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组胚
- 格式:docx
- 大小:9.56 KB
- 文档页数:1
组胚名词解释1、细胞的分化:胚胎细胞或幼稚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组成上由共性向特异性,可塑性向稳定性方向转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基因的正常表达。
2、高分化细胞:细胞丧失再分化为其它细胞的能力,分裂增殖能力较弱甚至无,如神经细胞。
3、低分化细胞:细胞仍保持继续分化为其它细胞的潜能,分裂增殖能力较强,如骨髓造血干细胞。
4、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组织。
5、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
6、肌节:相邻两Z线间的肌原纤维称肌节,包括1/2 I带+1个A带+1/2 I带,为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横小管:肌膜向胞内凹陷,分支,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并与其长轴垂直的小管。
把神经冲动传入细胞内。
8、肌质网:肌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形成纵向包绕肌原纤维的管网。
网膜上有大量钙泵,可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
9、三联体:横小管和两侧终池合称三联体。
10、闰盘:相邻心肌纤维间胞膜凹凸相嵌形成。
横向连接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接触面上有缝管连接。
11、尼氏体:结构:光镜下为粒状或块状嗜碱性物质;电镜下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
功能:合成神经递质、神经分泌物和细胞的结构蛋白。
12、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呈棕黑色细丝状结构,胞体内交织成网,突起内互相平行;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起支持及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13、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肌细胞、腺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
14、神经纤维:由轴突或长树突与包在其外面神经胶质细胞共同构成。
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5、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内的血液循环,是真正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组成微循环血管有6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16、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的组织。
17、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来源于单核细胞,分散于许多组织器官中,具有强烈吞噬功能和活体染色反应的细胞,统称为单核吞噬(巨噬)细胞系统。
名解软骨与骨1、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具有分裂能力,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2-8个或群分布的细胞2、骨单位:又称哈佛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中央管:骨单位的中轴骨单位骨板: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粘合线:骨单位表面有一层粘合质,含骨盐多纤维少的骨基质,在骨磨片的横断面上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中央管和骨单位关系:骨单位内的骨小管互相通联,最内层的骨小管开口于中央管软骨的分类透明软骨(胶原原纤维)纤维软骨(胶原纤维)弹性软骨(弹性纤维)肌组织1、肌节: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1/2 I+ A +1/2I,其长度随着肌纤维的收缩和舒张而变化,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三联体=1根横小管+两侧的终池横小管组成: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故称T小管位置:人与哺乳动物横小管位于A带与Ⅰ带交界处,分支吻合并环绕每一条肌原纤维功能:传递电兴奋终池:位于横小管两侧的的肌质网扩大呈扁囊3、闰盘:位于Z线水平,呈阶梯状,横向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连接作用,纵向部分有缝隙连接,起传导电信号作用作用:分泌颗粒,能分泌心钠素等神经组织1、尼氏体结构:为颗粒状或斑块状的嗜碱性物质(LM),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EM)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神经元功能状态标志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之间的特化的连接结构,传递信息,最常见的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胞体连接化学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构成,以神经递质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单向传导电突触: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信息的载体,双向传导3、郎飞结:每两节髓鞘之间的缩窄部分(相邻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般称节间体)。
在郎飞结处轴突裸露,其轴膜镶嵌有离子通道蛋白,有利于轴膜内外离子交换,与神经冲动的传导有关4、施—兰切迹(髓鞘切迹):如用锇酸固定和染色,则能保存髓磷脂,使髓鞘呈现黑色,并在其纵切面上见到一些漏斗形的斜裂,称髓鞘切迹5、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式细胞功能:参与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诱导神经再生循环系统1、浦肯野纤维(束细胞):位于心内膜下层较心肌纤维,有1~2个细胞核,细胞质淡,内含丰富线粒体和糖原,肌丝少,较发达闰盘,传导冲动内分泌系统1、赫令体:分泌颗粒在轴突沿途或轴突终末聚集成团构成光镜下均质状的嗜酸性小体呼吸系统1、气—血屏障(呼吸膜)组成:肺泡腔表面活性物质及下方液体层、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利于肺泡内的氧气与肺泡隔内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泌尿系统1、滤过屏障(滤过膜):当血液从入球微动脉流经毛细血管时由于毛细血管内压力较高,使血浆中部物质通过有空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空膜滤入肾小囊腔2、球旁复合体:部位:位于肾小体的血管极处,呈三角形组成: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功能:1、调节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促进骨髓造血女性生殖系统1、透明带:凝胶状的糖蛋白由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共同分泌形成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均有微绒毛及突起伸入其中作用:传递营养物质,有种属特异性2、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连同壁上的血管一起塌陷形成皱襞,在LH作用下,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变大,形成一个体积很大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组成:颗粒层细胞,粒黄体细胞,多边形,胞体达,染色线,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特点,细胞数量多,分泌孕激素内膜细胞,膜黄体细胞,细胞体积小,染色较深,数量较少,与极黄体细胞共同作用分泌雌激素3、门细胞:门细胞成群分布于卵巢门处,其结果与睾丸间质细胞相似主要能分泌雄激素4、月经周期自青春期始,在卵巢分泌孕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出现周期变化,即每隔28天左右发生一次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的过程,称月经周期月经期(第1—4天)由于卵巢黄体退化,雌孕激素骤然下降所引起(内膜缺血,功能层坏死脱落,功能层血管破裂出血→形成月经)增生期(第5—14天)卵巢内若干卵泡细胞开始生长发育,故又称卵泡期分泌期(第15—28天)卵巢已排卵,黄体逐渐形成,故又称黄体期问答题肌肉组织1、比较骨骼肌和心肌光电镜结构异同点答:骨骼肌:长圆柱形,多核,位于肌膜下,胞质嗜酸性,含大量肌原纤维,有横纹心肌LM:分支短杆状,连接处有闰盘,核1~2个,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EM 