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11
征服学习中的隐性“杀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我国高校一直给人们一种“严进宽出”的印象,但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有效改善了“严进”的局面。
高校扩招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毕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目前仍是学生们的梦想,在家长眼中,也是子女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唯一途径。
然而,真正进入大学,大学生却没有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厌学现象已是甚嚣尘上,不仅对学生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制约着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因此,这个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业压力、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缺乏引起的情绪、行为上的消极变化。
它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因而我们小组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黄石市两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主要表现形式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学校相关部门完善教学及管理,加强学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与过程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以黄石市两所高校(即湖北师范学院和黄石了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范围。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
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
(1)文献法:搜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资料,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基础。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的工具为自编的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选择题(分别从大学生厌学的表现和原因)两个大维度调查,共18个题目。
(3)访谈法: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辅以访谈法,与部分同学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发现问卷中所体现不出的深层次因素。
3、研究过程:我们调查队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在湖北师范学院黄石理工学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52份,调查完毕当场回收52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51份,有效率为98%。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一、本文概述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逐渐显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成因,以期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倦怠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全面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包括倦怠的发生率、表现形式以及对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具体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学习倦怠的成因,如个人因素(如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环境因素(如家庭背景、校园文化等)以及教学因素(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学习倦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认识,还能为高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大学生学习倦怠是一个日益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现象。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习倦怠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学习倦怠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模型。
国内学者则更侧重于从教育环境、个人因素、社会支持等方面分析学习倦怠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虽然国内外研究视角和方法略有不同,但都普遍认为学习倦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关于学习倦怠的成因,已有文献主要从个人因素、教育环境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个人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特征,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烦、无法集中精力等现象。
大学生学习倦怠性的存在会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究。
本文将从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性的原因和特点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学习倦怠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环境不佳,包括学习场所过于拥挤、嘈杂,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是学业压力过大,课程繁重,学生难以承受,产生了学习的厌烦情绪。
三是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导致学习没有动力和动力。
四是学习方法不当,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产生消极情绪。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改善学习环境,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场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以通过图书馆、自习室等适合学习的地方来学习,避免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合理安排学习计划,科学规划时间,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
通过制定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可以分解任务,减轻学业压力。
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增加学习的动力。
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高效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通过参加学习方法的辅导班或自己学习和研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和激励,鼓励自己努力学习。
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可以通过开设具有吸引力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兴趣广泛参与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
加强学习的自主性,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学术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组织学习、合作学习和集体研究的能力。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提供优质的教学材料和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对学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活的丰富多样,学习倦怠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显现,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因此,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预防和干预学习倦怠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进展,明确学习倦怠的定义、测量方法和相关理论。
结合实证调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与人口学变量、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心理健康等因素的关系。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和机制,还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学习倦怠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及后果。
学习倦怠的定义及表现得到了广泛探讨。
多数研究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对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等。
这种倦怠状态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丰富。
从个体层面来看,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焦虑等心理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
例如,学习动机不足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倦怠情绪。
