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咨询实践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和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问题学生案例给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厦门第九中学陈碧梅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现代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接受着各种各样的考验。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关于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
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必然性和紧迫性大家都深有感触。
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心理问题孩子。
家庭环境是孩子个性形成和人格塑造的决定因素。
学校教育中老师的言行也会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正常的孩子转变成一个问题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大人对他们的转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我班几个“问题学生”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老师应该负的更大的责任。
我班A同学不爱学习,上课破坏课堂纪律,容易冲动,常常与同学和老师发生冲突,并经常参与打架斗殴事件,多次受到学校处分。
原因了解与分析:小学四年级前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四年级时,他爸爸到外地工作,不常回家。
偶尔回家,他爸爸也是扔下钱就走了。
还有一次,A同学手摔断了,他给爸爸打电话,希望爸爸能回来看他,得到爸爸的安慰和关心,但他爸却大声说:谁叫你贪玩,活该。
A同学感到得不到爸爸的爱和关心,并开始表现异常的行为来引起爸爸的注意。
作为老师,我们要关心学生;作为父母,也应该从语言上行动上让孩子感到你们的爱。
我班B同学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做不错,但学习不好,不喜欢老师提问题,对老师的课上或课后的辅导表现出很抗拒的态度,对老师的批评更是有抵触情绪。
老师很难与他沟通。
可是家长反映孩子给邻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礼貌,很懂事。
每次家长会,我总是发现他总是等着爸爸来,又是给爸爸拿凳子,又是给爸爸拿水喝。
原因了解与分析:B 同学从小学开始就和读高中的哥哥由保姆带着在厦门读书,由于工作原因,父母则在老家。
平时孩子很少有机会和家人沟通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导言: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事业中一份重要的职责,他们不仅仅负责学生的学习管理,还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旨在为班主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一、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人的心理状态良好,能适应环境和社会,具备积极情感、健康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状态。
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常常面临着诸如学业压力、社交困扰、自我认同等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角色,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的工作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应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关怀、倾听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班主任应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感到安全和舒适。
2.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主任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得到相关的心理知识,学习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应对能力。
2.3 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情绪异常、厌学、社交障碍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辅导。
班主任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反思3.1 专业知识的丰富性作为班主任,要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就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我们应该持续充实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2 多渠道的学习方式班主任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学习班、阅读专业书籍和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开拓自己的学习渠道,获取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
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心理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心理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心理教育的经验和心得,以下是我对班主任心理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了解学生,关注心理需求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是多样化的个体,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
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
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从而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
2. 与学生沟通交流。
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烦恼和需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利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学生的心理需求信息,为心理教育提供依据。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心理健康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建立班级规章制度。
通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2.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 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
鼓励学生相互关心、帮助,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
4.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在班主任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对心理问题干预的一些心得:1. 及时发现。
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2. 倾听与理解。
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首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倾听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3. 引导学生自我调适。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和应对压力。
4. 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有幸担任这个角色已经多年。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班主任心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挑战。
以下是我对班主任心理工作的感想和体会。
首先,班主任心理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
通过观察、交流和引导,我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等,从而更好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其次,班主任心理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
作为班主任,我需要与家长、学生、任课教师等多方进行沟通。
在沟通中,我学会了倾听、尊重和理解。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了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我能够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从而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与任课教师的沟通,我能够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班主任心理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
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还要学会运用心理辅导技巧。
例如,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我会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当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时,我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此外,班主任心理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我需要组织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协调各方资源,使活动顺利进行。
以下是我在班主任心理工作中的一些具体体会:1.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如发现学生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及时与家长、任课教师沟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通过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互助,共同进步。
4.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群体中日益突出。
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护者,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方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和综合素质。
班主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心理压力是学生在学习中常常面临的问题,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中的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和干预存在的心理问题,避免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方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班主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方法。
1. 课堂教育:班主任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