心肌与骨骼肌相比有以下特点:(1)肌原纤维少,粗细不均(2)横小管粗、少,位于Z线水平(3)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小,长形成二联体(4)有闰盘,位于Z线水平。
一. 名词解释1.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结构包括分子、亚细胞、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2.HE染色:将组织或细胞内的酸性物质染成紫蓝色的苏木清和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碱性物质染成粉红色的伊红两种染色法简称为:HE染色3.骨单位: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在长骨中起支持作用。
骨单位呈圆筒状,其长轴与骨干长轴平行,由4~20层同心圆排列的环骨板即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的中央管构成。
4.肌节: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明带呈单折光为各向同性:暗带呈双折光,为各向异性。
暗带中央有一条暗色的窄带。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细线成为Z线。
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成为肌节。
5.闰盘: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在HE染色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
6.尼氏体: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为光镜下可见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
在一些大型的运动神经元,尼氏体大而多,宛如虎皮花纹,又称虎斑小体。
电镜下,尼氏体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构成。
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7.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为突触,借此可实现细胞之间的通讯。
8.血胸屏障:进入胸腺的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均不能进入胸腺实质,主要因为胸腺皮质内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称血胸屏障。
9.胃小凹:胃粘膜的上皮向下凹陷形成350万个不规则形的小孔,称胃小凹。
10.小肠绒毛:小肠壁的内表面有大量的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11.皱襞:皱襞是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腔面形成的突起。
12.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呈多角棱柱状,小叶的中央有一条纵行中央管壁构成。
13.肝血窦: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经肝板上的孔互相连通成网。
肝血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围成,窦腔大而不规则,窦腔中有巨噬细胞。
14: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之间,局部质膜凹陷成槽并相互对接、封闭而形成的微细小管,并与盲端起于中央静脉附近,呈放射状走向肝小叶的周边,出肝小叶后汇合成小叶间胆管。
1.内皮:衬贴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是纹状缘。
3.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4.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5.分子筛:是由大量蛋白聚糖聚合体形成的有许多微小孔隙的结构。
6.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单糖,电解质,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物质的水溶液,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基质内形成的液体。
7.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增殖分裂得形成的软骨细胞群,位于软骨组织中部。
8.骨质: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含水极少。
9.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斯骨板绕中央管构成。
10. 松质骨:位于骨干内侧面,骨骺的中部,由大量针状或小片状的骨小梁构成,形成肉眼可见的多孔隙网架结构,网眼中充填骨髓。
11.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为血象。
12. 血浆:淡黄色半透明的粘稠液体,是血液的细胞外基质,不含纤维。
13. 网织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中的新生骨细胞,内含少量核糖体,经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
14 肌节:明暗带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贮存钙离子。
16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
17 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包含有缝隙链接,黏着小带,桥粒,三种连接方式。
18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的一种结构。
19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端与骨骼肌之间的连接,为神经肌肉接头,又名运动终板。
20 尼氏体:具有强嗜碱性,均匀分布,在大神经元中呈粗大的斑块状,在小神经元中呈细颗粒状,在电镜下,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的潜能。
21 神经原纤维:在he染色切片中无法分辨,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交错排列呈网状结构,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组胚名词解释1、连接复合体: 在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及桥粒四种细胞间连接方式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方式在一起,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2、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微绒毛内含许多纵行排列的微丝,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3、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最主要的结构特点。
