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 格式:txt
  • 大小:2.04 KB
  • 文档页数:1

风险:风险一直伴随着人类存在,人类的每一个决定或行动实际上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学术界关于风险(risk)的讨论,最早可见于19世纪末的经济学研究中。美国学者J.Haynes在其1895年所著的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认为:风险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苏桂武,2003)。随后,一系列关于风险的概念相继被提出,虽然不同学科对风险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在一点上却是统一的,即风险总是与“损失或破坏、不利后果或人们(即风险承担者)不希望出现、不愿意接受的事物”的潜在威胁相联系,且潜在威胁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在灾害学领域,风险被认为是自然灾害危险性、暴露性以及承灾体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UNDRO,1991;Alexander,2000;Mechler,2004)。
由于风险概念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国内有些学者在研究文献中只把分析得出的灾害发生因子的不确定性当作灾害风险,或只把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当作风险,这样都不全面,更多的仍然是集中在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自然灾害研究中通常认为灾害风险指的是灾害活动及其对人类生命财产破坏的可能。高庆华等人认为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l)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强度、概率;
(2)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承受能力、破坏状态、破坏损失率—密度、价值、质量
(3)防灾有效度评价:防护工程防灾能力;
(4)风险程度综合评价。

在灾害风险评估中,常见的对上述概念的组合用包括以下几类:
1. Risk = Hazard × Vulnerability
该模型由联合国于2004年提出。式中Hazard为致灾因子危险性,Vulnerability为脆弱性。该模型中的脆弱性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可理解为承灾体的脆弱性,也可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脆弱性。
2. Risk = Probability × Consequences
该模型由国际地科联于1997年提出。式中Probability是对致灾因子概率密度分布的描述,即对致灾因子危险性的描述;Consequences是承灾体的损失程度,通常同时反应了承灾体的脆弱性(易损性)和暴露性。
3. Risk = f (E, H, V)
该模型是根据史培军关于灾害系统的理论提出来的。式中E是孕灾环境稳定性,H是致灾因子危险性,V是承灾体脆弱性。该模型的V有时也包含暴露性指标。
4. Risk =F( Hazard,Vulnerability,防灾减灾能力)
该模型常被灾害管理相关的研究者采用,其中一种表达方式为:Risk = Hazard × Vulnerability / 防灾减灾能力。在该模型的应用过程中,承灾体脆弱性指标与防灾减灾能力指标多有交叉,不好区分。
从上述概念模型中可看出,在开展灾害风险评估过程中,需对相关概念进行明确定义,慎重选择和划分相关指标。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