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议论文作文:撒哈拉,梦中的橄榄树6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撒哈拉,梦中的橄榄树》&《三毛与荷西的爱情童话》三毛曾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荷西说过“只要是三毛说的话,第一不管对错都是对的,第二就算心里有微微的异议,也按照第一条处理。
”三毛在嫁给荷西之前可能都没有正真喜欢过这个小她四岁的俊朗男孩吧,但是婚后她愈发知道自己离不开他了。
三毛是个不受拘束的才华横溢的女子,她的想法总是和常人不太一样,所幸的是她的父母任其所爱。
即使是做个拾荒者,她也是非常开心的,她总是能发现废墟中的宝贝(她眼中的宝贝)。
三毛走过许许多多的国家,精通数门语言。
尤其记得的是,三毛的一个男友专心研学,好像是致力考外交官吧,三毛与此同时在在学法语吧好像是,最后连那个语种的教师资格证都考了下来。
而那个男生也如愿所偿。
但是这期间他们的联系甚疏,三毛也习惯了一个人独处没有他的日子里过得也很好。
在男生考取成功后,他约了三毛一同逛商场,当时他问三毛他可以买双人床单吗?(这是他求婚的委婉说辞,在后文中三毛差点嫁给了一个在她家乡里的成熟男人的求婚有所对比,那个男人直接问可以和他结婚吗)而三毛拒绝了她知道她已经不喜欢他了。
我的眼里三毛是自私的,她想要去撒哈拉,虽然她并没有要求荷西与她一同前去。
但是荷西必须要面对选择——去有三毛的撒哈拉&留在没有三毛的故乡。
一旦他放弃和三毛一起征服撒哈拉,就意味着他和三毛从此不会再续缘分。
荷西知道三毛并没有很喜欢他,只有和三毛结婚才能和她长相厮守。
荷西有所犹豫,但是她始终还是偏向了三毛,他在撒哈拉找了一份工作之后和三毛说了,三毛当时很感动。
其实在撒哈拉那样艰苦的环境,三毛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看见荷西在那她的念头也就打消了。
是啊,那个人为了他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稳定高薪工作,来到了这片荒凉地带她自己又有什么理由放弃探索撒哈拉呢,没有。
在一次撒哈拉的穿行途中,荷西陷入泥沙中,然而他们没有带绳索,三毛实在是慌了,她无助的望着荷西,荷西让他放弃自己。
一瞥梦中的橄榄树高中作文每个人走路皆有不同的姿态。
老人垂暮步履缓慢,少年朝气蓬勃步履快疾。
为生活奔忙的人步速最急,为享受生活而活的人则步履最轻悠。
他们足够清醒――他们明白目的地就在前方,足下有风,直走前方。
走路,直走,身居闹市,而无车马喧。
这时世界都太过安静,然而“安静”却不是“清醒”。
安静是内心处于安定状态的结果,安静有时是人活在梦里的状态,他们碌碌无为朝生暮死,感到无比安静。
安静得毫无目标与方向,然而路在前方,他们只好被动地走下去。
我认为“清醒”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的意境。
试想,某日风暖水清,蓝天绿树堤沙,红花中彩蝶流连,黄鹂白鹭,还有几位老钓翁在湖边垂钓,你只是悠闲地走着,恰逢秋菊数朵,大喜,采摘之。
手捧秋菊,下山时却欣然见到南山。
这里的`意境无疑是愉悦多于安静,然而内心的安静却寓于大自然中。
这份安静是流动的,不再是活在自己一个人世界里的安静。
它是和大自然里的山风、冰雪、雨露、蜻蜓和钓翁融于一起的。
这种安静是能感觉到外界的不断变化,而自己的内心也相应调节并愉悦起来的。
陶渊明采菊南山下,正是清醒的认识了外界与内心的一种安静。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像陶渊明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独享清乐,人们可能非得为五斗米而折腰,非得在灯红酒绿中徘徊不可。
在繁杂不堪、世态炎凉的社会大染缸中,独留一身青莲白又是如何不易,甚至走着走着将直路走成曲折,将歪言误成真理又是多么可笑。
这一切都需要一份难得的清醒,这份清醒是陶渊明独爱的菊,是迷失在树林时天空中闪烁的明星,是暴风雨中船只的避风港。
即使它看起来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在文人的心中,它却巍峨如万丈高山,如此不可撼动。
渊明走过闹市,也必磕磕碰碰,寄情田园也必定清贫,然而他却是清醒的。
我很喜欢一个人骑行或走路,只有一个人不断往前方而去的时候,我才不再走神,我感觉此刻不是活在梦里。
我去过很多地方,去过繁华的街口,也停留在四通八达的小巷之中,即使很多人不理解我,认为那是无目的的漫游。
