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船舶碰撞责任如何确定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上交通事故如何认定交通事故并不是发上在道路上的就是交通事故,还有发⽣在⽔上的,⽔上的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是⽐较困难的,因为没有道路上的摄像头什么的,那么⽔上交通事故怎样认定呢。
店铺⼩编通过你的问题带来了“⽔上交通事故认定”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交通事故如何认定⽔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为,是海事局在依法对⽔上交通事故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上船舶航⾏与避碰规则,就船舶航⾏在交通事故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及事故发⽣的因果关系、责任⼤⼩所作出的定性结论,它是海事管理机构在处理⽔上交通事故⼯作中的⼀个环节,⽽⾮独⽴、完整的具体⾏政⾏为。
该⽔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为并不直接确定当事⼈之间的权利义务,对当事⼈的权利义务也未产⽣实际影响,其作⽤仅为事故当事⼈在进⾏船舶碰撞损害赔偿诉讼案件中,作为⼈民法院审理民事赔偿纠纷案件的诉讼证据,但该证据证明⼒的⼤⼩,能否最终被⼈民法院采信,应按民事诉讼证据举证、质证与认证的有关规则,由⼈民法院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决定是否采纳,只有经⼈民法院确认并依法作出判决后,才能对当事⼈的权利义务产⽣实际影响。
由此可见,海事局作出的《内河交通事故调查结论书》并不确定当事⼈的权利义务,其对当事⼈的权益不产⽣直接的实质性影响,该⾏为不符合《中华⼈民共和国⾏政复议法》第六条第(⼗⼀)项规定的“其他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政⾏为”的构成要件,因此《内河交通事故调查结论书》的⾏为不属于《中华⼈民共和国⾏政复议法》第六条第(⼗⼀)项规定的可申请⾏政复议的其他具体⾏政⾏为。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于你提出的“⽔上交通事故认定”问题,交通事故不仅仅是道路上才有,在⽔上也是有的,⽔上的交通事故⽐道路上的交通事故认定起来⿇烦得多,因为没有⾜够的额设备进⾏监察,出了事情都是看双⽅的说辞看具体的痕迹。
船舶碰撞后怎么赔偿船舶的损害船舶的碰撞不同于车辆的碰撞,它的复杂程度远⼤于⼀般的交通事故。
⾸先它本⾝的价值就很⾼,⽽且它的构成也是⼗分复杂,⼀旦发⽣事故,它的船体、舱中的船员、仓库⾥的货物都有可能受到损坏。
⽽且各个国家的法律并不⼀样,对于如何赔偿更是有着它的争议。
所以许多⼈都对船舶碰撞后怎么赔偿船舶的损害有所疑问。
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船舶碰撞损害赔偿原则船舶碰撞损害赔偿遵循民事侵权赔偿的⼀般原则,但⼜有其⾃⾝的特点。
具体⽽⾔,包括以下⼏⽅⾯:1、恢复原状原则恢复原状,本意是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是指加害⼈通过赔偿使受害⼈的财产或经济地位尽可能恢复到如果他没有遭受损害⽽本应具有的财产或经济地位,它是各国处理民事侵权责任的基本原则,也体现在相关国际公约中。
2、全⾯赔偿原则全⾯赔偿原则是指对致害⼈的侵权⾏为,不论⾏为⼈在主观上出于故意还是过失,也不论⾏为⼈是否受刑事、⾏政制裁,均应根据财产损失的多少、精神损害⼤⼩,确定民事赔偿的范围。
法律规定全⾯赔偿的⽬的,⼀⽅⾯是为了补偿受害⼈所遭受的财产损失或精神上的损害,另⼀⽅⾯也是为了教育和制裁违法⾏为⼈。
全⾯赔偿原则是各国司法实践的通例,是现代侵权理论的基本原则之⼀,它同样适⽤于船舶碰撞侵权⾏为。
但各国就全⾯赔偿原则所确定的具体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并不完全⼀致。
⼀般⽽⾔,船舶碰撞全⾯赔偿⼀般包括侵害财产权的损害赔偿、⼈⾝伤亡的损害赔偿和采取预防措施的费⽤等。
但是全⾯赔偿原则在海商法中受到海事索赔责任限制制度、对物诉讼制度、过失责任制度等的限制。
3、受害⽅应尽⼒避免损失扩⼤的原则在船舶侵权损害发⽣后,⽆论是财产的受害⼈,还是⼈⾝伤亡的受害⼈,时常存在故意扩⼤损害的现象,以借机向加害⽅索取更多的赔偿。
为平等地保护加害⼈和受害⼈的利益,在各国长期的海事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受害⼈减轻损失的相应义务",并以此作为确定船舶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基本原则之⼀。
船舶碰撞案例分析:事实推定和责任推定〖案情〗2000年10⽉12⽇晚22时,原告赵*荣所有的“苏海门渔03016”船(以下简称“03016”船)正在江苏吕四渔场150渔区2⼩区作业。
此时,前⽅不远处有⼀艘⾛锚船正向“03016”船靠近,很快该⾛锚船的锚绳挂住了“03016”船船头桅杆,致“03016”船右船艏部与⾛锚船左船艏部紧挤⼀起,在⼤风中不断地上下轧碰。
由于两船⽆法开档,“03016”船的船员⽤⼑将⾛锚船锚绳砍断,两船分开,⾛锚船随即离去。
事发后,“03016”船船员发现本船的船艏部被撞损,舱内开始进⽔,船员在进⾏⾃救的同时呼叫“03004”船前来施救。
