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隔苇管灸治疗耳鸣180例_袁志太
- 格式:pdf
- 大小:201.51 KB
- 文档页数:1
针刺配合穴注治疗暴聋62例作者:张尉杨晓爱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04期暴聋西医称之为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觉性听力缺失。
多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气温改变、过度疲劳、过敏反应和内分泌失调、细菌及病毒感染,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引起内耳微血管收缩, 以致发生内耳微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代谢紊乱, 损害听觉器官而致听力下降造成耳聋。
暴聋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降至最低点,同时可伴有耳鸣及眩晕,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笔者于2003年8月~2012年1月运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暴聋6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2例患者均来自本中心门诊病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风邪外袭者27例,症见突发听力下降,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痰火郁结者19例,症见猝然听力下降,头重而晕,耳中胀闷,脘腹痞满,舌苔黄腻,脉滑数;气滞血瘀者6例,症见听力下降,或伴耳鸣,舌质紫暗,脉涩;气血亏虚者10例,症见听力下降, 伴耳鸣,面色无华,劳累后加重,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年龄最大者56岁,最小者18岁;病程最长者半年,最短者1 h。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听力突然下降,1~2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鼓膜混浊。
(4)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
2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取耳门、听宫、翳风、中渚、合谷、太冲、三阴交。
配穴风邪外袭加风池、外关;痰火郁结加丰隆、内庭;气血亏虚加气海、足三里;针刺疗法:患者取正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40 mm毫针进针13~25 mm深,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 min后起针,其间行针1~2次;穴位注射:以5 mL注射器吸取500 ug维生素B12注射液1 mL和50 mg维生素B1注射液2 mL混匀,取患侧翳风、双侧三阴交,皮肤常规消毒后在各穴进针10~15 mm深,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0.5~1 mL出针。
隔苇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52000) 袁志太主题词: 周围性面瘫/治疗 @苇管器 灸法 几年来笔者采用隔苇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0天。
全部为门诊病人,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
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甚至有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2 治疗方法2.1 取5cm长,直径约0.6cm的苇管一段,一端用刀削成半个鸭嘴形。
2.2 取白花蛇舌草20g,用细纱布包好,放入大口容器内,用开水30ml浸泡30分钟,然后将苇管放入细纱布包下面,2小时即可应用。
2.3 用时将苇管齐端对准外耳道,四周用干棉花围住以固定苇管,以免苇管掉下来,用艾绒做成黄豆粒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鸭嘴形的一端上,用线香点燃艾炷,泻法则用嘴轻轻吹,方向对着外耳道,补法让艾炷自然燃尽,使耳内有温热感为宜,艾炷燃灭为一壮,换艾炷再施灸,每次5至9壮,施灸过程中避免艾灰落到身上灼伤衣物或皮肤,每天1次,每十次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治疗一疗程后观察疗效。
面瘫完全消失为痊愈;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为有效;无变化为无效。
4 治疗结果本组30例,其中痊愈18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5 典型病例李××,男,50岁,干部。
患者右侧面瘫二十天,经用电针、理疗等多法治疗未效。
给予右耳隔苇管灸,用补法,使耳道内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6壮,每日一次。
灸1次后面部感觉舒适,3次后已能闭上眼,额纹已出现,鼻唇沟亦可见,共灸7次后症状逐渐消失而获痊愈。
6 讨 论面瘫多由络脉空虚,感受风寒,外邪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凝滞,肌肉缓纵不收。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万一针医案分享原创:万方琴正安文化北京今天用针灸治疗神经性耳聋、药物引起的耳聋、老年性耳聋效果显著,今天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万一针老师临床治疗耳鸣、耳聋的三则案例。
针灸治疗多年耳鸣、耳聋案例1:邓某,男,30岁,黎族。
患者自述:耳鸣已经11年了,越来越严重。