沙漠中的“橄榄树”——读《温柔的夜晚》有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家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为了找寻梦中的那颗“橄榄树”,她用纤弱的肩膀,背起沉重的行囊,穿越“滚滚红尘”,踏过“千山万水”,只为寻遍这世间的万般美景,她是世人眼中的奇女子,她叫三毛。
从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到与荷西的爱情,渴望自由的三毛用自己的青春和短暂而耀眼的生命追逐着诗和远方。
当我翻来那本念想已久的《温柔的夜》时,只盼望着能够从书中体会到属于三毛的那份寻访四海时的直爽。
枷锁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当我读到三毛描述撒哈拉沙漠生活情形的时候,脑海中不进浮想起在沙漠中飞驰的狂野和自由。
我竟也想同三毛一样冲破那世间的枷锁去感受自然给人带来的潇洒和舒畅。
三毛将她自由的那给人渴望注入在今人如痴如醉的自然风光中,她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不同国家的奇观异景,像“寂地”中的“脸狺”,还有那温情浪漫的“玛黛拉”。
他们触动了我头脑中那根紧绷的神经,这让我只想打破枷锁,跟随三毛去这奇幻的世间游荡。
温情张爱玲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香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在三毛的回忆里温情总是那般甜而怅惘。
在“温柔的夜”中三毛与陌生红衣青年之间传递出的那份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温情,又透露出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在“五月花”中三毛与荷西相互关心、相互珍视的故事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
在“赤足天使——鞋王的故事”中回忆起那双儿时一有珍爱的布鞋和旅途中一直陪伴着她的那双释放释放双脚的凉鞋,从鞋中细细体会那份回忆的温情。
刚毅《圣经》上说:“你看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天父且看顾它们,你们做人的为什么要忧虑明天呢?一天的忧虑,一天担就够了。
”这是三毛因荷西受到德国老板欺诈后写在书中的话。
三毛为了自己的爱人不曾顾惜女子的颜面与雇主做斗争,这种刚毅的行为,让我不由地为她肃然起敬。
三毛: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一、撒哈拉情结:我的故乡在远方三毛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述她到处游历或者说是到处漂泊的见闻,特别是撒哈拉沙漠的生活。
三毛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撒哈拉沙漠近乎残酷的美。
也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一种静穆、阔大、浑厚、拙朴的美,一种惊心、苍茫、荒凉、厉裂的近乎原始洪荒的美,这一切都深深激起三毛无限的创作情怀。
“从有生命的事物中去发现美,是作家的职责。
”有生命的大漠,使三毛百感交集,体味深刻。
撒哈拉的居民,无论是走路的姿势,吃饭的样子,衣服的颜色和式样、手势、语言、信仰,都有着说不出的美。
正如三毛在《白手起家》中所述“有了人的地方,就有了说不出的生气和趣味。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她从周围普普通通的人写起,溶入自己的感情,清新、通俗、机智、诙谐。
字字嵌真,笔笔求实,不雕不琢,情真意切。
这种真性真情使得三毛作品的“叙事”中往往呈现出诗与画的意境。
三毛如此解释了她的撒哈拉情结。
“我的半生,漂泊过很多国家,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式式多多少少也受到他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
”的确,在漂泊动荡的一生中,她不停地寻找生活中美的真谛,万水千山走遍,直至生命戛然而止。
她,作为一个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异乡人”,却对撒哈拉的美丽了然于胸,“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会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对你的爱情,用它亘古不变的大地和天空,默默的回报着你,静静的承诺着对你的保证,但愿你的子子孙孙,都诞生在它的怀抱里”(见《哭泣的骆驼》)。