由于当时海上风⼤浪⼤,“03004”船⽆法航⾏,⾄次⽇凌晨5时才赶到出事渔区,将“03016”船9名船员救起,“03016”船在当天7时沉没。
由于正值捕捞⾼峰期,“03004”船施救后,载着“03016”船9名船员在海上继续作业。
10⽉20⽇,“03004”船返港。
同⽇,原告向江苏渔监吕四分局递交了“事故报告书”。
10⽉23⽇,江苏渔监吕四分局对“03016”船船员进⾏了调查,并向东海渔监作了汇报。
之后,东海渔监要求宁波海事局和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渔监部门协查事故发⽣时的⾛锚船。
2001年2⽉18⽇,东海渔监向江苏渔监出具了“调查意见”,认定被告林*⽅、许*刚、卢*云、丁德才、杨*定共有的“浙象渔运055”船(以下简称“055”船)为肇事船。
为此,原告赵*荣诉请判令被告林*⽅等赔偿船舶、捕捞、船载鱼货和船上⽣活⽤品等损失。
〖裁判〗上海海事法院⼀审认为,原告提供两船碰撞的相关证据具有排他性,可以推定“055”船就是⾛锚的相对⽅船舶,其与本船即“03016”船发⽣碰撞的事实成⽴。
同时,由于两船碰撞之前作业和⾛锚的具体情况难以查明,运⽤避碰规则⽆法认定双⽅碰撞的责任⽐例。
所以,鉴于两船碰撞事实实际上已经发⽣,根据我国《海商法》的有关规定,对船舶碰撞⽆法判定责任⽐例的,作平均负赔偿责任处理。
船舶事故责任划分标准船舶事故责任划分标准是指在船舶发生事故时,确定各方责任的依据和标准。
事故责任的划分对于保障船舶运输安全、维护船舶产权和船员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际惯例和法律规定,船舶事故责任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船舶事故责任的原则、事故责任的划分标准和相应的赔偿方式。
首先,船舶事故责任的原则主要包括航海安全原则、过失责任原则和无过失责任原则。
航海安全原则是指船舶事故责任划分应以维护船舶运输安全为首要目标,保护海上生命财产安全。
过失责任原则是指船舶事故责任划分应基于责任主体的过失程度,即谁的过失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没有过失,责任主体仍然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其次,船舶事故责任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船舶事故的性质、船舶事故的过失程度和船舶事故的原因等方面。
船舶事故的性质主要分为船舶碰撞事故、船舶搁浅事故、船舶火灾事故等,不同性质的事故责任划分标准也不同。
船舶事故的过失程度分为故意过失、重大过失、普通过失和轻微过失等,过失程度越重,责任承担的比例也越高。
船舶事故的原因包括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和船舶设备原因等,根据不同的原因也会影响责任的划分。
最后,船舶事故责任的赔偿方式主要包括损害赔偿、救助费用和拯救奖励。
损害赔偿是指对于船舶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赔偿,赔偿的范围包括医疗费用、丧葬费用、损失工资和船舶修复费用等。
救助费用是指在船舶事故中需要进行救助行动的费用,包括救生设备费用、救援人员费用和通信费用等。
拯救奖励是指对于参与船舶事故拯救行动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作为他们积极参与事故救助行动的鼓励。
总之,船舶事故责任划分标准是保障船舶运输安全和船员权益的重要依据。
在划分责任时,需要考虑船舶事故的性质、过失程度和原因等因素,以及相应的赔偿方式。
同时,船舶事故责任划分需要遵循航海安全原则,保护海上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建立合理的船舶事故责任划分标准,才能有效维护船舶运输秩序和船员权益,促进船舶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8年6月,我国某沿海地区发生一起船舶碰撞事故。
事故双方分别为甲船和乙船。
甲船属于我国某航运公司,乙船属于某外国船运公司。
事故发生时,甲船正从我国某港口驶往外国某港口,乙船正从外国某港口驶往我国某港口。
由于甲船在航行过程中未严格遵守航行规则,与正在航行中的乙船发生碰撞,导致乙船受损严重。
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对赔偿问题产生争议,经多次协商无果,遂向海事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1. 甲船是否应当承担事故责任?2. 事故造成的损失如何赔偿?三、调解过程海事法院受理案件后,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对赔偿问题存在争议,为避免诉讼程序复杂化,决定先行进行调解。
调解过程中,法院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多次沟通和协商。
1. 甲船承认事故发生时存在过失,但认为乙船也存在一定的责任,故要求按照双方责任比例分担损失。
2. 乙船认为甲船在航行过程中存在严重过失,应承担主要责任,并要求甲船全额赔偿损失。
在调解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1. 甲船在航行过程中未严格遵守航行规则,存在明显过失。
2. 乙船在航行过程中也未能及时发现甲船,存在一定责任。
