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个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心理学中的应用。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他对人类心理结构的观察和研究。
他认为个体的人格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的原初部分,包含了个体的本能驱动和无意识的欲望。
它追求即时满足,没有道德和现实的考虑。
-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它通过理性和现实性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遵守超我的道德标准。
-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代表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它对自我施加压力,以控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
2.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 口腔期(Oral Stage):出生后的头两年是口腔期,婴儿通过口腔区域的刺激来满足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过度满足或不足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口腔相关的问题,如吸烟或过度进食。
- 肛门期(Anal Stage):两岁到三岁是肛门期,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与社会规则和权威人物相处。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严厉或过宽松的管教,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控制欲和秩序感的问题。
- 阴茎期(Phallic Stage):三岁到五岁是阴茎期,儿童开始对性别和性别角色产生兴趣。
他们可能会与同性父母竞争,与异性父母产生情感联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认同的问题。
- 潜伏期(Latency Stage):五岁到青春期是潜伏期,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集中在学业和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对于个体的认知和社交发展非常重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
一、本我:1.1 本我的概念:本我是个体内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
1.2 本我的特点:本我是无意识的,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追求满足快感的原始冲动。
1.3 本我的功能:本我驱使个体寻求满足,通过原始欲望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自我:2.1 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个体内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2 自我的特点:自我是有意识的,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理性思考来满足冲突的需求。
2.3 自我的功能:自我通过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
三、超我:3.1 超我的概念:超我是个体内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形象和社会规范。
3.2 超我的特点:超我是有意识的,受到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和指导。
3.3 超我的功能:超我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我和本我,使个体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四、性格发展:4.1 口腔期:个体通过口腔的满足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口腔型人格。
4.2 肛门期:个体通过控制排泄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肛门型人格。
4.3 生殖期:个体通过生殖器的满足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生殖器型人格。
五、心理防御机制:5.1 投射:个体将自己的欲望和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
5.2 退行:个体在面临压力和焦虑时回到较早的心理发展阶段,寻求安全感。
5.3 否认:个体拒绝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欲望和冲突,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结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以及性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帮助。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提供了深入的解释和理解。
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儿童时期的经验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并强调了无意识心理过程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1. 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1 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由三个部份组成。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即时满足;自我则是个体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外部现实的要求;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对自我施加限制。
1.2 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冲突和心理任务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蒂期等。
1.3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个体需要通过解决这些冲突来实现心理发展。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2.1 口腔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个体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获得满足。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经历了满足和爱的不足,可能会导致后续的人格问题,如吸烟、咬指甲等。
2.2 肛门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3岁之间,个体开始学习控制排泄。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和惩罚,可能会导致人格中的强迫症倾向。
2.3 阴蒂期:这个阶段发生在3-6岁之间,个体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更多的认识。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的压抑或者过度的放纵,可能会导致性格上的问题,如性别认同障碍。
2.4 谨防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
常见的谨防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等。
2.5 个体差异: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也强调了个体差异的存在。
每一个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的经历和环境的影响,因此个体的人格发展也会有所不同。
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应用3.1 临床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临床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的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上。
以下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详细内容。
1.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组成部份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人的基本冲动和欲望。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包含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要求和规范。
2. 口腔期弗洛伊德将儿童时期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口腔期。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焦点在于口腔区域,主要是通过吮吸来获得满足。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满足过度,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口腔区域的焦虑或者依赖。
3. 肛门期接下来是肛门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到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物。
如果父母对于如厕训练过于严格或者宽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者无秩序。
4. 阴茎期阴茎期发生在3到6岁之间,这个阶段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父母产生兴趣,并尝试摹仿他们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者困惑,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性别认同方面的问题。
5. 潜伏期潜伏期发生在6岁到青春期之间,这个阶段是性欲暂时休眠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关注学习和社交活动。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者困惑,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6. 繁殖器期繁殖器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后,这个阶段是性欲再次觉醒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亲密的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者困惑,可能会对个体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对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经历的解释,并强调了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然而,这个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包括过于强调性的方面和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问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份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经历的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繁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冲突和心理需求相关。
