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大版王作富 刑法课后习题答案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19.2课后习题详解1.怎样理解我園刑法中燈定的逍诉时效制皮?答:(1)追诉时效的概念追诉时效是指按艇刑祛的规定追宛犯邪分子刑号債任的有效期宓犯罪分了的犯罪行为己址超过册法规定的迫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迫吭其刑冰法任:如果己经被逍兜了刑卑贵任,诊案件应芳P以撤鼠<2)迫诉时效的总义①迫诉时效的域定有刹于刑罚11的的实现对犯1P人判处刑罚并不是为了惩办而惩办•処不县?上存按口定义・而晁为了通爼刑罚的惩罚便犯聊分了询到敦育改锻・便消桜的闵欣变九枳槌的闵素・化布询为无钢.从而达到用防鬼取的II的.②迟诉时效的烦定右利于打击现行犯郴滿动仃刊于便御法机关存可能摆册•氷分既嫌以彻底衣淸而艾现实盘义不大的陈年旧案的林駅•集中眠婴紡力打击现行的犯卅活动。
网时也金促使司法机关加熾I:作.捉侖办案效歎,争収在埠可備矩的肘何业迅谨彼棠.氓対八诃法机关的I:作址•卜什力的祿策"川:型.⑶逛诉时效的以宜冇利于的安处团納如顆不簷过了匕艮时阿邮摆嫌11際虫你以前的行为,就会便被为人和RTIR人之间关系*制燐张超來,雨11. 还仝便那粉強統龙过咿的人件H fW加砥的恩想包袱,先产、!:作都不农心.这対『社会的实定诩结尼竹悴尢利的・<3)迫诉时效的期駅"•祛定傲烏刑为个澜1$年仃)W從刑的,址闸H效的期眼为5年.b•法定傲高刑为5年以I•不闽10年仃期枕刑的.览诉时奴的期駅为1()年・c.法遇疑髙刑为10年以上右期徒刑的.址诉时效的期审为IS年,d・汐淀绘局刑为尢期徒刑、死刑临追诉时效的期瑕为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诉的.按请册舟人民检联院孩准财,仍城可以迅诉。
(4)追诉时效网限的延长、中斯①迫诉时效的延长a.在人民检察陆公安机关.国家实金机关立剜贞荻或考农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丿乩违理侦世或者审判的. 不受追诉期IS的般制。
b・被濟人在迥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款兜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于立案的.不受迫诉削隈的限制.②追诉时效的中断在追诉期附以内又犯邪的•前霑追诉的刖阳从犯后那ZH包计協这就是说,在绘诉期限内又犯罪的情况下, 前继的追诉时效从后罪ZH起飯新起煤.已经过去的时间不讣聲在新的追诉时效之内。
刑法课后习题1、刑法各论与总论的关系如何?答:刑法总论研究宏观理论问题以及刑法总则有关犯罪,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问题;分论研究刑法分则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以及对每种犯罪的处罚问题。
因此,总论与分论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何谓罪状、罪名、法定刑?答:罪状:是分则罪刑规范对犯罪具体状况的描述,指明适用该罪刑规范的条件,行为只有符合某罪刑规范的罪状,才能适用该规范。
罪名:就是犯罪名称,是对具体犯罪本质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及其他刑事法律中的分则性规范对各种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刑种与刑度(刑罚的幅度)。
3、何谓法条竞合,法条竞合法律适用的原则是什么?答: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同时符合了数个法条规定的构成要件,但从数个法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只能适用其中一个法条,当然排除适用其他法条的情况。
原则如下:A 、一个行为同时符合相异法律之间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时,应严格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论处。
B 、一个行为同时符合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规定的构成要件时,应依具体情况与法律规定,分别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
第二讲危害国家安全罪1、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与构成的要件是什么?答:概念:是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特征:1、犯罪主体:自然人,某些犯罪最需要具有特定的身份。
2、主观方面:故意3、客观方面:12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4、犯罪客体:国家安全。
2、试述现行刑法对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修改及其评析?答:1979年刑法:反革命罪1997年刑法:危害国家安全罪1、反革命是一个政治概念,不宜作为法律概念使用;2、反革命罪需要具有反革命目的,而反革命目的在实践中不易认定;3、反革命罪作为一个罪名与一国两制不相符合;4、反革命罪这一名称不利于国际间的刑事司法协助,也不利于对犯罪分子进行惩处;5、反革命罪与刑法分则体系不协调。
刑法总论练习题刑法论练习题1.下列关于中国刑法适用范围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A.甲国公民汤姆教唆乙国公民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发展黑社会组织。
即使约翰果真进入中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能适用中国刑法对仅仅实施教唆行为的汤姆追究刑事责任B.中国公民赵某从甲国贩卖毒品到乙国后回到中国。
由于赵某的犯罪行为地不在中国境内,行为也没有危害中国的国家或者国民的利益,所以,不能适用中国刑法C.A国公民丙在中国留学期间利用暑期外出旅游,途中为勒索财物,将B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丁某从东北某市绑架到C国,中国刑法可以依据保护管辖原则对丙追究刑事责任D.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实施的犯罪行为,按照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也可以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2.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D.直接驱逐出境3.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4.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