3. 事故造成的损失包括船舶修理费、货物损失、停航损失等。
根据以上因素,法院建议双方当事人按照以下方案进行调解:1. 甲船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赔偿乙船部分损失。
2. 乙船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赔偿甲船部分损失。
四、调解结果经法院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以下协议:1. 甲船赔偿乙船船舶修理费50万元。
2. 甲船赔偿乙船货物损失30万元。
3. 甲船赔偿乙船停航损失20万元。
4. 双方当事人对事故责任达成一致,甲船承担主要责任,乙船承担次要责任。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船舶碰撞事故调解案。
在调解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以下法律问题:1. 船舶碰撞责任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船舶在航行中因过失发生碰撞,造成对方损失的,过失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或者虽然实际上没有同其他船舶发生接触,但操纵不当或者不遵守航行规章,致使其他船舶以及船上的人员、货物过着其他财产遭受损失的,也适用船舶碰撞的规定(我国《海商法》第165条、170条)。
一、船舶碰撞的概念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
二、一、船舶碰撞的概念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
二、船舶碰撞的构成要件(一)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二)需是船舶与船舶之间的碰撞1、碰撞需发生接触2、碰撞需发生损害三、船舶碰撞的责任与损害赔偿1.船舶发生碰撞,当事船舶的船长在不严重危及本船和船上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对于相碰的船舶和船上人员必须尽力施救。
碰撞船舶的船长应当尽可能将其船舶名称、船籍港、出发港和目的港通知对方。
2.船舶发生碰撞,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能归责于任何一方的原因或者无法查明的原因造成的,碰撞各方互相不负赔偿责任。
3.船舶发生碰撞,是由于一船的过失造成的,由有过失的船舶负赔偿责任。
4.舶发生碰撞,碰撞的船舶互有过失的,各船按照过失程度的比例负赔偿责任;过失程度相当或者过失程度的比例无法判定的,平均负赔偿责任。
互有过失的船舶,对碰撞造成的船舶以及船上货物和其他财产的损失,依照前款规定的比例负赔偿责任。
碰撞造成第三人财产损失的,各船的赔偿责任均不超过其应当承担的比例。
互有过失的船舶,对造成的第三人的人身伤亡,负连带赔偿责任。
一船连带支付的赔偿超过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比例的,有权向其他有过失的船舶追偿。
(一)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二)需是船舶与船舶之间的碰撞1、碰撞需发生接触2、碰撞需发生损害三、船舶碰撞的责任与损害赔偿1.船舶发生碰撞,当事船舶的船长在不严重危及本船和船上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对于相碰的船舶和船上人员必须尽力施救。
碰撞船舶的船长应当尽可能将其船舶名称、船籍港、出发港和目的港通知对方。
论沿海船舶与国际海船碰撞时的赔偿责任限制摘要:中国有较长的海岸线,较为发达的沿海及海上运输业,特别是与海洋相连的水路运输领域。
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海商法》对国内沿海运输的法律适用并不明确。
因此,《海商法》对国内沿海运输的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赔偿责任限额碰撞国际船舶沿海沿海运输、作业船舶与国际运输船舶之间发生海事事故后,对于沿海运输、作业船舶的海事赔偿限额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沿海运输、作业船舶应当适用交通部颁布的《关于不满300总吨船舶及沿海运输、沿海作业船舶海事赔偿限额的规定》(下文中简称《规定》)第四条,即对于不满300总吨的船舶,依照《规定》第三条确定的赔偿限额的50%计算海事赔偿限额;300总吨位以上的船舶,依照《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确定的赔偿限额的50%计算海事赔偿限额;另一观点认为,沿海运输、作业船舶的海事赔偿限额应考虑《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即在同一事故中的对方当事船舶有适用《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或者《规定》第三条时,沿海运输、作业船舶应当根据总吨同样适用相同的规定计算责任限额。
2004年3月,在福州港中国货船”强顺8”轮与巴拿马籍船舶”bigswan”相撞沉没。
中国船东向海事法院提出要根据海商法规定设立海事赔偿专项基金,标准达到50%(不包括人身伤亡损失)。
