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528.60 KB
- 文档页数:8
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项目名称: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与应用主要完成人:杨宗凯,刘三女牙,韩骏,杨非,李小文,刘拥纲,聂风华,李晟,张昭理,黄涛,吴砥,何秀玲,陈增照,刘海,陈矛,周东波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客户分公司,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项目简介: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实现“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技术保障。
该项目开展了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系统地提出了多场景融合的学习空间理论;攻克了云空间智能构建与赋能、基于边缘计算的教育场景感知与量化、泛义资源智能导学等关键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1项(已授权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5项,发布国家标准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论文47篇。
主要创新如下:(1)云空间智能构建与学习赋能。
以学习赋能为核心,建立面向现代教育服务、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集用户学习与教师研训功能于一体的云空间智能化机制,含资源充分共享、网络学习、心得交流、教师教研、协同工作等子空间;在信息实时的目标下,实现多种网络学习空间形式的集成与一致通达。
(2)基于边缘计算的教育场景感知与量化。
针对当前教育场景中存在的学习主体可描述、学习过程可计算与学习服务可定制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了量化学习理论,阐述了学习者多维状态描述及演化规律;攻克了学习者高维动态建模、面向云端一体化的教育场景感知技术与基于深度学习的手势识别等关键技术。
突破了国际上教学过程数据量化的技术瓶颈。
(3)智能云端一体化学习关键技术创新实践。
集成上述关键技术和产品,牵头实施了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工程,建立了国家基础教育云服务体系。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工作常见问答(2020年6月10日更新)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宣传解释好政策,指导高校更好的开展奖励提名工作,我们对常见的政策问题进行如下解答。
一、关于提名制度1.对完成人重复报奖的限制(《通知》提名项目(人选)的基本条件第6条)的理解。
答:(1)2019年度已获奖项目的所有完成人,不能作为2020年度的项目完成人。
(2)2019年度形式审查合格但未获奖项目的完成人,不能作为2020年度的项目完成人。
(3)2019年度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的完成人,可以作为2020年度的项目完成人。
(4)2019年度已通过形式审查但未获奖的青年奖候选人,如无重大突破性进展,不可以作为2020年度青年奖候选人。
2.对正在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技术内容的限制(《通知》提名项目(人选)的基本条件第5条)的理解。
答:(1)已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且通过形式审查,在授奖决定公布前均视为正在申报。
(2)已获得或正在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的项目技术内容(包括主要知识产权,如论文、专利等),不得用于提名2020年度教育部奖三大奖,可以用于提名青年奖。
———————————————————————————————注:(1)系统: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简称。
(2)提名号:通用项目提名材料填报系统的登录账号。
(3)教育部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4)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统称。
(5)自然奖:自然科学奖的简称。
(6)发明奖:技术发明奖的简称。
(7)进步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简称。
(8)青年奖:青年科学奖的简称。
(3)正在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的完成人(候选人)不能作为同一年度教育部奖的完成人(候选人)。
(4)上述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不包括社会力量设奖和中国专利奖。
3.外国人是否可以作为教育部奖的完成人?答:教育部奖自然奖试点允许外籍专家作为完成人,发明奖、进步奖、青年奖暂未放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1.22•【文号】教社科厅函〔2019〕1号•【施行日期】2019.01.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9〕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社科〔2009〕1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简称《成果奖实施办法》,见附件),我部决定启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受理成果范围和奖项设置(一)受理成果范围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参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的学科分类,借鉴历届评奖经验做法,适应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需要,本届评奖的受理成果范围包括:1.马克思主义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思想政治教育;4.哲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政治学;14.法学;15.社会学;16.人口学;17.民族学与文化学;18.新闻学与传播学;19.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教育学;21.体育学;22.统计学;23.心理学;24.管理学;25.港澳台问题研究;26.国际问题研究;27.交叉学科。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2019)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11.07•【文号】教技〔2019〕3号•【施行日期】2020.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教技〔201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我部对2015年2月印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2019年11月7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结合高等学校实际情况,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第二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在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等学校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单位。
第三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设立下列奖项:(一)自然科学奖;(二)技术发明奖;(三)科学技术进步奖;(四)青年科学奖。
第四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科学的评审制度,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实行提名制,每年提名、评审一次。
56 科学中国人 2020年2月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登峰望远 永无止境——记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江焕峰团队 蔡巧玉 刘 佳2019年年底,珠江水畔,巍巍学府华南理工大学传来捷报,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中,华南理工大学有6项成果获奖,其中,化学与化工学院包揽了两项该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创下了学校历史最好的成绩。
由江焕峰教授主持的“绿色氧化反应新方法及其应用”名列其中。
