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瓷器专讲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中国瓷器是中国特色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关于中国瓷器的相关知识:1. 起源与发展:中国瓷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约8000年的历史。
最初的瓷器为陶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渐渐演变成瓷质。
在宋代,越窑、汝窑、官窑等名瓷的产生使中国瓷器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高峰,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商品。
2. 分类与特点:中国瓷器可以按制作工艺、装饰风格、窑口等进行分类。
按制作工艺,中国瓷器主要分为手工制作的官窑瓷和民窑瓷;按装饰风格,可以分为青花瓷、粉彩瓷、釉里红瓷、刻花瓷等;按窑口,可以分为汝窑、钧窑、官窑、定窑、景德镇瓷等。
中国瓷器的特点是细腻、纹饰丰富、造型优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3. 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以青花为主要装饰的瓷器,流行于明清时期。
青花瓷的特点是用深蓝色的钴料在素瓷上绘制各种纹饰,并利用釉下传统的烧制工艺,使钴料在高温下转化成青蓝色,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青花瓷的纹饰多样,既有山水人物,也有花鸟虫鱼,给人以大自然的美感。
4. 粉彩瓷:粉彩瓷是指运用粉彩釉技法绘制的瓷器。
粉彩是一种绘画在瓷器上的技法,采用铁红为根本色,辅以各种颜色的釉料,通过层层施釉和多次烧制而成。
粉彩瓷具有色彩明亮鲜艳、画面细腻缤纷的特点,常用于绘制花草、山水、人物等图案。
5. 官窑瓷:官窑瓷是指中国历代由官方专门制作的瓷器。
最早的官窑瓷起源于五代时期,宋代官窑瓷以汝窑、官窑、定窑为代表,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瓷器之一。
官窑瓷以其高贵典雅的造型和纯净无瑕的质地而闻名,出现在官方的重要宴会、庆典和皇室宫殿中。
6. 民窑瓷:民窑瓷是指由民间制作的瓷器。
民窑瓷的产地广泛,代表有龙泉、景德镇、宜兴等。
民窑瓷在造型和装饰上较为丰富多样,窑口众多,技艺也相对较为简单。
不同窑口的民窑瓷品质各异,但都带有浓郁的民间手工艺特色。
中国瓷器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
以下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陶瓷的发展过程:
1. 先秦时期:此时期的陶瓷大多用于生活用具,如鬲、鼎、壶、盂等,样式以简约为主。
2. 汉唐时期:此时期的陶瓷逐渐进入繁荣时期,各种陶瓷器具不断地出现。
汉代黄釉和唐代三彩都是非常著名的陶瓷器种类。
3. 宋元时期:此时期的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瓷器制作的巅峰。
宋代官窑和元代景德镇窑瓷器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4. 明清时期:明代以景德镇窑、宜兴紫砂推行工艺技能,并创造了“臞仙”、“素三彩”等开创性的艺术形式;清代以宜兴描金陶器、景德镇青花瓷器为代表的装饰技法,提高了陶瓷工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5. 现代及当代:1920年代,经过改革,陶瓷工业发展迅速。
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陶瓷进入了现代化的制造阶段,同时,也逐渐开创了一些新型瓷器的艺术风格,如现代简约风格、民族复古风格以及欧美艺术风格等。
总之,中国陶瓷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创新,发展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和风格,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以其纯净的白色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宋代开始,讲述中国白瓷的发展史。
宋代是中国白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白瓷以汝窑、定窑和钧窑为代表。
汝窑以其独特的青灰色釉和斑斓的变化而著称,其瓷器胎体瘦薄、坚硬,色泽沉稳而富有质感。
定窑则以纯白的釉面和青白色的装饰图案而受到世人喜爱,其特点是釉质润泽、色彩鲜明,且装饰纹饰繁多、雅致。
钧窑则以其釉面如剥脱的冰蓝和五彩缤纷的装饰而著称,钧瓷的釉色丰富多样,色调鲜艳,给人一种宝石般的美感。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元代的白瓷以青花瓷为主导,白地青花瓷成为当时的主流。
青花瓷是一种在陶瓷表面进行蓝色绘制的技法,采用的是青花颜料。
元代的青花瓷器装饰纹样以花卉、人物、山水等为主题,明亮的蓝色装饰与纯白的胎体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清新优雅的感觉。
明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白瓷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明代白瓷以景德镇窑为代表,景德镇窑被誉为“万M字四大名窑”。
明代白瓷的特点是胎体较厚,釉面亮洁,装饰图案丰富多样。
明代的白瓷以青花和五彩装饰为主流,青花以纯净的蓝色纹饰为主题,五彩则以绚丽的颜色和丰富的纹饰而著称。
