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畅想教案【锦程中学杨文静】
- 格式:xls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课春天的畅想教案其次课春天的畅想教案第 1 篇一、活动目标:1、粗浅地感受歌曲的美丽旋律,会用甜蜜的声音唱歌。
2、能依据歌词内容用自己喜爱的动作进行表演。
3、感知春天的美妙,在唱歌活动中萌发这种美妙的心情。
二、活动预备:1、课件。
2、曾观看过春天的景色,老师与幼儿商量过春天的特征。
三、活动过程:1、感受歌曲的美丽旋律。
〔1〕听着歌曲欢快的进入活动室。
〔2〕老师:你听到刚刚这首歌的时候觉得怎么样?幼儿:很兴奋;很舒适;心里暖洋洋的;很欢乐。
2、学唱歌曲。
〔1〕幼儿倾听歌曲。
老师:你听到歌里面唱了什么?幼儿:花儿;柳树;蝴蝶;蜜蜂;小白兔。
〔2〕欣赏课件,依据图片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3〕幼儿将歌词与旋律相匹配,跟着老师轻声唱。
3、引导幼儿创编各种形象的动作。
〔1〕老师:春天真美呀!我们一起站起来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好吗?幼儿大胆表演,老师观看。
老师:刚刚我发觉**小伴侣做的动作真美,请你上来做给大家看看吧!老师请幼儿仿照动作,鼓舞更多不同的表演动作。
〔2〕能够依据歌词内容进行完好表演。
4、结束活动。
表演给客人老师看一遍。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心情很高,心情开心,活动中主动主动,感受到了歌曲美丽、欢快的心情初步学会了演唱歌曲;但是本次活动的目标多了一个,应当以学唱歌曲为主,创编动作可以放在延长活动中或者是其次课时。
课件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假如能够先由老师清唱,并用动作提示,幼儿就能很快理解并记住歌词。
其次课春天的畅想教案第 2 篇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演唱歌曲《春天》,在老师的带着下,能边唱边根据歌词内容做动作。
2.学习依据歌词内容来创编相应的动作。
3.知道唱完后,保持花的造型不动。
活动预备:1.幼儿围成半圆形。
2.黑板一块,彩色粉笔若干。
3.幼儿用书,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一)复习韵律活动《小动物走》。
幼儿听音乐合拍地做仿照各种动物走。
(二)老师示范演唱歌曲。
1.老师投影放大幼儿用书《春天》画面,引导幼儿观看画面内容,用歌曲里的语言关心幼儿梳理画面内容。
大班主题活动《春天的畅想》教案教案名称:春天的畅想教案时长:45分钟适用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春天的特点与变化。
2. 培养幼儿对春天的喜爱和兴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春天相关的图片、绘本、鲜花等物品。
2. 春节音乐播放器。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活动(5分钟)1. 教师播放春节音乐,让幼儿感受春节的氛围。
2. 教师介绍活动主题:“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关于春天的畅想活动,你们知道春天有什么特点吗?”Step 2:春天特点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春天的特点,例如:温暖、花开、草长、鸟鸣等。
2. 教师展示春天的图片和鲜花,让幼儿观察,并问幼儿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Step 3:春天的变化观察(10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春天的变化,例如:草地上长出的嫩芽,树上长出的新叶子等。
2. 教师引导幼儿用手触摸春天的变化,让幼儿感受到春天的细腻与生命力。
Step 4:绘画活动(10分钟)1. 教师发放纸张和彩色笔给每个幼儿。
2. 教师提问:“你们能想象一下在春天里你最喜欢做什么?可以用画来表达。
”3. 教师示范如何画出自己在春天时的想象场景。
4. 幼儿跟着教师的示范进行绘画。
Step 5:合作分享(5分钟)1. 教师要求幼儿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同组的小伙伴,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春天想象。
2. 教师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和认可对方的作品。
Step 6:总结活动(5分钟)1.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活动内容和收获。
2. 教师鼓励幼儿对春天的乐趣和变化保持好奇和探索的精神。
教学扩展:1. 定期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春天的变化,让幼儿更深刻地体验春天带来的美好。
2. 带领幼儿进行春天的手工制作,例如:用纸板和颜料制作春天的鲜花等。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春天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大班主题活动《春天的畅想》教案(二)《春天的畅想》大班主题活动活动目标:1.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2.培养大班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3.激发大班儿童的艺术创作兴趣。
初一美术教案《春天的畅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特点和色彩,掌握色彩的表现技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观察春天的色彩和特点。
(2)指导学生掌握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方法,创作一幅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2、教学难点(1)如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作品中展现独特的创意和个性。
(2)如何引导学生在色彩运用上做到和谐、生动,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示范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绘画工具和材料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水彩笔、油画棒、画纸等)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春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春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春天有哪些独特的色彩和景象?2、讲授新课(15 分钟)(1)春天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如树木发芽、花朵绽放、绿草如茵、小溪解冻等,总结春天的特点: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色彩斑斓。
(2)春天的色彩展示一些以春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春天的主要色彩,如绿色(代表草地、树叶)、粉色(代表桃花、杏花)、黄色(代表油菜花、迎春花)等。
(3)色彩的表现技巧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技巧,如色彩的搭配、冷暖色调的运用等,并通过示范绘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如何用色彩表现春天。
3、学生创作(20 分钟)(1)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幅以春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可以是风景画、人物画或抽象画等。
