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 格式:docx
  • 大小:70.87 KB
  • 文档页数:4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㈠中国文学的源头

⑴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⑵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的文字,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⑶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㈡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⑴【由巫到史】夏商代和西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上古巫史不分,史也具宗教性。史官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⑵【贵族】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西周、春秋文学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有民间歌谣,作者大都是平民。

⑶【士】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解体,导致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上升,士阶层(贵族和庶人之间的阶层)兴起,加之民间办学出现,文化知识转移到士,士的地位提高。

㈠夏商(巫文化)

⑴诗歌:《九歌》(民间祭神乐歌)、《诗经·商颂》(五篇,草创于商,成于春秋)。

⑵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尚书•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㈡西周(礼乐文化)与春秋

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它减少了文化的无数宗教色彩,而推动了“史官文化”的兴起。周代文学在内容上关注现实社会和人生,精神和风格上则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⑴诗歌:《诗经》。

⑵散文:历史散文(“史官文化”)——《春秋》、《左传》、《国语》;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㈢战国(百家争鸣)

首先,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对社会现实深刻认识与尖锐批判。其次,由于士人成为文化、

政治的中心,故其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风尚,表现出强烈个性和

激情。再次,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⑴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⑵散文:历史散文——《战国策》(刘向);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㈣总特点

⑴外部研究

⒈【时间】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段文学时期,从夏开始到秦统一,二千多年。

⒉【社会】多社会形态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

⒊【民族】是文学史上最早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学。

⑵创作主体

⒈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屈原)。

⒉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诸子与屈原)。

⒊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常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诗经》)。

⑶文学本体

⒈一方面文史哲不分(诸子诸史),一方面诗乐舞结合(从“颂”到“九歌”)。

⒉突出表现了现实性、独创性和地域性(北《诗经》,南《楚辞》)。

⒊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诗歌、散文),且民间创作占主要地位

⒋随着创作实践发展,出现了最早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文学理论(“诗言志”)。

㈠概述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中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

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

萌芽。

㈡分类与内容

⑴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

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⑵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

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⑶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⑷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

⑸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

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

的欢欣。

㈢艺术特色

⑴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伊耆氏蜡辞》即为一首上古先民的农事祭歌。

⑵再现生活的直接性。《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

狩猎的过程。

⑶语言简朴、句式简单、节奏流畅。

⑷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㈠产生原因

⑴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对自然界,产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

神灵和魔力,自然被神化。

⑵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神话是客观现实和生活

斗争的反映。

⑶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

㈡对原始人的重要性

⑴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维系人们的社会性。

⑵由于生产力的底下与个体生存的困难,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⑶先民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

剧性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

㈠内容

⑴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意义:第一,宇宙卵生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第二,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

过程反映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念;第三,暗喻人和自然对应关系;第四,表明了先民对宇宙

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⑵始祖神话:女娲抟土造人

意义:第一,虚构人类产生;试图阐释社会地位差别的原因;第二,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反映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对女性社会地位认可;塑造有奇异神通、慈爱、勤

劳妇女形象;第三,各部族有自己始祖神话(商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始祖后稷),在情节或结构上多有相似之处,反映对祖先追念,民族自豪感。

⑶再创神话:女娲炼石补天、仓颉造字、后羿制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