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致庸其人:儒商大道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历史故事-乔致庸的用人之道乔致庸和乔家大院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清末年间山西祁县人。
乔致庸出生于公元1818年,是乔家第三代人,同时在他的兄长去世之后,接替乔家掌舵人的位置,成为乔家的第四位当家人。
山西与安徽,都是古代商业极为发达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的商人,结成的商业团体,分别叫晋商和徽商。
而乔致庸本人便是一位极为出名的晋商,被时人称为“亮财主”。
乔家发家是在乔致庸的爷爷,乔贵发这一代。
乔贵发从一个店铺伙计,慢慢的与人合资开店,最后攒下了这一干家业,后来传给了乔致庸的父亲乔全美。
嘉庆二十三年,山西祁县的一个富商家里,传来了婴儿响亮的啼哭。
因为妻子生产而紧张不已的当家人,听见周围奴仆贺喜的吉祥话,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笑脸。
抱着还透着红晕的孩子,他高兴不已。
那个婴儿,便是后来的乔致庸。
带着父亲的期盼,与母亲的爱意出生的孩子,却没有享受到多久的父爱和母爱。
乔致庸还是一个幼儿的时候,乔全美和他的妻子双双去世。
失去了父母的乔致庸,与自己的兄长相依为命,被自己的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
上有兄长接替父亲的家业,乔致庸乐的躲在自己屋里看书,准备通过科举出仕。
乔致庸不爱经商,嗜好读书,但天意弄人。
在乔致庸刚刚考中秀才的时候,他的兄长就因病去世了。
只给乔致庸留下一个偌大的乔家,无奈之下,乔致庸只得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
虽然是半路才开始执掌乔家的,但他做的却并不差。
他将儒学的道理融入商业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经营生意,乔氏家族的事业因此而蒸蒸日上,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
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
有人总结过,到了乔致庸这一代,中国各地乔家的票号、当铺、粮店等有200多处,总资产达几千万两白银。
有这么大的一个产业,乔致庸当然不可能事事亲为。
就像一个帝王一样,乔致庸的商业帝国也需要忠心耿耿,极为有才华的臣子为他打理。
可以说,乔致庸的用人之道,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乔致庸的故事:清朝末期,山西有一位颇具美名的商人,名叫乔致庸。
乔家门前常年拴着三头牛,谁家要用,只需招呼一声,便可借去使用一天;每年春节前夕,乔家大门洞开,乔致庸会拉出一辆满载米、面、肉的板车,谁家缺吃的,只要在门口招招手,便可随意取用。
存有一年,年成不好,到处都在灾荒。
所有的商户都紧锁大门,惟恐灾民闯进来抢夺了自己的粮食和钱财,而乔致庸却带着家丁乘粥棚,酸菜救济灾民。
为了节约粮食,他们一家人也与灾民同锅清心。
但即便如此,搭棚追赠粥还是斥资非常大,差点使乔致庸倾家荡产。
当地的另一个大富商何员外则不同,他赚钱不择手段,豢养了一大群打手帮他经营烟馆、赌场,坏事做尽,百姓们恨得牙痒痒,却拿他没办法。
不过呢,这个做了无数缺德事,坑害了无数老百姓,攫取了无数不义之财的何员外也没过上舒心的日子——他的独生子在自家烟馆里染上了毒瘾,拖垮了身子,疾病缠身,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留下何员外孤独终老。
而乔致庸呢,他怀著一颗仁爱之心,招集了许多铁杆伙计。
无论是多么危难的时刻,这些伙计都痴忘,和他们全家人一起经风历雨,出生入死,结为了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过着美好而扩充的日子。
乔致庸的经商之道:“人弃我取,尚布广销,保护信誉,不搬伪善”,乔致庸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他接掌家业时,“在中堂”事业突飞猛进,家资千万,起先就是“为丛藓科扭口藓字号”称雄通辽,因此存有“先存有大寨公,后存有通辽城”之说道。
接着存有大德通在、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他沦为“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财势跻身于全省富户前茅。
资本愈见盈厚,但他并不沾沾自喜,反而急流勇退,将商务全权委任长子及长孙,休闲家居,闭门课子。
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世要以“信”为重,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放在首位。
乔致庸还把亲拟的对联让人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
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子孙要注重节俭,不可贪图安逸。
乔致庸的经商之道《乔家大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它讲述了一个曾经在中国商界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搏击商海的兴衰浮沉。
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想,经过曲折复杂的风波,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夙愿。