厦门海事法院认定中国船舶属在中国国内港口之间从事沿海运输,因此批准了船东建立50%责任限制基金的申请。
但在上诉期间,福建高级人民法院认为海商法里的相关条款是承认建立责任限制基金的权利,而不是实际的申请。
上述案例中的争议由来已久,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理解《规定》第五条。
对于《规定》第五条,有观点认为,”有适用”代表的是一种实际适用,是有从事国际运输的当事船舶实际申请适用《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或《规定》第三条来计算责任限额,也就是本案中的一审法院所持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规定》第五条中的”有适用”是指只要有当事船舶符合适用《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或《规定》第三条的条件,可以适用上述规定,就可以不问是否有当事船舶实际适用了上述规定,本案的二审法院便是赞同这种观点。
海事法基础了解海上事故和船舶责任的法律规定海事法是一门涉及海洋环境和船舶活动的法律学科,其目的是保护人们在海上的权益和维护海洋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基于海事法的基础知识,对海上事故和船舶责任的法律规定进行深入探讨。
一、海上事故的分类海上事故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的与船舶活动相关的意外事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 船舶碰撞事故:当两艘船舶相撞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
2. 船舶火灾爆炸事故:船舶上的火灾或爆炸可能威胁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引发船舶沉没等严重后果。
3. 船舶搁浅事故:船舶在海上遇到浅水区或障碍物而无法正常行驶,导致船舶受损或危险。
4. 船舶沉没事故:船舶因船体破损、水进船舱或其他原因导致下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船舶责任的法律规定在海上事故发生后,需要明确责任归属并进行相应的赔偿。
根据现行的海事法规定,船舶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船舶拥有人责任:船舶拥有人对于其所拥有的船舶及其船员的行为负有法律责任。
他们需要保证船舶符合安全标准,并制定合理的保险计划以应对潜在的事故风险。
2. 船长责任:船长是一艘船舶的最高负责人,拥有船舶安全和乘客/货物的保护责任。
他们需要确保船舶航行期间的安全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3. 船员责任:船员作为船舶运营的一部分,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尽职履责。
他们需要按照船长的指示行事,并积极参与应急措施,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后果的损失。
4. 第三方责任:海上事故可能涉及到其他船舶、港口设施、货物供应商等第三方。
当第三方的过失或疏忽导致事故发生时,其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船舶责任与赔偿的限额为了合理界定船舶责任和赔偿金额,海事法规定了不同类型的事故中的责任限额。
在国际海事组织的指导下,船舶责任和赔偿限额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货物运输责任限额:根据国际公约的规定,船舶拥有人对于货物丢失、损坏或延误所引起的损失承担责任。
责任限额根据货物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碰撞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0.12.29•【文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商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碰撞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8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6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等二十九件商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为正确审理船舶碰撞纠纷案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船舶碰撞,是指海商法第一百六十五条所指的船舶碰撞,不包括内河船舶之间的碰撞。
海商法第一百七十条所指的损害事故,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审理船舶碰撞纠纷案件,依照海商法第八章的规定确定碰撞船舶的赔偿责任。
第三条因船舶碰撞导致船舶触碰引起的侵权纠纷,依照海商法第八章的规定确定碰撞船舶的赔偿责任。
非因船舶碰撞导致船舶触碰引起的侵权纠纷,依照民法典的规定确定触碰船舶的赔偿责任,但不影响海商法第八章之外其他规定的适用。