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5.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人,属于扩大解释B.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属于应当禁止的类推解释C.将伪造货币罪中的“伪造”解释为包括变造货币,属于法律允许的类推解释D.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6.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在国外教唆陈某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行为,中国司法机关对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辖权B.隶属于中国某边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E 国境内之后,因争抢座位,F国的汤姆一怒之下杀死了G国的杰瑞。
刑法学课后习题:刑罚的概念和种类(含答案及解析)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5-26 10:09 共 90人浏览[大] [中] [小]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罚适用的对象是()。
A.违反党纪的人B.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人C.犯罪的人D.不务正业的人【答案】C2.我国刑法中的资格刑是()。
A.管制B.拘役C.死刑D.剥夺政治权利【答案】D【解析】刑罚分为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等,这是按照刑罚所剥夺的犯罪人的权利的性质来分类的,所谓资格刑就是剥夺犯罪人某种法律上资格的刑罚。
在我国的刑罚规定中,附加刑是剥夺犯罪人政治权利的刑罚,也就是剥夺或者限制犯罪人法律上资格的刑罚,因此,选项D正确。
3.我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
A.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B.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C.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犯罪分子D.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答案】D【解析】此题涉及死刑的适用条件。
我国《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具体表现为,适用死刑的犯罪必须是“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危害特别严重”、“造成后果特别严重”等。
4.李某因走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在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时应当()。
A.只偿还立案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B.只偿还案件侦查终结之前所负的正当债务C.只偿还查封财产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D.只偿还没收财产之前所负的正当债务【答案】D【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第60条的规定,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因此,偿还的债务是没收财产前犯罪人所负的正当债务。
5.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A.判决确定B.判决执行C.死刑缓期执行期满D.判决公布【答案】C【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第51条的规定,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的计算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1、【解析】B。
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B项正确,B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的内容,为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给予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以财物的,可能被判刑;C项错误,“应当”一词表述有误,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里是“可以”,不是“应当”;D项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故正确答案为B。
2、【解析】A。
《刑事诉讼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触犯我国刑法的行为,并非不构成犯罪,而是犯了罪不交付我国法院审判,他们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一般有下列几种方式:(1)要求派遣国召回;(2)建议派遣国依法处理;(3)对罪行严重的,由我国政府宣布其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出境。
3、【解析】D。
A项错误,本案不属于正当防卫,不具备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李刚的死更不是意外;B项错误,我国刑法实行罪责自负原则;C项错误,本案是刑事案件,和民事行为能力没有必然关系;D项正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题目中上高二的小明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应负刑事责任。
4、【答案】C。
解析:《刑法》第198条规定:保险诈骗罪是指以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虚构保险标的”,是指投保人违背《保险法》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虚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保险标的或者将不合格的标的伪称为合格的标的,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行为。
5、【答案】C。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满分10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和___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刑法。
2.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处罚。