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收官时期,白瓷的生产仍然保持活跃。
清代的白瓷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代表,清代白瓷的特点是胎体坚硬、厚重,釉面柔润而饱满,装饰纹饰以青花和釉下彩为主题。
清代的白瓷在造型、纹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瓷器工艺的高度。
中国白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以上所述是其发展的主要阶段。
无论是宋代的汝窑、定窑、钧窑,还是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景德镇窑,以及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白瓷在不同朝代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卓越和独特性。
总之,中国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其发展经历了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不同阶段。
每个时期的白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而且对于后世的陶瓷艺术影响深远,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珐琅彩瓷在明清时期,因前代制瓷工艺的累积,新工艺多的进步,创新和统治阶级的喜爱,中国彩瓷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青花,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争雄斗艳。
而独占鳌头的正是——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是明清彩瓷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种瓷器。
首先说说它的由来。
珐琅又称做“法蓝”“佛郎”本是一种外来工艺。
珐琅器是以这种工艺制作的器皿,它有很多种类。
珐琅器按其胎种分为三大类: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
按其工艺也分为三大类:掐丝珐琅(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景泰蓝),錾胎珐琅,和画珐琅。
瓷胎画珐琅使得珐琅彩的表现力达到了巅峰状态,最具有艺术价值,所以如今我们说的珐琅彩是特指的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到达顶盛。
它是一门西化的艺术,它的发展得益于康熙皇帝的开明的思想,对外来的文化不抵触,不排斥,甚至有意识的引进,使得我们在瓷器上展现了西方人用同样的材料所不能展现的一种艺术。
它与五彩,粉彩这种中国传统彩瓷不同,它的彩料是由外国人带入中国的,是用油来调合的彩料。
虽然后来中国自己研发出了珐琅彩料,但是在外国人带入彩料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
它的由来注定了他的不平凡,他与中国传统的重视意境的审美不同,他带有浓重的西方油画写实色彩,(并受到西方当时盛行的洛可可巴洛克式的艺术的影响)画出来的纹饰有立体感,画面瑰丽,精美,具象,华丽,繁缛。
这种风格也真好迎合了康乾盛世,受到皇帝的喜爱,在加上他的釉料珍贵,制作难度大,它从创烧开始从没有离开过宫廷,它是只有皇帝才能拥有的皇家御用艺术品。
作为唯一的皇家御用艺术品,珐琅彩的工艺制作流程也与其他瓷器的制作流程上也截然不同。
我们所知道的明清彩瓷都是在江西景德镇制作完成,再运送入京。
而珐琅彩则是在北京烧造的。
它首先是在景德镇烧制一大批纯白的素胎,千里挑一的选出珍品,运至紫禁城,由皇帝钦定宫廷画师设计画稿,绘上珐琅彩,再在紫禁城内的珐琅作进行第二次烧造。
古代瓷器专题展中华古陶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被国人视为珍宝,也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所喜爱。
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原始青瓷开始,瓷器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东汉出现了成熟青瓷,唐代呈现“南青北白”的制瓷局面,宋代的五大名窑被人们津津乐道,北方的十大窑系缤纷共彩,进入元代,青花瓷工艺在景德镇得到发展光大,明清时期各种彩瓷精彩纷呈。
湖北地区单色釉瓷器瓷器自成体系,宋代以前以青瓷为主,宋代以青白瓷为主。
主要出产于梁子湖周边地区。
这件西周时期原始瓷豆出土于黄梅焦墩遗址。
青瓷器的烧成,始于我国东汉时期,因此,我们把商至东汉之间的瓷器称为原始青瓷。
它是用瓷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1200 ℃高温烧成。
但由于瓷胎中杂质较多,釉料配制简单,加上烧制工艺原始,导致硬度偏低,釉色不稳定。
所以称之为原始瓷器。
我国南方著名的商代遗址盘龙城就已经发现原始青瓷。
湖北东周墓发现常见一种梳齿纹环耳罐,原产地应在江浙一带。
这件器物的口沿、折腹、圜底内部各有一组弦纹,口沿由5条弦纹组成,折腹、圜底处弦纹各6条,除圜底内侧弦纹下凹外,其余弦纹均为瓷釉填平。
器外素面,折腹处起一周凸棱,下腹有数道螺旋形痕。
灰胎,施青釉,泛酱褐,釉薄不匀,可见极细开裂纹,圈足局部挂釉已脱落,此器采用泥条盘筑后经慢轮加工而成。
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目前我省仅见此一件。