事实上,山西祁县乔家在商界的兴盛超过了200多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再看我国现在的企业,不要说兴盛200年,能够存活50年的我们数一数能有几家。
乔致庸虽然身为旧时代的商人,但在他身上却有着许多现代商业的经营意识和经营理念。
笔者认为,乔家的经营智慧主要有以下几条。
1.做生意先做人中国有句古训:“商道即人道”。
在乔致庸看来,任何生意都是人的生意,做生意首先要做人。
因此,他把经商之道排列为“讲义为先,守信次之,而后方为取利”。
这种经营思想在具体做法上的表现就是:宽以待人,言而有信,互帮互助,不坑客,不做假,不欺“相与”,不亏伙计。
当乔致庸见到外乡讨饭的穷人时,不惜倾其全部积蓄搭建粥棚,让数万饥饿的百姓渡过难关。
逢年过节时,乔家也不忘给左邻右舍送年货,济贫弱。
正是怀着做生意先做人的这种态度,乔家的生意才得以广泛的认可,并迅速发展壮大。
万科地产的老总王石曾经说过,要做伟人就要做到三点:第一没事找事;第二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第三拿自己的事不当事。
意思是做生意就要多为别人着想,勇于奉献。
这句话无疑也反映了他的经营思想,那就是做生意先做人。
在目前的情形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把追逐利润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准则。
实际上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
如果企业家的目光如此短浅,那么又怎么能期望企业做长久呢?商人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背后还有一句话,那就是以义取利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
乔致庸对“义信利”的态度,对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警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利益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塑造,亦即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最终将会得不偿失。
乔致庸的晋商诚信故事乔致庸(1818年-1907年),山西祁县人,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
出身商贾世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成人。
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
由于他是儒生出身,他经常把儒学的思想贯穿到商业经营中。
他以信誉徕客,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
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乔致庸做生意,讲究一个“信”字。
这可以说是乔家的传统,是晋商的传统,更是整个商界应该传承的商业品格。
在乔致庸眼里,宁可赔钱,也不能失信。
他明白,信誉是商家的根基,是商号的命脉。
有一次,复盛油坊往山西运送一批胡麻油,经手的伙计为了从中谋利而在油中掺假。
乔致庸发现后,将伙计痛斥一番,并命人倒掉整批掺假的胡麻油,重新换了货真价实的胡麻油。
这个举动虽然让乔家损失不少,但是却为乔家赢得了守信的美名。
有一年,年成不好,到处都在闹饥荒。
所有的商户都紧闭大门,唯恐灾民闯进来抢了自己的粮食和钱财,而乔致庸却带着家丁搭粥棚,熬粥救济灾民。
为了节约粮食,他们一家人也与灾民同锅喝粥。
20世纪30年代,中原大战,经济衰退,晋钞贬值,晋钞跟新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大概是250000:。
若对所有的储蓄户都以晋钞而非新币支付,那么大德通票号就可以利用差价大赚一笔。
但是,如果这样做,乔家辛苦积累的信誉将毁于一旦。
为了维护商誉,乔家毅然决定收晋钞,支新币,让百姓手上的钱可以在各地自由交易,乔家所留下来的商业精神成为晋商的骄傲,也成为了整个商界的财富。
晋商乔致庸简介乔致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晋商乔致庸简介乔致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过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人,对于乔致庸这个人应该都不陌生。
许多人可能都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确有乔致庸此人。
乔致庸,祁县乔家第三代人,字仲登,生于公元1818年。
祁县的乔家,在当地是有名的晋商,从祖父乔贵发开始就已经以诚信为本,来往生意场上。
乔家的生意起源于乔贵发,但真正将乔家生意发扬光大的却是第三代的乔致庸,人称“亮财主”。
乔致庸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去世了,他由自己的兄长抚养。
本来的打算是,他的兄长接手乔家的生意,而他自己则通过读书科举,走仕途之路。
计划很好,但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
乔致庸刚刚靠山秀才,他的兄长便去世了。
偌大的乔家,需要一个人站出来背负。
所以乔致庸只好放弃自己的打算,转而弃文从商。
乔致庸一生有六个妻子,不要觉得多,那是因为乔家有规定,乔家人不可纳妾。
