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的测量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科学4测量温度(教案)测量温度(教案)一、教学背景温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物理量,它在我们的生活、健康和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如何准确测量温度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温度测量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是物体内部微粒运动状况的表现。
2. 了解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
3. 掌握测量温度的基本方法和实验仪器,如温度计。
4. 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5. 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学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温度的概念和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常用单位。
2. 温度计的使用和测量温度的方法。
3. 科学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系列有温度关联的物体或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温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准确地测量温度呢?”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简单的实验、图示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温度的概念及其与物体内部微粒运动状况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是物质微观世界运动状态的表现。
3. 温度的单位讲解(10分钟)通过对比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两种温度单位,让学生理解摄氏度作为国际通用的温度单位。
介绍温度计的摄氏度刻度,让学生能够辨认常见的温度刻度。
4.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0分钟)向学生展示并讲解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重点介绍温度计的温度读数原理、使用时需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正确读取温度刻度。
提醒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安全。
5. 温度测量实验(20分钟)分组进行温度测量实验。
提供不同温度范围的物体供学生测量,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并正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技巧。
6.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对比不同物体的温度,了解温度的高低与物体微粒运动状况的相关性。
温度的测量教案教案标题:温度的测量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温度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2. 掌握温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和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温度测量并记录结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或电子温度计)。
2. 温度计使用说明书。
3. 温度测量实验器材,如热水、冷水、冰块、室温水等。
4. 板书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温度的概念,例如,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2. 提问学生如何判断物体的温度,是否知道温度的测量单位是什么。
知识讲解:1. 介绍温度的测量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2. 解释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如读数、刻度等。
示范实验:1. 展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进行简单的温度测量实验,例如,测量室内温度、热水温度、冷水温度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小组合作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温度计和一些温度测量实验器材。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温度测量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引导学生讨论和比较实验结果,归纳温度变化的规律。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温度测量的情境问题,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来解决问题。
2. 给学生一些温度测量的练习题,巩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3.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温度测量实验,如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变化。
2. 提供更复杂的温度测量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2.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3.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温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过程与方法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良好品质。
树立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温度计的使用、读数自己制作温度计的方法教学辅助: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水,冰块,各种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等教学设计思想:温度是生活中经常碰到,学生非常熟悉;温度计(特别是体温计)的使用学生也能初步掌握;学生对热量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还没有明确的辨别能力,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以及制造原理学生还不能了解。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对上述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并学会温度计的制造。
新课的引入学生参与实验并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设计好实验,指导两位学生进行实验两位学生都能认真操作,也能说出真实的感受,对新课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
5分钟温度计的构造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回答其结构教师指导学生并纠错学生能观察出温度计的结构,但不能用规范的名词来描述。
5分钟温度计刻度的确定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学生很快记住刻度的确定。
老师必须强调沸水的条件,冰水混合物是自然状态下。
10分钟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学生练习使用温度计并对温度计的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进行归纳三位同学测三杯水的温度,学生观察都比较仔细,也能说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8分钟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学生观察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结构总结两者的区别以及使用方法不同的原因。
体温计的观察采用图片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与普通温度计的区别,但“只升不降”学生还不能理解。
7分钟练习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练习,但稍有难度的题目还需要指导。
教学日志与反思总体感觉非常成功,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顺利,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表现活跃。
教学中感觉较好的地方以及原因:引入实验比较成功,对新课的引入比较顺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以及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区别时表现都比较好。
测量温度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测量温度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温度单位进行测量。
2. 学生能够使用温度计仪器进行温度测量,并记录结果。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温度变化对物体性质的影响。
教学资源:1. 温度计仪器2. 温度测量实验器材(例如热水、冷水、冰块、温水等)3. 学生实验记录表4.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教学步骤:引入:1. 使用教学投影仪或白板展示一个温度计,并解释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2. 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的重要性,并与他们讨论温度对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影响。
实验: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台温度计和实验器材。
2. 指导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水的温度,并记录结果。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温度下水的性质变化(例如冰块融化、水变热等)。
4.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解释温度变化对物体性质的影响。
总结:1. 与学生一起回顾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温度测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并与他们一起总结温度变化对物体性质的影响。
反思:教案的有效性和改进之处应该在每节课结束后进行反思。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反思问题和改进建议: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和单位?如果有困难,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图表来解释。
2.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如果有困难,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指导。
