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鼻祖--大卫库伯
- 格式:docx
- 大小:22.06 KB
- 文档页数:3
“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在高中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作者:黄海涛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9年第12期广东新高考方案提出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特别是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能力,主动适应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要求”。
生涯教育主要有三大板块的内容:自我认识、社会认识和生涯规划的认识。
生涯规划重在体验,不应停留于纸上谈兵的讲授式教学。
我们尝试运用了“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
一、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的内涵大卫·库伯(David 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代表。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行动、反思、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
他用学习循环模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包括四个步骤:(1)实际经历和体验——完全投入当时当地的实际体验活动中;(2)观察和反思——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實际体验活动和经历;(3)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通过观察与思考,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4)在新环境中测试新概念的含义——运用这些理论去作决策和解决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验证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论。
二、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在高中生涯教育中的应用1. 实际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促进新的行为产生。
学生在体验学习中领悟生涯意义,合理规划人生,实现“自我教育”。
高中生涯课堂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条件,还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和未来职场的对接。
为此,我们于库珀四步骤的起始环节,在课堂上模拟职场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由教师或学生模拟开设人才市场,模拟招聘会;学生模拟写简历、递交简历、参加笔试和面试等活动。
在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明晰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潜力设计生涯发展规划。
2. 观察反思想让生涯教育具有吸引力,不仅要考虑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教学等问题,还要让“职场角色”说话,为课堂教学增添职场色彩。
庫伯的學習圈理論簡介大衛·庫伯(David kolb)在總結了約翰·杜威(John.Dewey)、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1890~1947)和皮亞傑經驗學習模式的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經驗學習模式亦即經驗學習圈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他認為經驗學習過程是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的環形結構,包括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
具體經驗是讓學習者完全投入一種新的體驗;反思性觀察是學習者在停下的時候對已經歷的體驗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學習者必須達到能理解所觀察的內容的程度並且吸收它們使之成為合乎邏輯的概念;到了主動實踐階段,學習者要驗證這些概念並將它們運用到制定策略、解決問題之中去(Sugarman,1985)。
學習過程有兩個基本結構維度,第一個稱為領悟維度,包括兩個對立的掌握經驗的模式:一是通過直接領悟具體經驗;二是通過間接理解符號代表的經驗。
第二個稱為改造維度,包括兩個對立的經驗改造模式:一是通過內在的反思;二是通過外在的行動。
在學習過程中兩者缺一不可。
經驗學習過程是不斷的經驗領悟和改造過程。
[編輯]庫伯的學習圈理論的基本觀點第一,任何學習過程都應遵循“學習圈”。
學習的起點或知識的獲取首先是來自人們的經驗(experience),這種經驗可以是直接經驗即人們通過做某事獲得某種感知,或借用哲學的術語說,就是“對世界圖景的第一次粗略地把持”。
當然這種也可以是間接經驗。
因為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將世界的每一件事都“經驗”過一次。
有了“經驗”,學習的下一步邏輯過程便是對已獲經驗進行“反思”(reflection),即人們對經驗過程中的“知識碎片”進行回憶、清理、整合、分享等等。
把“有限的經驗”進行歸類、條理化和拷貝。
然後,有一定理論知識背景和一定理論概括能力的人便會對反思的結果從理論上進行系統化和理論化,這個過程便進入了學習的第三階段——“理論化”(theorization),如果說前面兩個階段是知識的獲取的充分條件,那麼,這個階段的學習對於知識的獲取則是充分而又必要的條件。
体验式学习的四种学习方式探讨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际的了。
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可以说是体验式学习领域的扛鼎之作,为我们更好的理解体验式学习、发展体验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其不仅是一本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大成的体验式学习专业著作,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学习、发展,对于个体知识的认知、发生理论,做了一次深入、系统的思考与梳理。
一、体验式学习的四种学习方式库伯认为体验式学习过程有两个结构基础:第一个维度是感知与领悟通过依靠真实具体的东西来感觉直接经验的过程叫做感知;使体验深入内心并依赖概念解释和符合描述的认知过程叫做领悟。
杜威把直接理解的过程叫做感知,而间接理解的过程叫做领悟。
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直接感觉到的,不太需要思考的叫做感知,比如我们感知到天气有点冷,感知到气氛有点尴尬;而需要透过思考、分析去体会到的叫做领悟,比如我通过一件具体事情我领悟到某个道理。
第二个维度是内涵和外延。
所谓的内涵按照库伯的观点,就是内涵缩小的内部反思过程,而外延则是主动积极地操纵外部客观世界地外延扩大过程。
对应的学习方向就是理解和转换。
莫里斯认为人们看待一个概念可以有两种方式,或是作为一类对象,或是作为一组决定对象的属性与特征。
前者是指这个概念的外延或范围,后者是指这个概念的内涵。
例如,扩大“哲学”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而缩小其内涵则是“智者”、“聪明”等等。
按照我的理解:内涵就是从纵向的角度,从内部属性、特点的角度的一种认知方向,比如你认知一朵花的时候,从花的颜色、结构、习性……入手,这就是内涵;外延则是横向的角度,将认知对象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从更平行的角度去认知,比如认知一朵花的时候,从它与其它花的不同、从它所处的环境、从它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入手,这就是外延。
正是建立在上述两种结构基础之上,形成了四种不同形式的基本知识和四种学习方式四种基本知识是:(1)通过感知获取经验,并通过缩小内涵的理解最终形成发散性知识;(2)通过领悟获取经验,然后通过缩小内涵的理解形成同化性知识;(3)通过领悟获取经验,并通过扩大外延转换经验所得到是辐合性知识;(4)通过感知获得经验,并通过扩大外延转换经验所得到是顺应性知识。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摘要:体验式学习理论源自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验学习”,在国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研究史可直溯杜威、皮亚杰、勒温、詹姆斯、荣格、弗莱尔与罗杰斯等人。
组织心理学家库伯吸收前人的合理思想, 提出了著名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圈模型”。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体验学习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
