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语十则
- 格式:ppt
- 大小:514.50 KB
- 文档页数:30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详细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很重要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 《论语》十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论.语(l ún) 踰.矩(y ú) 诲.(hu ì) 盍.(h é) 轻裘.(qi ú) 曲肱.(ɡōn 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2)是知也(“知”同“智”,聪明、明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伐⎩⎨⎧ 愿无伐.善(动词,夸耀、炫耀)坎坎伐.檀兮(《诗经·伐檀》)(动词,砍伐) (2)克⎩⎨⎧ 克.己复礼(动词,克制)克.勤克俭(《尚书》)(动词,能够)(3)是⎩⎨⎧ 是.知也(代词,这)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形容词,正确)(4)信⎩⎨⎧朋友信.之(动词,信任)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副词,实在)言而无信.(《论语·为政》)(名词,信用)(5)道⎩⎨⎧就有道.而正焉(名词,道德)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名词,道路)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名词,方法)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动词,取道) (6)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连词,表顺承)敝之而.无憾(连词,表转折)曲肱而.枕之(连词,表修饰) (7)为⎩⎪⎨⎪⎧ 知之为.知之(动词,表判断,就是)臣为.韩王送沛公(《鸿门宴》)(介词,替、给)为所欲为.(《资治通鉴》)(动词,干、做)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介词,表被动)冰,水为.之(《劝学》)(动词,形成)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请事.斯语矣(名词作动词,实践) (2)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不义.而富且贵(名词作动词,合乎道义) (4)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于) (5)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修正)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 (7)知者动.(动词作形容词,活跃) (8)戒之在得.(动词作名词,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论语十则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翻译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原文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最新】论语十则高中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_egrav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_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g),思而不学则殆(d_agrave;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_igrave;)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_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顾名思义,论而语之,论的是古代贤士的心得体会,语的是流传千古的康庄大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一起走进《论语》。
语,论也。
语,言也。
孔子便是洞悉了这个字,生活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无不给予我们莫大的感悟。
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读懂论语,他们心中的论语其实就是一句句深奥又富有哲理的话的汇总。
非也,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正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纵然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真谛,但每一句短诗,无不给予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无必向往。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
我们并不知道四十九条道都分别是什么,但读了论语,我们定能品出一丝感悟:为人之道,论语中提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论语十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下面是论语十则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翻译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其中一共有20卷。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关于论语:记录孔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小编整理了《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欣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
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启发,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注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经典语录感谢你的阅读
论语十则
导语: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古诗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翻译赏析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论语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Org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论语十则高中选修翻译导言:《论语》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古代先贤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高中选修课程来说,学习《论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选取《论语》中的十则进行翻译,并讨论其对高中学生的价值与意义。
一、学而篇第一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一章节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进行思考并将所思所学付诸实践,我们才能取得进步。
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意味着单纯地接受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思考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为政篇第三章:“君子不器”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君子必须具备德德才才贤贤的理念。
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不应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八佾篇第二章:“君子有三变”这一章节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品格应该是不断改变、不断完善的。
高中生应该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不断自我进步,并逐渐成为有品德和修养的人。
四、仁篇第十四章:“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章节中讲述了对道德的追求应该是毕生的目标。
高中生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记做人的原则和道德准则,并且努力将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五、中庸篇第五章:“中庸之道”这一章节倡导道德平衡和适度的原则。
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应有的平衡,既要积极参与学习,又要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
六、述而篇第十三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一章节传达了倾听他人意见、了解他人需求的重要性。
高中生在与他人交流和相处时,应该注重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七、子路篇第十一章:“君子怀德”这一章节仔细描述了君子的怀德精神。
高中生应该秉持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将这种精神体现在行为中,并影响周围的人。
八、里仁篇第四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章节阐明了以善心回报他人恶意和以德报德的重要性。
高中生在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时,应该以善待人、以德回报,以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