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他们正确的心理调适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个案辅导:班主任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通过倾听和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班主任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障碍,提供情感支持,促进他们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
3. 班级活动: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户外拓展、文化沙龙等。
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4. 家校合作: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乐趣的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对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的几点感想。
首先,班主任工作心理学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的心理关怀。
在日常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我发现,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信任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勇于面对困难。
其次,班主任工作心理学让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作为班主任,我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当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时,我会采取倾听、鼓励、引导等方法,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再次,班主任工作心理学让我明白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在心理学指导下,我学会了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等心理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班主任工作心理学还让我认识到,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
在班级管理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的潜能,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例如,通过开展团队活动、班级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通过表扬与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班主任工作心理学让我意识到,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因此,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总之,班主任工作心理学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关爱学生,还让我掌握了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运用心理学原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总结在班主任工作中,心理疏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班主任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业管理和班级管理,更重要的是应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班主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成长能力。
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班主任工作中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及一些实践经验。
首先,心理疏导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面临诸多困扰和问题,例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等。
班主任应该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心理疏导,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健康成长。
其次,心理疏导能够维护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担负着班级管理的重要职责,维护班级的稳定和谐是其中的关键。
通过心理疏导,班主任可以及时发现并化解班级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纠纷,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一些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再次,心理疏导有助于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除了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外,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也要有所了解。
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和疏导的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工作,也可以提高班主任的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班主任在进行心理疏导时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班主任应该注重倾听和沟通,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选择。
其次,班主任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被情绪干扰。
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合理的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综上所述,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心理疏导,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难,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成长能力。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5篇在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倾尽全力践行“爱、信、勇”三字教育精神,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及教学水平,并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而不断努力。
小编带来的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仅供参考。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篇1】经过多次的心理委员培训,就自己而言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收获。
在学期开始我竞选了心理委员这个班委,那时候我认识心理委员应该是个好玩的,平时没有多少干的,和同学多交流沟通就可以了,通过这次心理委员培训我对自己的职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个心理委员不仅仅需要和同学们交流沟通,在这同时要关注同学的心理变化,及时反应,开展适合的心理活动,辅导同学们在成长中素偶遇到的困惑,在平时,心理委员是老师了解同学学习生活状况的重要渠道。
所以心理委员在班级工作中有着不张扬但是很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因为压力,家庭等各方面原因心理问题日益明显,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逐渐重视,相继开设心理辅导中心,设置班级心理委员,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多一些保障。
大学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龄,这时候的我们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但是就业,情感等一些问题带给我们许多的压力,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调查:在20_年广东的高校就有近20名大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自杀,其中某所高校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就有4人自杀。
在当地部分高校调查显示10。
71%的大学生表示当前收到挫折时想到用结束自己的额生命的方式来解决。
28。
6%的大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的念头。
5。
7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和痛苦的办法。
看到这些念头与数据还是有点不理解,人们不是都说“或者就有希望么”看看他们面临的问题就是一些在人际关系上的失败,学习压力过大,失恋,就业压力。
作为班上的心理委员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沟通时发展同学的想法念头我们可以为其心理辅导,反应给学校,针对此类问题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希望向他注入一些正能量改善他的想法。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感心理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和实践,对心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班主任心理工作的几点感想。
首先,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是班级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和谐与稳定。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其次,班主任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心理工作中,我们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他们愿意与我们分享内心的困惑和烦恼。
通过倾听、理解和关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隐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再次,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自信。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
通过自我认知,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我成长。
此外,班主任要关注班级氛围的建设。
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我们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为班级的荣誉而努力。
最后,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心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总之,班主任心理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责任的工作。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善于与学生沟通,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关注班级氛围的建设,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心理疏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一、心理疏导的重要性1.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通过心理疏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
