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课文内容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30.33 KB
- 文档页数:8
六(下)语文课文内容复习要点一单元: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作者是王世光,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全诗用第二人称,全诗的中心句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第一小节,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小节写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A、课后题三: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滋润着、养育着两岸的动植物。
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无私奉献,哺育着各族儿女,胸怀宽广,像母亲般纯洁、神圣。
B、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C、描写长江的诗句: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④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D、描写黄河的诗句: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E、我国的名山大川: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九华山、普陀山、武夷山、黄山。
F、背诵、默写课文。
3、《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的风光的赞美。
A、《三亚落日》中依次将落日比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B、“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总括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
C、三亚在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东方夏威夷”、“天下第一湾”之称。
六年级课文复习梳理重点内容一、语文课文复习梳理六年级语文课文涉及了多个文学作品和其他阅读材料,下面将对每篇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1. 《秋天的风》本文主要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感受,描绘了秋天中的落叶、风、太阳和云彩等自然景物,同时也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 《一个馅饼的诱惑》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小明偷吃了妈妈做的馅饼而引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不能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3. 《长大》本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龙和小麦的成长故事,以及他们在成长中面临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4. 《旅行的意义》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与父母一起旅行的经历,通过旅行的感受和体验,告诉我们旅行的意义和重要性。
5. 《奇妙的黑板》本文以一个神奇的黑板为背景,讲述了小明通过黑板画出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景色,展示了他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
6. 《雷锋精神》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雷锋同志的事迹和他对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表达了自愿劳动、乐于助人和奉献他人的精神。
7. 《只有一个地球》本文通过描述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告诉我们要保护地球、爱护环境,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8. 《荷花》这篇文章描绘了荷花的特点和魅力,同时也表达了对荷花的致敬和对美的追求。
9. 《赵一曼》本文主要介绍了赵一曼的事迹和她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做出的贡献,表达了她不怕牺牲、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10. 《换季》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四季交替的景色和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以上是六年级语文课文的重点内容梳理,通过复习这些课文,我们能够加深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提升语文表达和阅读能力。
二、数学课文复习梳理六年级数学课本中的课文内容涵盖了数的认识、计算、几何图形、数据统计等多个方面,下面对每篇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1. 数的认识这部分课文主要介绍了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和计算方法。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梳理《迢迢牵牛星》东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注释1.河汉女:2.擢:3.素:4.札札:5.机杼:6.章:7.零:落。
8.盈盈:9.脉脉:《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即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⑶冷露:秋天的露水。
⑷尽:都。
⑸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在:一作“落”。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注解】: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缠绕枯藤的老树上,黄昏时栖息着几只乌鸦,小桥下溪水涓涓,小溪边上有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游子骑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夕阳已经向西边落下了,游子还飘泊在异乡,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呀。
【注解】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古道:古老荒凉的小道。
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游子。
天涯:天边,这里指异乡。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五四制-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单元复习文档第一单元:人与自然课文内容- 《草原》- 《丝绸之路》-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知识点1. 词汇理解:掌握“草原”、“丝绸之路”、“大自然”的相关词汇及其含义。
2. 课文内容理解:描述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看法。
3. 写作技巧:学习如何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色。
复习题目1. 简述《草原》的主要内容。
2. 请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一种自然景色。
第二单元:科学与探索课文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错误之后》- 《詹天佑》- 《童年的发现》重点知识点1. 科学思维: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错误之后”的含义,学习科学探索的过程。
2. 历史人物:了解詹天佑的生平和贡献。
3. 写作技巧: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个人感悟。
复习题目1. 请简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错误之后》的主旨。
2. 詹天佑为什么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3. 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个人感悟。
第三单元:传统文化课文内容- 《长城》- 《最后的姿势》- 《孔子游春》重点知识点1. 文化遗产:理解长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 道德观念:学习孔子提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 写作技巧:学习如何通过描绘人物行为来展现其品质。
复习题目1. 请简述长城的历史意义。
2. 孔子提出的“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 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描绘人物行为来展现其品质。
第四单元:故事与传纪课文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 《钓鱼的启示》- 《我的战友邱少云》重点知识点1. 环境保护:理解地球只有一个,我们需要保护环境。
2. 人物描写: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3. 写作技巧:学习如何通过故事来传达道德观念。
复习题目1. 请简述《只有一个地球》的主旨。
2. 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3. 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故事来传达道德观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课文内容- 《匆匆》- 《三亚落日》- 《十六年前的回忆》重点知识点1. 时间观念:理解时间匆匆,要学会珍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复习要点(全册课文、古诗)1《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课文主题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的段落结构:总-分-总北京的春节的特点: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
词语解释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截然,界限分明地。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更,改变,改换。
悬灯结彩: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
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仿写:春天,花园里总会开出许多种花,各式各样,有的整朵都是粉红的,有的是白瓣黄芯的,有的清一色是紫的,有的通通是橙色且簇拥成团的。
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道理。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学海无涯。
第二课《匆匆》(散文)1.《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2.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课后第2题)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仿写1: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仿写2: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必考课文内容理解第一单元: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XXX。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几天。