3.首要分子是指在____或者____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4.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其构成的要件之一是,偷逃应缴税额在____元以上。
5.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___,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____。
6.根据刑法规定,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其主观方面表现为以____为目的的直接故意。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 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
A.走私毒品B.贩卖毒品C.决水D.拐卖妇女、儿童2.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3.甲离婚后嫌弃3个月的女儿乙。
某日,甲将乙一人留在家中,锁门外出。
甲5天后回家,乙已经死在摇篮里,法院判决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甲属于( )。
A.纯正的不作为犯B.不纯正的不作为犯C.纯正的作为犯D.结果加重犯4.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元人民币的财物。
对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 )。
A.属人原则B.保护原则C.普遍管辖原则D.属地原则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
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B.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C.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处罚过失行为D.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6.甲为投身恐怖主义活动而参加了某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法院认定甲构成参加恐怖组织罪。
甲的行为属于( )。
A.预备犯B.实行犯C.帮助犯D.未遂犯7.想像竞合犯之所以被认为是实质的一罪,是因为( )。
刑法习题课答案及解析1、答案:ABD解析:根据《刑法》第6条的规定,犯罪行为地或者结果地有一项发生在中国,就认为犯罪是在中国境内发生的。
“结果地”包括结果发生地和期望结果发生地。
故A正确。
B选项的长途汽车不属于“船舶和航空器”,行为人不是本国人,被害人不是本国人,实施的不是国际罪行,我国没有管辖权。
选项C错在普遍管辖中定罪量刑的根据是我国刑法,管辖的根据是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D选项关于保护管辖,还要求在犯罪地国也认为是犯罪的,我国才可以基于保护管辖行使刑事管辖权。
2、答案:C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但不禁止扩大解释,故A错;罪刑法定禁止类推解释,对解释的主体没有限制,故B错;D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派生原则就是明确性,基于明确性的要求,刑法对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应当是明确的,要求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也应当是明确的,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明确性相违背,所以罪刑法定原则原则上是反对、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所以答案是C。
3.答案:B解析:选项A考察的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侧面之一的法律主义(或成文法主义)。
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具体说: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只能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排斥习惯法;行政规章不能制定刑法,所以不使刑法的渊源;学理解释不是立法机关制定的,同样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
选项B考察的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涵义,该项是正确的。
选项C中“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适用于刑法全过程,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
选项D,对国家声明保留的除外。
4.答案:C解析:A选项,属于当然解释;B选项出售,本身不包括购买,但是解释为包括为了出售假币而购买假币,以及出售假币的行为,属扩大解释;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凶器”在性质上是足以杀伤他人的器物。
将携带凶器解释为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属于扩张解释。
2021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习题答案(4)2021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习题答案(4)1.侵犯他人民主权利的犯罪有()。
A.破坏选举罪B.杀人罪C.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D.非法管制罪参考答案:AC2.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A.惩罚犯罪B.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C.通过对罪犯适用刑罚以警戒社会上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了犯罪的道路D.教育人民群众,以增强其法制观念参考答案:BC3.甲将自家祖传的珍贵文物卖给外国人乙,甲的行为()。
A.构成犯罪B.应以窃运珍贵文件出口罪论处C.应以走私罪论处D.应以投机倒把罪论处参考答案:AB4.以下属于犯罪客体的是()。
A.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B.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C.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参考答案:ABD5.司法监督的主体是.()。
A.法院B.政法委C.法制办D.检察院参考答案:AD6.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能够成为犯罪的主体的有()。
