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的划分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春夏秋冬月份的划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2月。
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
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参考内容:一、地理现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
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
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
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
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二、划分依据:第一种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
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
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
这种四季比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
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
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
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
这就是气候四季。
四季的划分标准四季是指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它们在一年中按照一定的规律交替出现。
但是,不同地区对四季的划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气温、降水量、植被等方面来探讨四季的划分标准。
首先,气温是划分四季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大部分地区,春季的气温一般在5℃至20℃之间,夏季的气温在20℃至30℃之间,秋季的气温在5℃至20℃之间,冬季的气温在-10℃至10℃之间。
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气温的变化来确定四季的交替,因为气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其次,降水量也是划分四季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大部分地区,春季的降水量一般较多,夏季的降水量一般最多,秋季的降水量一般逐渐减少,冬季的降水量一般较少。
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降水量的变化来确定四季的交替,因为降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再次,植被的生长状态也是划分四季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大部分地区,春季的植被开始复苏,夏季的植被茂盛,秋季的植被开始凋零,冬季的植被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植被的生长状态来确定四季的交替,因为植被的生长状态会直接反映出气候的变化。
最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也会影响到四季的划分标准。
在不同地区,人们对四季的划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
比如,在一些地区,人们可能会根据传统节日来划分四季,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总的来说,四季的划分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问题,它涉及到气候、地理、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
不同地区对四季的划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四季的划分标准都应该是科学合理的,能够准确反映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准确的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四季的划分标准,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些参考。
气象学入四季标准
气象学上通常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这些季节的划分通常是根据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来确定的。
在大部分地区,四季的划分如下:
1. 春季:春季一般指3月、4月、5月这段时间,气温逐渐回升,植物开始生长,降水量逐渐增多。
2. 夏季:夏季一般指6月、7月、8月这段时间,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日照时间长。
3. 秋季:秋季一般指9月、10月、11月这段时间,气温逐渐下降,植物开始凋零,降水量逐渐减少。
4. 冬季:冬季一般指12月、1月、2月这段时间,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日照时间短。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划分是基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因此在地球不同的区域,四季的划分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赤道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那么明显,而在极地地区,极昼和极夜现象会对季节的划分产生影响。
四季的划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一般按照太阳对地球的照射角度把阳历12、1、2三个月称为冬,3、4、5三个月为春,6、7、8三个月为夏,9、10、11三个月称为秋。
再细致一些就把24个节气中的立春(2月4或5日)、立夏(5月5或6日)、立秋(8月7或8日)和立冬(11月7或8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这些划分不考虑当地当年的情况。
如果再细致地结合划分四季,就要考虑不同地点、不同年份的不同情况。
为此,我国东部多使用候(5天)平均气温稳定跨过10℃和22℃划分作为春、夏、秋、冬的开始。
在新疆,则以候(5天)平均温度稳定跨过0℃和20℃划分作为春、夏、秋、冬的开始。
即候平均气温<0℃为冬(一般5天1候,每月6候),≥20℃为夏,0~20℃为春秋季。
气象部门有时作四季的开始时间预报。
下页的表给出按照0℃、20℃这个分界标准,一些地方四季平均开始时日期和长度。
1、春季候平均气温>0℃时,积雪融化,土壤表层解冻,牧草和冬小麦返青,早春作物开始播种。
新疆进入春季,南疆平原绿洲西南部和吐鲁番盆地为2月中、下旬。
侯平均气温>20℃春季结束,南疆多在5月中、下旬,吐鲁番盆地为4月中旬;春季长,南疆约3个月左右,吐鲁番盆地约2个月。
北疆春季由南而北分别始于3月中、下旬,结束时间,南部沿天山一带平原地区在5月下旬,北部和西部在6月中、下旬;春长,南部为3个月,北部和西部约2个月。
伊犁河谷春季较长始于3月上旬,终于6月下旬,春长3个半月。
新疆四季的平均开始时日期和长度表新疆绝大部分农作物在春季播种,春季也是牲畜转场、产羔育幼的关键季节,北疆春季气温上升迅速不稳定,大风、沙尘天气多,春季也是新疆的风季。
3、4、5月新疆山区降水增加明显。
2、夏季在新疆,当地候平均气温≥20℃的阶段是夏季。
入夏时间吐鲁番盆地最早,为4月下旬,夏长5个多月。
南疆多数地区始于5月下旬、6月初,终于9月上、中旬,夏长近4个月;焉耆、拜城两盆地夏季短促,起止时间为6月下旬至8月底,长2个多月。
一年四季划分标准
一年四季划分标准分为古代、农历、气象、天文划分法及目前在用全国统一划分四季标准。
以下是具体介绍:
一、古代划分法
我国古代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二、农历划分法
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正月到三月春季,四到六月是夏季,七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腊月是冬季。
正月初一是春天的第一天,故又叫春节。
三、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第二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份。
四、天文划分法
在现代天文学上,则以春分(3月20日或21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和冬至(12月21日或22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因为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五、全国统一划分四季标准(目前在用)
①春天: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升到高于10℃,那么杨柳吐绿,春天来临;
②夏天:2℃是夏季开始和结束的指标:连续五天平均气温22℃以上的时期就是夏季;