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腊八粥》是作家XXX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
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3.《寒食》一诗表面上看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京城内富有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是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4.《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此诗借民间传说中XXX、XXX被XXX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5.《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XXX的诗作。
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与亲友的思念之情。
第二单元:1.《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是英国著名作家XXX的代表作品。
小说按照XXX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和回到英国等事情。
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顽强、积极乐观的特点。
2.《骑鹅旅行记(节选)》是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XXX变成小狐仙后,由于之前经常欺负捉弄家里的动物,现在被动物们反击,最后骑着大雄鹅飞走的故事。
3.《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作者是美国作家XXX。
课文主要写的是XXX和XXX获救回家后,小镇人们欢喜的场面以及XXX向人们讲述自己如何脱险的经过。
塑造了XXX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有点虚荣心同时又讲义气的“顽童”形象。
第三单元:1.《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XXX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梳理(古诗文附译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注释: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迢迢牵牛星》东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译文(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注释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2.迢迢(tiáo):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3.皎皎:明亮。
河汉:即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4.擢(zhuó):伸出。
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5.札(zhá)札弄机杼: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6.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小学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下册)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六年级下册课文内容复习六年级下学期课文内容填空第一单元1.《学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学奕》选自______,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_________,一个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点字及句子意思: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出停顿符号“/”)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小儿辩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找出文中的3对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这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_______________(3)加点字及句子意思: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故事体现了两小儿________和孔子_______(5)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_____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___里过去;默默时,便从_____前过去。
在_____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_____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_____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_____,被_________,如_____,被_____;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_______________?这两段话选自课文_____,作者_____,我知道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两个),整篇文章文字清秀隽永,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2)照样子写句子。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___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有_______的时候。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a.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从这个句子,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时间的流比作__________,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特别好?好在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明日歌》作者______明日复明日,___________。
我生待明日,__________。
世人苦被明日累,__________。
朝看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请君听我明日歌。
4.(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选自______,作者_____,这句话写了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______________;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说说你从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选自______作者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这篇文章全文采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法,语言___________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组课文在表达作者的感悟方面各有特点:《桃花心木》《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匆匆》《顶碗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单元1.《北京的春节》以______为序,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他的许多作品以北京为背景,如___________(两部),他的作品的语言特色是________、__________读课文,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详略安排腊月初旬~年底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元宵节2.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如蒙古族的_______,藏族的_______,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的_______也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________,河南的_______,浙江的_______,四川的_________。
藏戏则被称为藏文化的____________,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奇葩”的意思是,在这个句子中,“奇葩”指的是。
从“数以千计”这个词语可以看出。
4.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傣族人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是因为。
5.(1)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表现出。
(2)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把比作。
(3)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这句话与课文中“”这个句子互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了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点。
第三单元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_______,课文采用_______的叙述方式,按照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事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发生的事,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中还多次运用了对比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对“我”的问题,父亲平时“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次却“含糊地回答我”,这是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可以看出,“平静而慈祥”说明。
(3)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种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父亲忍受了苦刑,当面对哭泣的亲人时,他为什么还能“非常安定,非常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在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文中引用了古代文学家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或。
这里“固”的意思是“或”的意思是()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如果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照你的办。
这段话共有3句话,第一句是讲第二句是讲第三句是讲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我们可以知道: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