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4.4.4 输血与血型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输血与血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ABO血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血型分类。
理解输血的基本原则和血型匹配的重要性。
掌握血型遗传的基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血型鉴定和输血的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输血与血型相关知识的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BO血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血型分类。
输血的基本原则和血型匹配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血型遗传的基本规律。
模拟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血型鉴定试剂盒、模拟血液样本(红墨水代表红细胞)。
实验报告表格、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后练习题和答案。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输血时为什么需要考虑血型匹配吗?”引发学生思考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简要介绍输血的历史背景和血型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25分钟)1. ABO血型系统(10分钟)利用图示或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ABO血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血型分类。
讲解A型、B型、AB型和O型血的特点和区别,强调红细胞表面抗原与血清中抗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ABO血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血型分类。
2. 输血原则与血型匹配(5分钟)讲解输血的基本原则:同型输血为主,O型血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为“万能受血者”(注意:现实中并不推荐O型血作为“万能供血者”,此处仅为知识点讲解)。
强调血型匹配的重要性,解释血型不匹配可能引发的输血反应和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理解输血的基本原则和血型匹配的重要性。
3. 血型遗传规律(5分钟)利用遗传图谱或表格,展示血型遗传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父母血型与子女血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遗传图谱或表格的展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血型遗传的基本规律。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四节《血型与输血》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一、设计思想通过模拟实验、献爱心游戏和相关视频,使学生能有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人的血型和输血是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血型鉴定可能会造成疾病感染和传播,国际上许多国家都禁止在中学阶段采用真人真血进行教学实验。
所以,我从《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选取模拟实验加以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知道血型鉴定的基本过程,掌握血型鉴定的基本技能;学习模拟实验等间接实验的方法。
二、教学分析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中介,准确而深刻的理解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血液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只有维持血量的基本稳定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输血需要注意什么?无偿献血有什么意义?这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本章前三节的学习,使学生对血液、血管、血液循环系统有了一个较为完善、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成为一节,是对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并能认同同型输血原则;2.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3.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模拟”血型鉴定,增强动手能力;4.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了解ABO血型的鉴定,并认同同型输血;2.通过模型制作,巩固同型输血原则;3.通过观看案例视频,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激发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2.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四、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推进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以此为依据,我构建了“主动参与”的教育模式,还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效益,六、教学反思1、让学生成为主演者,新课文、新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教师只是辅导者、引导者、穿针引线。
七年级生物下册4.4.4输血与血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篇:七年级生物下册 4.4.4 输血与血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四节输血与血型【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相关素材,能够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相关素材,能够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血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难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一)情景导入师:前不久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份报道,某地发生一起车祸,多人受伤,其中两人由于失血过多,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思考,为什么失血过多人会死亡,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生:血液对人体很重要,担负着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物质的运输。
如果失血过多,各种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不能正常进行。
师:对于那些失血过多的伤者,可以采取的针对性的紧急救治措施应该怎样,可以减少人员死亡?生:输血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有血就可以输,还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生:要注意血型师:本节我们就这方面内容作进一步了解。
(二)血型与输血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和交流。
师:结合讨论题,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认识和看法。
生:人类的血型有四种类型:A型、B型、AB型、O型,血型是遗传决定的,也是可以遗传的。
(血型的发现)生:人类的血型是由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在1900年发现的。
但是兰德斯坦纳最初的发现只提到三种类型,没有AB型,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第四种血型。
直到1928年,全世界的血型名称才被统一。
生:兰德斯坦纳最初发现血型只有三种,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认识。
我们认为前人提出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十分完美的,可能存在着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后人应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师:很好,我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既要尊重科学,但又不能迷信科学,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要敢于怀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输血与血型一、教材解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四节,本节课是学习了相关血液、血管、血液循环的知识此后,向同学介绍的相关输血、血型和无偿献血等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连续,又是很好的一次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使本节课知识延伸,留下一个悬念,为八年级学习血型的遗传打下伏笔。
基于以上教材的解析,依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以下授课目的:2.授课目的认知目标:(1)认识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认识安全输血原则。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所学的 ABO血型知识解决实责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参加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检查并交流,培养收集、解析资料能力,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对输血与血型的认识,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2)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感情,成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3.授课重点(1) ABO血型的种类、同型输血的相关知识以及输血与献血。