A.国家机关B.任何自然人C.中国共产的常设机构D.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参考答案:ACD7.犯罪的特征有()。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阶级性D.应受刑罚处罚性答案: BCD8.抢劫罪的犯罪特点是()。
A.当着财产所有者的面非法夺取财物B.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C.采取欺骗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D.犯罪分子的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参考答案:ABD题69.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的制裁包括()。
A.判处徒刑B.没收财产C.剥夺政治权利D.罚款参考答案:ABC10.不能适用假释的罪犯有()。
A.累犯B.无期徒刑犯C.有期徒刑犯D.因杀人、强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参考答案:AD11.衡量公民行为能力有无的标志是()。
A.是否达到一定年龄B.是否具有本国国籍C.神智是否正常D.是否具有权利能力参考答案:AC12.下列犯罪中,主观方面可以由过失构成的有()。
A.贪污罪B.介绍贿赂罪C.玩忽职守罪D.泻露国家机密罪参考答案:CD13.新《刑法》规定渎职罪包括()。
《刑法》习题2一、单项选择题1.对于附加驱逐出境的外国人,应()。
A.判决生效后立即驱逐出境B.主刑执行完毕后驱逐出境C.在主刑执行的过程中可视情况随时驱逐出境D.根据外国政府的要求决定何时驱逐出境2.甲因走私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在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时应()。
A.只偿还立案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B.只偿还案件侦查终结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C.只偿还查封财产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D.只偿还没收财产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3.关于不作为犯及不作为犯罪的正确表述是()。
A.不作为表现为身体静止B.不作为犯罪是过失犯罪C.不作为犯罪可以分为纯正不作为犯罪和不纯正不作为犯罪D.不作为犯的社会危害性比作为犯小4.犯罪动机的作用主要在于()。
A.影响定罪B.影响量刑C.影响定罪与量刑D.决定犯罪的目标和侵害程度5.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是()。
A.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B.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C.对任何一种犯罪的构成均非必备要件D.只能作为量刑情节加以考虑6.对于假想防卫,应当()。
A.按照过失犯罪处理B.按照意外事件处理C.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处理D.视主观上有无过失作出无罪或者有罪的处理7. 关于不作为犯罪及不作为犯罪的正确表述是()。
A.不作为表现为身体静止B.不作为犯罪是过失犯罪C.不作为犯罪可以分为纯正不作为犯罪和不纯正不作为犯罪D.不作为犯的社会危害性比作为犯小8. 无认识(预见)的罪过形式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9. 犯罪动机的作用主要在于()。
B.影响量刑C.影响定罪与量刑D.决定犯罪的目标和侵害程度10. 下列行为中,()属于因不符合对象条件而不成立正当防卫的情形。
A.对实施正当防卫者进行防卫B.对自动中止侵害的不法侵害人进行防卫C.对不法侵害人以外的人进行防卫D.对尚未开始的侵害进行防卫11. 犯罪的()是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基本依据。
A.同类客体B.一般客体C.简单客体D.主要客体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之规定,不论罪刑轻重,法定刑高低,均适用我国刑法。
刑法作业1单项选择题第1题美国公民从日本劫持新加坡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中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A、保护管辖原则B、普遍管辖原则C、属地管辖原则D、折衷管辖原则答案:B第2题对于附加驱逐出境的外国人,应()。
A、判决生效后立即驱逐出境B、主刑执行完毕后驱逐出境C、在主刑执行的过程中可视情况随时驱逐出境D、根据外国政府的要求决定何时驱逐出境答案:B第3题关于不作为犯罪及不作为犯罪的正确表述是:A、不作为表现为身体静止B、不作为犯罪是过失犯罪C、不作为犯罪可以分为纯正不作为犯罪和不纯正不作为犯罪D、不作为犯的社会危害性比作为犯小答案:C第4题甲于1982年3月5日出生,其满14周岁的时间是:A、1996年3月4日B、1995年3月5日C、1996年3月6日D、1996年1月1日答案:C第5题甲与乙为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纠纷,引起殴斗。
在殴斗过程中,甲拿刀朝乙肚子上猛刺一刀后逃走,致乙死亡。
甲对乙的死亡在主观上属于:A、过于自信的过失B、疏忽大意的过失C、直接故意D、间接故意答案:C第6题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采取的原则是: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D、以属人原则为主,兼采属地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答案:C第7题犯罪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A、刑事违法性B、一定的社会危害性C、行为人的主观恶性D、应受刑罚惩罚性答案:B第8题战时缓刑适用的对象是:A、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B、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C、被判处拘役刑的犯罪军人D、罪行较轻且确有悔改表现的犯罪军人答案:A第9题王某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致其在河里溺水死亡。
王某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其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A、法律规定的义务B、职务、职责所规定的义务C、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D、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义务答案:D第10题冬季某日,爆炸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A、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答案:B第11题对于单位犯罪,()。