第四条船舶碰撞产生的赔偿责任由船舶所有人承担,碰撞船舶在光船租赁期间并经依法登记的,由光船承租人承担。
第五条因船舶碰撞发生的船上人员的人身伤亡属于海商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第三人的人身伤亡。
第六条碰撞船舶互有过失造成船载货物损失,船载货物的权利人对承运货物的本船提起违约赔偿之诉,或者对碰撞船舶一方或者双方提起侵权赔偿之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第七条船载货物的权利人因船舶碰撞造成其货物损失向承运货物的本船提起诉讼的,承运船舶可以依照海商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主张按照过失程度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船舶发生碰撞的责任应该如何分配船舶发生碰撞的责任应该如何分配具有判明责任的重要性《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下称简称“规则”)是防止船舶碰撞事故、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的重要海事法规,是一个预防和避免海上船舶碰撞的国际性公约,给判明海上的碰撞事故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保证安全航行最基本的一个规则,船长、驾驶员和所有船员在驾驶和管理船舶方面应严格遵守,烙尽职责。
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要件与民法中民事责任损害赔偿的要件,基本是一致的。
即:第一,过失;第二,碰撞事实;第三,损害的事实;第四,过失与损害的因果关系。
假如船舶间发生了碰撞,受害方首先要证明对一方有过失,如果原告方只能证明自己有损害,却不能证明被告有过失,或者虽然证明被告有过失,但却没有发生碰撞,或者没有损害,或者过失并不是造成损害的真正原因,船舶碰撞损害赔偿仍不能成立。
只有上述4个要件同时得到满足,才能发生船舶损害赔偿问题。
正确理解和运用“背离"《规则》规定:“在解释和遵行本规则各条款时,应适当考虑到,为避免紧迫危险而须背离本规定各条规定的一切航行和碰撞的危险,以及任何特殊情况,其中包括当事船舶条件限制在内。
"背离规则是作为遵守规则的补充。
紧迫危险是用于阐明和规定背离《规则》的时机和条件既有必要避免紧迫危险时危险时危险时才能有意地背离。
从采取行动时间上看,背离《规则》的行动,最早应该在紧迫危险出现之前,这就要求双方驾驶人员应注意到,当存在着航行碰撞的危险和特殊情况,为了避免可能会发生的紧迫危险,船舶的一方或双方可能需要背离《规则》的规定,而采取不符合《规则》规定的措施。
应注意到“背离”是以取得避碰效果为条件的。
根据规则的规定,有意地背离规则仅在一种情况下是正当的,那就是为了避免紧迫危险而背离规则是必要的,证明背离规则条款是正当的一些特殊情况的典型判例可分为四类:①处于极端情况;②其他情况使得遵守避碰规则的一般规定成为不可能的事情;③因为第三船或更多的船出现致使规则的一般条文必须改变;④两船的一船提议背离规则而另一船表示同意。
海上事故赔偿标准一、船舶碰撞损害赔偿1.1碰撞责任认定根据国际海事碰撞法规,船舶碰撞的责任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碰撞双方均有过错的,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碰撞双方均无过错的,应共同承担责任;一方有过错的,应承担全部责任。
1.2碰撞损失评估船舶碰撞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包括船舶、货物等实际损失;间接损失包括停航、修船、遣返等费用。
损失评估应由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并出具评估报告。
1.3赔偿责任承担根据国际海事碰撞法规,碰撞双方均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方有过错的,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双方均有过错的,应根据过错程度分别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2.1污染责任认定海洋环境污染的责任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污染源来自船舶或相关设施的,应由船舶或设施所有人承担责任;污染源来自第三方故意排放的,应由排放者承担责任;无法确定污染源的,应由所有可能排放者共同承担责任。
2.2污染损失评估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包括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等实际损失;间接损失包括清理污染、生态恢复等费用。
损失评估应由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并出具评估报告。