(2)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感情,成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4.授课难点同型输血。
二、学情解析在学习本节课从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血液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的知识,认识到了血液的重要性,在平常生活中也听闻过血型、输血等名词,有些同学知道自己的血型,但他们其实不知道血型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会有不同样的血型,自己可以接受哪些血型的血液,自己又可以把血输给什么样的人,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献血对身体有没有伤害等。
学生对这些知识充满了好奇,感觉特别奇特,期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
但关于血型判断和输血原理的理解有必然的难度,关于无偿献血的知识认识不多。
三、授课流程[ 课前准备 ]学生:白纸、水彩笔、课本。
教师: CAI 课件、学生学习大纲。
授课中的各项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张开,并及时利用课堂上的动向生成资源,不断调整授课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教材分析】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血液的重要性。
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学生也都应该知道血量对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知道当人体出现大量失血就需要输血。
那么,失血量达到多少就需要输血呢?这就有必要了解血量与输血的关系,因此本节首先介绍血量与输血。
输血与血型密切相关,要安全输血首先必须了解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所以教材接着介绍的是血型。
如何才能安全输血,教材从ABO血型的角度作了简要的介绍。
教材在“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另外,教材在旁栏通过“小资料”介绍了心血管病以及心血管病危害的严重也说明了心血管医生这个职业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3.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2)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2.教学难点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课前准备】1.教师(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模拟A、B、AB、O型四种血型的血和模拟标准A型、B型血清。
(3)制作模拟A、B、AB、O型血献血者牌,制作模拟A、B、AB、O型血受血者牌。
2.学生1、上网查找“血型的发现”有关资料。
2.准备“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输血与血型【课后反思】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认同无偿献血制度。
而且本节内容与人们的健康关系密切,学生非常渴望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
所以,在实施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输血和血型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血量与输血:成年人体内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血型血型的发现者;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安全输血:1.以输同型血为原则2.成分输血ABO 血型:A 型、B 型,AB 型和O 型。
第一节输血和血型中心涵养:经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血液的重要性和安全输血的知识,提议无偿献血是本节最后的落脚点,帮助学生成立无偿献血的社会责任。
【教材依照】《输血和血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四章第四节,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设计思路1.教材解析及学情解析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成立健康地生活意识,成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看法。
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感情,成立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提高学生生物学涵养有重视要意义。
第一,学生在前面三节课的学习中,已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功能方面的知识,而且自己建构了血液、血管和心脏拥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系统。
其次,本班学生大多都已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无偿献血的人,能够观察到献血站和流动献血车的存在,对输血和血型有必然生活经验。
再者,本班班的学生整体比较活跃,比较适合实验研究,合作学习。
2.授课目的知识目标:①归纳人体的血量;②列举ABO血型的种类;③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想、解析推理、自主研究、实验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感情目标:①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别人生命的感情;②成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该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看法。
3.授课重点与难点授课重点:说出ABO血型的种类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授课难点:利用模拟实验得出安全输血关系;认识错误输血后红细胞凝集的原因。
二、授课准备授课设计、《输血与血型》的ppt 课件、血型的视频、模拟安全输血实验资料等;查阅各种血型与输血的资料,血型模型。
三、授课过程(一)情况导入,设疑激趣师: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外科风云》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陆医生的妈妈在给她送饭的路上遇到了车祸,腔静脉受损以致大量出血,那么若是你是医生,除了止血和办理伤口,最该做什么去挽救陆妈妈的生命呢?生:给她输血。
七年级生物学科教案课题:输血与血型第课时修改与补充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能够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能够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血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难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教具准备:制作PPT课件、相关视频、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前不久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份报道,某地发生一起车祸,多人受伤,其中两人由于失血过多,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思考,为什么失血过多人会死亡,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对于那些失血过多的伤者,可以采取的针对性的紧急救治措施应该怎样,可以减少人员死亡?(输血)在这一过程中,是有血就可以输,还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二、探究新知(二)出示学习目标修改与补充 1.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掌握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3.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三)根据课题和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和学习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请看:(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分钟)自探提示:1.常见得 ABO血型分为几种类型?什么血型是万能血型?什么血型只能接受一种血型?2.输血的原则是什么?成年人的血量与人体的关系?3.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说出理由?三、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A 从血量来看,一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约占体重的8%,请大家算一算如一个50公斤体重那么成人总血量约有(4000)毫升。
B 师问: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为什么要分血型进行输血?学生自学课本知识找答案。
老师总结: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也就是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时,却不会发生凝集。
4.4.4输血和血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生命观念: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了解输血和血型发展史科学思维:通过“输血和血型发展史”以及“模拟血型鉴定实验”,使学生达到锻炼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模拟血型鉴定”实探究验,了解ABO血型鉴定,并认同同型输血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成年公民应当无偿献血的意识,培养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无偿献血的制度。
教学难点:认同无偿献血的制度。
