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小故事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38.36 KB
- 文档页数:2
一、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解释: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他的自我吹嘘。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保守,不肯帮助别人,别人有才能,不能看轻人家,更不能诋毁人家。
故事:小象的鼻子功小象有一条长长的鼻子,能把大石头击碎。
小象说:“我的鼻子功天下第一,所有的动物都要听我的。
”大狮子和大老虎来找小象挑战。
小象一个对两个,一点儿也不害怕,长长的鼻子一卷,就把大狮子和大老虎扔出去好远。
大狮子和大老虎吓得赶紧逃跑了。
小象连大狮子和大老虎都不怕,别的小动物就更不用说了。
小象让小熊给他送好吃的、小猴给他捶背,谁要是不听话,他就用长鼻子打谁。
大乌龟不怕小象。
大乌龟说:“你要是能在我的背上钻个洞,我就佩服你。
”小象生气了,把长鼻子一绞,对着龟壳钻下去。
钻呀钻呀,长鼻子顶进鼻腔里,变成了短鼻子。
短鼻子,不威风。
小象吃不了东西,喝不了水,很快就病倒了。
小动物们听说小象病了,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来看他,小象感动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泪。
大乌龟也来了,他用力一拉,把小象的长鼻子又拉出来了。
小象羞红了脸,惭愧地说:“以前都是我不好,请大家原谅。
”现在,小象还练鼻子功,不过可不是用来欺负小动物,而是把鼻子变成莲蓬头,喷出水花帮助大家洗澡。
二、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释:不要讨好巴结有钱人,也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
不要厌弃老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搅;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故事:爱憎分明包青天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叫包拯。
以前,来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门外击鼓喊冤。
等到衙门里的公差转递给办案的官员,案子才开堂审理。
这样,一些公差们常找借口向告状人要钱。
不给钱,就扣着状子不送。
他们一刁难,穷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钱,有冤无处诉,告状无门。
这些都被新上任的开封知府包拯知道了。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忧考分享的⼉童国学经典故事简短【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童国学经典故事简短 《纪昌学射》 ⽢蝇是古代出名的神箭⼿。
只要他⼀拉⼸,射兽兽倒,射鸟鸟落。
飞卫是⽢蝇的学⽣,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箭术超过了⽼师。
有个⼈名叫纪昌,慕名来拜飞卫为师。
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
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回到家⾥,就仰⾯躺在他妻⼦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盯住⼀上⼀下快速移动的机件。
两年以后,即便拿着针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眨不眨了。
纪昌⾼兴地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成绩。
飞卫说:“光有这点本领还不⾏,还要练出⼀副好眼⼒。
极⼩的东西你能看得很⼤,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清⼆楚。
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就捉了⼀只虱⼦,⽤极细的⽜尾巴⽑拴住,挂在窗⼝。
他天天朝着窗⼝⽬不转睛地盯着它瞧。
⼗多天过去了,那只因⼲瘪⽽显得更加细⼩的虱⼦,在纪昌的眼睛⾥却慢慢地⼤了起来;练了三年以后,这只虱⼦在他眼睛⾥竟有车轮那么⼤。
他再看看稍⼤⼀点的东西,简直都象⼀座座⼩⼭似的,⼜⼤⼜清楚。
纪昌就拉⼸搭箭,朝着虱⼦射去,竟然射中了,⽽细如发丝的⽜尾巴⽑却没有碰断。
纪昌⾼兴极了,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新的成绩。
飞卫连连点头,笑着说:“功夫不负苦⼼⼈,你学成功啦!” 智慧⼩语: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都必须有顽强的毅⼒,由浅⼊深,循序渐进,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然后才会得到真正的提⾼。
不费⼒⽓的“窍门”、“捷径”是没有的。
2.⼉童国学经典故事简短 《闵损芦⾐》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骞的⼈。
在他很⼩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
⽗亲娶了后妻,后妻⼜连续⽣了两个弟弟。
⼈都有私⼼,因为不是⾃⼰亲⽣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就有很⼤的差别。
后母平时对⼦骞很不好。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国学经典小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小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准则以及处世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鹿鸣》相传,古代的卫国国君子韦鸿,他好声音,会模仿鸟兽的叫声,尤其擅长模仿鹿鸣的声音。
一天,他在深山中模仿鹿鸣,吸引了迷路的人前来寻找。
他见到国君子韦鸿后,倍感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人物。
国君子韦鸿为了表达自己顺应天命,臣属正义的精神,决心放弃卫国的王位,让位给这位年轻人。
故事二:《饿虎饥羊》在一座山上生活着一只饥饿的老虎和一只饿极了的羊。
老虎发现山下有一只正在游玩的小猴子,便欲下山吃掉它。
羊情急之下,说服老虎先将自己吃掉。
老虎答应了羊的请求,吃掉了它。
可是,老虎刚吃掉羊,却因为肚子太饿而痛苦不堪,最终饿死在山上。