刑法练习及答案.doc一、推断题1.刑法的任务是由刑法的阶级本质打算的。
()2.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人,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3.凡在我国境内外的我国船舶.飞机.国际列车上犯罪的,均适用我国刑法。
()4.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爱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5.犯罪对象相同,可以构成不同性质的两种犯罪。
()6.犯罪的挺直客体,是区分各种具体犯罪之间界限的唯一标准。
()7.王某把林某腿部打伤,林某去医院治疗,护士未作皮试即注射破伤风针药,林某过敏反应猛烈,经抢救无效死亡。
王某应对林某的死亡担当责任。
()8.不作为犯罪是以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而构成的犯罪。
()9.犯罪的时间.地点或手段是构成某些犯罪必需具备的要件。
()10.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1.挺直有意与间接有意的相同点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定发生,区分点在于前者是期望结果发生,后者是放任结果的发生。
()12.以某种目的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只能由挺直有意构成。
()13.甲乙二人骑车相互追赶,甲在前乙在后。
甲飞速地从胡同里冲到大路上,在大路上驾驶汽车以正常速度行驶的司机丙发觉甲后,虽紧急刹车,但无济于事,结果将甲撞死。
司机丙的行为构成过失杀人罪。
()14.防卫挑拨.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都是防卫过当的一种表现。
()15.互殴案件,后动手的就是正值防卫。
()16.负有特定责任的公职人员履行公职时,不能实行紧急避险。
()17.挺直有意犯罪不确定都要经过犯罪的预备阶段。
()18.对于在身体上完全被强制,丢失意志自由或者完全受哄骗.受蒙蔽而对危害结果不能预见的人, 却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不应以胁从犯论处。
()19.过失忧虑他人实施犯罪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20.对判处死刑的罪犯,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有实际意义。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时间效力问题上实行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2.刑法区分于其他部门法的显著特点是 oA.具有鲜亮的阶级性B.是同犯罪作斗争的工具C,具有国家强制性D,是阶级斗争的工具3.依据我国刑罚的规定,以下哪些人员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A.我国高校的外籍老师B.外国旅游者C.外国驻我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D.外企的外籍工人4.当开往A国的我国国际列车行使于B国国境内时,A国公民甲某与C国公民乙某发生殴斗,甲某生气之下用刀将乙某捅死。
2021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习题答案(5)2021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习题答案(5)1.主犯包括()。
A.组织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B.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C.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D.聚众性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参考答案:ABC2.犯罪未遂具有如下特征()。
A.已经着手实行犯罪B.犯罪没有得逞,即没有具备构成某个具体犯罪的全部要件C.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D.以上答案都不对参考答案:ABC3.有关犯罪预备,正确的说法是()。
A.犯罪预备包含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刑法规定对犯罪预备予以必要的处罚C.犯罪预备尚未造成犯罪客体的实际损害D.刑法规定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参考答案:ABCD4.紧急避险必须具备以下哪些条件.()。
A.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遇到危险而采取的B.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C.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如果能采取其他方法避免危险,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D.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参考答案:ABCD5.1997年修改后的新《刑法》赋予公民对某些犯罪采取绝对防卫而不受限度限制的权利即对正在进行()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A.行凶、杀人B.抢劫C.强奸D.绑架参考答案:ABCD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C.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单位必须是公司、事业单位、企业、机关、团体D.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参考答案:ABCD7.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A.它必须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B.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C.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D.以上答案都不对参考答案:ABC8.犯罪客体是()。
第十五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1S.2课后习凰详解1.我国刑罚体系有什么转点?答:刑跖的体系,足抬根撫刑法的规定以•定的规了搀列的各科刑功方法的总和。
