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高中语文 现代散文选读 春意挂上了树梢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33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春意挂上了树梢》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
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汽,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
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檐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
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那个叫花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
“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
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
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
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
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语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从目前形势来看,“考公务员热”还会持续下去,因为只要大环境不发生根本改变,这依然是一种炙手可热....的选择。
B.老教授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在课堂上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甚至中外文自如切换,很是自我陶醉,但学生却经常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C.市长强调,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齐心协力抓项目,有条不紊....促落实,恪尽职守优化投资环境,为西安追赶超越发展做贡献。
D.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过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只有师心自用....,不断学习借鉴别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才能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
【解析】C项,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A项,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
贬义词。
B项,不知所云:指说话者逻辑混乱,表达不清。
D项,师心自用: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工作组认真听取了幼儿家长的诉求,责成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迅速采取多种措施,组织专家分析评估,依法对现场药品进行封存送检。
B.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只是基础。
C.简单来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分析千岛湖配水工程在建设中以及实施以后,会不会造成各类环境影响,以及针对可能会有的不利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
D.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阻挠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解析】A项,语序不当。
应改为“依法对现场药品进行封存送检,组织专家分析评估”。
B项,成分残缺。
应改为“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
D项,搭配不当。
《春意挂上了树梢》答案1.这话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对人世间不公平的鞭挞和谴责,有愤世嫉俗的味道。
2.北方三月来临,春意朦胧,暖风浮动,生机勃勃。
(2分)写北方三月是为后文引出不幸人们作铺垫,与不幸人们的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
(2分),仿佛人们的不幸与北方三月美景不协调,实际上是引起人们对这不合理的现实的思考,关注。
(2分)3.汪林是一位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
(2分)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与底层人民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富人们的冷漠,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2分)4.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标题与主题相矛盾,收到了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
(2分)题目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看了内容后,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而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2分)作者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2分)《雷雨前》答案1.选取桥石、天空、河床、农田、泥土等典型有特征的事物(1分),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1分),从触觉和视觉等角度,按照由近及远,从高到低顺序(1分),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出雷雨前天气的闷热、无风、干燥等特点(2分),流露出人物烦闷、压抑的心情(1分)。
【其中“触觉和视觉等角度、由近及远、从高到低顺序”任意写出一个即得1分。
】2.(1)文章插入了“苍蝇”“蚊子”“蝉儿”的描写,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依仗反动权势、祸国殃民的压迫剥削者以及逃避现实、散布悲观论调、自鸣清高的文人的可恶嘴脸。
(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腐朽。
)(2分)(2)与上文的巨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一方面突出了巨人斗争的任务艰巨(1分),一方面突出了巨人坚忍不拔、顽强战斗不获全胜决不罢休的英勇无畏精神。
(1分)4.(1)“屋角里都雪亮”照应第10节“天加倍黑!”(2)“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照应第2节“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第9段“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第10段“那幔比以前加倍厚!”(3)“他胜利地叫着”照应第11节“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
自读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对应学生用书P37一、字音辨读1.树梢.(sh āo) 2.泥泞.(n ìn ɡ) 3.大毡靴..(zh ān xu ē)4.蹿.(cu ān) 5.腋.下(y è)6.鬈.发(qu án) 二、字形辨识 1.⎩⎪⎨⎪⎧r ón ɡ融化r ón ɡ溶解2.⎩⎪⎨⎪⎧ m én ɡ朦胧m én ɡ艨艟3.⎩⎪⎨⎪⎧帽y án 檐sh àn 赡养4.⎩⎪⎨⎪⎧y è腋下奖y è掖5.⎩⎪⎨⎪⎧烟l ǚ缕褴l ǚ褛6.⎩⎪⎨⎪⎧流m án ɡ氓m ǐn 泯灭三、词语辨析1.融化·溶化·熔化辨析⎩⎪⎨⎪⎧“融化”特指冰、雪、霜受热后化成水。
“溶化”指固体溶解在水或其他液体里。
“熔化”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
例句⎩⎪⎨⎪⎧①屋子北面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积雪融化得比较慢。
②把一勺砂糖放进杯子的水中,砂糖便渐渐溶化了。
③铁加热到1 530℃便熔化成铁水。
2.朦胧·曚昽辨析⎩⎪⎨⎪⎧“朦胧”旧时指月光不清,现在多指模糊不清。