双耳里总像有知了在叫,尤其夜间响得更厉害,根本睡不着觉。
生活、精神等方面均受到严重影响。
曾去过三亚海口广州等大医院求医,但无济于事,医生回复说很难治愈。
非常苦恼,无奈。
治疗方案:固本培元,扶正祛邪。
针刺治疗:取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均取双侧;留针30分钟;手法补;一个疗程十次。
疗效:耳鸣逐渐好转,知了声见少见轻,一次比一次见效。
一个疗程完毕,知了声没了,睡眠正常了。
患者用黎族话对我说:“您治好了困扰我多年的耳鸣,太感谢您了。
”案例2:向女士,73岁,工程师。
患者自述:幼时因患中耳炎化脓疼痛时久,久治不愈。
至今左耳已完全失去听力。
现在耳聋72年。
针刺治疗:左侧听宫,足三里,太溪;留针20分钟。
疗效:扎针治疗当时能听到很小的声音。
治疗四次,可听到钟表声。
从此结束了他耳聋的历史。
案例3:连某,男,76岁,编辑。
患者自述:3年来一直耳聋,越来越厉害,别人说话听不见,到五官科就诊,主任对我说: “你这是老年性耳聋,就这样了,没法治了。
”辨证:因年老肾虚、气血不足引起的老年性耳聋。
针刺治疗:用头针疗法,取晕听区双侧;留针40分钟,期间要捻针。
疗效:经过扎针治疗十次,患者连细微的手表嘀嗒声都能听见了。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针刺治疗聋哑症301例的初步总结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市针灸研究所临床研究组聋哑症除先天性者外,绝大多数是由于幼小时患各种急性传染病后,听觉神经或其感受器受损,不能接受和分析外界传入的声音,无从学习语言而形成。
所以一般聋哑人的言语器官,无论其末梢部分或中枢部分,均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发现,因此我们认为不论聋哑或单纯耳聋,实质上都是听觉器官疾患。
针刺治疗耳聋,祖国医学文献上早有记载,二千年前的内经即有“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于耳前者”的记载(按:手阳明俞穴主耳聋者有四穴:商阳、阳谿、偏历、合谷,通脉于耳前之脉即听会穴)。
此后历代医家陆续有所补充。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治疗耳聋的经验不断的丰富起来,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作出很完整的统计和总结。
解放前反动统治轻视和歧视祖国医学,针灸也同其它的民族文化遗产一样,非但不被重视,反而遭到否定和抹杀,解放后在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院从1956年10月起设立聋哑专科门诊,我们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并不断钻研和改进,运用深刺手法,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通过对301例聋哑患者的临床观察,初步肯定了针刺对聋哑症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总的有效率84.7%,其中显效30.6%,进步54.1%。
现作初步总结报告如下,以资交流和参考。
治疗方案一、针刺穴位:兹将针刺穴位列表如下:二、针刺手法:采用输刺法,分以下三个步骤:(一)进针:进针时快速捻入,待进入皮肤后即停止捻旋,直刺进去达到应有的深度,使有酸麻痮的感应并向周围扩散为止。
(二)留针:留针时间不得少于三十分钟。
(三)出针:出针时不用捻转,只须向外轻轻拔出。
耳鸣耳聋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姜岳波,黄 彬,郑志新(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关键词:综述;耳鸣;耳聋;针灸疗法中图分类号:R24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13)011-0065-02作者简介:姜岳波(1980-),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
耳鸣是指是一种主观感觉,周围环境并无相应声源,患者自觉耳内鸣响或有异常声响。
耳聋是指听觉系统的传音、感音功能异常所致的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
耳鸣的发病率较高,约占13%~18%,因耳鸣严重而求医的约占2.4%,而老年人群中33%有耳鸣主诉,其中进行性加重和久治不愈者甚多。
枟医学入门·卷五枠曾记载:“耳鸣乃是聋之渐也。
”听力障碍者耳鸣发生率更明显高于其他人群[1]。
耳鸣与耳聋在临床上常常伴随或先后出现,其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原则也基本相同,因此,中医历来将其视为同一种疾病[2],其治疗为当今临床公认的难题之一。
由于耳鸣耳聋的病因多达十余种,西医治疗耳鸣耳聋方法众多,但由于目前机制难以明确,治愈的患者尚不多。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有其独特之处,在于经络辨证及脏腑辨证。
准确的辨证和治疗方法的选取是中医治疗的前提,也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笔者查阅近几年文献,总结方法如下。
1 针刺疗法针刺治疗耳鸣在临床应用较广,多以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耳周五穴为常用之穴,其分属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其中手足少阳经脉均“从耳后入耳,出走耳前”,手太阳经脉“却入耳中”,与耳关系密切。
针刺耳周五穴正是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经络辨证理论,现代医学亦证实耳周穴位的作用。
王长海等[3]研究发现针刺耳部穴位能明显改善红细胞聚集状态,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细胞的恢复。
在临床治疗中往往还遵循“实证开四关,虚证补肝肾”的原则。