故事三:《拔苗助长》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种庄稼,看见隔壁地的庄稼长得更好,他忍不住去拔这边的秧苗,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更高。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庄稼反而长得更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故事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路上有个小孩饿得受不了,便给他一条鱼。
不久,又看见了同样的情景,老人依旧给予了食物的帮助。
然而,老人这次并没有给他食物,他教给他一种捕鱼的方法,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温饱的方法,以后就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故事五:《汲井研磨》远古时代,一个农夫要从山上的河里汲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帮忙,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在河里挖一个井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清洁的水。
”农夫照着老者的话做了,不仅得到了清洁的水,还解决了家里用水的问题。
故事六:《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一个井里,它高兴地对别的动物说:“我的井水清澈见底,简直是世界最美的地方!”可是,一天它看到一只海鸥从蓝天飞过,深受震撼。
国学小故事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国学小故事2〔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国学 || 教育孩子的1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舜的故事。
【导语】给孩⼦讲故事是最容易让孩⼦明⽩道理的好⽅法,即使道理深刻难懂,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式变得通俗易懂。
下⾯是分享的中华经典国学故事阅读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华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代宗师墨⼦的得意门⽣。
不过,他⽼是挨墨⼦的责骂。
有⼀次,墨⼦⼜责备了耕柱。
耕柱觉得⾃⼰真是⾮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之中,⼤家都公认耕柱是秀的⼈,但⼜偏偏常遭到墨⼦指责,让他没⾯⼦、⼼⾥过不去。
⼀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师,难道在这么多学⽣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于要时常遭您⽼⼈家责骂吗?” 墨⼦听后,毫不动肝⽕:“假设我现在要上太⾏⼭,依你看,我应该要⽤良马来拉车,还是⽤⽼⽜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也知道要⽤良马来拉车。
” 墨⼦⼜问:“那么,为什么不⽤⽼⽜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常的简单,因为良马⾜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 墨⼦说:“你答得⼀点也没有错。
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 古语有云:“⽟不琢,不成器。
”穷其⼀⽣,能遇到⼏位⽤⼼雕琢璞⽟的⽼师呢?如果真的遇到了,请记得珍惜,不要因为⽼师的责备⽽选择怨恨。
因为,也许⽼师恰恰是在⽤这种⽅式来成就⾃⼰。
⽤感恩的⼼看待这⼀切,⼀切都会变得很美好。
【篇⼆】中华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伯乐相马的故事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是善于辨认千⾥马。
有⼀天,他想把⾃⼰的⼉⼦也培养成相马的能⼿。
于是他给了⼉⼦⼀本《马经》,要⼉⼦按照《马经》上画的图样去寻找千⾥马。
⼉⼦找啊,找啊,他每遇到⼀匹马,都拿《马经》上的图样来仔细核对,看看与书上画的特征是否相符。
可是每次总有些细节对不上号。
就这样找了⼀年,还是没找到⼀匹和书上画的⼀模⼀样的马。
他只好垂头丧⽓地回去告诉⽗亲。
伯乐劝他不要灰⼼,叫他出去接着找。
⽆奈,⼉⼦⼜踏上了寻找千⾥马的征程。
上哪⼉去找呢?他抚摸着《马经》,叹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小不不”再也不那样任性了。
2.〔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关于中国励志的传统文化小故事你知道多少?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国学经典108个小故事国学经典108个小故事如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国学经典故事(1—80)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导语】国学⽂化,博⼤精深,经典故事,不胜其多。
每个故事都蕴藏着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故事⽂字版【⼗篇】。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经典故事⽂字版 墨⼦训徒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代宗师墨⼦的得意门⽣。
不过,他⽼是挨墨⼦的责骂。
有⼀次,墨⼦⼜责备了耕柱。
耕柱觉得⾃⼰真是⾮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之中,⼤家都公认耕柱是秀的⼈,但⼜偏偏常遭到墨⼦指责,让他没⾯⼦、⼼⾥过不去。
⼀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师,难道在这么多学⽣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于要时常遭您⽼⼈家责骂吗?” 墨⼦听后,毫不动肝⽕:“假设我现在要上太⾏⼭,依你看,我应该要⽤良马来拉车,还是⽤⽼⽜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也知道要⽤良马来拉车。
” 墨⼦⼜问:“那么,为什么不⽤⽼⽜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常的简单,因为良马⾜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 墨⼦说:“你答得⼀点也没有错。
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 智慧⼩语:古语有云:“⽟不琢,不成器。
”穷其⼀⽣,能遇到⼏位⽤⼼雕琢璞⽟的⽼师呢?如果真的遇到了,请记得珍惜,不要因为⽼师的责备⽽选择怨恨。
因为,也许⽼师恰恰是在⽤这种⽅式来成就⾃⼰。
⽤感恩的⼼看待这⼀切,⼀切都会变得很美好。