4、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4~20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佛骨板围绕中央管而构成的长柱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骨膜内的细胞、纤维、基质和血管、神经等结构经穿通管进入中央管,使骨组织获得营养,排除废物,进行代谢和生长改建。
5、肌原纤维:是细胞内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两种蛋白质构成的肌微丝,与肌纤维纵轴平行成束排列,是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
6、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骨骼肌和心肌纤维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表面。
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7、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三联体将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和三联体连接传至肌浆网膜,引起钙泵活动,使肌浆网储存的钙离子迅速大量释放到肌浆内,引起肌纤维的收缩。
8、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9、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强嗜碱性小斑块或颗粒。
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胎盘屏障的名词解释组胚
胎盘屏障是指在胎儿和母体之间形成的一道屏障,该屏障的作用是防止母体体液和胎儿血液之间的混合。
胎盘屏障是由胎盘组织和母体血管组成的,胎儿血管和母体血管不直接相连,而是通过胎盘组织相互联系,从而实现了胎儿和母体之间的营养和气体交换。
胚组织是指胚胎发育早期的细胞团块,由于其未定向分化,因此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胚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形成器官和组织的基础。
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胚组织分为三个层次: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分别形成胚胎的不同部位和器官。
因此,胎盘屏障和胚组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胎盘屏障的形成对胎儿和母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而胚组织则是胚胎发育的基础,为形成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奠定了基础。
屏障分布;组成(基膜、内皮不变);作用(物质交换和保护作用)1.胎盘屏障:分布: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膜或胎盘屏障。
成分: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功能:发育后期,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故胎盘膜变薄,胎血与母血检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物质交换。
2.气—血屏障:分布:使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成分:毛细血管内皮和内皮基膜;结缔组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1型肺泡细胞及肺泡上皮基膜功能:屏障很薄,无结缔组织,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3.血--睾屏障:分布:位于血液和生精小管上皮之间的屏障成分: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功能:血睾屏障的存在既可保证精子的发生在相当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又可阻止精子抗原逸出,防止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4.血脑屏障:分布:位于血液与脑神经组织之间的一道屏障结构组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以紧密连接封闭,连续型);基膜;神经胶质膜作用:它可防止血液中某些物质侵入脑组织,起到保护阻挡的作用,但可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定。
5.血—胸腺屏障:分布: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
成分: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功能: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滤过屏障:分布:又称滤过膜,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屏障结构成分:有孔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功能: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屏障汇总: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概念:毛细血管中血液与脑组织间的结构•组成:由脑连续毛细血管内皮(有紧密连接)、基膜、神经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功能:阻止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地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通过,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2.血-胸腺屏障•结构: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基膜;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上皮基膜;连续的胸腺上皮•功能:阻挡抗原物质进入胸腺皮质,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3.粘液-碳酸氢盐屏障(1)粘液层:不可溶性粘液凝胶--- 隔离上皮与胃蛋白酶--- 减慢H+向粘膜扩散(2)表面粘液细胞→ HCO3- →中和H+ →H2CO3 碳酸酐酶 CO2 + H2O•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4.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在小部分区域内有),连续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5.滤过膜(滤过屏障, filtration barrier):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构成;选择性通透血浆成分(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分子量7万以下、直径4nm以下的物质可通过,如葡萄糖、多肽、尿素、电解质和水),形成原尿,180升/日6.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组成:①血管内皮及基膜②结缔组织③生精上皮基膜④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功能:①防止某些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精子发育微环境②防止精子抗原外逸,引发自身免疫7. 胎盘膜(胎盘屏障):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基膜,(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物质交换:获得营养和O2 ,排出代谢废物和CO2某些药物、病毒、化学物质通过,引起畸形有机汞→先天性水俣病风疹病毒→先天性心脏病、耳聋、白内障和青光眼•内分泌:合体滋养层分泌激素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humanchorionic gonadotropin):促进黄体发育和分泌; 第2 周出现-妊娠测试2). 人胎盘催乳素:促进乳腺发育和胎儿生长3). 孕激素和雌激素:第4 月开始分泌,逐渐替代黄体。