合谷、太冲为原穴,合谷开窍调气,太冲疏肝解郁;补肝肾,乃肝肾同源,肾开窍于耳,针其输穴和原穴之太溪,结合足三阴之交会穴三阴交,可扶正固本。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耳鸣疗效观察王琳;亚生江·托乎提;卿晓棠【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葛根素静脉滴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剌治疗.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4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耳鸣较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有明显的优势.【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3页(P112-114)【关键词】耳鸣;针刺;电针;针药并用【作者】王琳;亚生江·托乎提;卿晓棠【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乌鲁木齐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乌鲁木齐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81耳鸣是指患者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主观感觉,但外界并无相应的声源或电刺激存在。
耳鸣不应包括声音幻觉及错觉。
据文献报道,耳鸣患病率高达 15%~20%,而且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1],老年人中的患病率更是高达30.3%[2]。
耳鸣除影响患者的听觉、情绪和睡眠外,甚至导致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的产生,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我科联合耳鼻喉科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耳鸣,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将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60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0±4)岁;平均病程(2.1±0.1)星期。
对照组中男 17例,女 13例;平均年龄(51±5)岁;平均病程(2.2±0.2)星期。
2020年7月 第13期综 述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研究进展王思辰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摘要】神经性耳鸣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耳部血管神经部分发生障碍,在无外界环境刺激下出现的异常声音感觉。
现代医学对神经性耳鸣的治疗暂无特效药物,而针灸在对本病的治疗上有安全、见效快、作用时间持久的特点。
本文就近十年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神经性耳鸣;针灸;综述[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3-0195-02神经性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患者的耳内或者头颅中产生可被自己感知的声音。
如感觉耳内有蝉鸣声、嗡嗡声、嘶嘶声等单调或混杂的响声。
部分耳鸣患者还会伴有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生活和工作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
中医对耳鸣的记载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海论篇》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素问·解脉篇》中记载“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随着历代医家对耳鸣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可将耳鸣分为虚实两类,实证有外邪侵犯、肝火上扰、痰火郁结、气滞血瘀,虚证有肾精亏虚、脾胃虚弱[2]。
针灸在神经性耳鸣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安全、方便、见效快、作用持久。
现将近十年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针灸对神经性耳鸣的治疗1.1单纯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作为一种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何广武等[3]通过针刺患侧翳风、耳门、听宫、听会及双侧太溪穴治疗神经性耳鸣,治疗组予重插轻提补法,对照组予静留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
汪金宇等[4]采用耳周围刺法治疗神经性耳鸣患者30例,选取耳门、听宫、听会、率谷、天冲、头窍阴、完骨配合辩证取穴,结果示痊愈6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2.6%。
李云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
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2 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耳鼻喉科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李云英教授创造性地将耳鸣中医治疗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归纳总结成简明扼要的歌诀,便于学生记忆: 准确辨证,明辨虚实; 通窍活血,贯切始终; 健脾益气,滋补肝肾; 不忘疏肝,心理辅导; 安神养心,关注睡眠; 综合治疗,疗效更佳。