2.3赔偿责任承担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规,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或设施所有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方故意排放或无法确定污染源的,应由所有可能排放者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三、海上救助及打捞作业损害赔偿3.1救助及打捞作业合同在进行海上救助及打捞作业前,当事人应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合同内容应包括作业内容、时间、地点、费用等。
3.2救助及打捞作业损害评估救助及打捞作业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应进行评估。
评估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船舶、设备、时间、人工等费用。
评估结果作为赔偿的依据。
3.3赔偿责任承担根据海上救助及打捞作业合同的约定,作业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应由责任方承担赔偿责任。
合同未明确约定的,应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分担责任和费用。
船舶发⽣碰撞由谁处理船舶是⽔上运输的主要交通⼯具,船舶在运输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相撞事故的,船舶发⽣碰撞就需要及时进⾏处理,以免增加损害,那么船舶发⽣碰撞由什么⼈处理?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的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船舶发⽣碰撞由谁处理船舶发⽣碰撞的国,适⽤侵权⾏为地法律,舶在公海上发⽣碰撞的损害赔偿,适⽤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中华⼈民共和国海商法》第⼀百六⼗五条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域发⽣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
前款所称船舶,包括与本法第三条所指船舶碰撞的任何其他⾮⽤于军事的或者政府公务的船艇。
第⼆百七⼗三条船舶碰撞的损害赔偿,适⽤侵权⾏为地法律。
船舶在公海上发⽣碰撞的损害赔偿,适⽤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同⼀国籍的船舶,不论碰撞发⽣于何地,碰撞船舶之间的损害赔偿适⽤船旗国法律。
⼆、发⽣船舶碰撞都有责任要怎么赔在实际中,要确定船舶碰撞的责任,⾸先要先确定是否构成船舶碰撞。
在我国,船舶碰撞的构成要件有如下:1、发⽣碰撞的双⽅都是船舶。
这⾥就需要排除船舶和⾮船舶、⾮船舶间的碰撞,排除军事船舶、政府公务船舶和其他船舶的碰撞,同时还要排除20总吨以下⼩型船艇间的碰撞以及内河船舶间的碰撞。
2、船舶碰撞要以船舶间实际接触致损为原则,以⾮实际接触为补充。
3、碰撞必须发⽣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域。
4、间接碰撞必须是当事船有过失。
5、船舶碰撞还要造成损害结果。
确定是船舶碰撞,那么接下来就要按照船舶碰撞确定责任分担。
这⾥还要区分在双⽅都没过失、共有过失、单⽅过失等原因引起的碰撞下,具体的赔偿责任如下:1、没有过失的船舶碰撞。
这种情况下的处理原则为相互不负赔偿责任,损失就由各⽅⾃⼰承担。
2、都有过失的船舶碰撞。
这种共有过失的碰撞事故,双⽅都是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确定赔偿责任要确定各⽅过失的责任,按过失责任⽐例承担赔偿责任。
3、单⽅过失的船舶碰撞。
单⽅过失引起的船舶碰撞,需要由过失⽅承担损害赔偿,如果波及第三⽅,过失⽅还需要承担第三⽅的损害赔偿。
海上船舶碰撞责任如何确定
在船舶碰撞海损事故的调查处理中,当事人往往考虑本身利益,总是强调客观,推卸责任,不愿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那么,海上船舶碰撞责任如何确定呢?
1、船舶发生碰撞,当事船舶的船长在不严重危及本船和船上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对于相碰的船舶和船上人员必须尽力施救。
碰撞船舶的船长应当尽可能将其船舶名称、船籍港、出发港和目的港通知对方。
2、船舶发生碰撞,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能归责于任何一方的原因或者无法查明的原因造成的,碰撞各方互相不负赔偿责任。
3、船舶发生碰撞,是由于一船的过失造成的,由有过失的船舶负赔偿责任。
4、舶发生碰撞,碰撞的船舶互有过失的,各船按照过失程度
的比例负赔偿责任;过失程度相当或者过失程度的比例无法判定的,平均负赔偿责任。
互有过失的船舶,对碰撞造成的船舶以及船上货物和其他财产的损失,依照前款规定的比例负赔偿责任。
碰撞造成第三人财产损失的,各船的赔偿责任均不超过其应当承担的比例。
互有过失的船舶,对造成的第三人的人身伤亡,负连带赔偿责任。
一船连带支付的赔偿超过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比例的,有权向其他有过失的船舶追偿。
(一)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二)需是船舶与船舶之间的碰撞
1、碰撞需发生接触
2、碰撞需发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