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总维生素C的测定—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 格式:docx
- 大小:436.63 KB
- 文档页数:6
一、实验名称食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二、实验目的1. 掌握食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2. 了解维生素C在食品中的分布情况;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原理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食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实验采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四、实验材料1. 样品:苹果、橙子、西红柿等;2. 试剂:2,4-二硝基苯肼、硫酸铁铵、硫酸、无水乙醇、氢氧化钠等;3.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试管等。
五、实验方法1. 样品处理将苹果、橙子、西红柿等样品洗净,去皮去核,切成小块,称取适量(约0.5g)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无水乙醇,研磨成匀浆。
2. 标准曲线绘制准确移取一定量的维生素C标准溶液,分别加入2,4-二硝基苯肼溶液和硫酸铁铵溶液,混匀,室温下放置15分钟。
以无水乙醇为空白,在5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以维生素C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 样品测定将处理好的样品匀浆转移至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混匀,室温下放置30分钟。
然后按照标准曲线绘制步骤进行测定。
4. 计算结果根据样品测定所得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维生素C的浓度,计算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以维生素C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方程为:A = 0.063C + 0.0063,相关系数R² = 0.9987。
2. 样品测定结果苹果中维生素C含量为25.2mg/100g,橙子中维生素C含量为53.1mg/100g,西红柿中维生素C含量为30.8mg/100g。
3. 分析与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苹果、橙子、西红柿等食品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其中,橙子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其次是西红柿,苹果的维生素C含量最低。
实验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2.6-二氯酚靛酚测定维生毒C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该染料在酸性中呈红色,被还原后红色消失。
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2.6-二氯酚靛酚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取液还原标准2.6-二氯酚靛酚的量与样品中所含维生素C的量成正比。
反应式如下:还原型抗坏血酸染料(粉红色)脱氢型抗坏血酸染料(无色)三、试剂:(1)2%草酸溶液:溶解20克草酸结晶于200毫升水中,然后稀释至1000ml。
(2)1%草酸溶液:取上述2%草酸溶液500ml,用水稀释至1000m1。
(3)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准确称取20mg抗坏血酸,溶于1%草酸溶液中,移入lOml量瓶中,并用1%草酸溶液稀释至100毫升,混匀,置冰箱中保存。
使用时吸取上述抗坏血酸5ml,置于50毫升容量瓶中,用1%草酸溶液定容之。
此标准使用液每毫升含0.02mg维生素C。
标定:吸取标准使用液5m1于三角烧瓶中,加入6%碘化钾溶液0.5ml,1%淀粉溶液3滴,再以0.001N碘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终点为淡蓝色。
计算如下:V1×0.088抗坏血酸浓度(mg/ml)=-------------------V2V1:滴定时所耗0.001N碘酸钾标准溶液的量(ml)V2:所取抗坏血酸的量(ml)0.088:lml O.0001N碘酸钾标准溶液相当于抗坏血酸的量(mg/m1)(4)2.6:二氯靛酚溶液:称取碳酸氢钠52mg,溶于200ml沸水中,然后称取2.6-二氯靛酚50mg,溶解在上述碳酸氢钠的溶液中,待冷,置于冰箱中过夜,次日过滤置于2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液应贮于棕色瓶中并冷藏,每星期至少标定1次。