2.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教师通过心理疏导,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心理疏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增强教师心理素质: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教师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心理疏导的方法1. 倾听与沟通:教师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2. 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 情感支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学生必要的情感支持。
4. 心理辅导: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团体辅导:组织学生参加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三、心理疏导的心得体会1. 增强了自我认知:通过心理疏导,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好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2. 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心理疏导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增进了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辅导,我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的教育氛围。
4. 提升了心理素质:在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时,我学会了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总之,心理疏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疏导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心理咨询实践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和思考麦档
网
关注心灵倾听成长
——学校心理咨询实践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和思考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下,桐城望溪职校阳光聊天室(心理咨询室)自2006年3月开设以来,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以各种方式前来咨询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长期的咨询实践中,笔者感到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是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重要问题,不容忽视。
现特将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广大班主任及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分享。
一、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教育中长期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如2009年,***市对11所职校1012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达28%,主要表现为怯懦、自卑、妒忌、抑郁、孤僻、
对立等。
而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突出。
大多数难以管教的学生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一是家庭问题。
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留守家庭为其中主要的三大类;二是遭遇歧视。
既有来自家庭的性别歧视,又有来自老师的差生歧视。
内在的,他们的心灵缺乏关爱,而社会外在的诱惑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而他们又正处在不能明辨是非,不能自我约束的年龄段,所以出现早恋、上网、抽烟喝酒打架这些事情也就理所当然的了。
法律是用来惩罚罪犯的,而教育是应该预防犯罪的。
与其在学生犯错以后,动脑筋想办法怎样处理惩罚,怎样杀一儆百,不如在学生未犯错以前动脑筋想办法,怎样犯患于未燃。
与其事后围追堵截,不如事前展开心理疏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班主任的高度重视。
二、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技巧
(一)心理辅导的原则
1、来访者自愿原则
每一次心理辅导都是以学生愿意以使自己有所改变为前提的,中职班主任不能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接受心理辅导。
这一原则被专业人员称为“来者不拒,去
者不追”,也就是说班主任不主动。
如果学生也不主动呢?怎么办?我的办法是向学生公布自己的手机和QQ号,学生可以以短信或QQ的方式进行咨询,对于自愿来咨询的学生,如果对方不主动自报家门的话,我也从来不问他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以维护咨询者的心理
安全。
2、尊重理解原则
班主任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热情地关心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即使有时学生的选择是错误的,也应试允许他们在受到教训以后进行重新选择。
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提出建议和要求,但最后的决定应当由学生自己做出。
对学生内心的痛苦和困惑要有感同身受的理解,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学生。
要理解学生就不能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学生的问题行为。
只有理解学生了,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户,与班主任作坦诚的交流。
3、保密性原则
中职班主任必须对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资料和谈话内容严格保密。
不能在班会课上作为案例公开,更不能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
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来访学生人格和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二)心理辅导的技巧
1、倾听
倾听是尊重、接纳的化身,不仅用耳朵,还要用心去听。
倾听不是消极、被动的活动,而是主动积极的活动。
要全神贯注地听前来咨询的学生所谈的内容,并给予适当而简短的回应,让来访学生感受到他所说的每句话都受到了老师的
充分重视。
下面是一则我在阳光聊天室的咨询实例:
学生:“我的父母根本不了解我,我也没有让他们知道这件事。
”
老师:“嗯!”(积极回应)
学生:“但是我想这事瞒不过他们,如果他们知道我这次考试成绩这么差,他
们一定会骂我。
”
老师:“你的意思是说你父母会责备你这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简单重复)学生:“那当然了!他们只知道骂我,自己却在屋里打麻将,吵得我哪能静下
心来看书……”
老师:“嗯,在那种环境下是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表示赞同)……
在这个案例中,我用“嗯”、“你的意思是说……”等语言进行简短回应,及时鼓励学生说下去,透露更多细节。
不轻易用自己的价值观对学生所说之事进
行判断和评估。
2、观察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班主任除了要倾听来访学生的谈话之外,还要注意观察来访学生的非语言行为,如手势、表情、神态、身体动作及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语气语速等,以协助了解对方的情绪、情感和内心的真实思想。
具体有面部表
情、身体动作和声音特征的观察等。
班主任要重视来访学生的每一个身体动作,有时候这些动作似乎是不经意的,但却反映了来访者无意识的内心活动。
比如,某来访者开始可能以某种自然的姿势坐在椅子上,但是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他就改变了姿势:双手交叉在腑下,向后靠在椅子上,或跷起一条腿等。
有时这些看似无关的变动可以反应了对方内心的冲突和斗争,此时,他嘴上说的和他心里想的往往不是一回事。
3、引导
班主任在给来访学生做心理辅导的时候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语引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将自己现成的经难做法直接硬塞给学生。
举例来说,提问比只发出“嗯”的声音更有影响力。
而在提问时,尽量使用开放性提问,如“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什么样的情景让你最紧张?”、“为什么你说别人都看不起你?”……像这类带有“怎么”、“什么样”、“为什么”等词在内的语句提问,能够引导来访者讲出更多相关的情况、想法、情绪等。
尽量少用“你现在的心情很沉重,是吗?”、“我理解得,对吗?”之一类闭锁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让来访者只能选择“对”或“不对”、“是”或“不是”来回答,
缩小了信息透露范围。
当然,以上所例举的只有心理辅导当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些技巧,还有诸如角色扮演、放松训练、暗示技术、自我暴露、终止技术等很多专业心理咨询技
术,有赖于班主任自己不断学习,提高水平了。
三、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班主任的自我完善,心理健康是前提。
一个好的班主任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之外,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结构。
如班主任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教育理想和价值的认识,有没有摆脱狭隘的功利主义等问题。
很难想象一个满脑子都是金钱的班
主任如何能教给学生崇高的理想。
(二)、加强心理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是关键
班主任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实践中常常会感觉到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可以通过自学、派出去培训、请专家来做讲座、开设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修班、案例研讨等方式来提高中职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水平,也可以向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寻
求技术支持。
(三)、开展朋辈辅导,构建预防网络是保障
班主任还要进行专业课教学,一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面了解、动态跟踪全班五六十人的心理变化。
所以,可以在班上物色三四名同学,让她们经过培训后成为班级的“心灵使者”,在平时不经意的聊天闲谈中,把心理知识传播给周围的同伴。
同时,及时反馈给老师。
真正建立起班级“心灵使者”、班主任、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心理预防三级网络,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近年来,笔者在学校阳光聊天室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遵守来访者自愿、尊重理解和保密性原则,采用倾听、观察、引导等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取得了一定成绩。
衷心期望广大中职班主任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辅导水平,共同为广大中职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共同营造和谐校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