③秋天:当温度在22℃和10℃之间,这段时期就是秋季;
④冬天:如果降至低于10℃,那么,梧桐叶落,冬季开始。
四季的划分
日历季度把一年分为四个季度,每三月为一季度。
1、2、3月为一季度;
4、5、6月为二季度;
7,8,9月为三季度;
10、11、12月为四季度。
一年有四个季度和通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不是一回事。
一年中的四个季度如何划分非常明确,而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全国各地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差别很大,四季的长短和起止时间各不相同。
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
例如:天文学上以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2日前后)、冬至(12月21日前后)作为四季的开始;中国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6月5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与立冬(11月8日前后)作为四季的开始。
民间又习惯以农历正月至三月为春季,四月至六月为夏季,七月致九月为秋季,十月至腊月为冬季。
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7月份为最热月,故以阳历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 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
这种四季的分法,较适宜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四季划分时间月份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份。
在现代天文学上,则以春分(3月20日或21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和冬至(12月21日或22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现在,在全国有个统一的划分四季标准: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升到高于10℃,那么杨柳吐绿,春天来临;如果降至低于10℃,那么,梧桐叶落,冬季开始。
用同样的道理,也确定出22℃是夏季开始和结束的指标:连续五天平均气温22℃以上的时期就是夏季;当温度在22℃和10℃之间,这段时期就是秋季。
我国古代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正月到三月春季,四到六月是夏季,七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腊月是冬季。
正月初一是春天的第一天,故又叫春节。
六、一年四季的划分四季是温带和副热带地区春、夏、秋、冬的总称。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地球上的一年,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的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量是不一样的,这种光热变化上的差异就造成了地球上寒暑交替的季节变化。
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即常说的“四立”)为四季的开始,也有的以农历1月—3月为春,4月—6月为夏,7月—9月为秋,10月—12月为冬。
近代使用公历后,一般常以公历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2月为冬季。
我国在气候上也有以候温作为划分四季标准的,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小于10℃为冬,在10℃~22℃之间为春秋。
由于各地气候不同,因此四季的长短也不一样。
这样划分的四季,能较好地代表当地的实际季节寒暖状况。
采用这种划分方法,发现了许多有冬无夏,有夏无冬,四季皆春或四季不全的地方。
七、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所谓节气,实际上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转轴(地球南北两极的连线)和公转轨道(黄道面)斜交成的角度而划分的。
24个节气,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也就是将黄道分成24等份,每等份占黄经15度。
二十四节气与塑望月无关,所以节气和农历月份的搭配就不固定。
为使节气与月份搭配大体一致,古人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
由于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差不多是30天半,大于一个塑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要比上月推迟一两天,直推到某月上有节气而没有中气时即置闰,因此闰月无中气。
在阳历中,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比较固定一致,上半年1月至6月在每月6日和21日左右,下半年7月至12月在每月8日和23日左右。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及农谚:立春春季开始。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农谚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雨水降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农谚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雨水惊蛰寒,芒种水淹岸。
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姥爷⼤家都知道⼀年有四季之分,但不是每⼀个⼈都知道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所谓的⼀年四季其实在划分上⾯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平时的那种说法,所以对并不是很熟悉的划分不太了解吧了。
⼩明记得他读书时学过,⼀年四季的划分是这样的:春季为3、4、5⽉,夏季为6、7、8⽉,秋季为9、10、11⽉,冬季为12、1、2⽉,但他⾝边的朋友说这是错误的!他朋友⼩刚说正确的四季划分应为春季1、2、3⽉,夏季为4、5、6⽉,秋季为7、8、9⽉,冬季为10、11、12⽉。
问了好⼏个⼈都是这样的回答,难道是⼩明搞错了吗?四季由来地球好⽐⼀只陀螺,它绕着⾃转轴不停地旋转,每转⼀周就是⼀天。
⾃转产⽣了的现象,朝着太阳的⼀⾯是⽩天,背着太阳的⼀⾯是夜晚。
当我们中国这⾥是⽩天的时候,处在地球另⼀侧的美国正好是夜晚;地球⾃转的⽅向是⾃西向东的,所以我们看到⽇⽉星⾠从东⽅升起逐渐向西⽅降落。
地球不但⾃转,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
的轨道是⼀椭圆,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0千⽶,轨道的偏⼼率为约,公转⼀周为⼀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千⽶,公转轨道⾯与⾚道⾯的交⾓约为23027′,且存在周期性变化。
地球⾃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了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昼⽐⿊夜长,所以北半球⽓温处于⼀年中最⾼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夜⽐⽩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
当地球绕太阳再公转半圈时,太阳的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向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由夏季进⼊秋季,进⽽转⼊冬季;⽽南半球却正好相反,由冬季进⼊春季,进⽽过渡到夏季。
不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个标准的正圆,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北半球的夏天热,⽽冬天则要⽐北半球冷⼀些。
四季划分的依据四季的划分,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度(⽓温的⾼低)的变化来划分的。
一年四季的划分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
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
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
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
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
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
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
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
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