3. 学生是否能够分析和解释温度变化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如果有困难,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实验。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教案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测量温度教案教案标题:测量温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温度计2. 温度计读数表3. 温度计使用指南4. 温度测量实验材料(如水、冰块、热水等)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温度吗?如何测量温度?”2. 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温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探究:1. 观察温度计的外观和读数表,并解释温度计的基本原理。
2. 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别准备一杯水、一块冰块和一杯热水。
让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每种物质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让他们发现不同物质的温度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温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拓展:1. 鼓励学生使用温度计在不同环境中测量温度,并记录数据。
2. 引导学生使用温度计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测量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等。
评估:1. 设计简单的测量温度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温度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评估其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测量温度的方法,如红外线测温仪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单位和常用的温度刻度,如摄氏度和华氏度。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并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 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能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 难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温度计若干个。
2. 热水、冷水、温水。
3. 实验记录表。
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温度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种类及正确使用方法。
3.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强调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并记录数据。
5. 讨论: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温度计的准确性、误差来源等问题。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2. 检查学生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3. 评估学生对温度计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4.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分析其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和分析能力。
七、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温度计、热水、冷水、温水等摆放整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温度计。
3. 教师示范如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学生跟随操作。
4. 学生分别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并记录数据。
5. 实验结束后,学生将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
八、安全注意事项:1. 测量热水时,小心烫伤,避免温度计破裂。
2. 不要将温度计放入沸水或冰水中,以免损坏温度计。
3. 实验过程中,不要碰倒温度计,以免造成伤害。
《温度的测量》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1学习目标: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主要环节(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课堂小结预习内容:预习教材。
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教学资源及优化组合: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全班: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师生互动:一、测量水温的方法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
(学生阅读)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温度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二、重点难点1、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温度的正确记录三、使用教具三只透明塑料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四、教学过程1、温度的引入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这些季节有什么不同?(也可以展示四副不同季节的图片,看看有什么区别)生:冷,热(可能有学生说温度高)你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冷热的?比如明天天气是冷是热?你怎么知道的?(这里同学所说的温度指的是什么呢?)生:靠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天气的冷热,从天气预报中得知明天的冷热。
(温度高就说明热,温度低就表示冷,从天气预报中可以得知)所以,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用温度来表示。
(板书: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温度计的引课现在我这里有杯水,你能感觉它的冷热程度吗?生:温度的高低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皮肤来感觉出来,但是这种感觉是否都对呢?(估计学生会说不会都对)你有什么体验和同学们说说吗?有时候我们对冷热的感觉也是要出现错误的。
生:思考。
(泉水的冬暖夏凉。
手去触摸铁和木块的不同感觉)如果有学生没有体验过的话,我就请他来感觉一下:活动:(1)左手浸在冰水中,右手浸在热水中,告诉同学你两只手不同的感觉;(2)数分钟后将两只手同时放入同一只装有温水的杯子中,告诉同学你两只手不同的感觉。
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或有什么新的体验?)师生:单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科学的。
要准确判断和测量温度的高低,我们该怎么办?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此外还有我们接触最多的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体温计。
无论怎么样的温度计,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
那么它们必定有着一定的相同结构。
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温度计的结构?3、温度计的认识(1)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的。
大班科学《温度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温度是物体的一种物理量,具有大小和单位。
2.能够简单测量室内物体的温度。
3.了解温度计的基本原理,并能简单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4.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物体温度上升时物质分子运动加快的规律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温度测量方法,温度计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物体温度上升时物质分子运动规律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看看室内温度计,并引导他们猜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温度是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温度是物体温度高低的度量,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工具。
2. 教学重点:测量室内物体的温度1.向学生简单介绍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并了解刻度代表的温度单位。
2.让学生拿着温度计,去整个教室测量不同位置的温度,并用笔记本记录下所测得的数据。
3.让学生将他们的数据汇总并分析。
他们需要回答类似于“哪个位置的温度最高?”,“温度最低的位置在哪里?”等问题。
3. 教学重点:温度计的基本原理1.向学生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了解温度计是通过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而进行体积变化或电信号变化,最终反映出温度变化的。
2.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温度计。
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例如塑料瓶、饮管、酒精等。
3.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温度计测量教室不同位置的温度,并将数据汇总。
4. 教学难点:物体温度上升时物质分子运动规律的掌握1.向学生介绍物质分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引导他们理解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快的原理。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加热时分子运动加快的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快,巩固他们对物质分子运动规律的掌握。
5. 总结和拓展1.通过回顾当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在学生实际生活中能应用到温度测量知识,例如:测量食物的温度、调节空调的温度等。
3.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的单位换算和自己可以进行哪些更复杂的温度测量,例如测量表面温度。
温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二、重点难点
1、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温度的正确记录
三、使用教具
三只透明塑料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
四、教学过程
1、温度的引入
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这些季节有什么不同?(也可以展示四副不同季节的图片,看看有什么区别)
生:冷,热(可能有学生说温度高)
你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冷热的?比如明天天气是冷是热?你怎么知道的?(这里同学所说的温度指的是什么呢?)