“曚昽”指日光不清。
例句⎩⎪⎨⎪⎧①雨后的空气更加清爽宜人,正所谓:人在阳朔,烟雨朦胧不思归! ②阳光曚昽地照着大地,我却带着深深的追思,去探寻自己十几年的生命历程。
对应学生用书P37一、走近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课后练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合神离。
B.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窜着芽!C.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带着那样小檐的帽子。
D.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振响。
【答案】A(B.窜—蹿;C.带—戴;D.振—震)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②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人民了许多寒冷而没有色彩的春天。
③面对那烂脚的乞丐,我在心中不断地神灵保佑灾难不再降临。
A.溶化度过乞求B.融化渡过祈求C.溶化渡过乞求D.融化度过祈求【答案】D(融化:冰、雪等变成水;溶化:指固体溶解。
度过:对于时间来说的;渡过一般对于空间来说。
祈求:恳切的希望或请求;乞求:有哀求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C.难道我们就这样仰面高卧,紧抱着那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D.杨利伟多年来一直战战兢兢....地为航天事业工作,如果首飞时没有选中他,而是选了其他同志,他会为他的选择后悔吗?【答案】D(应改为“兢兢业业”)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B.她说:“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C.“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D.她们不知道会跑到什么地方?更不知道这是什么所在?心中只感到阵阵恐惧。
【答案】B(A.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C.问号改为逗号,句号改为问号。
春意挂上了树梢:《现代散文选读》教案3(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课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春意挂上了树梢课时1-1 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此文中作者通过对自然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所蕴涵的情感2、学习此文中夹叙夹议,对比强烈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此文中“物”与“志”的复杂关系。
教学难点预习要求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备注一、导入新课请同学朗读课题,谈谈第一眼看到课题的感受。
(可能大家想到的是朱自清笔下生气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满的是盎然的春意。
)当你读完全文,你又有了怎样的感受?(让人感到压抑)二、分析课文1、为什么让人感到压抑?明确:文中描写到了叫花子、拉琴的瞎子、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4、5、7、15)找出来,并朗读。
2、文中还描写了什么人?由此带出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在文中找出分别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描写人物的活动?分别有什么活动?明确:以“汪林”为代表的有钱人。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2、3、9、10、11、12、13)找出来,并朗读。
注意细节:“她又换一套衣服”“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小资情调3、为什么写这两类人?明确: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4、作者描写的到底是什么时代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
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春意挂上了树梢读后感《春意挂上了树梢》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在这个散文中,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让我们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散文以春天的景象为主线,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之中。
在这个季节里,大地变得生机勃勃,绿草茵茵,百花争艳,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无比的愉悦和舒适。
在这个季节里,大地变得生机勃勃,绿草茵茵,百花争艳,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无比的愉悦和舒适。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在这个季节里,大地变得生机勃勃,绿草茵茵,百花争艳,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无比的愉悦和舒适。
这种生机和美好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和活力,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除了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还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学案]……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文题“春意挂上了树梢”?【提示】文章开篇写春意来到了哈尔滨,风暖人笑,花开草绿。
在这样春意盎然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不协调的一面。
汪林等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尽情地享受春意,而乞丐们艰难讨饭、卖艺,这两方面形成强大反差。
再看那夜晚掩盖下的罪恶吧。
一边是少数人彻夜狂欢、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狂歌疯舞,一边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乞丐们饥饿交迫、贫病交加、哀号动地,这地方已没有真正的春天。
萧红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正是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2.春意本该是浪漫的,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提示】在汪林看来,正当自己闭起眼睛,陶醉于“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中听着“春在歌唱”时,却从背后传来了“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样的不和谐音。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瞎人扭歪着头卖艺讨钱唱出的调,太煞春意的风景了,这也是可以推测到汪林小姐的真实感受,这边是迫于基本生计的乞讨、卖艺,那边是夜夜笙歌,舞影婆娑;这边“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
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这地方还是真正的人间春天吗?真正的春意应当注满每个人的心,不是偏向于极少数的人。
不正是“那边”的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大煞了人类本应有的平等幸福的春意吗?(二)细节探究1. 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汪林的形象?【提示】汪林是一个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
她代表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众生相中的一类人。