名词解释(内脏)1.皱襞plica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
有的是恒定结构,有的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浆膜serosa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的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胃底腺fundic gland分布于胃体和胃底部,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的腺体,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和盐酸内因子4.中央乳糜管central chyle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 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
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
5.肝小叶acini hepatis是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
肝细胞相邻面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的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的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7.肝巨噬细胞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8.窦周隙sinus gap指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9.肝门管区hepatic portal area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通过。
10.胆小管bile duct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的局部质膜向内凹陷并对接而成的精细小管,在肝板内连结呈网状管道,可收集胆汁。
11.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s胰腺闰管的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为泡心细胞。
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
12.胰岛pancreas islet胰腺外分泌部中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团,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胎盘膜placentalmembrane):母体动脉血由子宫螺旋动脉流入绒毛膜间隙,在此与绒毛膜没毛细血管的胎儿血进行物质交换后,由子宫静脉会流入母体。
胎儿的静脉血经脐动脉及其分支流入绒毛毛细血管,与绒毛间隙内母体血进行物质交换后,成为动脉血,又经脐静脉回流到胎儿。
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成胎盘膜或胎盘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由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内皮间有紧密连接)、内皮外基膜、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构成。
意义:限制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如毒素、药物)进入脑内,但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可顺利通过,以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由以下数层构成: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上皮基膜;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包绕。
意义:血液中的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一般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重要作用。
滤过屏障filtration barrier(滤过膜filtration membrane):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隔膜组成。
意义:对血浆成分具有大小和电荷的双重选择性通透作用。
气-血屏障blood-airbarrier,BAB(呼吸膜respiratory membrane):由PS、I型肺泡上皮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连续型)内皮构成。
血-生精小管屏障:包括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起主要屏障作用。
意义:维持精子发生微环境;防止精子Ag溢出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屏障
分布;组成(基膜、内皮不变);作用(物质交换和保护作用)
1.胎盘屏障:
分布: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膜或胎盘屏障。
成分: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
功能:发育后期,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故胎盘膜变薄,胎血与母血检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物质交换。
?
2.气—血屏障:
分布:使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成分:毛细血管内皮和内皮基膜;结缔组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1型肺泡细胞及肺泡上皮基膜
功能:屏障很薄,无结缔组织,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3.血--睾屏障:?
分布:位于血液和生精小管上皮之间的屏障
成分: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功能:血睾屏障的存在既可保证精子的发生在相当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又可阻止精子抗原逸出,防止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4.血脑屏障:
分布:位于血液与脑神经组织之间的一道屏障结构
组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以紧密连接封闭,连续型);基膜;神经胶质膜
作用:它可防止血液中某些物质侵入脑组织,起到保护阻挡的作用,但可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定。
5.血—胸腺屏障:
分布: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
成分: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功能: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滤过屏障:
分布:又称滤过膜,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屏障结构
成分:有孔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
功能: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
7.血-附睾屏障:
分布:主细胞近腔面的紧密连接处
功能:能保护成熟中的精子不受外界干扰,并将精子与免疫系统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