2.国学经典故事⽂字版 闵损芦⾐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骞的⼈。
在他很⼩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
⽗亲娶了后妻,后妻⼜连续⽣了两个弟弟。
⼈都有私⼼,因为不是⾃⼰亲⽣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就有很⼤的差别。
后母平时对⼦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亲⽣的两个孩⼦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两个⼩孩⼦就算是在户外玩耍⼩脸也是红扑扑的。
可怜的⼦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服⾥。
数九寒天,寒风刺⾻,⼦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发紫。
在⼀个严寒的冬天,⼦骞的⽗亲外出办事,要⼦骞驾车。
冰天雪地,⼦骞⾝上芦苇做的⾐服哪⾥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
【导语】世界总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恰好能从⼀些⼩⼩的故事之中,去感悟这个世界上的某些道理。
下⾯是分享的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骞的⼈。
在他很⼩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
⽗亲娶了后妻,后妻⼜连续⽣了两个弟弟。
⼈都有私⼼,因为不是⾃⼰亲⽣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就有很⼤的差别。
后母平时对⼦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亲⽣的两个孩⼦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两个⼩孩⼦就算是在户外玩耍⼩脸也是红扑扑的。
可怜的⼦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服⾥。
数九寒天,寒风刺⾻,⼦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发紫。
在⼀个严寒的冬天,⼦骞的⽗亲外出办事,要⼦骞驾车。
冰天雪地,⼦骞⾝上芦苇做的⾐服哪⾥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
⼀阵寒风吹过,⼦骞剧烈抖动的⾝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失⼿,驾车的鞍辔就掉了,这引起了马车很⼤的震动。
坐在后⾯的⽗亲⾝体猛晃,很是⽣⽓,⼼想:这么⼤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
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骞脸⾊发紫,浑⾝颤抖。
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骞的⾐襟,顿时脸⾊⼤变,眼睛湿润:原来,⼦骞的“棉⾐”⾥全都是⼀丝丝的芦苇絮,没有⼀⽚棉花的影⼦!⽗亲⽕冒三丈,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竟然这样狠毒,当即决定把妻⼦赶出门去。
⼦骞听后扑通⼀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个⼈寒冷。
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的三个孩⼦就都要受凉挨饿了。
” ⽗亲⾮常感动,不再赶妻⼦了。
看到闵⼦骞⼀点都不怀恨于⼼,后母感到后悔,后来也把⼦骞看成⾃⼰的孩⼦⼀样爱护。
智慧⼩语:当时,如果⼦骞的⽗亲⼀怒之下把后母赶⾛了,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
因为有这样⼀位孝⼦⼦骞,才使整个家庭变得幸福温馨。
这个⼒量只在⼀念之间,这⼀念就是纯洁之孝。
【篇2】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国舍⼈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夫;⼜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
【导语】世界总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恰好能从⼀些⼩⼩的故事之中,去感悟这个世界上的某些道理。
下⾯是®⽆忧考⽹分享的少⼉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七篇。
欢迎阅读参考!少⼉经典国学故事精选⼀ 《史记》中记载,舜的⽗亲是个瞎⼦,⽣母去世后,⽗亲⼜娶了⼀个妻⼦,并⽣了⼀个⼉⼦。
⽗亲喜欢后妻的⼉⼦,总想杀死舜,遇到⼩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亲就在下⾯放⽕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笠保护⾃⼰,像长了翅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了。
后来,⽗亲⼜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条通往别处的暗道。
挖井挖到深处时,⽗亲和弟弟⼀起往井⾥倒⼟,想活埋舜,但舜⼜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样侍奉⽗亲、友爱弟弟。
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都归服于舜。
【智慧⼩语】:⽗亲⼼术不正,继母两⾯三⼑,弟弟桀骜不驯,⼏个⼈串通⼀⽓,要置舜于死地⽽后快。
然⽽,舜对⽗母不失⼦道,⼗分孝顺,与弟弟⼗分友善,多年如⼀⽇,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崇⾼,⾮常令⼈赞赏。
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少⼉经典国学故事精选⼆ 宋朝的时候,有⼀位有学问的⼈,名叫杨时。
他对⽼师⼗分尊敬,⼀向虚⼼好学。
“程门⽴雪”便是他尊敬⽼师、刻苦求学的⼀段⼩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功。
后来中了进⼠,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拜程颐为⽼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古代经典国学故事【精选5篇】1.古代经典国学故事《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2.古代经典国学故事《铁棒磨成针》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
渐渐地李白骄傲了。
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
