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污水处理溶解氧浓度建模与控制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人工智能的污水处理厂自动化控制与优化方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往往依靠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存在运行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污水处理厂自动化控制与优化方法成为了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
一、污水处理厂自动化控制方法1.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在污水处理厂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流量、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为自动化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的数据,可以迅速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例如,当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流量超过设计范围时,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到并自动调整出水泵的流量,以保证处理效果。
2.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污水处理厂需要建立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实现各个环节的自动控制和协同工作。
这个系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与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进行远程通信,实现对污水处理过程的监测和控制。
通过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并自动响应处理问题。
3.智能化处理过程优化基于人工智能的污水处理厂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运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处理过程进行智能化优化。
例如,可以通过监测大量的水质数据和出水质量标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分析,从而精确计算出最佳的处理方案和工艺参数。
二、污水处理厂自动化控制与优化方法1.模糊控制算法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过程存在很强的非线性和时变性,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往往无法满足要求。
而模糊控制算法通过模糊逻辑推理和模糊集合的概念,可以更好地适应处理过程的复杂性。
在模糊控制算法中,通过设置模糊规则和语义变量,实现对进水流量、污水浓度等关键参数的自动调节,提高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2.神经网络优化算法神经网络优化算法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它通过学习和调整网络的权重和偏置,自适应地优化控制策略。
污水处理溶解氧浓度DMC控制仿真研究污水处理溶解氧浓度DMC控制仿真研究摘要:污水处理是解决当今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溶解氧浓度则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本文通过控制仿真研究的方法,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氧浓度的控制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本文对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发现溶解氧浓度的控制是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接着,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DMC(Dynamic Matrix Control)控制算法的溶解氧浓度控制方法。
最后,本文通过仿真实验的方法,对这种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污水处理;溶解氧浓度;DMC控制算法;基于模型控制;仿真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污水处理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
无论是工业废水、城市排水还是农业排水,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以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氧浓度是评估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直接影响着污水中的有机物的降解速度以及污染物的氧化能力。
因此,合理控制溶解氧浓度对于保障污水处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氧浓度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一方面,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生物降解作用会消耗掉一部分溶解氧,从而降低溶解氧浓度。
另一方面,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曝气过程则会通过增加氧气供应来提高溶解氧浓度。
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如何合理平衡这两个过程,以确保溶解氧浓度始终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DMC控制算法原理DMC是一种基于模型控制的方法,它将系统控制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优化问题,并通过不断调整控制器的输出值,实现对系统状态的控制。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溶解氧浓度的控制问题转化为DMC算法的优化问题,并通过求解这个优化问题,得到控制器的输出值。
四、DMC控制算法的应用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仿真实验的方法,验证了基于DMC控制算法的溶解氧浓度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曝气池溶解氧(DO)在污水处理中是一个重要运行参数,理论分析,当溶解氧达到0.3mg/L 就不会影响水中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考虑到水质及水量变化波动情况,通常保证入口处为0.5-1mg/L ,出口处为2-3mg/L 。
按溶解氧数值控制风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控制方法。
在城市生活污水停留时间内需要氧气(或空气)数量与污水的水质指标有关,如SS(悬浮物)、COD(化学需氧量)、BOD (生物需氧量)、水量及水温等。
根据工艺理论分析,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可以得到鼓风量的理论值。
在实际运行时,能够根据进水的水质和水量的变化对鼓风量作出调整。
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实验得到污水水质指标。
测定一些指示需很多时间,如测量COD 需要数小时,测量BOD 甚至需要几天时间,这不利于进行实时控制。
实际工程应用中,对于连续流动的曝气池,只要污水在曝气池出口的溶解氧浓度保持在某一设定值,就可以不考虑水质、水量、水温等扰动的变化,从宏观上能较好地满足菌胶团繁殖和有机物分解的需要,从而保持污泥活性,保证污水的连续处理。
为达到可靠的控制,可参数间的关系是:污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偏差与曝气量的增量(或减量)成反比,即当溶解氧值偏小时,向大调节气量;反之亦然。
当我们在实际中,曝气量值的设定是根据工艺理论值为参考的,经溶解氧反馈信号比较后,再根据偏差大小的结果随时对气量的多少进行调节,从而确保了污水的溶解氧值可以维持最初设定值内。
下面是国内污水处理厂设计当中常采用的控制方案。
图1溶解氧控制过程框图如图1所示的串级控制系统,副回路采用PI 控制策略,主回路一般采用PID 控制策略。
这样虽然比简单的单回路系统控制效果好,但是由于溶解氧控制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非线性、大滞后。