从环境层面来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环境等也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支持不足、学校压力过大、社交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加剧学生的学习倦怠感。
还有研究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摘要:为调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采用连榕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对200名大学生进展施测。
结果说明,结果显示: 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 行为不当最为严重; 在性别上, 女生在成就感低上高于男生; 在年级上, 大二学生的总倦怠高于大四学生, 大二、大三学生的情绪低落高于大四学生; 在学科上, 理科学生的总倦怠、情绪低落、成就感低都高于文科学生; 引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四管其下, 共同努力, 其中个体起主要的作用.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倦怠〔Burnout〕一词是美国学者费登柏格Freudenberger1974年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倦怠是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的现象。
倦怠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工作压力中,特别是那些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他们需要将情感投入到对方身上的一些职业〔如护士、医生、教师、社会工作者、管理者等〕。
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场关注到了学生学习领域中存在的倦怠现象。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学业压力、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缺乏引起的情绪、行为上的消极变化。
它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对大学生的身心**有着严重的影响。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 学习心理的积极与否不仅关乎他们是否能有效的学习, 而且对他们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目前, 学习倦怠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 有相当一局部同学学业状况不良, 对学习的价值感出现偏差, 对学习缺乏兴趣, 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 行为上则表现出远离学习的倾向, 如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讨厌作业, 不认真听讲, 违反课堂纪律, 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 考试挂科, 对学习成绩反响麻木甚至上网成瘾等. 他们容易疲乏、无力、迷惑、不满意、沮丧、冷漠、焦虑、抑郁、低自尊, 这种消极的身心状态必然给他们的心理**和正常的学习过程带来消极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功和成才。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导言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群体,他们每天忙碌于学习、社交、实践和娱乐之中。
在学习这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出现了学习倦怠的情况。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倦怠问题,提高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1.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通常相当繁重,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前,学生需要复习大量的知识,完成大量的作业和课程设计。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焦虑感,甚至感到不知所措。
2.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大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大多是专业课程,某些课程内容可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专业方向不符。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学习就成了一种枯燥乏味的任务。
3.学习方法不当有些大学生在学习时采取了不恰当的学习方法,比如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4.精神压力过大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业、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使他们产生疲倦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5.缺乏目标和规划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要学到什么程度,导致学习的动力减弱。
二、应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研究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大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任务。
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适当的放松也是十分重要的,保持好的睡眠质量,调节节奏,避免疲劳积累。
2.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内容,学会用自己的兴趣去发现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希望学生通过建立兴趣点,去发现知识的美丽和魅力,让学习变得更富有吸引力。
3.学会高效学习学习方法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要教育学生学会合理的学习方法,例如通过考试、阅读、讲解和实验相互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带动学习动力。
4.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要学会适当的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学业倦怠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我们开展了一项学业倦怠的调研。
本报告将就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表现、原因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位大学生参与。
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业倦怠程度、倦怠原因和应对策略等。
三、调研结果1. 学业倦怠表现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倦怠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态度消极: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不愿去投入时间和精力。
(2)学习动力下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缺乏内在动力和自我激励。
(3)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成绩下降,困难科目的学习进展缓慢,容易出现拖延和敷衍的现象。
2. 学业倦怠原因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常见的学业倦怠原因:(1)学习环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校资源不足,存在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
(2)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导致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动力的指引。
(3)学习方法不当: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无法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效果。
(4)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加了学业倦怠的风险。
3. 应对策略为了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学业倦怠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增强学习的目的感。
(2)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关注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3)提高学习方法:学习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拆分任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提高学习效果。
(4)强化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四、结论通过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动力下降和学习效果不佳是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学习环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和心理问题等是导致学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分析在大学生诸多的学习问题中,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表现的最为突出。
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分析,介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包括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特点分析,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成因提出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
并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策略。