我国刑饕体杀右以下特点;<1>体系定蔡、給构严详我国刑罚由主刑勺附加刑构成…个兜密休系.主刑询加刑分列包括若干刑冲,各个刑种所進成的駅夺性牺苦的内容不同.可以适应不同魁秤.不同犯眾人的状况.对冷种犯耶給予冇效.合运的制栽"卞删与附加刑相互卄充、相須益彭.避龟了单一用种的局限性.刑罚体系中的各种刊牡方法金部由轻和液朴列.主次分明.轻审衔接.结构严谨・如拘役与有期徒刑是不同刑种.但期建却是衔接的.(2)宽严相济、忖标统…刑罚体系由轻血不一的刑种组成・生刑与讯加刑都有経有孔这使得刑罚体系有宽有严.宽严相汛砸立这种刑罚体系,H标是通辻员穿惩罚与敎件相结合的方针,收到预防犯罪的实效。
因为犯罪现彖极为复杂、轻处不一,故删别种类必须有轻有啦:刑罚目的是预阴犯尿,单纯的磴刑与单纯的轮刑都不利丁噸肪犯札(3)内容合理、方法人逍我国刑罚体系的内容具有合理性.具体体現点以下儿个方ifih0)整个刑罚体系的内容符令我国国怖,适伶惩罚与教育改谴的需婆:②衿个刑罚祁包含惩罚与枚育改适的机制:③•些刑种的内容(如普制)体现门机关弓人民群众梅结合同犯邪做斗彳啲方针:⑷以n由刑为中心•同时扩犬了罚金册的适用范怀这反映F・t»r界立法趙徐⑤册种山转到撫的掛列也符合刑罚的发腿方向.同时.我国冏罚方法貝右杆金】・:义人逆性.貝休体下儿个方临乳任何刑罚方法都能使犯赛人愿受相肖的洲夺杵痛苦・(H5M;以愆成剧毀痢苦为H的,b.任何刑种挪不他金何常人格.损碎粹严、摊残肉休、折宿特神,诛迩的内客,c.除死刑立即执行以外,刑罚内容那圧*扯使犯邪人齐恶从笛.改过口祈.2.刑法規定的左刑包柄哪巴划木内容?樹1;刑.尼抿只能紈芒适用而彳唯附加门(也用f;加川的刑助方法.我国刑法规立的主刑包括以卜体本内»«<1> »制背删,炬用对犯織人不尖行兴押帀倣右沏£」・山公安机关依伟恋众监苗改塡的种刊n方浓•窗糾施f+rt 由刑.它的符点雀T对犯卩人不实行关押•犯耶人在社会上处丁相对啊门山状态•但删H1W其定怡潜功范I忆⑵拘役拘必)mi期剥科犯罪人的人crfjin.戏近观制进忖剪幼改垃的谢附罚方法.狗役足•冲自由刑,足介护管制和济期從別之阊的一种次轻刑.拘役的㈱点侥于•它如憾迪刪夺剜»人人身自由的mmm.做相对于育期虢刑米说刑期乂很Mb(3)仃期徙刑仃期徒刑.足指圧淀期琨内剝夺犯乌盼予的人身口由M滥狱或考其他执行场所强制进改适和劳动改诡的•种刑罚方法。
八.刑法(附答案)八、刑法(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罚中的主刑有哪五种?(D)A.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B.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C.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D.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2、依据《刑法》之规定,犯罪的行为和结果是否都必须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才能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B)A.是B.不是,只要行为地或结果地有一项在中国境内C.不是,行为地必须在中国境内D.不是,结果地必须在中国境内3、2010年一韩国人在中国贩毒被挡获,对其是否适用我国刑法?(B)A.不适用,因为是韩国人犯罪B.适用,因为犯罪行为在中国境内C.不适用,适用韩国刑法D.由国际法院裁决是否适用4、香港公民张子强1998年在香港绑架勒索10亿港元,后逃到大陆珠海,被大陆警方挡获。
对张子强适用大陆刑法吗?(A)A.适用,犯罪结果在中国大陆境内B.不适用,因为张子强是香港公民C.不适用,因为绑架勒索行为发生在香港D.由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是否适用5、排除犯罪的事由中包括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张三和李四有仇,张三预感李四要加害自己,于是先发制人打伤李四,依据《刑法》之规定,请问张三是否构成正当防卫?(B)A.构成B.不构成C.部分构成,部分不构成D.如果李四反击则构成6、排除犯罪的事由中包括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那么,依据《刑法》之规定,消防员能否以紧急避险为由拒绝灭火?(D)A.依据火势大小而定B.能,因为灭火系高度危险行为C.视失火发生地而定D.不能。
因为对于在职务或依法负有特定义务的人,不能适用紧急避险7、刑法中,我们常说的“罪刑法定”指的是什么意思?(B)A.公安机关未立案不为罪,检察院未提起公诉不处罚B.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C.检察院未提起公诉不为罪,法院未判决不处罚D.公安机关未立案不为罪,法院未判决不处罚8、甲与乙系夫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刑法下册21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投放危险物质罪答: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重大责任事故罪答: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3.交通肇事罪答: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4.恐怖组织答:恐怖组织是指3人以上出于政治的或者其他反社会的动机,为在国内或国外实施一系列杀人、爆炸、绑架等恐怖性的犯罪而建立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犯罪组织。
二、单项选择题1.B解析:失火罪,是指由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本案中,某甲火柴掉落点燃易燃物品因能预见可能引起火灾,但轻信能够避免,为逃离而不顾,以致造成了上述严重后果。
A.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解析:本题之所以选择A而非C,是因为某乙投掷爆炸物于一独立院落,而非公共场所,其主观上并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客观上也没有危害公共安全。
3.C解析:本题之所以选择C而不是A,是因为某甲所盗窃的电缆属于正在安装的电力线路,该电力线路还未交付使用,因此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破坏电力设备罪几个问题的批复》中的“尚未安装完毕的农用低压照明电线路,不属于正在使用中的电力。
行为人即使盗走其中架设好的部分的电线,也不致于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其行为应以盗窃定性”规定,对某甲应认定为盗窃罪。
4.B解析:所谓恐怖活动,可以包括绑架、杀人、爆炸等多种形式的具有恐怖性的犯罪活动。
但是刑法规定本罪所要处罚的仅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不包括具体的恐怖活动。
因此,实施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并且实施了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20条第2款的规定,应当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案例1 被告人,陈某,男,28岁,农民。
陈某多次起意杀妻,但一直未下手。
一日,陈某为上山打猎,特意擦拭猎枪,因疏忽大意猎枪走火,击中其妻,致使其妻当场死亡。