常用药物3.3.1 石菖蒲石菖蒲味辛苦,辛可制风,苦可燥湿化痰; 性温,温可通络。
归心、胃经。
主要功能为芳香化湿、豁痰降浊、明耳目、通九窍,辛苦之性能上能下,善治耳鸣耳聋闭气,乃聪耳开耳窍之圣药。
施今墨先生用石菖蒲配蝉蜕治邪干清窍,气机闭阻之耳鸣。
张赞臣用石菖蒲配郁金治伴有耳内发胀感之耳鸣。
徐景藩善用石菖蒲配通草治耳鸣重听,闭气不适,耳窍不聪。
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治耳鸣,石菖蒲、路路通、荷梗等化浊通气开窍药物均为必用之品。
另外,石菖蒲配通窍活血汤可化瘀开窍,治脑梗死病人恢复期出现的耳鸣症,石菖蒲配五苓散可化湿开窍,治湿浊上蒙耳鸣,石菖蒲磁石两味煎之送服六味地黄丸可补虚开窍,治老年耳鸣。
3.3.2 藤类药鸡血藤、钩藤、络石藤、红藤,活血化瘀,通络功能极强。
3.3.3 虫类药僵蚕、地龙,二者一升一降,升降协调,通络止痉。
3.3.4 生磁石、生石决明两药咸寒质重,滋肾水,涵肝木,有水木相生之妙用,共奏滋肾平肝,潜阳安神之功。
3.3.5 安神类药耳鸣与睡眠互为因果。
益智仁、柏子仁、远志、熟枣仁、五味子、珍珠母、夜交藤、合欢皮、远志等,均有安神助眠作用,对耳鸣导致烦躁、失眠患者尤佳。
3.3.6 柴胡、升麻、葛根升举清阳。
如主治耳鸣耳聋的名方柴胡聪耳汤、通气散,即用柴胡、升麻等风药,目的不在祛风,而在升举。
3.4 从肝论治研究认为: 耳鸣与精神心理问题互为因果,可激惹和加重焦虑和抑郁。
针刺补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观察何广武;周文学;吕小笑【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补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补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静留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补法是一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有效方法.【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1(030)009【总页数】2页(P602-603)【关键词】针刺疗法;提插补法;耳鸣;听力障碍【作者】何广武;周文学;吕小笑【作者单位】永康市中医院,浙江,321300;永康市中医院,浙江,321300;永康市中医院,浙江,32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82神经性耳鸣是指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
本病可发生于单侧,也可发生于双侧。
它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扰人不安,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睡眠和生活质量,同样也困扰着医者。
笔者自2005年至2010年采用针刺补法治疗神经性耳鸣24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24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48例神经性耳鸣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均未接受任何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
治疗组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8岁,平均(46±13)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4个月,平均(5.5±1.5)月。
对照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9岁,平均(45±14)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2.个月,平均(5.4±1.6)月。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年龄18~60岁;②以耳鸣为主要症状就诊并诊断为主观性耳鸣;③专科查体未见中耳及外耳病变;④发病时间仅限2年以内。
①外耳及中耳性耳鸣;②客观性耳鸣;③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④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⑤有消化道溃疡史者或活动期消化道溃疡;⑥合并脑部肿瘤或恶性肿瘤的患者;⑦未经控制的急性感染者。
改良耳灸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发布时间:2021-12-10T06:25:40.39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1期作者:陈淑陈绍英何玲玲[导读] 耳灸器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中医特色的灸法陈淑陈绍英何玲玲四川德阳绵竹市绵竹中医医院四川德阳 618200【摘要】耳灸器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中医特色的灸法,由古代的苇耳灸器发展而来,在临床中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面瘫、耳疾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灸法有着同针药一样的临床价值。
就有关文献中对耳灸器器的改良及耳灸器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扩展其临床运用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同时为丰富发展灸法理论、为耳灸器疗法的推广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改良耳灸器;临床应用;研究中医关于耳鸣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中还有“苦鸣”、“蝉鸣”“耳中鸣”、“耳数鸣”“耳虚鸣”等不同名称。