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叫做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
由于体验式培训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培训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教师、工商业人员等群体。
训练目标也从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体验式培训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使成千上万的人趋之若骛,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
六十年代,在美国,户外训练(Outward Bound)引发了教育界对于采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兴趣。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还迅速将户外训练的过程融入学校的教育中。
所谓的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自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 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罗杰斯等人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
库伯是体验式学习的集大成者。
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
一、体验式学习的起源体验式学习进入学校学科领域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过,当时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就提出“经验学习”的课题。
库伯学习圈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库伯学习圈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第一次听到大卫?库伯这个名字是在一位大学教授的培训课上,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有一种想做点什么的想法和冲动。
1984年,大卫?库伯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体验学习”概念。
他认为学习是指经验的改造以及产生知识的过程,强调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中心作用[1],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即经验学习圈理论。
这四个过程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
库伯强调“智力是在经验中形成的,个体的知识源于感官的经验”。
“通过系统的情境设计,把学习者导入学习情境之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
”一、库伯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学习圈”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经验,有了经验,为了进一步学习需要反思,经过这一过程,人们会获得理论化知识,为了学以致用,人们要在实践中证明理论的存在,若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就需要及时解决问题,那么新一轮的学习又开始循环。
2、学习圈理论强调重视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差异性个体差异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也不可能没有。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及气质,甚至生活、经历、教育程度等的影响,导致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不一致性。
3、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高个体学习是一种封闭的学习行为,集体学习可以交流、沟通、借鉴、相互启发、分享知识,它追求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正因为如此,由于学习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学习风格,所以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及新知识的再生。
通过对库伯学习圈理论的深刻理解,我觉得完全可以把这几个环节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模仿、借鉴,更多是新理念的拓展应用。
二、库伯学习圈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1、上述四个环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插入点,没有优劣先后差异适时调整教学环节的切入点。
国内外体验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一、国外体验学习的研究:1.国外体验学习在理论方向的研究现状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思想最初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经验学习”。
他认为,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就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而他们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来获取,这就是著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另一个对体验学习理论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是大卫·库伯(David A. Kolb)。
他在系统地分析杜威、皮亚杰(Piaget)和勒温(Lewin)等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体验学习理论,其中将学习定义为“通过经验的转换创造知识的过程”,认为体验学习是连接个人发展、教育和工作的纽带,并提出了著名的“体验学习圈模型”,即体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体验学习理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如劳拉·乔普林(Laura Joplin)认为,学习即体验,学习环境必须能够促进体验学习,并提出了指导学习环境设计的两个理论:体验教育五阶段理论和九特征理论。
五阶段依次是:专注、行动、挑战、支持/反馈、汇报这五个阶段是体验课程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九特征理论定义了典型的课堂體验教学中的九个特征:基于学生的、私人的(而非客观自然的)、强调过程的、结果导向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全面理解、围绕经验组织学习、基于感知的(而非基于理论的)、基于个人的(而非基于小组的)。
2.国外体验学习在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在利用各种技术来创设体验学习情境、提供体验学习支持和反馈工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运用得较为广泛的几种典型技术包括: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信息通讯技术、数字化游戏、移动技术。
《体验式教学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课题结题报告》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问题提出部分)研究背景:1)体验式教学的起源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
国内的体验式教学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开始关注体验式教学的特征、价值、实现途径以及建立体验式教学模式。
2.)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在教学这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传统单一,以讲代赏,不注重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注重简单的字面翻译,断章取义,随意肢解诗歌的整体性,忽略古典诗歌的美学意义,只教学生死记硬背,掌握套题技巧,不注重积累、感悟、个性化的解读。
导致学生被动学习,为分而学,兴趣不浓,恶性循环,自信心受到打击。
因此,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还原诗境,品味诗意,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研究意义: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进学校的日常教学,可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这仍是许多教师正在摸索的难题。
