相关基础知识 (4)2.1脑电信号介绍 (4)2.1.1采集脑电信号方法 (4)2.1.2脑电波的分类 (4)2.2事件相关电位P300 (7)2.2.1事件相关电位 (7)2.2.2 P300脑电信号及其特点 (8)2.2.3 P300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8)2.3本章小结 (9)第3章基于视觉诱发P300脑-机接口 (10)3.1脑-机接口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10)3.2P300脑一机接口实验设计和数据获取 (10)3.3P300脑电信号处理 (13)3.3.1 信号预处理 (14)3.3.2 信号的特征提取 (14)3..3.3 信号特征分类 (15)3.4本章小结 (16)第4章视觉诱发脑电信号P300特征提取 (17)4.1视觉诱发电位 (17)4.2P300的特征 (17)4.3视觉诱发信号P300幅值特征 (18)4.4本章小结 (21)第五章基于SVM的视觉诱发脑电信号P300分类算法 (22)5.1支持向量机SVM (22)5.2基于SVM标准数据分类识别 (25)5.2.1 研究数据的简单介绍 (25)5.2.2 数据分析 (26)5.2.3 数据预处理 (27)5.2.4特征提取 (27)5.2.5 数据分类过程 (28)5.3本章小结 (29)总结与展望 (30)参考文献 (3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1:MATLAB相关语言意思 . (32)附录2:本文引用到的程序 (32)1、幅值特征提取 (32)2、SVM分类算法 (36)附录3: BCI Competition ⅢChallenge竞赛数据 (37)第1章绪论1.1视觉诱发脑电信号的概述视觉诱发电位【1】(visual evokedpotential,VEP)是指枕叶皮层对视觉刺激产生的,可以用头皮电极检出的电活动,又称为特异皮层视觉诱发电位,或皮层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是一种长潜伏期的近场皮层电位。
VEP的信号十分微弱,在提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通常,从人头皮上记录下来的诱发电位信号波幅只有3-21μV,而背景噪声却很大,主要来源于自发脑电,肌电,以及50Hz工业频率电磁波在人体引起的感应电势等,仅自发脑电的波幅就高达20-100μV。
微弱的诱发电位信号通常淹没在背景自发电位及其他噪声中。
因此,如何完整,准确,简单地从强背景噪声中提取微弱的VEP信号,一直是众多科学家研究的焦点课题。
1.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大脑是人体所有高级神经中枢所在地,作为人体最复杂的部分,也是迄今为止宇宙中所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
对人类大脑的综合研究己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热点方向之一。
由于大脑的复杂和神经联系的丰富多样的特性,对大脑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交叉技术。
当前社会,神经肌肉和大脑的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困扰着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
如今的医学虽然能够通过各种方法减缓这些疾病患者的病情,但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这些病者通过辅助治疗后虽能进行些近于常人的活动,却更希望正常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这种患者的现象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构成沉重的负担。
因此我们迫切地希望能建立一个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控制的新型通道,可以直接从人的大脑获取信息而不仅仅依赖于人体的外周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
脑机接口(BCI:Brain-Computer-Interfaee)技术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一种涉及医学、神经学、信号检测、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技术。
虽说脑机接口技术还是一门新兴的科技,而且其研究初衷是用于医疗领域,为一些患者提供方便。
但近30年来,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脑机接口的研究团队越来越多,其研究成果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人们发现其除了应用在残疾人医疗康复领域,在其他科学研科学研究领域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也有着潜在的价值。
以下是现阶段的脑机接口在一些应用领域的具体介绍:(1)辅助控制:提供一种在特殊环境下控制外部设备的途径。
例如在一些恶劣的生产环境下,不允许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的操作,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可以通过脑电控制相关单元。
(2)游戏娱乐:作为脑与外部环境的信息通路,脑机接口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娱乐方式。
例如仅仅通过思维想象就可以玩电子游戏。
(3)脑科学研究:在研究脑机接口的同时,也是人们对大脑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认识的过程,其中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将促进脑科学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