从原来学校里较弱的化学学科发展到如今的硕果频传,2003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工作的江焕峰对团队这些年来走过的奋斗历程有着“功到自然成”的自信和坦然:“从事科学本身就是一次又一次登峰的过程,科学无止境,登峰也无止境,只要乐在其中,耕耘不辍,我相信我们的积累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板凳甘坐十年冷 点滴积累成江海江焕峰是湖北人,出生在1961年。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他原本可以选择从文,但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氛围影响下,最终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化学,从此与这一学科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1979年,挤过“千军万马”的江焕峰考上了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化学系化学教育专业。
1983年毕业后他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教授化学课,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虽然让他觉得很快乐,但他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因此决定往更高处攀登。
怀抱科研梦想和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江焕峰如愿考取武汉大学化学系金属有机化学专业,开始了攀登象牙塔的历程。
获得硕士学位后,他继续前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3年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从踏入科研大门的那一天起,江焕峰就带着兴趣在有机化学的海洋里埋头探索,从最初涉足金属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有幸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张伦教授的启蒙下开始科研工作,后又在中国有机化学界前辈陆熙炎院士的鞭策下深入探索研究。
从本科毕业到博士毕业这一干就是10年,有道是“板凳甘坐十年冷”。
Support Platform支撑平台遥感科学领域的先行者——记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是在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
涵盖遥感信息机理、遥感高技术前沿、遥感应用基础和遥感地理空间信息集成理论。
随着国际地球观测系统的迅速发展,遥感科学在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4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开放运行,2000年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良好。
2003年,为了推动遥感定量化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加强学科优势和部门优势,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遥感信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L A R S I S)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较强的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联合申请组建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获科技部批准并对外开放运行。
通过联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既充分发挥了L A R S I S的专业性强、实验条件完备的优势,又保持了北京师范大学人才资源丰富、专业齐全和学科交叉的特色,青年学生能提前参与研究,实现了大学和研究所强强联合,大幅提升了实验室的研究能力。
实验室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其中两依托单位的实验室固定人数比例为2∶1。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目前唯一进行遥感科学基础研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凝聚了我国遥感界的一批骨干力量,引导了我国遥感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2010年,实验室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良好。
2012年,为加强遥感与数字地球科技领域的综合优势,中国科学院决定由原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联合组建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7年,面向促进空天领域重大产出和支撑国家实验室建设目标,中国科学院进一步整合空天信息领域的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光电研究院三家单位,构建形成空天信息领域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的学科布局。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与区域虚拟水流动二、申报奖种:■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推荐专家王浩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康绍忠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四、项目简介:该项目涉及农业水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等学科。
以创新和发展农业水资源管理理论、方法与策略为科学目标,重点研究区域多尺度粮食生产水足迹与虚拟水流动相关基础性问题,形成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与流动过程科学成果,发展了水足迹与虚拟水理论,为推动实施管理节水提供了新策略与新路径,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基于水文过程的粮食生产水足迹多尺度量化模型,弥补了现有水足迹计算未考虑尺度效应的缺陷,实现了旱作与灌溉农业用水效率一体化评价。
在解析粮食生产耗用水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水文过程的粮食生产水足迹多尺度量化模型,弥补了现有水足迹计算缺陷;提出基于水足迹框架的农业用水综合效率评价新指标,实现了多尺度旱作与灌溉农业用水效率一体化评价,为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工具;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足迹与虚拟水流动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资源汇交共享,为农业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持。
(2)揭示多时空尺度粮食生产水足迹演变过程,发现经济发达、水资源丰富地区粮食生产水足迹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客观事实,解析了形成机制。
系统分析了灌区、流域、全国长时间序列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过程与变化特征,发现经济发达、水资源丰富地区粮食生产水足迹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客观事实;在揭示区域粮食生产过程蓝、绿水消耗与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发现技术潜力挖掘差异是导致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足迹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降低粮食生产水足迹应作为管理节水的主要抓手。
(3)建立区域粮食虚拟水流动通用解析方法,破解了区域间虚拟水流动路径矢量化难题,阐明了虚拟水流动伴生效应并提出调控策略。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拟推荐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大型半潜式平台设计分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二、推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三、项目简介: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关键取决于海洋工程装备的技术实力。
目前,欧美国家在高端海工装备设计研发方面处于垄断,我国大型海工装备设计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设计分析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相对薄弱,主流和高端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不足。
突破大型海工装备设计分析关键技术,提升我国大型海工装备的设计研发水平和建造总装能力,已成为实施国家能源战略的紧迫需求。
本项目在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及山东省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计划等课题的支持下,突破系泊浮体耦合分析、疲劳强度快速评估、振动噪声预报及控制三大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大型半潜式平台数值设计虚拟仿真和模块化设计建造新模式,提升了我国大型海工装备设计分析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创新性提出了大型深海浮式结构耦合动力分析新方法。