尽管古典诗歌底蕴悠长,营养丰富,但是学生总是学得不得其法,失分严重,诗歌鉴赏的教学难点一直难以得到突破。
本课题主要以古典诗歌为载体,探讨“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的教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爱诗,甚至作诗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不再畏惧诗歌,积极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来。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将个体、社会以及环境等置于统一的整体中来考虑,对学习进行重新界定,在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与认知取向有所不同的新范式。
情感心理学理论: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归结点也是情感,情感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规律对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国际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十大推荐理由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完整提出,当属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David Kolb)。
他在当时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他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共享与应用。
这个理论一出,给当时西方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学习模式。
因此,体验式学习一夜之间成为广大企业争相采纳、培训员工的一种流行培训方式。
体验式学习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指导下,受训者之间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指导下,受训者之间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
选择课斯维室内体验式学习系列课程包的十大推荐理由:一:强大的国际化课程设计背景1、课斯维课程均为美国环宇教育机构一流的心理学及管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设计开发。
2、所有课程均为历经多年的市场实践验证的成熟品牌课程。
3、2011年开始陆续为中国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最先进的培训理念及独特培训技术二:成熟的企业课程体系设计1、课斯维拥有独特完善的国际体验式成人学习模型,7大流程保证课程设计的完美。
2、迷你课程内容浓缩,模块化知识点各有侧重,不重复,互为补充。
三:显著的培训效果及跟踪1、每个迷你课程中心明确、易于阐述、理解、记忆和使用。
2、独有的《个人行动方案》将帮助检验学员学习成果,及后期协助管理者进行行为跟踪。
3、弥补企业内部课程设计系统性统一性差、培训道具匮乏而导致内部培训效果满意度低。
4、提高成人学习的兴趣度与参与度。
授课以学员为中心,非讲师为中心。
四:可重复及标准化的课程内容与道具1、购买后的课程包可在企业内部不断重复学习和终身使用。
民办高校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摘要:体验式英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本文拟对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论基础,在民办高校实施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验式英语;探索;反思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64-02一、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美国人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是通过转化体验来创造知识的过程,可以描绘成一个四阶段的循环周期,包含有: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
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在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基础上,借助体验式学习的优势而提出的,主张英语教学增加课堂活动的内容,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
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对语言学习情境的设计。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比较,体验式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之下对语言的实践运用。
这一教学理念也正是目前西方教育学较为流行的建构主义的教学原理的具体体现。
他们认为,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transmission),而是知识的处理(transaction)和转换(transformation)。
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三个环节:(一)设置体验情景。
体验式学习鼻祖----大卫·库伯对我们的启示课斯维首席讲师姚琼大卫•库伯(David Kolb)出生于1939年,他是美国凯斯西楚大学的知名教授,同时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
在20世纪80年代大卫·库伯在总结了约翰·杜威、库尔特·勒温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亦即体验式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他认为体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1. 体验(Experience)2. 反省(Reflection)3. 思考(Theorization)4. 实践(Action)体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活动安排中,库伯认为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人们的经验/体验,这种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即人们通过做某事获得某种感知,当然也可以是间接经验。
因为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将世界的每一件事都“经验”过一次。
反省是学习者在体验结束后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即人们对经验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等,把“有限的经验”进行归类、条理化和拷贝。
然后进入了学习的第三阶段——思考或理论化,这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学习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行动与实践阶段;到了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人们的知识就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循环中得以增长。
那么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队对企业培训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由于体验式学习圈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它更能满足企业对培训的最终目的。
即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绩效成果。
员工只有在培训中真正得到触动,培训后努力去实施培训中的技巧,培训效果才能真正落实。
企业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方式呢?首先我认为培训讲师在课程设计上,应当以体验式学习圈理论作为设计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体验方式保证学员在课堂上可以获得体验——引导学员进行反思——过渡上升到理论知识——引发学员将培训所得应用于实践这样的4个步骤。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关于“体验式教学”20 世纪80 年代初,“体验式学习”理论由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由亲身体验开始,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进行反思,形成理论,并最终把理论所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学习环境,是“体验式教学”所采取的重要手段。