所以他虽然有六个妻子,但是却没有一个妾室,这六个妻子都是续弦。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陆玉函,实际上是编剧因为影视剧需要虚构的人物。
乔致庸的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都诰赠夫人,而没有陆氏。
乔致庸将乔家带入辉煌,但他并不对自己的商业帝国多么留恋。
等一切都稳定,自己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之后,便将自己的生意全部移交给自己的子孙管理。
而他自己则急流勇退,闲置家中,过着清平恬淡的日子。
闲置家中的期间,他在同治初年,不惜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家的家教极为严格,而乔致庸本人也曾读儒家经典,因此可以说的上是一个君子。
乔致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甚至将其带入到了自己的商业中来。
君子注重诚信,而乔致庸本人也极为看重诚信。
“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是他的商业理念,要求绝不弄虚作假,糊弄顾客。
孔子讲究“有教无类”并不拘泥于阶级之分,而乔致庸用人也是不拘一格。
清代商人乔致庸生平简介乔致庸(1818―1907)字仲登,祁县乔家第三代人。
他出身商贾世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
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商人乔致庸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乔致庸的简介乔致庸是清末晋商的代表人物,富可敌国。
乔致庸生在嘉庆年间,家中排行老四,活了八十九岁,可以说是乔氏家族中活的最长的了。
他出生于商贾世家,幼年丧失双亲,由兄长带大。
在家族生意衰败的时候,弃文从商,被称为“亮财主”。
乔致庸一生育有六个儿子,是名副其实的四世同堂、豪门望族。
乔致庸深谙经商门道,在他的管理下,乔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规模不断扩大,称霸包头,向全国拓展业务,与各地商贾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横跨商贸、金融、地产的综合集团。
十九世纪末,清朝逐渐末落,白银外流。
乔致庸在自家附近购买地皮,兴建了后来著名的“乔家大院”。
大院常常宾朋满座,显赫一时。
乔致庸为人慈善,讲究诚信。
常常救济乡里。
在清光绪三年,山西遭遇百年大旱,人民生活困苦,乔致庸开仓救灾,捐款三点六万两白银,善举载入《祁县志》。
其后代也秉持了乔致庸的善行,为后世称赞。
乔致庸资产乔致庸是个商人,他一生都花在怎么赚钱,怎样解决乔家上上下下的人口吃饭的问题。
他是乔家堡的大东家,一辈子兢兢业业为了家族而付出着。
怀着以富治国的伟大理想奋斗着,放在现代来讲,那么乔致庸就是个企业的龙头老大,有着一身智慧与手段的CEO。
他有多少资产呢?在当时,只能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他,这个词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不否认他真的很有钱。
富商知道钱生钱的道理,乔致庸经历了那么多,一生都在与钱打交道,他知道怎么赚钱,当然也知道怎么花钱。
不过说他花钱,倒也不是都是为了自己,在他晚年的时候,乔家尽量在把钱用在资助百姓上。
乔致庸虽然说是个很有钱的商人,但他终究还是记挂着百姓的。
这样的商人做着好事,怎么能不让人敬佩呢?他也算是个有名的有钱人了,还是个大善人,自己富了有钱了还总是帮助下百姓们。
乔致庸其人:儒商大道
乔致庸,1818―1907,字仲登,是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
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
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
乔致庸的经商理念是一信、二义、三利。
即以信誉徕客,以义待人,信义为先,利取正途。
乔致庸尤善于用人,这是他经商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任银行行长。
用人案例:
马荀,本是复盛西字号下属粮店里的小掌柜,不识字,但经营有方,盈利不小。
乔致庸便给他一副资本,让粮店独立经营,他成为大掌柜后也给乔家赚回不少银子。
看视频——马荀辞号引发的分股。
问题:
1、马荀为什么要辞号?
答:为了利——分配出了问题,挣得少。
2、为什么掌柜的不愿意辞号?
答:一、薪金高;二、有身股、可分红。
3、乔致庸用什么办法留住了马荀?
答:给身股——分利。
(伙计四年出师顶一厘身股,马荀8年给2厘身股,几百两银子分红。
不仅为东家干,还为自己干)。
针对之前众多问题提建议,拟定新店规:
1、总号对分号统管太严,分号没有自由,只是分摊总号亏欠。
建议:分号和总号各自独立经营,分号按月向总号缴纳银两,其余各自算各自的账,四年账期一到,赏罚要分明。
分享——怎么分。
2、建议对总号大掌柜权力要有约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在店规里写清楚,不能让他的权力无边无际,任人唯亲,否则会造成店内同仁离心离德,影响生意。
分享——定机制,丑话在前
讲课注意地方:
1、要多做活动。
破壳活动一:“放下架子、死掉面子,呸!去死吧!”学院上台。
破壳活动二:半身不遂——左走画六,右手画七,左腿画圈。
学员上台。
活动三:个人导航图
2、与台下老板、员工互动。
每一排上台回答问题。
3、注意时间上的合理安排。
4、重视主持人的存在。
5、给参与活动的学员加分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