标签: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策略一、学习倦怠的含义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出现工作能力的下降,对工作、他人日渐冷漠、无工作成就感等一系列负面症状。
随着职业倦怠的出现,学习领域的倦怠研究也很快兴起。
目前,在学习倦怠概念的界定上,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较为出名的为甘怡群、杨丽娴、连榕等人的观点。
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模型测量应用最广泛的是Maslach提出的。
该模型指出大学生情绪的耗竭、缺乏个人成就感以及去人性化共同组成了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是在长期的学业压力和学业负荷下产生的持续的负性的与学习有关的心理状态。
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在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对于高校的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课程改革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倦怠的特点和成因分析1.学习倦怠的特点表现虽然已有不少研究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一些探讨,然而不难发现结果并不统一。
如杨丽娴在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与其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学习倦怠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等的差别,如男生比女生呈现更高的成就感,大四学生比低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成就感,工科医科的学习倦怠总分则低于文理科。
而徐欣颖则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性别、年级和专业并不会显著导致学生的学习倦怠。
2.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研究,国内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编的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问卷,二是采用连榕、杨丽娴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该量表将大学生倦怠分成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来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的调查研究摘要:学习倦怠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本文从已有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并从中探究出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研究表明:(1)本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整体上良好;(2)大一、大二年级比大三大四的倦怠情况严重;(3)文科生比理科生表现出更多的学习倦怠;(4)女生比男生的倦怠情况严重。
引起学生倦怠的原因包括:客观方面是社会环境、就业压力、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模式及素质、家庭氛围等因素;主观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专业兴趣淡薄、人际关系失调、人口学因素和人格特征。
笔者也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身提出了缓解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A Study on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Abstract】Learning burnout is a common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 existed studies,the writer mad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udents of her own school by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and has explored the causes of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The study shows that(1)the situation of learning burnout in our school is good;(2)grade 1 and grade 2 is more serious than grade 3 and grade 4;(3)the Arts show more learning burnout than the Sciences;(4)the situation of girls is more serious than boys.The reasons of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include:the objective aspects ar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the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teacher's teaching pattern and quality, family atmosphere and so on;the subjective aspects includ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not strong,weak in professional interest,imbalance in human relationship, demography factor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also found strategies to alleviate students's learning burnout from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students own reason.【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burnout;causes一、学习倦怠的定义及表现(一)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各有不同的看法。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学习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学习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学习倦怠的现象。
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其影响,探讨缓解学习倦怠的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研究者们对学习倦怠的概念和表现进行了深入探讨,不同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和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从多角度全面剖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影响及其缓解策略。
本研究旨在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解决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有效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学习倦怠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倦怠的危害,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
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倦怠问题,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本研究也有助于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促进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为提升教育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作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倦怠的现象,这种倦怠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和影响对于促进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和原因,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有助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活的多元化,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逐渐受到关注。
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成因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个人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表现特征。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应对学习倦怠的策略,包括个人层面的自我管理、家庭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社会层面的政策支持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实施这些应对策略,有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的改进和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学习倦怠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倦怠现象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文献回顾中,我们发现学习倦怠通常表现为对学习的消极态度、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下滑等现象。
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个人内在因素,如学习动机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下等,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如教育制度不完善、学习压力过大等。
在应对策略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多种措施。