在《素问》中共有5篇8次提到耳鸣,《灵枢》中又6篇7次提到耳鸣。
《黄帝内经》认为耳鸣的发生主要是阳气上越所导致,如《素闻·脉解》:“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在耳鸣与相关脏腑的关系上泽强调其与脾胃及肝的相关性并未提及肾虚与耳鸣的相关性,如《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 1耳灸器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
苇管灸这一古老的灸法,从耳入手,将艾叶温热之药性,传导入耳,从而激发经气,振奋阳气,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的治疗作用。
苇管灸主要治疗头面部疾患,如面瘫、耳鸣、耳聋、中风、头痛、眩晕等病证。
古代文献有关耳灸器的记载比较粗糙,临床大部分使用的耳灸器器都是依据古代文献个人制作的,主要为一节形和两节形耳灸器器。
特色疗法苇管灸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耳鸣原发性耳鸣是以患者自觉耳鸣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
该病病因尚未明确,治疗疗程长,且症状易反复。
患者常伴有失眠、烦躁、焦虑、忧郁等症状,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近年来,临床常用苇管灸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耳鸣,疗效较好。
诊断标准参考《欧洲多学科耳鸣指南:诊断、评估和治疗》制定:一侧或双侧有不同程度的耳鸣,或伴耳堵塞感、听力下降等症状,经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测试后提示耳鼓膜无器质性改变,内耳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以耳鸣症状为主症,且反复发作超过1个月;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耳部病变引起的传导性耳鸣;血管源性或肌源性引起的耳鸣;患有听觉系统病变,如听神经瘤等;其他系统引发的非耳源性耳鸣。
剔除标准由于个人原因无法完成治疗者;观察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不能继续完成疗程者。
治疗方法苇管灸:先将长约2.5 cm、直径约0.5 cm的苇管轻轻放入耳道,然后将用模具做好的数壮小艾炷点燃后放置于苇管末端铁片上,每次灸30min,以患者有温热感为度。
针刺:嘱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取患侧听宫、听会、完骨穴,用75%酒精消毒穴位,使用华佗牌0.30mm×40mm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直刺上述穴位约30mm,行提插捻转手法至得气,留针30min。
针刺与苇管灸治疗同时进行,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讨论目前,耳鸣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声治疗、助听器、行为认知治疗、高压氧治疗、神经调节及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等。
此外,还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掩蔽治疗、针灸治疗、松弛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
目前,临床推荐使用助听器、健康宣教、认知行为疗法和声治疗为主要治疗策略。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为选择性钙拮抗剂,脂溶性高,易通过血脑屏障,其通过改善前庭系统循环,减少前庭刺激,可缓解耳鸣症状,但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引发锥体外系症状、抑郁症和帕金森病等病证,对于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患者,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30例
张翠彦;王寅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5(021)003
【摘要】笔者于2003年7月至2004年8日跟随导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王寅主任医师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王老师治疗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8-8)
【作者】张翠彦;王寅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1
【相关文献】
1.石学敏运用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经验 [J], 王自兴
2.扶正调神法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J], 王凯;赵丹;陈佳佳;侯佳慧;邓永志
3.苇管灸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观察 [J], 钟玉梅;赵征宇;成博;陈瓞
4.申鹏飞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经验 [J], 陆立飞; 申鹏飞
5."疏肝升清启闭"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35例原始观察 [J], 罗本华;郭柳婷;吴小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苇管灸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