这是一件原始瓷直线纹罐,出土于黄冈,在战国楚墓中常常见到,各地出土的器型略有变化,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颈部和肩部装饰有一周直线纹。
目前湖北地区出土的战国原始瓷器中只发现这一种器物,它的原产地在长江下游地区。
这两件分别是水波纹双立耳罐,另一件是战国时期的原始瓷罐。
西晋立国之后的短短几十年中,瓷业得到蓬勃发展。
出现了最早的瓷器品种——青瓷。
它以铁为主要着色剂,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
作为最早出现的瓷器,青瓷从萌芽到鼎盛,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青瓷历来以长江下游的越窑最负盛名,而长江中游地区青瓷却少有记载。
瓷器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瓷器的历史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特色文化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瓷器的生产,并在此后的数千年里继续发展和完善。
在瓷器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器制作工艺和名家作品,这些都为瓷器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中国的“远古青铜器文化”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瓷器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瓷器不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整个东亚地区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早期的瓷器主要分为陶器和石器两大类,其中陶器就包括了瓷器。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瓷器开始以瓷胎为主要材料,开始出现了瓷器的雏形。
到了唐代,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瓷器的独特风格。
在宋代,瓷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成就,宋代的青瓷、白瓷等瓷器不仅在国内广泛流行,还被远销海外,成为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的代表。
二、瓷器的种类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风格,瓷器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
从材质上看,瓷器主要可以分为陶瓷、瓷瓦、瓷石等;从用途上看,瓷器又可以分为餐具、茶具、花瓶、摆件等;而从风格上看,瓷器可以分为景德镇瓷、宜兴紫砂壶、景德镇陶、骨瓷等等。
不同种类的瓷器各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都是中国传统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景德镇瓷景德镇瓷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之一,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深受人们的喜爱。
景德镇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制品中的一大亮点。
景德镇瓷的特点是色泽明亮、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釉面光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2.宜兴紫砂壶宜兴紫砂壶是江苏省宜兴市的传统手工艺品,是中国的四大名器之一。
宜兴紫砂壶以其独特的造型、质地和工艺制作工艺而闻名,深受人们的喜爱。
宜兴紫砂壶的特点是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泥料选料考究、壶身厚实、骨感十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3.景德镇陶景德镇陶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工艺品,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史上最全的中国瓷器知识史上最全的中国瓷器知识关于“China”的由来有三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说是“China”跟中国的瓷器有关。
今天不是要讨论这种说法究竟可不可靠,而是要详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及种类。
一、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
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
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中国美术史瓷器专讲
主讲人:艺术设计王浩
各位同学好,中国有两种物品在世界上最为闻名,一个是丝绸另一个就是瓷器,这次我为大家讲的就是瓷器。
课件一:中国与瓷器
课件二:提到瓷器就不得不讲一下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
早在东汉时期的昌南也就是现在的景德镇古人就已经建造窑坊烧制瓷器,东汉时烧制的瓷器叫做原始青瓷与现在的瓷器还不相同,唐朝时改进了制瓷手艺制出青白瓷,在十八世纪以前欧洲还没出现瓷器所以中国的瓷器大受欢迎。