标定方法:取5m1已知浓度的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加入1%草酸溶液5ml,摇匀,用上述配制的染料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于15秒不褪色为止每毫升染料溶液相当于Vc的毫克数=滴定度(T)C×V1=----------V2式中:C;抗坏血酸(V)的浓度(mg/m1)V l:抗坏血酸的量(m1)V2:消耗染料溶液量(m1)(5)0.1N碘酸钾溶液:精确取干燥的碘酸钾0.100ml。
果汁中Vc含量的测定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食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很多,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滴定分析法、钼蓝比色法、碘量法等,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要求样品的纯度较高,还需要有昂贵的仪器;紫外分光光度法中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操作麻烦,耗时较长;2,6-二氯靛酚法操作简便且应用最普遍,但是药品价格昂贵,而且多数果汁样品溶液都有颜色,使滴定终点不易判定,使用脱色剂也很难脱色完全,且造成VC的损失。
相比之下,碘量法只需标定碘液,其后续操作方便简单,易操作,故本次试验采用碘量法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
关键字:维生素C 碘量法碘溶液可溶性淀粉滴定一、实验局部(一)、实验原理维生素C属水溶性维生素,分子式C6H8O6。
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复原性,能被I2定量地氧化成二酮基,因而可用I2标准溶液直接测定。
C6H8O6+I2= C6H6O6+2HI使用淀粉作为指示剂,用直接碘量法可测定药片、注射液、饮料、汁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由于Vc的复原性很强,较容易被溶液和空气中的氧氧化,在碱性介质中这种氧化作用更强,因此滴定宜在酸性介质中进展,以减少副反响的发生。
考虑到I -在强酸性中也易被氧化,故一般选在pH为3~4的弱酸性溶液中进展滴定。
(二)、实验仪器及药品材料:果汁。
仪器:烧杯多个、量筒、玻璃棒、滴管、容量瓶多个〔250mL〕、酸式滴定管、滤纸、锥形瓶等。
药品:0.02mol /L碘溶液、2% 可溶性淀粉溶液、2% HC l溶液。
(三)、试验步骤1、购置市场上现成的果汁;2、滴定果汁中vc的含量;〔1〕、移取50ml果汁注入250 ml锥形瓶中,三份,分别向三个锥形瓶中加人3m l淀粉溶液,再滴加10ml醋酸,将PH 值调至3左右;〔2〕、用0.02mol /L碘溶液滴定果汁,在滴定过程中,边滴边晃动锥形瓶,直到提取液呈现蓝色,且在30 秒内不褪色;〔3〕、重复滴定三次,记录每次滴定所用去的碘溶液量,并算出平均值。
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郑世豪{摘要}:维生素C亦称抗坏血酸,具有氧化还原功能,广泛参与细胞间质的合成及解毒过程等作用,它能帮助减低臭氧、二氧化碳等空气污染毒性抑制膳食中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的合成,还具有降低血铅浓度的作用,既能保持皮肤弹性,延缓衰老,又有助于消除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之一,故许多人把它作为防病治病的灵丹妙药,殊不知应用合理与否,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维生素C 测定原理、检测方法引言维生素C是可溶于水的无色结晶,是一种分子结构最简单的维生素。
维生素C有防治坏血病的功能,所以在医药上常把它叫做抗坏血酸。
维生素C 在水溶液中易被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在弱酸条件中较稳定,维生素C开始氧化为脱氢型抗坏血酸(有生理作用)。
维生素C能保持巯基酶的活性和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起解毒作用等。
其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新鲜的水果、蔬菜,特别是枣、辣椒、苦瓜、柿子叶、猕猴桃、柑橘等食品中含量尤为丰富。
准确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对饮食健康、医疗保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结近年来的文献报道维生素C测定方法主要有滴定法、荧光法、光度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1.1测定原理2,6一二氯靛酚法和碘量法是较常见的滴定测定维生素C的方法。
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染料2,6一二氯靛酚,该染料在酸性中呈红色,被还原后红色消失。