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
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
”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
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着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3.古代经典国学故事《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在我国历盛传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
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故事1、【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教的故事。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
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2、【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勤学的故事。
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3、【子路借米】说的是尊老爱幼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4、【七岁之师】说的是谦虚礼貌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国学经典小故事精品
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
织完的布割断了。
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
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
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
之茁壮成长。
??
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
长的环境。
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
的游戏。
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
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
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
从
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
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
这就
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
黄香56?-106,东汉大臣,9岁时母亲病死,从母亲生病到死,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由于劳累和悲伤,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
cuì,周围人赞扬他是难得的好孩子。
母亲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亲,尽量关心、
体贴、照顾父亲。
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热,蚊子还很多。
为让父亲睡好觉,天未黑小黄香便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使劲把父亲的床席、枕头扇凉,把蚊子扇跑,使父亲能够安寝。
在寒风刺骨的冬夜,屋里没有取暖设备,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在父亲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钻到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
的被窝焐暖后,再让父亲睡下。
小黄香热爱父母,体贴入微的照顾父母,人们交口称赞:“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他的“扇枕温席”传为美谈。
北宋的哲学家杨时1053-1135从小好学,中进士做了官以后,弃官不做,跑到河南拜
大学者程颢hào为师。
程颢死后,为了深造,他又继续拜程颢的弟弟程颐yí为师,这时
他已经是40岁的人了。
?
一天中午,杨时和同学游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坐着养神
小睡。
这时,下起鹅毛大雪,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不声不响站在大门外雪地里等候。
到程颐醒来发现他们,请他们进屋时,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来厚了,杨时和游酢站过的地方,留下两对深深的雪窝。
?
缇萦Tí yíng是汉文帝时一个“太仓长”淳于Chún
yú,复姓意的小女儿。
淳于意精通医道,后弃官回家行医,就诊者盈yíng门。
有
一次,他在门上贴了告示:“这两天有事出门,不看病。
”恰好有个地方大官来看病,因
病情重,死在淳于意门外。
死者家属诬告淳于意行医害人,当地官府准备判处刖yuè刑,
就是把脚砍掉。
但因为淳于意当过太仓长,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经皇帝批准,于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师去定罪。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
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缇萦到父亲面前说:“我护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尽心照顾您。
”说完就背起事先准备好的小包,辞别姐姐门,护着父亲上路去。
到京城,她冒死给皇帝写信,大意说:我父亲为官清廉,行医有术,现被人诬告要受刖刑。
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残疾,永难复原,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
我宁可入官为奴婢bì,替父亲赎罪。
?
汉文帝见缇萦人不大,孝心却不小,受到感动,赦shè免了淳于意,让他领着小缇萦回家去。
后来,汉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坏处,冤枉好人后无法纠正,就下令废除了肉刑。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