传统的PID 参数整定方法很难确定合适的PID 参数,并且参数不具备在线调整功能,无法适应工况变化,难以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溶解氧浓度PID 控制器参数自整定的方法进行研究。
基于增长型神经网络的污水处理过程溶解氧控制参考文献:[1]冯裕钊,龙腾锐,郭劲松,庞煜.变参数活性污泥系统的最优鲁棒控制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3):14?16.[2]胡玉玲,冉维丽,乔俊飞.污水处理过程中DO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3,22(2):68?71.[3]刘超彬,乔俊飞,张芳芳.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氧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5(3):83?87.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法是一种利用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溶解氧(DO)是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运转控制参数,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污水处理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对溶解氧的控制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
冯裕钊等[1]研究了变参数活性污泥系统的最优鲁棒性控制方法,利用改进的Riccati方程设计系统。
但是,该方法不能很好适应系统的变化。
胡玉玲等[2]研究了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氧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根据不同对象自适应调整隶属度函数,动态优化控制规则,与PID控制[3]比较,不但实现了控制的智能化,而且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刘超彬等[4]在此基础上对模糊神经网络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减小量化因子减小系统的静态误差,从而提高了控制精度。
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曾采用智能控制方法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溶解氧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Ferrer等[5]研究了曝气过程的溶解氧模糊控制,将实际DO浓度与设定值的误差、误差变化以及累计误差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将空气流量及其变化作为控制器的输出,可以节省耗能约40%。
Sung等[6]采用在线综合控制系统对水质和水量变化较大的食品废水进行控制,使出水COD浓度达到较低标准,并且尽量减少曝气费用。
Holenda等[7]应用预测模型的控制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Syu等[8]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污水处理过程的加药自适应控制,控制系统设计以加药量最小为性能指标,且出水COD满足排放指标,BP网络结构为三层结构,并考虑了时间延迟。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污水处理装置控制优化研究污水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保事业,其目的是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成对环境和人体无害的物质。
为了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许多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被应用于污水处理装置的控制和优化中。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模拟神经系统的运作方式,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和预测。
在污水处理装置中,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帮助优化控制系统,从而提高整个处理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在线监测和控制污水处理装置的过程变量。
例如,通过传感器测量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的数据,可以将这些信息输入到神经网络中,从而实现对处理过程的实时控制和调整。
这种技术能够帮助装置自动调节处理参数,从而避免了人工控制的误差和不足。
其次,人工神经网络可以优化污水处理装置的操作模式。
根据输入的参数和历史数据,神经网络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和预测,自动确定最优的操作模式。
例如,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根据进水水质、氧化还原电位、温度等参数,预测出最佳曝气时长和强度,从而降低曝气能源消耗和增加出水水质。
最后,人工神经网络还可以优化污水处理装置的控制策略。
通过学习处理过程的数据和经验,神经网络可以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从而实现最优化的处理效果。
例如,神经网络可以根据净化前后污水的比较,确定最优化的药剂配比和曝气时间,从而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和质量。
虽然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污水处理装置中的优化控制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它已经显示了很大的潜力和前景。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规模的逐步扩大,人工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将会在污水处理装置优化中发挥更加广泛和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污水处理装置控制优化技术正逐渐成为污水处理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种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为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溶解氧动态模型研究溶解氧是水体中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水体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生存。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氧的动态模型研究对于提高处理效果和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动态模型的建立、关键参数和影响因素、实测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评价与预测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动态模型的建立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溶解氧动态模型是根据过程动力学原理建立的,可以通过质量守恒方程和动力学方程来描述。
常见的动态模型方法包括质量守恒方程、氧气传输方程、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等。
这些方程根据污水处理系统的具体情况和处理工艺进行适当调整,结合实际操作数据来建立模型。
2. 关键参数和影响因素在建立溶解氧动态模型时,需要确定一些关键参数和影响因素,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中,影响溶解氧含量的关键参数包括温度、溶氧能力、水深、水体流动速度等;而影响溶解氧浓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涉及生物降解速率、溶解氧传输速率、底泥释放和消耗等。
将这些参数和因素考虑进模型,能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3. 实测数据采集与处理为了建立溶解氧动态模型,需要采集和处理实测数据。
监测站点的选择要全面覆盖处理系统,同时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监测参数。
实测数据包括溶解氧浓度、温度、流速等指标,可以通过自动监测仪器、传感器等手段进行采集。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校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模型评价与预测建立溶解氧动态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价和预测。