问:在本案中,被告人陈某的罪过形式是什么?答案:在本案中,从陈某所实施的行为来看,其主观罪过形式应当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因此,对其行为的定性应当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这是因为,虽然被告人陈某多次起意杀妻,具有故意杀人的动机,但是陈某一直没有下手,说明其故意杀人的行为尚未进入实行阶段,因此,其后来的行为阻断了前面的故意,所以只能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而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从本案中我们同时也可能看出,作为犯罪的罪过,只能是出于行为当时的主观心理态度。
行为人实行行为时是何种主观心理态度,就按照何种罪过进行认定,而不能将行为人实行行为前或者实行行为后的主观心理态度认定为犯罪时的罪过。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何种状态下应定何种罪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而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2 被告人,王某,男,35岁,农民。
1998年5月8日上午,王某潜入粮库中的麻袋仓库,库中存放进口纤维麻袋20万条。
王某企图盗窃麻袋便用打火机烧捆麻袋的尼龙绳,引起麻袋着火,造成重大火灾,烧毁砖瓦结构库房一座,麻袋20万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0余万元。
问:在本案中,王某行为时的主观罪过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答案:在本案中,王某行为时的主观罪过应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应认定为失火罪。
这是因为,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
本案被告人王某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存放进口纤维麻袋的仓库中,应当认识到纤维麻袋系易燃物,因此,就负有保护仓库中的麻袋不受损失的注意义务。
然而,被告人王某应当预见用打火机烧捆麻袋的尼龙绳有可能引起麻袋着火,以致造成重大火灾,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结果因火灾造成9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被告人应对自己的过失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案例3 被告人,李某,男,18岁,学生。
1998年3月17日许,李某背着邻居家5岁的儿童王某出外玩耍,路遇一大粪坑,臭气熏天。
李某欲与王某开玩笑,声称要把王某甩到粪坑里,王某说:“你不敢!”李某随即走近粪坑边,在躬身做甩人动作吓唬王某时,因站立不稳,同王某一同掉入2米深的粪坑。
当即被人发觉呼救,人们闻讯赶来救起李某和儿童王某,但王某因窒息而死亡。
问:在本案中,李某的主观罪过形式是什么?答案:在本案中,被告人李某的行为的主观罪过形式应当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这是因为,被告人李某背着邻居家5岁的儿童王某出外玩耍,就负有保护王某安全的责任。
被告人李某将邻居家5岁的儿童王某背到粪坑边弓身作甩人动作,可能会造成危害社会的后果。
对此,被告人李某是应当有所预见的。
正因为被告人李某弓身甩人的动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才被其作为吓唬小孩逗乐的手段,否则被告人李某便达不到吓唬小孩逗乐的目的。
被告人李某虽然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结果,但是却轻信自己能够站得稳,也能将小孩抓紧,不致于发生危害结果,于是作弓身甩人的举动。
结果不仅没有在开玩笑的过程中保护邻居家小孩的安全,反而造成了小孩掉进粪坑被淹死的结果。
由此可见,被告人李某的主观罪过形式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案例4 被告人,许某,男,27岁,无业。
1997年11月10日上午9时许,被告人许某无证驾驶东风载重5吨的卡车由相市乡向云集镇方向行驶,车上载有粮食约4吨和经许某允许上车的货主李某、丁某等三人。
行驶途中,陆续偷爬上车十几个人。
当车行驶至107国道距广州507千米处,被告人以时速30千米/小时与迎面驶来的桔洲牌农用汽车在一涵洞会车。
适逢涵洞垮塌,导致许某驾驶的货车与桔洲牌农用汽车相撞,之后许某驾驶的货车撞上涵洞壁,致二人死亡,一人重伤。
事故发生后,许某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并打电话报警。
检察机关以交通肇事罪对被告人许某提起公诉。
一审法院经公开审理,宣告被告人许某无罪。
问:针对本案如何划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界限?答案:在本案中,对于许某的行为之所以被检察院以交通肇事罪提起公诉,是因为检察院没有弄清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这是由于,在司法实践中,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之间往往容易混淆。
因此,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一方面的案件,必须弄清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界限。
一般来讲,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它们的相同之处表现在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都造成了对社会不利的结果,行为人在事前都没有预见到这种结果的发生。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只是由于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
而后者则是根本不可能预见,也不应当预见。
从本案发生的过程来看,被告人许某之所以造成驾驶的货车撞上涵洞壁,致二人死亡,一人重伤。
完全是由于不可能预见的涵洞垮塌事件引起的,因此,被告人许某虽然造成二死一伤的严重后果,但由于这一结果是许某不可能预见也不应当预见的,因此对许某的行为只能以意外事件来处理,而不能以疏忽大意的过失将其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故一审法院经公开审理宣告被告人许某无罪是完全正确的。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案例1 贾某与常某在溜冰场发生冲突,吃了点小亏。
一日,贾某纠集田某、乔某、杨某三人等候在常某下班回家的路上。
常某下班后,被四人堵住,四人一起将常某打成重伤。