在撒哈拉白手起家的她,身边有爱一个她的荷西,原始的淳朴民风似乎在大漠上才有,还有千百年来历经岁月蹉跎而被人们遗忘的沙粒和化石。
还有那带着血一般色彩的夕阳,在那狂野的沙漠上随着风而变幻游走成蛇――那不就是三毛最爱的风景。
梦中的橄榄树——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这是一条彩色的河,在无际的沙漠中缓缓流动,变幻着颜色。
我赤足在河边,用透明的玻璃瓶盛满我喜欢的色彩。
这是一个梦,在远方流浪,我仰望橄榄树,用心感受我热爱的诗意。
——题记朋友们都觉得我是个文艺青年,不可否认,在我的懵懂高中时代确实文艺范爆发过,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撒哈拉的故事》,初读充满乌托邦般文艺的三毛。
一打开就被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沙漠上的故事深深吸引了,爱不释手,仿佛自己也跟随三毛在撒哈拉快意人生,从此也爱上了这个特立独行的奇女子。
这本书好像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不息,浇灌我人生旅途的每一草一木。
这个月初JEEP上市,发布会上郑总说生活不止眼前的柴米油盐,还有挚爱和远方。
当时我就想到了三毛。
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尤其是电子网络发展太快,智能手机逐渐连电脑都能替代了,在物质世界里,人们也越来越浮躁,不再一杯清茶,一盏黄灯,一本好书,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在为JEEP上市兴奋之余,挚爱和远方几个字触动了我心底的文艺细胞,于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重新拾起那本泛黄的《撒哈拉的故事》,让自己重新来一次心灵之旅。
书中三毛的笔触质朴又诗意,透着点点忧郁,穿夹着点点幽默,亦诗亦散,娓娓道来,充满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
在遥远的撒哈拉,三毛做了很多大胆有趣的事情。
最有趣的莫过于三毛当赤脚医生悬壶济世那段。
这里的人不识字,还比较落后和封建。
妇女常年用深色的裹身布包住自己,面带黑纱。
因为医院的医生都是男医生,所以这些妇女生病了都不愿意去医院,三毛就用一些小土方治好了邻居的一些小毛病。
姑卡的脚生疮时,她用中国的老药方黄豆医好了;当邻居的母羊生小羊衣胞下不来时,三毛用在书上看到的方法给羊灌酒救他,当沙蒂的表妹就快饿死时,是三毛从她的脸上看到了饥饿,教她捡回了性命;还有帮法蒂玛生小孩,用指甲油帮别人补牙……在撒哈拉的生活,故事还有更多,虽然这片沙漠无论是物资还是精神世界都很贫瘠,好笑的同时也同情他们,但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用微小的力量给身边的沙漠人带来了改变,在撒哈拉沙漠上留下的美丽身影,享受流浪中的乐趣,也成就了她自己。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作者:李杨鸣来源:《高中生·快乐阅读》2008年第11期当三毛义无反顾地选择流浪撒哈拉时,许多人的脸上写满了不解与困惑:山清水秀、诗情画意的人间胜景不好吗?为何偏偏选择荒凉无垠的撒哈拉,还要以流浪的方式?于漪老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缺失”,三毛选择了流浪,选择了撒哈拉。
然而,当用心去思考这种“孤独的流浪”时,我猛然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笑声,淡泊且豁达。
诗仙李白手持酒壶,带着三分从容、三分自信,还有三分醉意向我走来。
这位曾豪迈地说“我本楚狂人”的诗人高举酒壶,邀月同饮,吟诵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诗句。
这犹如一声清脆的钟鸣,使我惊醒。
流浪,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是为了守护自己心灵的净土,是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当我们的物质家园在不断扩大、更新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渐渐荒凉。
疏于打理。
当心中的文明道德、艺术情感渐渐堆满灰尘的时候,我们也开始学着遗忘。