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可以通过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来进行,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相对误差(MAPE)等。
预测模型的应用主要包括对溶解氧浓度未来变化的预测,可以帮助监测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总结: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溶解氧动态模型研究对于保护水环境和提高处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动态模型的构建、关键参数和影响因素的确定、实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以及模型的评价与预测等方面。
基于L-M算法滚动优化的溶解氧浓度预测控制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针对污水处理系统非线性,滞后性以及强耦合等特性,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系统模型,对溶解氧(DO)浓度进行控制。
传统预测控制的滚动优化部分使用的是梯度下降算法,难以获取最优控制增量,基于此问题,利用L-M(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對神经网络滚动优化部分进行了改进。
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关键词:污水处理;溶解氧浓度;L-M算法;神经网络0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在污水处理方法中活性污泥法(SBR)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作为实际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中一个尤为关键的控制参数,溶解氧(DissolvedOxygen,DO)浓度极大地影响了系统的运行成本以及出水水质。
因此对溶解氧浓度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如今中外学者们对溶解氧控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控制方法。
如PID控制[1-2]、模糊控制[3-4],模型预测控制[5]以及许多改进的预测控制方法。
神经网络预测控制[6]也被大量应用于溶解氧浓度控制中,同时也存在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难以获取最优控制增量等问题。
L-M(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结合了梯度下降法与高斯-牛顿法(Gauss-Newton,G-N)的各自优点,它既具有G-N的局部收敛性,又包含了梯度下降法所具备的全局特性。
L-M算法利用了近似的二阶导数信息,所需的迭代时间较少,收敛速度快,避免陷入局部最小值[7]。
本文通过建立溶解氧浓度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利用L-M算法对传统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的滚动优化部分进行改进,使系统能够更准确的获取最优控制增量,通过Matlab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溶解氧溶度控制中行之有效,提高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污水处理系统模型的建立活性污泥法的基本过程通常由生化曝气池、曝气系统、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以及剩余污泥排放等部分组成[8],如图1所示。
基于人工智能的污水处理溶解氧浓度建模与控制
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时变系统,在整个过程控制当中建立其精确数学模型十分困难,采用传统控制方法只能面向特定的应用,并且精度
不高、自适应能力差,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控制方法已经不能达到控制要求。
目前,智能控制不断发展,在很多非线性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神经网络具有
很强的自适应能力,能够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模糊控制的动态响应
优越,对过程参数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
论文首先分析了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的控制要求,并建立了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理想条件下的简化模型。
其次根据这种模型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案,并将控制方案应用到污水处理系统当中。
这种控制方法融合了模糊逻辑控制和
神经网络控制的优点,使控制方案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可以自动的产生模糊
规则,并且可以根据控制对象的实际要求来调整隶属度函数。
最后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了控制器的最优参数,使控制方案应用在污水处理系统中能够很快达到控制要求。
论文在上述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污水处理系统设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新的基于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的污水处理系统。
这种新的控制方法
并不依赖于污水处理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这使得整个控制方案更具有普遍意义。
控制方案首先是通过动态递归神经网络(Elman)对控制对象进行模型辨识,
同样选择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作为控制对象。
然后分
别对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将这两种控制方法与传统的PID控制算法相结合,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模糊逻辑,并且利用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在线调
整PID控制参数,使控制器既具有模糊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又利用了PID的
控制优势,取得了很好的仿真结果。
同主题文章
[1].
姚耀富.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开辟PTA污水处理新路' [J].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2005.(02)
[2].
张肇富. 污水制成高蛋白食物' [J]. 湖南饲料. 2000.(04)
[3].
刘共华. 皂素污水处理难题被攻克' [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3.(05)
[4].
杨敏儿,蔡先军,吴力真. 浅析我国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J]. 市政技术. 2004.(02)
[5].
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J]. 城市公
用事业. 2009.(06)
[6].
黄昀. 加快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J]. 中国环保产业.
2002.(09)
[7].
水处理专利' [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6.(02)
[8].
马志毅,周凤鸣. 当今的污水处理' [J]. 中国市政工程. 1996.(03)
[9].
清粪工艺与污水处理' [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5.(01)
[10].
山西省煤管局召开污水处理交流会' [J]. 煤炭工程. 1988.(03)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污水处理; 简化模型; 模糊神经网络; 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 溶解氧浓度; 动态递归网络(Elman)【作者相关信息搜索】:燕山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张秀玲;郑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