个人层面包括增强学习动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学校层面则涉及改革教育制度、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社会层面则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等。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对于学习倦怠的成因和机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导致应对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限。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是指大学生出现学习厌恶、学习兴趣下降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大学教育的改革,大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导致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应对。
二是学习方法不当。
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正确的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从而产生倦怠感。
三是目标不明确。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缺乏动力和方向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四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产生倦怠感。
针对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是减轻学习负担。
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避免过重的学习负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技巧、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趣。
三是明确学习目标。
大学生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提高学习动力。
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动力。
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问题。
一是探索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
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原因,为解决学习倦怠问题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二是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社会原因。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社会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有效减轻学习倦怠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三是比较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比较研究,为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近年来,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性问题日益突出,给大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从倦怠的原因入手,并针对不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倦怠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心理原因、学习原因和环境原因。
心理原因是指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在面临学习压力时,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一些大学生存在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不足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从而使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针对心理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缓解学习倦怠:大学生应正确对待学习压力,不将其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挑战,从而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大学生应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通过不断取得小的学习成果来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改变对学习的态度。
学习原因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学习方法的不当等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导致学习倦怠的产生;大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进而产生学习倦怠。
针对学习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缓解学习倦怠:大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寻求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可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试错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环境原因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环境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单一性和压抑感,容易引发学习倦怠;一些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缺乏积极向上的氛围,导致他们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
针对环境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缓解学习倦怠: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组织活动,拓宽自己的交际圈,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从而减轻单一生活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学校和班级应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氛围的培育,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鼓励大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促进学习动力的提升。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摘要:为调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采用连榕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对200 名大学生进行施测。
结果表明,结果显示: 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 行为不当最为严重; 在性别上, 女生在成就感低上高于男生; 在年级上, 大二学生的总倦怠高于大四学生, 大二、大三学生的情绪低落高于大四学生; 在学科上, 理科学生的总倦怠、情绪低落、成就感低都高于文科学生; 引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四管其下, 共同努力, 其中个体起主要的作用.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倦怠(Burnout)一词是美国学者费登柏格Freudenberger1974年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倦怠是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的现象。
倦怠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工作压力中,特别是那些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他们需要将情感投入到对方身上的一些职业(如护士、医生、教师、社会工作者、管理者等)。
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了学生学习领域中存在的倦怠现象。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学业压力、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缺乏引起的情绪、行为上的消极变化。
它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 学习心理的积极与否不仅关乎他们是否能有效的学习, 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目前, 学习倦怠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业状况不良, 对学习的价值感出现偏差, 对学习缺乏兴趣, 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 行为上则表现出远离学习的倾向, 如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讨厌作业, 不认真听讲, 违反课堂纪律, 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 考试挂科, 对学习成绩反应麻木甚至上网成瘾等. 他们容易疲乏、无力、迷惑、不满意、沮丧、冷漠、焦虑、抑郁、低自尊, 这种消极的身心状态必然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学习过程带来消极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功和成才。
本研究旨在了解在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主要表现形式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学校相关部门完善教学及管理, 加强学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一、方法1.被试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 总共抽取2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 收回有效问卷194份,有效率97%。