(2)创作指导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题《春天的畅想》》一、教材分析:《春天的畅想》主要通过学生看、听、想等教学活动,对美术作品自主欣赏学习,引发学生对春天的感受,既能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述,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了解春天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后,运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进行构思和创作,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与热爱,激发学生描绘春天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欣赏品味感受春天,通过欣赏评价,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得关系,学会描绘春天。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得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掌握色彩的规律难点:学会运用色彩来表达春天、表达不同的情感四、教学方法:欣赏----讲授----实践等方法相结合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收集表达春天的图片和有关表达春天的创作题材,绘画创作材料(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猜一字(三人一起看日出),得出谜底“春”字,导入这节课课题《春天的畅想》(二)发展认知阶段1、观察联想:多媒体展示有关春天景色的画面,并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信息的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春天有什么样的特征?2、看图片,感受春天学生回答问题:①春天有什么样的美感?②春天的色彩是怎样的?③春天有什么象征意义?④春天有哪些表现形式?⑤请同学们说说有关于赞美春天的诗句3、展示多幅作品的对照和比较,进一步认识自然美和艺术美中的春天。
让学生了解:①自然美与艺术美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②自然美与艺术美不同的表现手法③感受具象与意象表现手法的特征④两者之间的关系⑤自然、人、艺术的关系(三)实践创作阶段小组合作一起描绘美丽的春天,老师巡视指导(四)展示讲评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建议评价标准是:色彩是否丰富,主题是否传达了春天的信息,是否表达了对春天的感受。
(五)收拾整理。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春天的畅想》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一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春天的畅想》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春天的畅想》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对春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春天的畅想》的文本。
2. 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环境,询问学生对春天的感受。
b. 展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春天的特点。
c. 简要介绍课文《春天的畅想》的主要内容。
2. 学习课文a.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b.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c.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讨论与思考a.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c.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朗读与表演a.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b. 每组选取一个段落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
c.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和表演,给予鼓励和建议。
5. 总结与作业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天的特点和美好。
b.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春天的畅想》,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一、简介本节课的主题: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1、教材是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的。
2、以“欣赏、启发──联想、情感输入──交流──拓展〞为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1〕通过直观欣赏展开艺术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交流方式获取更多的艺术营养。
〔2〕提供表现参与的时机,创设展开丰富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移入,为心境共鸣创造条件。
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教材“春天的畅想〞主要围绕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展开。
在这样的题材中,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
因此,以这种教材内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能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开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根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能力;具备初步技能技巧的表现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根底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想象和联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应我们的艺术素材;欣赏过程中,体会大自然与艺术间的转换和交融所带来的美感。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根底,〔通过欣赏、分析、交流、联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加深情感体验。
3、形成积极参与的交流意识,激发创作兴趣;初步完善创作构思,感受成功体验。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与合作交流提供时机,搭建平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春天的畅想》,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春天的情感。
(2)学会关爱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春天相关的图片、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春天景色,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印象。
(2)邀请学生分享带来的与春天相关的图片、实物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春天的畅想》,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并板书重点生字词。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表演课文,尽量表现出春天的美好氛围。
