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4.doc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2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B解析: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是哲学的基本问题;C、D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选B。
知识模块: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在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它们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正确答案:D解析: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A、B是依据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划分出的派别,C是回答世界的状态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D。
知识模块: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正确答案:C解析: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B属于社会存在的构成,D属于社会意识方面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
知识模块: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下列选项中,完全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道德、逻辑学B.哲学、艺术、道德C.语言学、文学、心理学D.宗教、文学、自然科学正确答案:C解析: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才称之为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自觉直接地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思想理论体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念、道德观念、艺术思想、哲学观念等。
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正确答案:D解析:“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体现的哲理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体现这个哲理。
迷惑性最强的是B项,B项强调的哲理是运动。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B解析:审查题意,各地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个性魅力、地方特色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B项符合题意。
A项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 项强调主次矛盾的关系,D项强调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都与题意不符。
本题可采用直选法或排错法。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取类”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模拟题第 4 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 ( 每题 1 分 )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5)()A. 劳动对象B. 劳动者技能的高低C. 生产工具D. 产品的质量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A.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B.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C.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D.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3. “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这说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A. 社会发展是自发的B.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C. 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D. 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通的4. 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本题难度系数为0.9)()A. 社会革命B. 阶级斗争C. 改革D. 生产力发展5.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A.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 唯心主义的观点C. 旧唯物主义的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6. 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A. 政治法律思想B. 道德规范C. 文学艺术D. 哲学思想7. 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A. 产品的分配关系B. 产品的交换关系C.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 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8.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A. 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B. 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C. 哲学、艺术、宗教D. 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9.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5)()A. 生产关系B. 血缘关系C. 思想关系D. 法律关系10.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5)()A. 社会生产B. 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C. 从事生产活动的人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1. 社会形态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2. 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A. 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思想B. 执政党的指导思想C. 人民的群众的思想D. 统治阶级的思想13. 社会意识就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A. 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C. 人民群众的意识D. 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14.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A. 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 它具有历史继承性15.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故选项B正确。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故选项A不能选。
唯心主义也是哲学,但并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
故选项C错误。
选项D的说法把哲学的概念缩小了,哲学并不仅仅指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
故选项D不能选。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哲学和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既不能盲目地扩大哲学的内涵,也不能轻易地缩小哲学的内涵。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人的主观世界是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
它的核心是( )。
A.世界观和人生观B.劳动态度C.思想情操D.道德风尚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主观世界的核心。
人的主观世界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
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5. 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题干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夸大。
所以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具有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题干所说的符合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属于意识能动作用。
故C为正确选项。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惠能所说即是精神的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运动观。
所以本题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BC 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是正确说法,但不符合题意。
考研政治模拟试卷24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填空题 4. 名词解释 5. 分析题6. 选做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题干加了“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其用意是迷惑考生,其考点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经济制度反映()A.生产力的发展变化B.生产关系的性质C.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正确答案:B解析: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知识模块: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3.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社会主义意识形态C.崇尚和谐、追求和谐D.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客体是A.精神的创造物B.客观事物C.物质D.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命题是( )。
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兵民是胜利之本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综合6.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的香港回归是在( )。
A.1997年7月1日B.1997年12月20日C.1999年7月1日D.1999年12月20日正确答案:A涉及知识点:综合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A.个别劳动为尺度的B.抽象劳动为尺度的C.简单劳动为尺度的D.复杂劳动为尺度的正确答案:C8.“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练习题一、辨析正误1.社会存在的内容包括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形”与“影”的关系。
()3.在人的社会意识受环境影响的问题上,坚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生产力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体。
()5.生产力是无法选择与改造的。
()6.劳动者、科技、信息者属于智能性的生产力。
()7.社会历史本质上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8.首要的生产力同时也是阶级斗争的主体。
()9.生产力被生产关系压抑的本质是科技进步被压抑。
()10.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11.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12.国家都是虚幻的共同体。
()13.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作为阶级暴力机关的国家形式是资产阶级专政。
()14.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完全是人民的选择。
()15.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因此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创造者。
()16.社会历史是由英雄与人民共同创造的。
()17.杰出人物是社会历史大舞台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1.在欧洲历史上,某些原始部落,跨越了奴隶制阶段而直接建立起封建制国家,这一历史事实直接证明了()A.社会历史各阶段的发展具有统一性B.各种社会形态都必须是具体的、现实的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2.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有()A.政治法律制度B. 一切自然科学C.大部分审会科学D. 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3.庸俗的经济决定论的主要错误有()A.完全否认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B. 完全否认了生层建筑能动的反作用c.夸大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D. 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练习题答案一、辨析正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二、不定项选择题1.(BD)2.(CD)3.(B).。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5. 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