承兰;王和生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8(027)024
【摘要】门诊收治1例突发性耳聋伴耳鸣、耳闷患者,采用苇管灸治疗,有效改善患者耳鸣、耳闷症状,提高了听力.文章通过总结此案例,以期为突发性耳聋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承兰;王和生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43+7
【相关文献】
1.针刺联合苇管灸治疗海员神经性耳鸣31例临床研究 [J], 路瑶;徐新帅
2.苇管灸配合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闷临床研究 [J], 承兰; 王和生
3.苇管灸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耳鸣的临床观察 [J], 邹密沂;邱静雅;田雪琴
4.苇管灸联合针刺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闷的效果研究 [J], 毛俊明
5.隔姜灸、苇管灸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 [J], 王旭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针灸杂志2009年2月第28卷第2期·103·
文章编号:1005-0957(2009)02-0103-01·临床报道·针刺加隔苇管灸治疗耳鸣180例
袁志太
(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山东 252000)
【关键词】针刺;灸法;耳鸣
【中图分类号】 R246.8 【文献标志码】 B
耳鸣是听觉异常的症状。
我们采用针刺和隔苇管灸治疗耳鸣180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80例,均来自门诊,其中男104例,女7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7 d,最长3年,平均病程2年。
所有病例均经过耳鼻喉科医师各种检查未发现其他症状。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2.1.1 取穴主穴取翳风、听会、外关,实证加中渚、侠溪;肝胆火旺加太冲、丘墟;痰热郁结加丰隆、劳宫;虚证加肾俞、关元、太溪、足三里。
2.1.2 操作主穴翳风、听会、外关行平补平泻。
实证泻中渚、侠溪,太冲,或者泻丰隆、劳宫;虚证补肾俞、关元、太溪、足三里。
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法。
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
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灸法
2.2.1 准备取长5 cm,直径约0.8 cm的底节苇管一段,一端用刀削成半个鸭嘴形。
因为苇管本身干燥易燃而不能直接灸,故先用冷水将削好的苇管泡透,备用。
2.2.2 操作用时将苇管齐端对准外耳道口,四周用干棉花团围住外耳道口固定苇管,以免苇管掉下来,用优质艾绒做成黄豆粒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鸭嘴形的一端上,用线香点燃艾炷。
泻法用嘴轻轻吹向外耳道方向,补法则让艾炷自然燃尽。
皆使外耳道内有温热感为宜。
艾炷燃灭为1壮,然后去掉艾灰更换艾炷再施灸,每次5~9壮。
施灸过程中避免艾灰落到身上灼伤衣服或者皮肤。
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经过治疗后耳鸣消失。
随访1年无复发。
好转耳鸣明显减轻。
随访1年,症状虽有复发,但症状仅稍加重。
有效治疗后耳鸣减轻,或由持续性转变为间断性。
随访1年,有部分病例复发,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加重。
无效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疗前后耳鸣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本组180例,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12例,占62.2%;好转30例,占16.7%;有效22例,占12.2%;无效16例,占8.9%。
总有效率为91.1%。
1年后随访症状反复的有5例,加重的有8例,症状反复或加重的病例均经此法治疗后减轻。
4 体会
耳鸣是临床常见的症状。
耳鸣的发生主要是耳窍闭塞所致,多因急性热病,反复感冒,导致邪热蒙窍,或因痰火、肝热上扰,以及体质久病,气血不能上濡耳窍。
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我们采用针刺局部穴位翳风、听会疏导少阳经气,疏通局部气血,通经活络,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能疏风清热,通调三焦经气。
翳风穴邻近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浅部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听会在耳屏前方,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和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三支耳颞神经,都是治疗耳鸣的要穴。
通过针刺可达到营养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
再配合中渚、侠溪助疏导少阳经气。
太冲、丘墟为肝经和胆经原穴,能清泻肝胆之火,为“上病下取,实则泻之”之意;配丰隆、劳宫穴,泻热豁痰以通清窍。
配肾俞、关元、太溪,培肾固本,调补肾气,足三里健脾益气,加上手少阳翳风、足少阳听会以疏导少阳经气,使精气上输于耳窍。
再用隔苇管灸能温经散寒,活血舒筋,直接改善耳内微循环。
针刺加隔苇管灸共奏止鸣聪耳之功。
收稿日期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