课件三:陶瓷是以瓷石和瓷土也就是高岭土为原料,关于制瓷的过程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一步之前还有选择瓷石和磨制一步,选料之后就是拉坯,拉坯最考究匠工的手艺不能轻也不能重,拉好坯后就要进行晒制,如果要进行釉下彩创作在这一步之后就要进行一些艺术创作,然后进炉烧制。
这是制作陶瓷的简略过程。
课件四:中国瓷器的发展是由萌芽到成熟然后走向繁荣,瓷器的发展经过了非常重要的四个朝代唐代宋代和明清。
课件五:我只挑几个讲一下,先讲宋代
课件六: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按体系分又分为青瓷,白瓷,黑瓷三个体系我们着重讲一下青瓷体系。
课件七:青瓷体系以汝窑,哥窑,龙泉窑也就是弟窑和钧窑制作
最为精致。
哥窑和弟窑是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两个主管,其中哥窑的冰裂纹瓷器最为出名,瓷器通体开片,开大片为“冰裂纹”,开细片“鱼子纹”,极碎为“百圾碎”,若裂纹呈黑、黄两色,则称为“金丝铁线”。
其中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浙江龙泉地区,有章氏兄弟二人擅长烧瓷。
人们把他们的瓷窑分别称为哥窑和弟窑。
有一天,弟弟出于忌妒的心理,趁哥哥刚刚烧好一窑瓷器回屋休息的时候,将冷水泼进瓷窑。
过了些时候,哥哥从窑中取出瓷器,一下就惊呆了,因为每件瓷器的表面都有很多裂纹。
没想到,坏事变成了好事,人们觉得这些裂纹不仅不影响使用,还有一种装饰美,于是这窑瓷器卖了比往常更多的钱。
这只是一个传授,真实性有待考察。
课件十三:接下来讲下一个朝代,明代瓷器。
我国陶瓷工艺经过宋代的普遍发展后,在明代又进入一个新阶段,明代以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后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改变了唐宋时期流行的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改以绘画为主,主要有青花,五彩等技法。
明代不得不谈到景德镇,在明代景德镇已成为产量最多规模最宏大的瓷都,明代官窑瓷器开始用年号做款,用吹釉代替了原先的蘸釉。
景德镇包括官窑和民窑两种。
在明洪武三十五年,开始在景德镇珠山设“御器场”。
一种是皇室使用的称为钦限瓷器由民窑生产,另一种是供皇室欣赏的瓷器称为部限由官窑生产。
课件十四:这是供皇室观赏的部限瓷,造型非常别致,用料考究课件十五:这是供皇室日用的钦限瓷,与部限相比就比较粗糙,所以说官窑民窑各有特色,我找的这几幅图都属于明青花,青花属釉下彩先画后烧,他出现在元代至明代发展兴盛,(元青花罐,明青花葫芦瓶)明代青花与元代相比蓝色色彩更丰富,纹饰更多样。
课件十七:明青花在明代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由兴转衰,跟当时的社会经济有很大关联。
第一阶段是明初永乐,宣德的青花瓷,胎质坚细洁白,釉色晶莹厚润,青料使用了由南洋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原料含锰低含铁高,青色重的地方或黑点的晕散状况,这一时期的青花纹饰豪放自由,深浅层次变化丰富。
课件十八:第二阶段是成化至正德年间,这一时期使用了国产的“平等青”,青花与永乐宣德青花相比胎薄釉细,色彩浅淡柔和,器形小巧轻盈。
课件十九:第三阶段是嘉靖,万历年间,由于社会经济原因,青花料改用蓝中泛紫的“回青”,青花瓷较前两阶段相比,花纹堆砌,画法粗略。
课件二十: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下,明代的青花加彩,青花加彩又分为斗彩和填彩两种,它是由青花釉下彩和各色釉上彩结合先后两次烧制而成,(釉上彩的烧制方法和釉上彩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经历了两次烧制)。
左边这幅是斗彩,是先用苏麻离青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地方加以彩绘,形成了上
下斗合,称为斗彩右边这幅是填彩,填彩是釉下彩,是先在胎上用苏麻离青画出花纹轮廓,然后再轮廓内填以彩色釉料。
课件二十一:在这一时期除景德镇瓷器
课件二十二:清代的瓷器种类最为繁多,可以说是吸大家之所长,有釉下彩,釉上彩,素三彩,几大种类,(缠枝花卉纹撇口瓶,清代釉里红龙纹鼻烟壶,清代釉下三彩笔筒,釉下五彩松鹤瓶)(五彩红黄翠紫绿,嘉靖釉上五彩,清代珐琅彩花卉纹小瓶,清代粉彩鸳鸯戏水大盘)(清代道光素三彩狮钮寿字壶,乾隆时期素三彩对狮,眼睛能够活动市场拍价86万)。
课件二十八:其中我介绍一下珐琅彩和粉彩,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
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
其中许多化学成分证明珐琅彩是由外国引进的,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
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
画工精致。
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课件二十九:粉彩传承了明代斗彩的技法采用釉上彩,粉彩也叫“软彩”,之所以将其称为“软彩”,为的是与硬彩或称之为古彩的“五彩”相区别。
粉彩与五彩、斗彩瓷一样,属于彩色瓷中的釉上彩瓷,但又与五彩、斗彩有所区别。
粉彩的发明改变了我国以五彩、斗彩为主流的彩色瓷,基本上都是单线平抹或者色彩平涂的手法来处理画面,很少采用绘画的手法来装饰的局面,可以用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来形容粉彩。
课件三十:关于瓷器的知识我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