其中男生93人, 女生101人;大一49人, 大二47人, 大三64人, 大四34人; 文科62人, 理科46人,工科55人,艺、体31人。
2.测试工具采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分为三个维度: 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 共20道测题. 因子Ⅰ(情绪低落)反映大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 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 因子Ⅱ(行为不当)反映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计划缺乏耐性逃避学习的行为特征. 因子Ⅲ(成就感低)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或指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学习能力上的低成就。
总量表的Cr onbach A系数为01 865, 各分量表分别为01 812, 01 704, 01 731, 表明该量表有良好的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 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1 482~ 01 762 之间( P< 01 01) , 三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1 914, 01 799, 01 704(P <01 01) . 其中, 因子Ⅰ包含8 个题目; 因子Ⅱ包含6 个题目; 因子Ⅲ包含6 个题目. 总之, 此问卷有良好的信效度.二、结果与分析1.大学生学习倦怠总体状况分析表1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倦怠分布状况大三女生男生大一大二大四学生人数无倦怠轻度中度重度2.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习倦怠分布状况图1 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比较图1数据显示,男生的学习倦怠率为,女生学习倦怠率为,男生的学习倦怠率低于女生的学习倦怠率。
分析其原因首先可能是男女生社会角色定位和性格上的差异所至。
其次, 传统观念一直成为影响女大学生的因素, 它造成相当一部分女学生缺乏自立、自强、自信等意识, 她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值过低。
研究发现, 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女生对现有的就业环境缺乏自信, 充满危机感, 因此,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3.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分析比较表2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方差分析—————————————————————————————年级X SD F总倦怠一年级 2.9480 0.31523 1.040二年级 3.0202 0.35869三年级 2.9508 0.37517四年级 3.0559 0.30395情绪低落一年级 2.8010 0.61973 2.129二年级 2.7287 0.61917(大二和大四显著0.032,大三和大四显著0.019大四比大二大三分数高)三年级 2.7188 0.66368四年级 3.0331 0.57101行为不当一年级 3.0306 0.48552 2.379 二年级 3.0674 0.53800三年级 2.8229 0.56879四年级 2.9510 0.49156 (大一和大三0.040 大一分数高大二和大三0.017大二分数高)成就感低一年级 3.0612 0.74122 3.847* 二年级 3.3617 0.49309三年级 3.3880 0.51267四年级 3.1912 0.41262(大一和大二0.009大二分高大一和大三0.002大三高)表3 显示, 年级变量在总倦怠和情绪低落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 经事后检验得出, 在总倦怠得分上, 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 即大二学生的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大四学生. 在情绪低落维度得分上, 大二、大三学生都显著高于大四学生, 即大二、大三学生的情绪低落水平都显著高于大四学生.4.不同学科大学学习倦怠的分析比较表3 大学生在学习倦怠及其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学科类别X SD F总倦怠文科 3.0000 0.36180 0.981理科 2.9261 0.34006工科 2.9764 0.32842艺、体 3.0097 0.34699情绪低落文科 2.8972 0.62337 1.024理科 2.7989 0.61603工科 2.6932 0.65609艺、体 2.7782 0.62808行为不当文科 2.9301 0.54116 0.261理科 2.9239 0.60625工科 3.0030 0.52263艺、体 2.9785 0.43192成就感低文科 3.2070 0.55866 3.885*理科 3.0978 0.66997工科 3.3273 0.46255艺、体 3.5161 0.54493(文科和艺体0.013艺体高理科和工科0.042工科高理科和艺体0.002艺体高)从表3可以看出三、讨论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 行为不当最为严重,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
一方面, 在大学之前,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应试考试制度下, 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 掌握考试的得分点就可以了, 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大学, 学习更多依靠自学, 部分同学就会表现出对大学学习的适应不良, 如不能很好的安排学习时间, 不会制定学习计划,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等. 另一方面,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热情的大学生们可能忙于交友或参加各项活动的, 而留给学习的时间则很少。
女生在成就感低上高于男生, 与连榕的研究结果一致.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女生对自身的评价更多的依赖于外部的表扬和认可, 而男生对自身的评价更多来源于部的认同和满足.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男生的探索性、冒险性比较强, 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在总倦怠上, 大二学生高于大四学生, 在情绪低落上, 大二、大三学生高于大四学生.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些出入, 但却有一个共同点, 即大二学生是学习心理比较消极的一个群体] 。
大一新生初入校园, 对大学生活充满热情, 经过高考洗礼后的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有信心, 希望在这个更广阔的天地里,闯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而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熟悉, 那份新奇和热情也逐渐减弱. 而且他们逐渐发现大学教师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对自己谆谆教诲, 同时大学学习本身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更高, 他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获得知识, 甚至付出努力仍然没有收获, 他们的自信受挫, 这种学习上的低效能感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 逃避、放弃学习. 大三学生在经过大二一年的彷徨和思考后, 更加趋于理性, 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大学的学习. 而大四学生即将毕业, 他们或选择考研、或选择工作,更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同时, 毕业前的实习, 毕业设计等使大学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理科学生在总倦怠、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上都高于文科学生, 这与许有云的研究一致. 这可能与理科学生的学习容有关, 他们所学的课程更加枯燥抽象, 比如高数, 物理, 化学等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疼。
2.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原因分析(1)抱负水平低, 学习动力不足。
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其抱负水平一般较高, 而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 其抱负水平一般很低, 有的甚至低于自己的实际成绩。
有些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 缺乏真正的动力, 厌倦、逃避学习也就在所难免。
(2)对自己认识不够, 导致学习倦怠。
进入大学校园要想保持学竞争中的/ 优势0地位, 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由于长期处于激烈竞争中, 精神过度紧、焦虑加重。
一旦目标没有达到, 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而学习上的失败经历会直接降低学习兴趣, 导致学习倦怠。
(3)专业困境, 学习兴趣减退。
专业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重要的成分。
然而,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不深, 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个专业。
然而入学后才发现对所学的专业毫无兴趣, 久而久之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抵触心理。
表现为学习不认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厌学, 经常用逃课的方式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4)网络成瘾, 引发学习倦怠。
由于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网络上, 使他们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学业, 造成心情沮丧, 精神空虚, 转而在网络上寻找精神寄托。
因此, 迟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听讲、完不成作业, 甚至逃课等严重的学习倦怠现象越来越重, 调查结果显示, 53. 08%的大学生对逃课现象感到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