我们忘记了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的痴汉,忘记了那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圣,却对电影、电视中被无数次克隆的“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情节津津乐道。
我们忘记了那首让伯牙、子期相知的千古名曲《高山流水》,忘记了阿炳在孤冷月夜里拉得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却对那已经泛滥成灾的“哼哼哈兮”情有独钟。
我们忘记了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史家千古绝唱《史记》,忘记了那位为世界留住爱与希望的边城守望者沈从文,却对所谓的校园小说、青春小说、网络小说钟爱有加。
我们忘记了?我们忘记了……可是,我却不愿相信。
但愿只是人们偶尔的忽略,但愿有一天人们会猛然想起,去扫掉堆积在足下的厚厚灰尘,但愿……我忽然理解三毛了,理解这个流浪撒哈拉的传奇女子了。
世界在发展,许多美好的事物在人类“精心雕琢”下已是面目全非,表面上似乎更加美好,实际上却已是千疮百孔。
描写橄榄树的小学作文描写橄榄树的小学作文(一)那里山清水秀,花红柳绿,但是,比风景更令人神往的,还是家乡的特产——甘爽清香橄榄。
阳春三月,一颗颗橄榄树悠闲自在的张开它那张大嘴巴,贪婪地吮吸着春姑娘送来的雨露。
橄榄树枝干又高大又粗壮,像威武无比的将军,那一片片青翠欲滴的叶子则仍在微风的伴舞下欢笑着、摇晃着。
初夏,橄榄树显得更加枝繁叶茂了,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伞。
这时候,橄榄树上就会结满了黄豆般大小的橄榄。
渐渐地,果实越来越大,形状也变得椭圆椭圆的,说的细一点就是和梭子一样:两头尖,中间大。
一次,因为我太高兴了,便摘了几个未成熟的青橄榄来吃,老天,没想到平日中那么好吃的橄榄在这个时候却是这样的苦,这样的涩,简直比黄连还苦,我差点都张不开嘴了,我连忙把橄榄吐了出来,从此再也不吃未成熟的橄榄了。
去年秋天,妈妈从商场里买回来一袋橄榄,我拿起一个绿中带黄的橄榄放进嘴里轻轻地嚼了起来,啊,尽管橄榄的汁水没有甜味,可却是那样的甘,那样的香。
在尝尝橄榄的果肉,啊,虽然果肉不多,可是组成的香气却充满了整个嘴巴,整个喉咙。
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爱我的家乡,但更爱家乡的特产——橄榄。
描写橄榄树的小学作文(二)我的家乡在潮洲,故乡盛产橄榄。
春天,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一棵棵可爱的橄榄树贪婪地吸着春天的露水。
它们的叶子在雨雾中微笑着。
秋天到了,橄榄在树上挂满了一棵棵绿油油的橄榄。
啊!这可是橄榄最美的时候。
你看那一颗颗橄榄,又绿又大,每颗有点长又好吃,像一粒米饭,拿在手里摸一摸,沉甸甸有5克多,好小的橄榄呀!橄榄的皮有些滑。
没熟透的橄榄还有一点硬,熟的也是有点硬,但比没熟透的好吃多了!有一次,我吃橄榄吃得太多了,再吃我平时最爱吃的桃子。
都觉得没味了。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家乡的橄榄。
描写橄榄树的小学作文(三)有一年的冬天,果园里的橄榄树和无花果树聊天,橄榄树骄傲地说:“你连叶子都没有,光秃秃的,真丑。
你看我的枝叶长的多翠绿呀!我看我们两个不能同时美了!”有一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橄榄树茂密的枝叶上积下了一小堆一小堆的雪,白皑皑的雪把树枝都压断了。
梦中的橄榄树兴化市实验小学六(8)班王舒颖“一生要哭多少回,才能不流泪;一生要留多少泪,才能不心碎。
我眼角眉梢的憔悴,没有人看得会;当初的誓言太完美,像落花满天飞……”MP3被我紧紧地握在手中,我木然地听着。
泪,不知怎的,一滴一滴落了下来,在被子上抹出一朵朵小花。
呵,《落花》。
都说现在就业难,可堂堂北京某大学毕业的我竟然也加入了失业无业大军。
只记得那天晚上,我喝醉了开车时与对面的小轿车迎面撞上了……唉,窗外春光明媚,粉扑扑的桃花引来了一群蜜蜂蝴蝶,好不热闹。
而我,只是一个局外人,窗户关了,把蓝天、白云都关在了窗外。
算了,用被子蒙着脑袋,睡觉。
和蔼的护士进来了,拿来一样东西递给我:“看看是什么?”一定又是遥控器,或者笔记本电脑。
“不看!”闷闷的声音从被子下传出。
“是好东西哦,”护士笑了,掀开我的被子,“你会喜欢的!”迷迷糊糊睁开眼,窗帘被拉开了,碎碎的阳光探头探脑地打量着病房。
我的眼前忽然一亮:杂志!不禁想起我的中学时代,夕阳下,我和倩一边啃着冰淇淋一边翻阅着时尚杂志,交流着自己的理想。