(2)学生发挥想象,用词语或短文形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畅想。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以“我眼中的春天”为主题,绘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并附上简短的文字描述。
3. 预习下节课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生字词测试: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文表演评估:评价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春天的畅想》教案【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感受、解读、品味春天,让学生喜欢春天,赞美春天,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变现方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运用绘画、剪纸、书法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赏,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进行大胆的想象,构思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并用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去表现春天。
【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掌握淡彩风景画构图及写生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写生过程中学会掌握对实际色彩的观察分析和处理方法,学会准确地调配出画面物象的色彩。
【教学教具准备】教具:铅笔淡彩风景画作品图片资料、水彩画野外写生示范需要的材料等。
学具:课前搜集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以及描写春天的文学、音乐等作品资料,准备能满足野外写生需要的水彩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春天的畅想》师:春天万物复苏、百鸟争鸣,春风拂过,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
春天更是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季节。
带着春的气息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春天。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互动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课堂重点。
)二、新课讲授(一)教授讲解春天的物象,感受春天的色彩。
1.展示一组表现春天的摄影作品。
交流: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到来的信息?生:小草发芽了,树变绿了,水涨起来了,太阳也变暖了,人们更喜欢待在户外了……师:请用一首诗来形容春天。
生: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飞雪。
等师:春天给人以喜悦,春天让人充满希望,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墨客和艺术家,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春天。
师:有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呢?生: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歌曲等。
2.视频欣赏《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春天的畅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艺术家对春天的表达。
欣赏、体验、感受春天的意境美,在体会自然美的同时学习描绘春天的不同表现方式。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体验---评述感受春天的意境美。
并能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体验、评述感受不同形式得美术表现手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创作形式的不同表现。
难点:主题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策略
本课选取多幅具有代表性作品,教师分别从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使学生对作品的工具、材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在创作作品时,理解表现意图和主题是美术作品灵魂之一。
教师应以“欣赏—启发—联想—评述—交流—拓展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欣赏、想象和联想,发现大自然的美,并能形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创作兴趣。
四、教学过程
五、课堂总结
春天是微微南来的风,是小溪淌过冰凌,是田野消融的残雪,是窗外鸟儿的啼叫。
每一个画面都有它独特的色彩,春意盎然的绿中有点点温暖的红,有丝丝柔和的黄,有阵阵寒意的蓝,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感受,这需要同学们用心去观察体会,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永远是五彩斑斓。
《春天的畅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春天的季节特点:春天的天气、春天的植物、春天的动物等。
2. 春天的美好:春天的景色、春天的活动、春天的诗句等。
3. 春天的观察:观察春天的植物、动物、天气等。
4. 春天的创作:创作春天的画作、诗歌、故事等。
5. 春天的欣赏:欣赏春天的美景、美文、音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创作、欣赏等方式感受春天的美好。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带领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色、植物、动物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创作法:鼓励学生创作春天的画作、诗歌、故事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美文、音乐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春天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春天的景色、植物、动物等图片和视频。
2. 教学素材:春天的诗歌、故事、美文等。
3. 绘画工具:画纸、画笔、水彩等。
4. 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您可以根据这个教案框架继续编写六至十章的内容,例如: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季节特点,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2. 春天的观察: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或周边的春天的景色、植物、动物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 春天的创作:分组进行创作活动,如绘制春天的画作、编写春天的故事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4. 春天的欣赏:分组进行欣赏活动,如朗诵春天的诗歌、阅读春天的美文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总结与反思: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欣赏心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的生活,选取一个场景进行创作,可以是画作、诗歌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