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试题-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游山西村》学案 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38.64 KB
- 文档页数:4
游山西村教案游山西村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山西村教案(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山西村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
“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
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
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山西村、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感受村民的淳朴以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并尝试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在游历西林山寺有感而发,题诗写词,而流传至今,而在宋朝同样也有这么一位诗人,在游历一座村落时,也写下了千古绝唱!这位诗人他是谁呢?又留下了怎样“绝唱”?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下《游山西村》。
(二)初读感知1、读过标题你是否有疑问?预设:山西村在什么地方?过渡:山西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作者去这个山西村游玩会有什么收获呢?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词。
指导:学习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写法上左窄右宽。
4、学生齐读,思考概括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句诗都是什么意思?2、作者这次出游到底收获了哪些呢?(小组合作)收获一:村民的热情(1)从哪里看出来村民热情好客?明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民朋友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十分充足。
山民招待客人时的情景,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从“莫笑”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叫大家不要笑。
游山西村初中优秀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游山西村》的作者陆游及其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教学内容:1. 介绍陆游的生平背景。
2. 解析诗歌的题目“游山西村”。
3. 朗读并翻译诗歌。
教学步骤:1. 介绍陆游的生平背景,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解析诗歌题目“游山西村”,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的“游”和“山西村”的含义。
3.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翻译诗歌,解释生词和难点。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学步骤:1.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如“山西村”代表希望和光明。
第三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 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如用词的精准、形象的描绘等。
2.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等。
第四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 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分享讨论成果。
3. 邀请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与同学交流。
第五章: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作业深入理解和掌握诗歌。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作、翻译等。
教学步骤: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
《游山西村》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课件(11篇) 《游山西村》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课件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存理解诗中的词句,并依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学问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爱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熟悉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爱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生字。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熟悉的或读不准的生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状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晰详细意思?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询问教师、同学争论。
三、再读诗,感语沟通。
认真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爱的方式沟通自己的感受。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体会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实行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应。
1、检查背诵状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2、检查生字识记状况。
3、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状况。
六、作业布置1、连续读诗,用喜爱的方式感悟诗境。
2、搜集有关陆游的生平资料。
《游山西村》教案游山西村教学课件篇二1、学会生字,能借助解释理解生词;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诗中的哲理;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风景画、课本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2.说说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1.自由读《游山西村》,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次自由读古诗,思索诗中主要写了什么?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学法尝试: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方法。
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解释,读一读解释,或许会有帮忙;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争论争论。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朗读诗歌,理解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题意,说背景(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畅谈。
)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2、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
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
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3、说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
对照黑暗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二)、释诗句,明诗意(同学们读诗句识字,探究合作讨论,老师解疑。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三)、研读诗句,想意境,悟诗情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品读,说你从某句诗或某个字词中悟出的情感。
(这一环节同学们讨论自由发言,然后幻灯片展示老师做的答案。
但主要以同学们理解为主。
)格式:我从()诗句或词悟出了()。
例如:我从“莫笑”一词中读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1、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二句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足”——表达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宁静之美,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游山西村》同步练习一、原诗诵读莫笑农家腊酒①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③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④存⑤。
从今若许⑥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补充注释】①腊酒:腊月酿造的过年酒,古时年终祭百神叫腊祭,所以后来就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②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层层的山岭,一道道的河流。
④古风:传统的风尚。
⑤存:保留。
⑥若许:如果允许。
二、达标训练1.用诗句填空(1)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的线索是_______,全诗句句紧扣“_____ ”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3.全诗描绘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请对这两句略作赏析。
《游山西村》达标训练答案【解题思路】第1题要求用诗句填写,这就要求认真阅读全诗,紧扣每小题的提示语去寻找相应的诗句。
(1)句应扣住“丰收”、“好客”等字眼,(2)句扣“社日”、“热闹情景”等词语,(3)句扣“心境”一词。
抓住了关键字眼,答此题不难。
第2题是要求对全诗结构或思路上的把握,答此题宜从诗的题目入手,对诗题中的“游”字进行探究。
第3题是对内容的理解,当从研究每句诗的具体内容入手,然后综合概括。
八年级上册《游山西村》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游山西村》教案一一、教学目的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道诗作于次年春。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
“足”,“足够”。
“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游山西村》教案设计陆游【教材分析】《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的一首古诗,本组教材是围绕“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手法编排的。
《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得到的启示。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风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本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
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
同时为了更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拓展延伸,课中引导学生将《游山西村》与《过故人庄》进行异同比较,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使发言少的同学也能感到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3、能梳理出《游山西村》与《过故人庄》的异同【延伸材料】《过故人庄》孟浩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点引入今天将与同学们一同学习《游山西村》,在这之前,我们在上学期还学过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还能背诵吗?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请大家齐读《游山西村》,注意节奏,我来起头。
(投影游山西村节奏划分。
板书:游山西村陆游)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点揭示1、解释词意,读懂诗歌检测预习,采用开火车,请同学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2023年《游山西村》教案2023年《游山西村》教案1类别:教学设计课程简介:田园是一种耕作方式,栖居方式,也是生活向大自然皈依表示眷恋的一种宗教仪式。
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让我们穿过陶渊明、陆游他们那些犹如畦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我们在都市的钢筋丛林中久违了的轻风流水、桃红柳绿、蝉鸣蛙唱、晨露月华,找寻我们在喧嚣之后的心灵归依。
课程资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的课件或者绘画;适合这两首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powerpoint.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陆游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
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好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3、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精神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一、课前的指导1、熟读《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并搜集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__。
3、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用电脑制作或者亲自画出与诗歌相符的图片。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二、导入:先听一首老歌《乡间的小路》,听听这首歌里都唱出了乡间的什么特有景色和怎样的心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三、朗读《归园田居》(个人自由读、师生范读,最好能谈谈那样读的理由)思考:1、陶渊明算得上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你觉得他的这首诗和这首刘文正的老歌有无异曲同工之妙呢?又有着哪些不同?2、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你们还了解陶渊明的哪些情况?3、请各组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配诗图片,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图文,其他同学评析优劣。
《游山西村》学案
命题人:梁欣班级:姓名: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腊酒:2.足鸡豚(tún):
3.山重水复:4.柳暗花
明:
5.箫鼓:6.追
随:
7.春社:8.古风
存:
9.若许:10.闲乘
月:
11.无时:12.叩(kòu)门: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游山西村》选自,作者是,字,自
号,朝著名诗人,现存诗多首。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
“
”。
二、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
答: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答: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答:
【课后练习】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农家朴实好客的句子:。
《桃花源记》热情好客的句子:。
孟浩然《过故人庄》热情好客的句子:。
2.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性诗
句:。
既写景又含议论哲理的诗句:。
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子:。
3.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
是:。
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
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5.请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例。
答:
6.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
要求:①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②符合诗歌的意境。
③不少于60字。
答: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答:
8.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
(不超过100字)
答:
9.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答:
【试题链接】
一、(2018年江苏省徐州市)阅读诗歌《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 分)
答: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
二、(201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
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三、(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之情的自然流露。
2.【完成随感】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
为。
【参考答案】
【课后练习】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 C
5. 略
6. 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浅唱慢吟淙淙穿行,草木你追我赶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
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7.常喻败中获胜、绝处逢生的喜悦。
8.开放性试题,要求:写出出场的人物(诗人和村民)、景物和场面(摆的酒席)等。
9.“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试题链接】
(一)1.( l 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2.( 2 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每问各1 分,共2分.意对即可。
)
二、1.(3分)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
(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
2.(2分)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
三、(2分)依恋(不舍、挽留)16.(2分)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