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汪林的形象,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并且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2.春天是美丽的,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写得这般苦涩?【提示】作者萧红跋涉在文学之路上的9年,正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时期。
春意挂上了树梢读后感《春意挂上了树梢》是一部以春天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在小说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春意的世界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热爱大自然,喜欢在春天里漫步。
在春天的树梢上,她看到了春意的萌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
她用心去感受春天的美好,用笔去描绘春天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它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在春天里,万物复苏,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这让人感到无比的愉悦和满足。
通过阅读《春意挂上了树梢》,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在春天里,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这让人感到无比的愉悦和满足。
小说中的主人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里,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笔去描绘生活的景象,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总的来说,《春意挂上了树梢》是一部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小说,它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活力,让人感到无比的愉悦和满足。
这部小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笔去描绘生活的景象,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春意挂上了树梢-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相关知识点;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春天来了,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呢?它不仅是在花草树木中展现,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寻觅到。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其中有很多关于春天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2. 学习内容1.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相关知识点。
3. 学习重点1.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相关知识点。
4. 学习方法1.课堂讲解;2.课堂讨论。
5. 学习过程1.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现代散文是20世纪初在中国引进的一种文体,“谈性喻情,玩味人生”是其基本特征;•20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化,现代散文呈现出多种风貌,如纪实性、抒情性、寓言性等;•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兄弟》等。
2.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相关知识点•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是一套以现代散文作品为主的教材;•该教材在内容上涵盖了现代散文的各种类型,如纪实文学、随笔文学、抒情散文等;•该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相互讨论。
6. 拓展延伸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觉得比较喜欢的现代散文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发表个人见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还深入了解了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相关知识点。
通过课堂讨论,我们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继续保持对文学艺术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本课话题——梦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返回了必不可少的大海,因为它能漂浮小船,虽然我对船只的知识只是一鳞半爪,可是我就是无法将它们从我的思绪中移开。
我成了一个飘游的孩童。
大海心照不宣地向我提出了挑战:风、潮、雾、礁石、船钟、大声呼救的海鸥、天气的无休止的恐吓和讹诈.一旦让风鼓满了我的帆肚,我就难以松开我的舵柄了;仿佛我抓住了一根高压电线,欲想挣脱已不能了。
点评:总结自己实现人生梦想的艰辛、经验和教训。
“风”象征实现梦想驱动人生前进的动力。
人生需要梦想,有梦想的人生便是天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
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
”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
"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
”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
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
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3.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德谟克利特4.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第16课 春意挂上了树梢引人入胜一看到“春意挂上树梢”这个题目,闭目遐想,满眼是朱自清笔下生气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满的是盎然的诗意,然而,读完《春意挂上树梢》,诗意消退了,脑中闪过一个疑问: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让我们来看萧红挂上树梢的是怎样的一种春意。
……[课 前 预 案]……一、文本信息1.作品信息本文写于1936年。
作者通过对北方三月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东北城市(哈尔滨)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不过这种触目惊心的疼痛被作者用描写文字淡淡地覆盖了。
你看,三月来了,积雪融化了,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但是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到了三月还不能闻到花香,只能到了春末,关外的人才感知到春天的到来。
大街上有充满春意的商店,充满春意的行人;但也有着乞讨的人。
于是作者说,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2.作家剪影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二、基础知识(一)正字音1.易读错的字泥泞.(n ìng ) 鬈.发(qu án ) 腋.下(y â) 朦胧..(m ãng )(l óng ) 流氓.(m áng ) 绅.士(sh ēn ) 号.叫(h áo ) 烟缕.(l ǚ) 2.多音字 混.球(h ún ) 夹.被(ji á) 混.合(h ùn ) 夹.杂(ji ā) (二)识字形房y án(檐) 逃cu àn (窜)zh ān (瞻)仰 cu ān (撺)掇sh àn (赡)养 cu ān (蹿)火(三)释词义1.朦胧: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