- 口腔期:从出生到约1岁,婴儿的重点关注点是口腔区域,满足口腔冲动和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满足和安全感的不良经历,可能会导致口腔冲动过度或者不足的心理问题。
- 肛门期:1岁到3岁,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物。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过度严格或者宽松的管教,可能会导致个体控制欲望和秩序的问题。
- 繁殖器期:3岁到6岁,儿童开始对繁殖器区域产生兴趣。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经历所谓的“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并通过解决这些情感冲突来建立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 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前,儿童的性冲动相对较弱,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活动。
- 青春期:青春期是性成熟和性身份建立的关键时期,个体需要解决性冲突和自我认同的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谨防机制:- 投射:将自己的欲望、冲动或者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自己的焦虑感。
- 否认:拒绝接受现实或者不愿面对某些真象,以保持自我安全感。
- 退行:回到更原始的心理状态,以逃避现实的压力和冲突。
- 反抗:将冲突和焦虑转化为对立和反抗的行为,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权益。
4. 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转移分析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人格。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组成部份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
它是无意识的,追求快乐和满足,没有道德和伦理约束。
-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理性和适应来满足本我的需求。
-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内化了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
超我对自我施加道德约束,使个体能够区分对错。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不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
- 口唇期(出生至1岁):个体通过口唇活动来满足生理需求,如吃奶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过度满足,可能导致口唇迷恋或者口唇依赖。
- 肛门期(1岁至3岁):个体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和释放。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控制或者宽松的管教,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强迫症或者放纵症。
- 阴茎期(3岁至6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形成性别认同。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约束或者过度放纵,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别身份问题或者性心理障碍。
-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个体的性冲动相对平静,主要关注学习和社交。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超我,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 繁殖期(青春期至成年):个体的性冲动再次活跃,开始寻求恋爱和性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约束或者过度放纵,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心理问题或者人际关系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运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 投射:将自己的不满和冲突归咎于他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性格发展、心理谨防机制、心理冲突与解决、以及个人成熟与自我实现。
正文内容:1. 人格结构1.1. 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是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则包含一些不易察觉的心理过程,而无意识则是人们彻底无法察觉的心理活动。
1.2. 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模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自我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现实自我,超我则是内化的道德和社会规范。
2. 性格发展2.1. 口腔期、肛门期和繁殖器期:弗洛伊德将儿童的性格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口腔期、肛门期和繁殖器期分别代表了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于满足欲望的方式和侧重点的不同。
2.2. 性格类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格类型受到了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经历和冲突的影响。
他提出了乐观型、焦虑型和强迫型等不同的性格类型。
3. 心理谨防机制3.1. 潜抑:潜抑是最常见的心理谨防机制,指的是个体将不愿意面对的冲突和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
3.2. 转移:转移是将情感或者欲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以减少焦虑和冲突。
3.3. 投射:投射是将个体自身的欲望、情感或者冲突归因于他人或者外部事物上。
4. 心理冲突与解决4.1. 内心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会浮现各种冲突,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等。
4.2. 解决途径:个体可以通过心理谨防机制来解决心理冲突,如潜抑、转移和投射等。
5. 个人成熟与自我实现5.1. 个人成熟:个人成熟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人格结构和成熟的心理功能。
5.2.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在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的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其人格特征和心理结构。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理论背景、理论假设、关键概念以及各个阶段的描述和特征。
1. 理论背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基于他对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的研究和观察而建立的。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驱动力的影响,而这些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冲突。
2. 理论假设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以下几个核心假设:- 人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但也会受到后续经验的影响。
- 人格的发展是由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所驱动的。
- 人格结构由三个部份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 人格发展的过程是渐进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任务。
3. 关键概念- 本我(Id):人格结构的最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无意识冲动和欲望,追求即时满足。
- 自我(Ego):人格结构的中介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适应现实世界的要求。
- 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的道德部份,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4. 阶段描述和特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口腔期(出生至约1岁):婴儿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满足本我的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过度满足或者不足的经验,可能会导致口腔相关的人格特征,如吸烟或者咬指甲等习惯。
- 肛门期(约1岁至3岁):幼儿学会控制排泄,通过学会控制排泄物来满足自我和超我的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过度严厉或者过度宽容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肛门相关的人格特征,如强迫症或者反叛。
- 阴茎期(约3岁至6岁):幼儿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形成性别认同,并经历童年性欲望的发展。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困惑、压抑或者过度宠爱的经验,可能会导致性格相关的问题,如性别认同障碍或者性心理问题。
- 潜伏期(约6岁至青春期):这个阶段相对较平静,个体主要关注于学业和社交发展,潜意识的冲突被压抑。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人的个性和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理论主要包括个人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和心理防御机制三个方面。
一、个人心理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它是由个体的本能和欲望驱动的。
本我主要追求满足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如食物、性欲、安全感等。
本我没有道德观念和现实感,只追求即时满足。