这一“多元决定论”是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心史观的认识。
阿尔都塞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发生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是等价的,经济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否认经济因素即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必然滑向历史唯心主义。
这是一种企图“超越”历史观基本问题的错误观点。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知识模块: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这句话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载体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的意思。
题干的意思是:只有理解了一切理论观念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真正理解理论观念本身。
其蕴涵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知识模块: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哲学B.宗教C.政治法律思想D.国家政权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要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这说明( )A.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主观辩证法高于客观辩证法C.客观辩证法包含主观辩证法D.客观辩证法表现主观辩证法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因此,正确答案为A。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B.矛盾分析法C.现代科学思维方法D.实践方法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分析法的重要地位。
题目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请务必牢记。
正确答案为B。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水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
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
这说明(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D.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作为部分的木板和作为整体的桶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24年考研模拟政治题
24年考研模拟政治题是指模拟的考研政治考试题目,用于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形式和内容,评估自己的考试水平。
以下是24年考研模拟政治题示例: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D.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A.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B.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 跟着好人做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
D.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共同发展
D. 公有制与私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4、下列选项中,属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是()
A. 劳动权
B. 受教育权
C. 罢工权
D.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下列选项中,符合依法治国要求的是()
A. 人治大于法治
B. 情大于法
C. 法大于一切
D. 人治与法治相结合。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4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2 在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它们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4 下列选项中,完全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是( )
(A)政治法律思想、道德、逻辑学
(B)哲学、艺术、道德
(C)语言学、文学、心理学
(D)宗教、文学、自然科学
5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二者相互决定
(D)二者相互并存
6 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的是( )
(A)生产方式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
7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这段话表明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是( )
(A)生产关系
(B)劳动对象
(C)生产方式
(D)生产工具
8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是( )
(A)生产工具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9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的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
10 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决定性地位,并构成全部生产关系基础的是( )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生产资料所有制
(D)生产者
11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表明( )
(A)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B)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相互决定
12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是( ) (A)生产方式
(B)经济体制
(C)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
13 上层建筑是指( )
(A)政治法律思想
(B)社会政治制度
(C)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思想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4 社会的“骨骼系统”是指( )
(A)上层建筑
(B)经济基础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15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社会基本矛盾
(B)生产力
(C)革命
(D)科学技术
16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更为根本的一对矛盾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贫富相差悬殊
17 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
(C)生产力
(D)上层建筑
18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
(B)阶级斗争
(C)科学技术
(D)社会革命
19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
(A)社会改革
(B)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C)两极分化
(D)社会革命
20 人的现实本质是( )
(A)人的自然属性
(B)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所有人的共同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21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包括( )
(A)没有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B)没有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C)忽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D)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22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
(A)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创造的决定性作用
(C)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是一部“思想史”
(D)唯物史观肯定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唯心史观否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23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
(B)意识形态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24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下列选项属于社会意识的有( )
(A)社会心理
(B)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25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之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 )
(A)政治法律思想
(B)哲学
(C)道德、宗教
(D)艺术
26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27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
(A)生产关系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
28 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 )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产品交换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9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 )
(A)政治法律思想
(B)宗教、哲学
(C)形式逻辑、自然科学
(D)道德、艺术
30 下列选项中,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有( )
(A)国家政治制度
(B)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C)国家政权机构、政党
(D)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31 下列选项中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正确的有(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相互决定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2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具体包括社会的( )
(A)经济形态
(B)政治形态
(C)意识形态
(D)文化形态
33 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是( )
(A)合规律性的过程
(B)合目的性的过程
(C)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
(D)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34 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这段话表明,社会形态的更替( )
(A)总趋势是前进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B)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是渐进性和跨越性的统一
(D)是一个辩证“扬弃”的过程
35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有(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敌我矛盾
36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D)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7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这表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 ) (A)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B)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
(C)革命能够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
(D)革命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8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有( )
(A)改革
(B)科学技术革命
(C)社会基本矛盾
(D)阶级斗争
3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
(A)作为个体的人
(B)具体的、现实的人
(C)广大人民群众
(D)社会全体成员
40 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B)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人民群众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D)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41 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D)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就是国家消亡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