问:什么是共同犯罪?它有何特征?贾某等四人构成何罪?答案: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根据刑法的这一规定,共同犯罪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从共同犯罪的主体来看必须是二人以上,且二个以上的人都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其次,共同犯罪在客观上都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所谓共同的犯罪行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行为都必须是犯罪行为,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尽管在具体的分工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不孤立,而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将他们各自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再次,共同犯罪在主观上都必须具有共同的故意。
所谓共同的故意是指各个共同犯罪人不仅知道自己在实施某种行为,同时还认识到有其他人与自己一道在实施犯罪,并且各共同犯罪人对于他们的行为所共同造成的结果都抱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从共同犯罪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本案发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本案中,贾某等四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
这是因为,贾某四人均系成年人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共同犯罪的主体要求。
与此同时,贾某四人不仅在客观上实施了共同的打人行为,而且在主观上都对损害常某的身体健康抱有希望的共同心理。
因此,他们不仅在客观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在主观上也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所以,贾某四人均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
案例2 被告人:朱某,男,45岁,汉族,某村农民。
朱某和冯某是同一村的村民,因日常琐事二人发生口角,冯某仗势纠集一批人将朱某狠揍一顿,朱某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一日,朱某见冯某8岁的儿子甲在村头玩耍,便回到家中让12岁的儿子乙拿着弹弓到村头,用弹弓射冯某的儿子,“给他开瓢或将他射成独眼龙”。
儿子听从父命,将甲的左眼射伤,导致甲左眼失明。
问:什么是间接正犯?对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处罚?答案:间接正犯,又称为间接实行犯,通常是指利用他人行为实施自己犯罪的情形,即利用他人为工具而实现犯罪构成事实。
间接正犯虽然不属于共同犯罪的范畴,但由于它与共同犯罪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们常常将其纳入共同犯罪中进行研究。
在间接正犯所存在的各种情形中,通过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者实施犯罪是间接正犯最为常见的情形。
对于此种类型的间接正犯,学者所持见解不一。
通说持肯定的观点,但否定论者认为由于意思能力的欠缺,被利用人的行为不能说是意思的表动即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时,其行为是真正的道具,没有必要包含在间接正犯的概念中,直接视为直接正犯即可。
但即使从工具论角度来看,有生命的道具与无生命的道具仍有区别,况且在行为论上,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者的行为仍属不罚行为中的非罪行为,因此将其排除出间接正犯的范围是不合适的。
结合间接正犯的相关理论来考察本案,被告人朱某因受冯某欺负,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但又不愿意自己亲自实施报复行为,于是便教唆其12岁的儿子拿弹弓将其仇人冯某的儿子左眼射伤并导致失明。
从其仇人的儿子左眼被弹弓致残的行为来看,似乎这一结果是其儿子实施的。
但在本案中,其儿子只有12岁,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因此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的主体。
由于本案中朱某是在利用其未成年的儿子实施故意伤害的行为,因此,其行为完全符合间接正犯的情形,只能以故意伤害罪追究朱某的刑事责任。
案例3 刘某嗜赌,欠了一大笔债,被债主日日追讨,而且赌徒们也因为他没钱都不同他赌。
一日,他去找何某借钱。
何某说:“借钱可以,但你要是输了,拿什么还。
你得有来钱的道,才赌得起。
”何继续说:“现在来钱最快的就是卖‘白面’,你怎么不去试一试?”刘某说:“抓住了是要杀头的!”何某说:“那么多卖的,有几个被抓的,你就那么笨。
”一个月后,刘某因贩卖毒品而被公安机关抓获。
问:什么是教唆犯?成立教唆犯应具备哪些条件?在本案中,对何某与刘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罚?答案: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具体而言,就是指故意引起他人实行犯罪意图的人。
在共同犯罪人当中,由于教唆犯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类型,在定罪量刑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其需要引起重视。
一般来讲,教唆犯成立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客观上,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其次,在主观上,行为人必须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教唆行为会引起他人产生犯罪的意图,进而实施犯罪,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他人去犯罪。
在本案中,刘某因嗜赌无钱,便找何某借钱。
何某明知刘某无钱可还,于是便趁机教唆刘某实施贩毒行为。
刘某虽然嗜赌,但并没有实施毒品犯罪的故意。
刘某最后因贩卖毒品而被公安机关抓获,完全是何某的唆使引起了刘某实施贩毒的犯意。
因此,在本案中,何某不仅具有教唆的行为,而且具有教唆的故意。
因此应对其二人按照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认处。
案例4 被告人李某和于某欲盗窃一批药,但苦于没有运输工具。
一日,李某找到熟人卡车司机江某,要他帮忙运一下,并骗江某说:“我从外地买了些药材,你帮我去运一下。
”江某答应了。
第三日晚,李某、于某带着江某开车到某火车站仓库,江某一到就发现情况不对,仓库既无人,也没开灯,江某说:“你们这是偷啊,我不能干!”转身要开车回去。
李某说:“你不干?你不干我就把你与闻某通奸的事告诉她丈夫。
他是军人,你这是破坏军婚!是犯罪!”江某被迫帮他们把药材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