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2,6一二氯靛酚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取液还原标准2,6-二氯靛酚的量与样品中所含维生素C的量成正比。
碘量法的原理:维生素C包括氧化型、还原型和二酮古乐糖酸三种,当用碘滴定维生素C时,所滴定的碘被维生素C还原为碘离子,随着滴定过程中维生素C全被氧化,所滴入的碘将以碘分子形式出现。
碘分子可以使含指示剂(淀粉)的溶液产生蓝色,即为滴定终点。
1.2测定操作2,6一二氯靛酚法:取适量的样品可食部,加入100 mL 2%草酸溶液,制成匀浆。
抗坏血酸(维生素 C )的测定方法(1)在测定维生素C 的国标方法中,荧光法为测定食物中维生素 C 含量的第一标准方法,2、4 —二硝基苯肼法作为第二法。
一、荧光法 1 •原理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 与邻苯二胺(OPDA 反应生 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quinoxaline ),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 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 OPDA 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
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 0.022 g/ml 。
2. 适用范围 GB12392-90 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3•仪器3. 1 •实验室常用设备。
3. 2.荧光分光光度计或具有 350nm 及430nm 波长的荧光计。
3. 3.打碎机。
4. 试剂本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试剂不加说明均为分析纯试剂。
(1 )偏磷酸—乙酸液:称取 15g 偏磷酸,加入40ml 冰乙酸及250ml 水,搅拌,放置过夜使 之逐渐溶解,加水至 500ml 。
4C 冰箱可保存 7〜10天。
(2)0.15 mol/L 硫酸:取10ml 硫酸,小心加入水中,再加水稀释至 1200ml 。
(3)偏磷酸—乙酸—硫酸液:以 0.15mol/L 硫酸液为稀释液,其余同 4.1.配制。
(4) 50% 乙酸钠溶液:称取 500g 乙酸钠(CH3COONa3H2O ,加水至1000ml 。
(5) 硼酸-乙酸钠溶液:称取 3g 硼酸,溶于100ml 乙酸钠溶液(4.4 )中。
临用前配制。
(6)邻苯二胺溶液:称取 20mg 邻苯二胺,于临用前用水稀释至 100ml 。
(7)0.04%百里酚蓝指示剂溶液:称取 0.1g 百里酚蓝,加0.02mol/L 氢氧化钠溶液,在玻璃研钵中研磨至溶解,氢氧化钠的用量约为 10.75ml ,磨溶后用水稀释至 250ml 。
维生素C含量测定1、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2、碘量法3、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碘量法VC在水果中主要以还原型存在(还有氧化型及少量结合态),因此通常测定的是还原型VC J。
VC属于不稳定维生素,尤其是在液态时,易被热、碱、氧和光破坏,氧化型VC更不稳定,在测定中易受杂质的干扰。
采用二氯酶法测定VC极不稳定,易受到还原性杂质的干扰,所以测定VC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技术。
选择合适的提取剂可以延长VC的稳定时间,提高VC的提取效率。
VC在酸性溶液中相对稳定,因此试验中采用2%的偏磷酸、2%草酸、10%三氯乙酸、2%草酸+10%盐酸溶液作为提取剂,分别对5种水果中的VC进行提取,并采用碘量法测定其含量。
1 试验原料与试剂1.1 原料草莓、鲜枣、香蕉、西瓜、桃:市售,长春本地产。
1.2 试剂1%淀粉指示剂,0.01 mol/L的碘溶液,2%偏磷酸,2%草酸,10%三氯乙酸,2%草酸+10%盐酸。
2 工作原理碘可将VC氧化,且2分子碘可氧化1分子VC,碘遇淀粉变蓝,C2H8O6+2I2!=C2H4O6+4HI。
在提取的水果样液中加人淀粉指示剂,用0.01mol/L碘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当样液变蓝且保持15 S不褪色时,记录所用碘液的体积,计算得VC的含量【。
3 步骤与方法3.1 样品的制备取各水果样品400 g清洗、沥干,将每份样品平均分成4份,即每份100 g,用破碎机破碎。
在破碎的同时加人提取剂,以减少VC损失。
之后,用榨汁机榨汁,然后每份样品分别用2%偏磷酸、2%草酸、10%三氯乙酸和2%草酸+10%盐酸提取。
3.2 VC含量的测定在各份提取液中加人淀粉指示剂,用酸式滴定管装人碘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当溶液变蓝15 S不褪色时即为终点,记录碘液的体积.4 计算结果VC含量的计算公式为(176/2)×0.01×V ,将消耗I2标准溶液的体积代人上式,得VC含量。
5 结论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方法原理:维生素C总量包括还原型Vc、脱氢型Vc和二酮古乐糖酸,将样品中的还原型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进一步水解为二酮古乐糖酸。