2. 自我(Ego):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它是个体与外界进行适应和交互的媒介。
自我主要通过意识和理性来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生存和适应。
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个体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内化,它代表了个体内部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超我主要由父母、老师和社会的价值观等外部因素形成,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二、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1. 口唇期(出生至1岁):这个阶段的主要心理需求是满足婴儿的口唇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无法满足需求,可能会导致口唇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吸烟、咬指甲等习惯行为。
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功能。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限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肛门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顽固、固执和控制欲强等特征。
3. 阴蒂期(3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官感到好奇,并开始探索性别角色。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限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阴蒂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性格上的问题。
4.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欲望暂时减弱,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
这个阶段对人格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
5. 生殖器期(青春期至成年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欲望再次增强,个体开始寻找恋爱对象和建立亲密关系。
浅析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摘要】:本文就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进行了大致的梳理,特别对于人格结构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做了详细阐述,并且就其问世以来的相关评价也做了总结。
【关键词】: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
尽管学界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
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文试图将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即社社会化理论做大致梳理。
﹙一﹚人格结构理论的产生
①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压力时会感到痛苦。
为了逃避这种因无法解决的冲突而带来的痛苦,就会通过把问题推出意识之外来加以自动解决。
病人会“主动遗忘”事件。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遗忘并不是真的从心里消失,而是进入了无意识状态,即被压抑了。
虽然压抑的结果似乎令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更平安,但无意识并不是沉寂的,它会连续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如病人所出现的躯体症状(如头痛或身体某些部位麻痹了)或神经症状(如恐惧、焦虑、强迫症等)都是无意识的表达方式。
要治愈病症,弗洛伊德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生于病人早期生活中的问题、被压抑了的冲突带到意识中,病人必须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在情感上令人满意的方式将最初的冲突情境说出来。
弗洛伊德以自由联想和释梦两种方法来挖掘病人的无意识。
自由联想是让病人在放松状态下不加编辑地描述出现在头脑里的任何事件。
在这种状态下,被压抑的愿望会以一种经过伪装的形式进入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睡眠中试图满足愿望和解决问题的产物,因而对梦的解析是了解人的无意识的一个窗口。
弗洛伊德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了大量关于人格异常的人的幼年生活资料,通过分析,他认为幼年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二﹚人格结构的内容
②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人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伊底(本我).例如刚出生的婴儿.本我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
例如,我们有贪生怕死的冲动,有贪图享受的冲动等等。
这些本能冲动,我们可以在动物的身上形象地看到。
本我的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只与直接满足个体需求的东西有关,不受社会的约束.弗认为伊底冲动是永远存在的,它必须被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加以限制. 弗还认为伊底一时不能满足时,它会以想象的方式暂时使自己满足.
生命的头两年,人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人格的第二部分--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遵循现实的原则。
其主要的任务是以现实
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活动.它
使人能在现实生活中理性地、正常地生活。
生命进入第5个年头,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超我是理想的自我,它遵循道德标准.超我不只是对违
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为自我提供榜样.
用具体的事例来看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例如某人在朋友家看到一张百元钞票,伊底就想去拿,自我意识到这样可能导致问题,就想办法拿走而不为人知,但超我就意识到即使不被发现,也是违背道德的人,从而禁止这一行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人格结构。
自我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自我受三个主要的影响。
受现实的影响,受本我的影响,受超我的影响。
③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格中,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组成部分必须是均衡、协调的。
也就说,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要使自己有一个完善、健康的人格,我们就应该学会平衡和协调自我、本我和超我这三者的关系。
弗从其他学科中吸收一些观点来解释自我、本我、超我是如何实现平衡的.他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体内部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它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操纵着心理机能.这意味着,心理能量消耗这某一心理机能上了,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的机能.例如,一个刚丧失亲人的人,沉浸在悲痛之中,就没有心机工作和生活.因此,如果自我必须消耗大量的能量控制伊底,那它几乎没有剩余的能量有效地执行其他机能.例如吸毒者.所以,弗的心理治疗理论一个目标是帮助困扰中的病人释放无意识冲动,从而释放能量用于日常心理技能的运作.
在生活过程中,我们其实经常无意识地应用防御机制对这三者进行平衡和协调。
自我的许多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称为防御机制.常用的防御机制有:压抑。
压抑是”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是一种积极的努力,通过这种努力,将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压抑看似有效,但它需要付询过程
的首要环节. 出代价,需要自我持续地消耗能量,使自我没有剩余能量可以运作.
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升华是将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可接受行为的渠道.例如,我们受到挫折后,想骂人、想打架,这时,我们用打球来加以发泄.这就是升华.升华用得越多,我们自身的生产性越强.
替代.替代是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例如一个受到责骂的孩子,将不满情绪发泄在玩具上.
拒绝.与压抑不同,拒绝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
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例如对亲人早逝的不承认.拒绝越多,与现实的接触越少,心理机能的运作越加困难.
反应生成.是指人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与
欲望.例如卷入反色情活动的激进分子,无意识可能对色情更加感兴趣.
理智化.指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我们的意念.
投射.把一种无意识冲动行为归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例如我们宣称世界充满猜疑和欺骗,无意识中承认他自己是猜疑别人的骗子.
防御机制中,除了压抑和拒绝,其它方式的本质都是将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三﹚主要批评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自问世以来,受到的最主要批评有二。
一是他理论当中的泛性论思想,即把性本能的活动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们很难认同人类行为是被动地由性和本能冲动来支配的。
二是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用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这样的技术所获得的资料主观性强,难以量化。
研究对象是少数的精神病人,以他们的生活史为素材所发展的理论难以推论到正常的儿童或成人;而且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否准确也不无疑问。
因此,很少有人全盘接受弗洛伊德的思想,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他的贡献,他的思想对于现实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②《弗洛伊德与人格结构理论》(品读西学),作者:文聘元,吉林出版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③《弗洛伊德文集》主编:夏光明王立信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