“好了啦,这几本我都借了。
”护士看着我,嘴角上扬。
书上说的对,身体的创伤不重要,最可怕的是心灵的创伤。
淡淡书香,像甘霖一样滋润我的心田,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或柔婉沉静,或刚劲跌宕,明朗于含蓄相交织,细腻与大方向表里,使自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不知过了多久,护士轻轻地推门进来,咦,一大瓶水竟然挂完了!趁护士给我换书的当儿,我不禁想,是谁提出了这个金点子?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一位住院的心理学家?一位体贴病人的院长?一位懂得享受生活的领导?不管怎么说,这是件好事。
住院时,我们的心灵也会感到空虚,感到无聊。
书,就成了心灵最好的创口贴,让我们在嘈杂的人世间能静下心来,为心灵熬一杯咖啡。
清丽隽永的散文,小巧玲珑的诗词,构思巧妙的小说,生活小百科,创新小菜谱,都会让我想起灿烂的月亮、星星,期待一个又一个光辉的明天。
窗外的桂花树已枝叶葳蕤,一缕香气翩跹而舞,徘徊心扉。
你来了,来了一场生生世世的约会,我不再单独走过秋天。
——三毛偶然在一个视频网站上听到一小段三毛生前的珍贵录音。
这是我第一次听三毛的声音。
真的很难想象,当时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三毛,声音竟还是清脆得像个孩子。
甜美干净。
恍若天籁。
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书,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那是一本厚厚的散文集子,收录了三毛的几乎所有散文,《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前半部分,主要是她自述童年往事和沙漠旅行见闻。
她的文字柔美、灵动、富有才情却丝毫不显做作,当时已初显文艺青年迹象的我,对她的文字曾一度痴迷。
只是,读到后半部分,读到荷西之死,她的文字突然间变得阴郁灰暗起来,满张满张的血泪和悲情气氛,令我在炎炎夏日,竟因后背发凉而瑟瑟发抖。
那本集子我没敢看完,因为太过稚嫩的我终究无法承受那种压抑。
我害怕封面上那张灰暗到可怕的黑白照片,更害怕自己原本就不算开朗的性格变得更加忧郁。
我决定放弃对她的阅读,从此,把那本集子束之高阁,再不敢翻阅。
现在的我,已长到了能够承受三毛文字的年龄。
在大学图书馆,偶尔还是会翻看她的散文,感受她生前的那些浓的化不开的美丽与哀愁。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生死相守,有的只是荷西傻傻的痴恋。
三毛常说:荷西苦恋了我六年。
却从未说过:我苦恋了荷西六年。
荷西很好,但是在三毛心中,这个尚未脱离稚气的西班牙男孩,还是和三毛心中的白马王子相去甚远。
六年之间,三毛换了至少四位男友,她一直在寻找,寻找能达到她爱情标准的那个人。
当她回到台湾,终于找到那个可以相守一生的人时,未婚夫却在新婚前夕猝然离世。
1973年,三毛选择了荷西这个小她八岁的西班牙男子,在非洲的一个沙漠小镇公证结婚。
她终究放弃了寻找那个飘渺难以触碰的爱情,选择了在人间烟火中触手可摸的幸福。
有人说,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像是童话。
我不这样认为。
因为他们的爱情很是平淡真实,就像是草丛中的一株幽兰,不那么浓烈,却很清香持久。
三毛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荷西陪她去了她理想中的撒哈拉,陪她去寻找了她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作文橄榄树作文(3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橄榄树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橄榄树作文1守候着自己的梦想,不让它丢失,静待时间的到来,我们都在行走着,追求着梦想,只是有时候会失败,也会放弃。
我们的脚步流浪在天涯,也许路途中会看到人烟。
我也想走进那些梦想中的村庄,只要能度过这寒冷的暴风雪。
我带着我的梦想,走过了遥远的天边。
这段感情穿越了时空,不让遗憾留在心头。
虽然受了很多苦,穿过了很多的荆棘,也没有人放弃过追寻梦想。
橄榄树真的是一棵树吗?不是,它是人们幸福的希望,它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橄榄枝,它代表的是和平,勇敢,坚强,健康,但愿他能保佑我们。
