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浅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内容摘要: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是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而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应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抽象”来概括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再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最后还要使学生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从定性或定量的方面不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形成掌握基础知识抽象思维实验联系感性和理性本质实际阶段性一、做好实验,丰富感性认识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感性认识是头脑进行思维加工的原料、掌握规律的基础。
做好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规律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比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做好实验就显的格外重要。
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有能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所以实验的成功,是事半功倍地建立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
例如:课本上比热容的演示实验,实验器材可改装成水和煤油。
煤油和水质量相同,用完全相同的洒精灯同时加热,而微小压强计中红墨水升高的高度不同,让全班同学都清楚地看到这一直观现象。
通过实验使学生看到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的现象,用微小压强计代替温度计,大大加强了实验的可见度,学生清楚地看到,水的液面高度差没有煤油的显著,既升高的温度不同。
煤油和水质量相同,吸热量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液体的种类不同,升高的温度就不同,这一感性认识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演示实验的成功对概念的建立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演示实验使用一般的温度计,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又无条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教师又忽视了把实验数据明显地写在黑板上,建立比热容的概念就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建立概念就会增加抽象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浅谈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7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高度的概括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下面就物理概念的引入、理解、深化和巩固几个过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1、阐明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讲授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应当明确指出不引进新概念,就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初中物理“压强”概念的引入,可先从“压力”演示实验出发,通过揭示大小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面积的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的矛盾,来说明“压力”已不能反映这个“不同效果”需引入新的概念即“压强”。
2、纠正原有的错误概念,引入新概念纠正学生从经验出发产生的一些错误概念,同时引入新的概念,能使学生对新概念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师提问:某人从a地出发沿直线ab走到b地和从a点出发沿着某一曲线走到b地,所走的路程是否相同?此时个别学生可能回答“相同”;但大多数学生肯定回答“不同”。
教师可先肯定“不同”的答案是正确的,因为从生活经验出发,a地到b地的不同路线的路程就是不一样。
然后说明“相同”的答案对另一个新引入概念却是成立的,即物理学上的“位移”,这时学生就会动脑筋想,“位移”是什么?为什么“相同”的答案对它是成立的,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3、利用旧概念的深化,引入新概念在旧概念不能准确描述已有的物理现象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过的概念,加以引导深化,从而引入新概念。
例如,利用“速度”引出“加速度”来。
学生对公路上速度不同的车辆,都能做出某车速度快,某车速度慢的判断,但对汽车、火车起动或刹车时“速度”的变化只能是“起动很快或慢慢减小”来描述,显然,学生对速度的变化已有所认识,但还不能确切反映速度变化的情况。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要描述这一类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就必须认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
于是,自然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
4、运用旧知识进行类比,引入新概念如“浮力”概念的引入。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
如果把中学物理这门科学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石和钢筋框架。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摸索,我认为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
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
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
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
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还特别提出的是,有些物理概念不是只在一节课上,通过一两个例子就是能够认识清楚的。
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不断地理解。
如力这个概论,从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学习,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升入高中后,第一章又开始学习,并给予初步的概括: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浅谈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下面拟从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
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
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
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
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二、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
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
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
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摘要本文对形成物理概念及掌握物理规律的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从多个角度说明其重要性。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并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
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规律,教师应该分层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科学抽象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规律。
关键词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科学抽象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掌握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1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重要性1.1 什么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和法则等)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
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1.2形成物理概念的重要性(1)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2)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3)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1.3掌握物理规律的重要性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
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使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谈谈物理概念教学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如何把握好大纲的要求,搞好物理课教学,使学生把课本要求的基本知识真正学到?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几乎都与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有关。
平时注重概念的规律的教学,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学习中的差错,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水平。
一般说来,物理概念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度。
任何教学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
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使人反应敏捷,思路开阔,特别是生动有趣的情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逼真的情景又能引起学生集中注意,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记忆。
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很多,可用实验演示,图表,幻灯机,或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等。
例如可先唱一首电影插曲:“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接着设问:如何理解“青山”之”走”,青山会“走”吗?是歌词出错了吗?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由“淹不死人的海”这一故事引出“密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
2 启发学生分析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共性,通过抽象、概括形成物理概念。
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分析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要尽可能地选择典型的、最能突出本质特征的现象和实验,并从这些现象和实验出发,经过分析、抽象概括,从而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我们观察到了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行,车辆在前进,机械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
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象不同,但是我们撇开它的具体形象,从它们的共性去考察时,就会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抽出来,又反映着着一系列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就是“械运动”3 充分阐明概念的物理意义。
浅谈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作者:代攀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2期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们是中学物理入门的第一步。
如果把中学物理这门科学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石和钢筋框架。
有经验的物理老师经常要求学生抓好基础知识学习,指的就是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
怎样才能使学生们透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不会混淆与误解呢?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方法很多,下面我简要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存在的不足1.只背公式或只从数学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不理解其含义和条件。
如力学中,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式,电学中有关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这些公式都能计算相对应的物理量,但不能只从数学角度理解这些公式。
讲解这些公式,我的看法是可以复习初中的密度公式,因为学生对物体的密度有比较好的感性认识,这时再教物理量的定义方法——比值法,学生就比较好接受。
2.只记结论,不注意物理过程现举一道习题说明:例一:足球以10m/s的速度水平飞向墙壁,碰到墙壁经0.1s后以8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回来,求足球在与墙壁碰撞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
刚进高一的同学在做这题时对0.1s的过程是理解不到位的,有的同学认为末速度为0m/s,有的同学认为末速度为8m/s,而少数知道-8m/s也是糊里糊涂对的。
3.只重视物理,不重视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中学物理课本中用语言直接表达的物理概念比物理量还要多,如质点和点电荷、重心、平动、转动、内能、理想气体等。
这些概念不仅定义严谨,而且能与其他物理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果模糊不清,不但直接影响解答习题,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对于系统掌握物理知识都造成障碍。
比如在讲机械运动的定义时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而我们老师往往都简单带过,而不懂讲清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这样向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概念中一个物体是指什么?(研究对象)另一个物体又是指什么?(参照物)这样对概念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浅谈物理课标下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物理作为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具有较大难度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使其成为学生学习中比较难的课程。
许多学生抱怨说太难理解了,尤其是一些概念和规律,看似简单,却非常复杂,难以理解。
但是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仍然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所以又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它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更重要的奠基作用,是学生不可忽视的学习内容。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笔者根据经验,认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际上是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和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离开了生活,物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过来生活也不能没有物理。
因为生活要靠物理科学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
所以,在教学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要始终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物理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进而理解为什么在学习中要引入新的概念和规律,并进行研究。
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基础是感性认知,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机器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概念。
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
只有懂得这一道理,才能清楚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知道学习物理的概念和规律的意义。
因为初中阶段已经对物理知识有过一些简单地学习,所以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也掌握了一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因此,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应该变得相对简单一些。
但是为了继续降低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些例证,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萌发更加积极地学习热情。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浅谈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
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
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
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
机。
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
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
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
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
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
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