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ppt40 苏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674.50 KB
- 文档页数:22
《前方》课件1((苏教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苏教版必修1《前方》单元的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空间几何初步”中的2.1节“直线的方程”,2.2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2.3节“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方程及其应用。
2.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相交的判定及其性质。
3.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建立与理解;直线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直线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直线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根据实际情景,建立直线方程。
(2)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对练习题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1. 直线方程的建立与理解。
2.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性质。
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直线的方程:① 过点(2,3)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
② 与直线y=2x+1平行的直线,且过点(3,7)。
(2)判断下列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① y=3x+2与y=3x1。
② x=5与y=2。
(3)计算点P(1,1)到直线y=2x+3的距离。
2. 答案:(1)① y=3;② y=2x+5。
(2)① 平行;② 相交。
(3)距离为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直线方程的建立和理解掌握得较好,但在判定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直线方程的建立与理解。
2.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性质。
《前方》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前方》一课,该内容位于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主题,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作者情感态度,以及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情景交际。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2. 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生词、短语和句型。
3. 学生能够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情景交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与运用,情景交际能力的培养。
难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作者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前方”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预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完成预习任务。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言。
5. 随堂练习:设置实践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前方》2. 生词、短语和句型3. 作者情感态度4. 口语交际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段关于“前方”的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主题,提高阅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本文以“前方”为线索,探讨了人生目标和追求的重要性。
2. 生词、短语和句型:梳理并详细解释文章中出现的关键生词、短语和句型,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3. 作者情感态度: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题: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主旨,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目标的思考。
2. 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巩固记忆,提高运用能力。
前方●教学目标1. 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了解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2.掌握有关文本研习的评点方法。
●重点、难点理解人类“离家”“归家”的矛盾和“精神家园”的内涵。
●设计思想《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乡关何处》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专题围绕“家园之思”这个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设计了《漂泊的旅人》和《乡关何关》两个板块,老舍“想北平”,韩少功“我心归去”,柯灵总结“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承接漂泊的旅人,叩问“乡关何处”,从一副摄影作品入手,阐述人类不可克制的离家的欲望,离家终究要归家,家,不仅仅是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
《前方》直指人类精神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揭示了人类,作为人生苦旅者的悲剧性实质。
刘亮程继而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
《前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学生深入思考“家园之思”。
学生没有接触过摄影散文,在人生阶段上,学生处于青春时期,怀着理想,憧憬着前方,正走在求学的道路上,每两周回一次家,到了读大学就剩下寒暑假和十一假期,到了工作,也可能只剩下春节了。
为此,我们要介绍摄影散文这种新文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深入认知我们的家、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中,能够独立阅读,深入思考,与文本,作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能够表达自己阅读体验并对文本进行评点,进一步激发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在学法和教法上,强调学生独立阅读与深入思考,能够做到对话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法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主要通过“问题探究”与“疑难研讨”两种方式。
●教学资源资料辑录1.作者简介: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少儿成长小说三步曲)。
曹文轩的作品始终坚持“美感”“浪漫气质”“悲悯情怀”,被评论界认定为中国小说的“新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