遗忘的曾经是记忆,度过的是美好的瞬间,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遗忘也许是我们,能更改的宿命,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流逝,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我们不曾停留,也不曾远去,只是在这个空间里独自旋转,独自徘徊,不想告别,又不得不告别。
橄榄树唱的歌,是欢快的,愉悦的,她像一位没有烦恼的精灵,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人们走过她的身旁,听他歌唱,慢慢的人们变得没有了烦恼。
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我选择和橄榄树诉说,即使得不到答案,却也是一种安慰,毕竟我能真正的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生活,橄榄树也有梦想,他的梦想就好比阳光一照亮自己的心灵一样,虽然简单,却又无比温暖。
也许我们这一生需要的并不多,只是想像橄榄树一样歌唱。
橄榄树作文2当战争的号角再次响起,充满我心中的`是无尽的感慨。
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一起合作的结果,要是没有人类的合作就不会存活。
任何的动物的生存都是有了和平共处的概念,老实单枪匹马地干是不行的……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和平地相处在一起呢?虽然战争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我觉得战争更是无情的。
撒哈拉,梦中的橄榄树
曾经,有一个女子。
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似乎感应到了前世的乡愁,就不顾一切地登上了撒哈拉之路。
——题记
她,一个不平凡的女孩,却拥有不羁的灵魂。
她,一个富贵人家的孩子,出生在一个战火硝烟的时代。
她,热爱自然,追求自己的理想。
她,就是三毛,一个倔强却富有理想的三毛。
三毛这个人,我不知从何说起。
她十三岁就逃学到坟墓堆里去读闲书。
著名作家梁羽生曾经把三毛誉为“奇女子”。
她三十一岁去了撒哈拉,比她小八岁却又苦恋她的荷西也跟着去了。
传奇的撒哈拉,对三毛有种特殊的吸引力,前文也提到了,看来的确印证了这一切——撒哈拉给了三毛无数的灵感,她在撒哈拉写了许多创世之作,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里有一篇文章叫<沙漠观浴记>,令我特别痴迷:三毛无意中走到一家店,招牌上写着“泉”,三毛走了进去,发现是一家澡堂,她由于好奇交了钱进去。
她打了水,像乡巴佬似的不知所措。
她才知道,撒哈拉威女人三四年才洗一次
澡。
三毛目睹了“掏肠清洗”,匆忙离开了。
另外,《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两本书同样令我着迷。
说起三毛全集,我总觉得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缘分。
那天,我把自己锁在书房里,尽情地享受着书的熏陶。
我意外地看见书架上有一本《撒哈拉的故事》,这个书名令我十分好奇。
我抽出了书,封面上大大地写着:三毛。
我期待已久的三毛的书,终于又出现在我眼前,我翻开书,越看越着迷。
我终于明白,我与三毛全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缘分。
我饥渴地翻开,一页一页,直到困倦不已,我才肯放下书入睡。
我越发越想了解三毛,这个神秘而传奇的女子。
三毛与挚爱的荷西锥心的死别,真的很令人感动。
荷西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冒风险——他的工作是水下工程,每天都要下水。
那次,三毛还是送荷西一如既往地去上班,一切都是那么平静,然而,厄运却毫无预兆地来了——
三毛接到荷西潜水身亡的噩耗。
她哭了,哭得很伤心。
是的,我们的三毛哭了。
据说在荷西死后,三毛没有谈恋爱。
日日守在荷西身旁,渐渐憔悴下来。
三毛,在荷西死后的几年,自杀了。
写到这里,我真的很想哭。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谣,我一直铭记在心,印在记忆深处。
你是我们眼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永远的三毛。
你是我不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