实验总维生素C的测定
—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实验:总维生素C的测定—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天然维生素C 的结构功能以及天然存在形式。
2.掌握测定总维生素C 的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原理
总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Vc、脱氢型Vc 和二酮古龙糖酸。
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再与2,4 -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红色脎。
脎在硫酸溶液中的含量与总抗坏血酸含量成正比,由此通过比色可对样品中总坏血酸进行定量。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恒温水浴锅(37±0.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组织捣碎机。
试剂:本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试剂纯度均为分析纯。
1、4.5mol/L 硫酸:小心将250mL 硫酸(比重1.84)加入到700mL 水中,冷却后用水稀释至1000mL。
2、(9+1)硫酸:小心将900mL 硫酸(比重1.84)加入到100mL 水中,搅拌均匀。
3、2% 2,4-二硝基苯肼溶液(20g/L2,4 -二硝基苯肼溶液):溶解2g 2,4 - 二硝基苯肼于100mL 4.5mol/L 硫酸内,过滤使用(不用时存于冰箱内,每次用前过
滤)。
4、2%草酸溶液(20g/L 草酸溶液):溶解20g 草酸(422O C H )于700mL 水中,再加水
稀释至1000mL 。
5、1%草酸溶液(10g/L 草酸溶液):稀释500mL 2%草酸溶液到1000mL 。
6、1%硫脲溶液(10g/L 硫脲溶液):溶解5g 硫脲于500mL 1%草酸溶液中。
7、2%硫脲溶液(20g/L 硫脲溶液):溶解10g 硫脲于500mL 1%草酸溶液中。
8、1mol/L 盐酸:取100mL 盐酸,加入水中,并稀释至1200mL 。
9、抗坏血酸标准溶液(1mg/mL):溶解100mg 纯抗坏血酸于100mL 1%草酸中。
10、活性炭:将100g 活性炭加到750mL 1mol/L 盐酸中,水浴回流1-2h ,过滤,用水洗数次,至滤液中无铁离子(
3e F )为止,然后置于110℃烘箱中烘干。
检验铁离子方法:利用普鲁士蓝反应。
将2%亚铁氰化钾(20g/L 亚铁氰化钾)与1%盐酸等量混合,将上述洗出滤液滴入,如有铁离子则产生蓝色沉淀。
四、操作步骤
(全部实验过程应避光)
(一)样品的测定
1.浸提:
鲜样的制备:称100g 鲜样和100g 2%草酸溶液(20g/L 草酸溶液),倒入捣碎机中
打成匀浆,取10-40g 匀浆(含1-2mg 抗坏血酸)倒入100mL 容量瓶中,用1%草酸溶液(10g/L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混匀。
将浸提液过滤,滤液备用。
不易过滤的样品可用离心机沉淀后,倾出上清液,过滤,备用。
干样制备:称1-4g 干样(含1-2mg 抗坏血酸)放入乳钵内,加入1%草酸溶液
(10g/L草酸溶液)磨成匀浆,倒入100mL容量瓶内,用1%草酸溶液(10g/L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混匀。
将浸提液过滤,滤液备用。
不易过滤的样品可用离心机沉淀后,倾出上清液,过滤,备用。
2.氧化处理:
取25mL 上述滤液,加入2g 活性炭,振摇1min,过滤,弃去最初数毫升滤液。
取10mL 此氧化提取液,加入10mL 2%硫脲溶液(20g/L硫脲溶液),混匀(得到‘样品氧化液’)。
3.呈色反应:
4.比色
用1cm 比色杯,以空白液调零点,于500nm 波长测吸光值。
(二)标准曲线绘制
1、加2g 活性炭于50mL 标准溶液中,摇动1 min,过滤。
2、取10mL 滤液放入500mL 容量瓶中,加5.0g 硫脲,用1%草酸溶液(10g/L 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抗坏血酸浓度20μg/mL )。
3、取5,10,20,25,40,50,60稀释液,分别放入7个100mL 容量瓶中,用1%硫脲溶液(10g/L 硫脲溶液)稀释至刻度,(最后稀释液中抗坏血酸的浓度分别为1,2,4,5,8,10,12 μg/mL )按样品测定步骤形成脎并比色。
4、以吸光值为纵坐标,以抗坏血酸浓度(μg/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五、计算
式中:
X —样品中总抗坏血酸含量,mg/100g ;
c —由标准曲线查得或回归方程算得‘样品氧化液’中总抗坏血酸的浓度,μg/mL ;
V —试样用1%草酸溶液(10g/L 草酸溶液)定容的体积,mL ;
F —样品氧化处理过程中的稀释倍数;
m —试样质量,g 。
(同一实验室平行或重复测定,相对偏差绝对值≤10%。
) )
1000100(⨯⨯=F m cV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