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第二节-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④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⑤对策: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4.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例如:煤、铁、石油产区以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则南方居多。
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形成重要矿产地,但也造成不同地区间资源流通交换,加重运输负担。
(3)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的难度。
(三大伴生矿:四川攀枝花钒钛铁矿、甘肃金昌的镍铜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铁矿)(4)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一方面人均占有量少;另一方面,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我国能源矿产的分布:我国能源的储量和产量居第一位的是煤,其次为石油、天然气。
我国的煤60%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也不少。
南方除云南、贵州等少数地区外,煤炭资源较少。
重要的煤田有:山西:大同、阳泉、西山;河北:开滦、峰峰;山东兖州、陕西:神府;河南:平顶山;江苏:徐州;安徽:淮南、淮北;内蒙古:东胜、准格尔、霍林河;辽宁、阜新;黑龙江:鸡西、鹤岗;贵州:六盘水等。
认识中国的人口与民族人口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资源,而民族则是组成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识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进行介绍。
一、人口概况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的人口超过14亿。
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一些大城市。
人口的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人口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龄化问题逐渐突显。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延长,导致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
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出生率降低,年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低。
二、民族概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正式认定的民族。
其中,汉族为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除了汉族,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
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中国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少数民族都享有与汉族平等的权益和机会。
三、人口和民族的关系中国的人口与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口的分布和结构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民族构成情况。
东部沿海地区汇集了各民族的优势资源,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中西部地区则是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保持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人口的多样性也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
各个民族之间在语言、服饰、食物、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传统。
这些多样性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世界各国了解和认识中国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同时,中国政府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
通过设立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机构、加强民族教育和语言保护等措施,中国积极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
总结起来,认识中国的人口与民族是理解中国的基础。
中国的人口庞大、民族众多,形成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社会风貌。
第二节中国的人口和民族1、中国的人口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在135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远大于俄、加、美、巴等国家。
[注意]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我国人口(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是高考试卷经常涉及的内容。
⑴人口分布:(掌握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城乡分布: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我国约有三千多万华侨和华人生活在国外。
侨胞的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⑵人口增长: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⑶人口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目前,人口已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①人口增长过快。
每年国家所产生的新增财富很大一部分为新增人口所抵消。
国家、社会、家庭面临沉重的负担,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
②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约占1/3,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但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城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城市问题。
所以,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特色的新型乡镇。
使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③人口迁移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特殊的“民工潮”。
民工流动一方面使城乡差别缩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第二节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厚德中学陈红梅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水平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用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2、使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2、准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准确的人口观;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水平。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
(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实行展示)(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
我国已经实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初中地理人口民族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及其分布特点;2. 掌握中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图表、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2.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2.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民族观,认识到人口、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及其分布特点;2. 中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1. 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2. 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的人口一、导入新课1. 提问:我国人口数量是多少?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是多少?2.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2. 学生通过图表、数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为什么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此快?2. 讨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四、教师讲解1. 讲解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2. 讲解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中国的民族一、导入新课1. 提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比是多少?2.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2. 学生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什么?2. 讨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四、教师讲解1. 讲解我国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2. 讲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点评并总结。
中国的人口民族知识梳理引言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口民族资源。
了解中国的人口民族知识,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民族政策等方面对中国的人口民族知识进行梳理。
一、人口数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4亿。
人口众多的背后,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口分布不均衡等挑战。
二、主要民族及其分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中国的两大主要民族群体。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
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等,他们多数分布在边疆地区和西南地区。
2.1汉族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占据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他们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
汉族的语言文字是汉语,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汉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2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共有56个少数民族。
其中,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等是较大的民族群体。
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包括西藏、新疆、广西、云南等地区。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三、民族政策中国高度重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积极推行民族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措施,包括优惠政策、教育扶持、宗教信仰自由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促进全国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家的团结。
四、人口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
人口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中国的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各个民族之间在语言、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领域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了中国多民族的文化魅力。
第二十二章中国地理22.2 中国人文地理特征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辽阔的疆域1.位置优越(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海陆兼备2.国土辽阔面积: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1)领土四至点:【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附近)【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4°N附近)【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附近)(2)邻国众多 :陆上疆界2.28万千米陆界线:从中朝边界鸭绿江口到中越边界北仑河口陆上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6)(3)海域广袤①海域面积:480万平方公里②临海多:海岸线1.8万千米③岛屿众多海南三沙市地图,辖区范围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三沙市宣告成立。
岛屿面积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沙市,由此成为我国最年轻、管辖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地级市。
(二)我国的行政区划1.34个省级行政区划: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自治州、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2.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差异分析:(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范围。
(3)差异对比。
二、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一)中国的人口1、众多的人口-----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2.人口特点及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社会负担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分布是中国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了解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人口分布情况。
一、中国的疆域中国的疆域包括陆地领土和领海,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领海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27.7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疆域可分为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南部亚热带地区和北部寒带地区。
1. 东部沿海地区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地区,主要包括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区和经济中心。
华东地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份。
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南地区是中国南部的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份。
这一地区地处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出口基地。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处东北亚地区,气候寒冷,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重工业基地。
2. 西部内陆地区中国的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包括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高原和山地为主,气候复杂,地质构造复杂,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难度也较大。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处中亚地区,气候干旱,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粮食生产区。
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山地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气候多样,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区。
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的高原地区,包括西藏和青海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严寒,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水资源和农牧业生产区。
3. 南部亚热带地区中国的南部亚热带地区主要包括华南地区和福建地区。
第二节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1、中国的人口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在135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远大于俄、加、美、巴等国家。
[注意]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
我国人口(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是高考试卷经常涉及的内容。
⑴人口分布:(掌握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城乡分布: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我国约有三千多万华侨和华人生活在国外。
侨胞的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
⑵人口增长: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⑶人口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目前,人口已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
每年国家所产生的新增财富很大一部分为新增人口所抵消。
国家、社会、家庭面临沉重的负担,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
②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约占1/3,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但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城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城市问题。
所以,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特色的新型乡镇。
使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③人口迁移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特殊的“民工潮”。
民工流动一方面使城乡差别缩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同时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部分得到就业。
增加了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就业、交通、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带来很大压力。
④人口老化。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的趋势发展很快。
人口老化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同时,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娱乐、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问题,使老年人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补充]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有六个方面的特点:①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
②城市化发展较快。
③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④老龄化进程加快。
⑤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
⑥家庭户规模继续减小。
2、中国的民族
中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
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
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各民族的地区分状况: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我国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的政策。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