首次提出基于动力矩平衡的二阶频域耦合动力分析方法,建立基于弱非线性模型的浮式结构失稳运动评估方法,研发失稳运动超前预警设备,发明系缆阻尼改进新技术,揭示深海浮式结构系统耦合运动机理和非线性失稳机制,实现复杂海况下浮式结构耦合动力响应的高效分析。
2.突破了大型深海浮式平台结构系统疲劳强度评估技术瓶颈。
建立准确描述系统双峰非高斯响应幅值概率分布的工程化模型,发明基于波能等效的波浪散布图组块划分等效方法,提出时频混合域疲劳评估新方法,突破传统窄带高斯响应假设的疲劳评估技术瓶颈,形成平台整体结构和关键节点精细化强度评估技术,大幅提升结构强度和疲劳评估的精度和效率。
3.解决了大型海洋平台振动噪声预报、控制及防护技术难题。
突破平台结构与材料复合声学性能分析技术,解决舾装材料声学性能定量分析难题;研发平台减隔振试验评估系统,实现设备振动噪声的快速测量与实船响应预报;提出宽频多线谱动力吸振设计方法,解决多线谱振动控制及结构低噪声防护难题,为平台结构振动噪声的定量分析与控制提供有效途径。
文章标题:探究201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随着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各地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已成为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手段。
201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揭晓,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脱颖而出。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些获奖成果进行深度探究,并探讨其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推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1. 获奖名单发布201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获奖名单已经发布,共有20个高校的48个项目获奖。
这些获奖项目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展现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其中,一些项目还涉及到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2. 教学成果评估在本次教学成果评估中,评审专家们充分考虑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全面评估。
他们关注的不仅是项目本身的成果,还包括了项目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通过这样的评估标准,评审专家们选择出了一批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优秀项目。
3. 优秀项目案例分析在获奖项目中,有一些案例备受关注,比如某高校开展的“跨学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
该项目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整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另外,某高校的“基于互联网+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也引人注目,该项目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提升了工程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品质。
4. 经验与启示通过对这些获奖项目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跨学科教学、互联网+教学等新模式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路径和方式。
5. 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我个人而言,通过深入了解这些优秀的教学成果,我对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认为,未来教育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和实际能力的提升,而这些获奖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教育部关于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12.10•【文号】教技〔2019〕4号•【施行日期】2019.1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教育部关于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技〔2019〕4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我部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奖励委员会审定和教育部批准,决定授予“活细胞化学反应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等40项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我国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反演解析及物化特性研究”等80项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面向典型器件的体硅MEMS加工平台及其应用”等27项成果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大视角密集视点裸眼3D光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等22项成果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关键技术及其在非电行业应用”1项成果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人机协同的智能微创医疗装备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49项成果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策略研究”等85项成果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1项成果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
决定授予伍晖、赵珺、赵俊、王健、李丹、李武华、王双印、杜兰、伊廷华、刘庄等10位同志青年科学奖。
全国高校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高品质钢制备全流程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精益化控制集成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 张立峰、任英、杨文、邝霜、黄永建、程乃良、曾立、孙茂林、孙晓明、袁天祥、胡志远、路博勋、孙晓辉、李亚琼、李俊慧、任强、段豪剑、罗艳、王祎、赵长亮、程林、陈威、成功、王举金、张月鑫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5.14•【文号】教科技厅函〔2020〕20号•【施行日期】2020.05.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名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教科技厅函〔2020〕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按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教技〔2019〕3号,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现将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提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名要求(一)提名方式1. 单位提名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的各类研究成果,由学校直接提名;地方高等学校的各类研究成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提名。
提名数量不限。
2. 专家或组织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3人联合提名1项所熟悉专业的研究成果或1名青年科学奖人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各学部、中国科协管辖的有关学会(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医学会)可提名1名青年科学奖人选。
专用项目是指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除专用项目外的其他项目均为通用项目。
提名专用项目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保密资格,专用项目只接受单位提名,不接受专家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