确立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基于前面内容的基础上,相对比较简单。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大量失血就要输血,因此必须了解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先通过输血的发展史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输血的相关问题。
关于血量和输血,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并通过矿泉水瓶类比,让学生明确正常人的血量,以及不同程度失血时对人体的影响。
最后,说明当人因大量失血而影响健康危及生命时,就必须进行抢救,输血就是一种重要的抢救措施。
关于血型,先通过资料了解兰德斯坦纳ABO血型的发现及常见类型,再根据学生情况拓展血型鉴定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模拟实验的方式,明确输血要以输入同型血。
关于安全输血,先引导学生得出安全输血的原则是什么,通过表格填写输血关系图,通过思考题,让学生认识到,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少量的前提下,可输入异型血。
同时通过复习血液的成分,介绍成分输血的内容及原则。
最后,通过视频和资料了解无偿献血,进行情感的升华和责任态度的渗透。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新课学习】新课导入:十七世纪时,医生为抢救大出血的病人就曾尝试将动物的血输入病人的血管,但是都没有成功。
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入人的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起死回生,多数病人输血后却产生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24年4月30日课题输血与血型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输血与血型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血型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掌握输血的原理及输血时的注意事项,培养关爱生命、尊重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生物学知识充满好奇,对生命现象有一定的思考。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输血与血型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血型与输血关系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血型的分类及其特点。
2.输血的原理及安全输血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血型与输血关系的理解。
2.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安全输血。
课时教学目标1. 能说出人体的失血量与输血的关系2. 能说出血型的类型,知道安全输血的原则3. 知道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课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学2min二、学习新课复习导入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血液,请同学们回顾思考: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血液的成分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如果某人因某种原因大量失血该怎么办?出示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1、血液有哪些血型?2、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怎么进行安全输血?4、什么是成分输血?对大面积烧伤和严重贫血患者该如何处理?3分钟后小组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拨,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展示问题(1)ABO血型有哪些种类?(2)为什么要输同型血?(3)凝集反应是什么意思?(4)成分输血教师点拨(3):凝集反应是一种血清学反应,它涉及到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思考,回答问题。
齐读学习目标阅读课本P69-P71页,思考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输血与血型》
一.教材分析:
《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
这节课是介绍完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后的一个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血液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只有维持血量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输血要注意什么?血型的分类如何?无偿献血有什么意义?成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本章前三节内容已经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成为一节,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一章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型,并能认同同型输血;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输血推测,并增强推理能力。
通过资料的分析和讨论以及对讨论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通过无偿献血制度的宣传,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ABO血型的种型,输血的原则,输血与血量的关系。
难点: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本课的课件并印发导学案给学生。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相关探究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用具体事例导入话题,激发学生情感;展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齐读。
2.请学生说出血型的类型有哪些?由此展开本课的探究学习。
(二)探究新知(自主学习)
①学生自已阅读课本P69----71页,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__________将人的血液分为____ _____ _____ ____这四种类型,这就是ABO血型。
2.输血的时候,应以___________为原则。
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_______血,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少量____血外,也可输入少量的_____或____血。
但是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_________。
3.成年人的血量相当于本人体重的____ _____。
4.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____ ____,就会发生生命危险。
5.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__________,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
可见健康成年人每6个月献血一次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6.一次失血超过______ 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7._________年,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提倡____________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各小组代表上黑板将导学案的第一模块答案写在黑板上。
(教师对各小组代表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三)合作探究
①教师首先展示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然后多媒体展示血液成分鉴定的课件,初步了解血型鉴定的方法。
②然后通过列表引导学生说出ABO血型之间的关系,明确输血的原则。
③引导学生对输血知识进行拓展,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病例,进一步了解成分输血。
由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教师巡堂指导。
1.输血时,血型不合,____________会凝集成团。
2.除了输血时考虑血型之外,ABO血型还有什么用途?
3.我国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
你认为无偿献血有什么好处?健康成年人适量献血为什么不会影响自已的健康?
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探讨,学生相互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激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畅所欲言,并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课堂检测(教师课件展示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1.不影响成人身体健康的一次献血量是:()。
A 1200—1500毫升;
B 800—1000毫升;
C 500—700毫升;
D 200—300毫升。
2.当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可使血细胞发生凝聚反应的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 血浆
3.一般所说的万能输血者是指()。
A O型血的人;
B AB型血的人;
C A型血的人;
D B型血的人。
4.某人因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必须输血,此人血型为AB型,他应输( )
A. O型
B. AB型
C. A型
D. B型
5.AB型的人的血可以给哪种血型的人输血( )
A. O型
B. AB型
C. A型
D. B型
6.某一健康的人一次失血为多少才能引发生命危险( )
A.1 200~1 500 mL
B.800~1 000 mL
C.600~700 mL
D.400~500 mL
7.用直线将下列患者与应该输入的血液成分连起来。
A.严重贫血患者 a.血浆
B.身体大面积烧伤者 b.浓缩血小板悬液
C.出血不易止血的患者 c.浓缩红细胞悬液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一.血型的发现:ABO血型 A 型 B型 AB 型 O型
二.输血原则:输入同型血
三.血量和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