生:靠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天气的冷热,从天气预报中得知明天的冷热。
(温度高就说明热,温度低就表示冷,从天气预报中可以得知)
所以,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用温度来表示。
(板书: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温度计的引课
现在我这里有杯水,你能感觉它的冷热程度吗?
生:
温度的高低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皮肤来感觉出来,但是这种感觉是否都对呢?(估计学生会说不会都对)你有什么体验和同学们说说吗?有时候我们对冷热的感觉也是要出现错误的。
生:思考。
(泉水的冬暖夏凉。
手去触摸铁和木块的不同感觉)
如果有学生没有体验过的话,我就请他来感觉一下:
活动:(1)左手浸在冰水中,右手浸在热水中,告诉同学你两只手不同的感觉;
(2)数分钟后将两只手同时放入同一只装有温水的杯子中,告诉同学你两只手不同的感觉。
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或有什么新的体验?)
师生:单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科学的。
要准确判断和测量温度的高低,我们该怎么办?要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此外还有我们接触最多的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体温计。
无论怎么样的温度计,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
那么它们必定有着一定的相同结构。
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温度计的结构?
3、温度计的认识
(1)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的。
先看构造
学生发表意见
(2) 结构(构造):一根内径很细而且均匀的玻璃管,管的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煤油、酒精等),管壁上标有刻度值。
它为什么能测量温度呢?靠的是什么科学道理(科学原理)?
(3)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拿出温度计,握住下端的玻璃泡,观察水银柱的变化情况,然后再放开,观察此时液柱又如何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升跟温度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
学生的参与
(4)刻度线:先了解几个特殊的温度(参照书本图1—32)。
然后了解刻度线是如何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然后分成100格,每一格为1度,这样就有了刻度线。
学生观察零刻度和最小刻度,观察量程(测量范围)
这种刻度最初是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提出的,为纪念这位科学家,我们就把
温度的单位规定为摄氏度。
(5)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用符合“℃”来表示。
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写成37℃,读作37摄氏度,不能读成“摄氏37度”(强调)。
对0℃以下的温度,就在度数前加负号,如-4℃,表示零下4摄氏度,或读成负4摄氏度。
不能读成“负4度”(强调)。
学生练习温度的读法:27℃的读法;—35℃的读法;
25摄氏度的写法;零下7摄氏度的写法。
理解负数的含义:正负只表示相对于某一温度的高低。
4、温度计的使用:估,选,放,读,取(选、放、看、读、记)
(1)结合书本四副图,学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在理论上指出其中三幅图错误的理由。
学生思考、交流
温度计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所以在测量前必须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把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温水充分接触,观察内液面的升降情况,确定什么时候可以读数。
明确读数时仰视或俯视所得结果与平视有何不同。
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温水充分接触,读出结果,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杯壁相接触,读出结果,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半浸入温水中,读出结果。
进行比较。
温度计在温水中读数,并记录数据,然后把温度计从温水中拿出来到空气中读数,并记录数据。
进行比较。
小结: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③读数时要等到内液面稳定下来后才能读数
④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2)从实践中练习使用温度计。
5、介绍其他的温度测量仪器
体温计、光侧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辐射温度计、电子温度计
重点介绍体温计
用投影仪放大投影体温计,了解构造,寻找和一般温度计的区别,并指出这些特点的用途。
学生观察思考
在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
这种结构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柱在这里断开,上面的玻璃管里的水银就退不回来了,可以拿出来读数。
因此,在下次使用前应先用力甩几下,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体温计和一般温度计的比较:
6、小结:
7、作业布置
科学作业本(A)P4—P5,课时训练P9—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