“体验”从教育学的理论上来讲,是指人在学习或活动中根据亲身经历的,并能够从中获得的感受、认识。
“体验”包括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
实践体验是指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之后,从中获得的感受和认识;心理体验是指人从心理上对从前亲身经历的事情重新进行体验。
那么什么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构建适宜的学习情境,安排合理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或通过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而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 模式特别强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亲身去体验感知,从而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所学知识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只有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或模拟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技能的掌握。
这种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
”只有参与体验,才能学会。
这就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差异。
二、《电工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一味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标准化学习,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强调已过去的知识和已发生的记忆,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学生的头脑成了只管往里面塞东西的储藏室,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谈不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应用于幼儿德育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作者:吴雅慧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07期摘要: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
将体验式学习应用于儿童道德教育,针对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经验学习的间断性、经验的缺乏性和“重知轻行”的倾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体验学习;幼儿;道德教育体验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在西方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杜威、勒温以及皮亚杰等人的研究发现。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库伯在全面审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系统的体验学习理论——体验学习圈,在教育上以及学习方式上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体验学习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许多幼儿园在幼儿园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如何在幼儿道德教育中通过体验学习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关键。
一、大卫·库伯体验学习圈(一)体验学习的内涵。
大卫·库伯体验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指出体验渗透于系统的学习之中,个体的知识技能源于对外界环境的体验,把学习看成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1]体验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二)体验学习的过程。
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步骤。
可以通过举例来理解,如幼儿第一次拿装有包装纸的糖,他有可能会直接将带有包装纸的糖放入嘴中,之后得出不能直接吃到糖这一具体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思考,进入到“反思观察”阶段。
在进行一番探索实践之后,进入到“抽象概括”阶段,形成要把包装纸拆开才能吃到糖这一结论。
在形成抽象概念之后,在碰到类似或相同情境便进入到“行动应用”阶段。
幼儿在下次在获得糖果时便会在行为上进行调节改变将包装纸拆开在进行食用,并且通过行动检验出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三)体验学习的特点1.体验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
基于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基于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引言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家长的重视。
随着幼儿园老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体验式学习理论逐渐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得到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行动研究,探讨基于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及其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研究设计1.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并分析其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某幼儿园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干预实验。
研究设计包括前测、干预及后测三个阶段。
在干预阶段,通过针对幼儿开展体验式学习的数学教育活动。
第二章理论探讨2.1 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构建知识,并实践在真实环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该理论认为,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幼儿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体验式学习理论适用于幼儿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并通过亲身体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第三章实施过程3.1 教育活动设计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体验数学学习,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教育活动,如数数游戏、拼图、量化活动等。
这些活动注重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并感受数学的乐趣。
3.2 活动实施在实施干预的阶段,研究者与幼儿园老师合作,共同开展数学教育活动。
教师们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组织活动并引导幼儿的参与。
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
体验式学习模型
库伯的经验学习圈认为,学习被理解为一个行动、反思、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
小组成员有一个现存的、被提出的或正在出现的行动为起点,在小组成员的支持和质疑下,引发对行动过程的反思,从而引发行动或行为的转变,而不是简单重复以前的行为和习惯。
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模型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代表。
库伯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
他用学习循环模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
该模型包括四个步骤:
(1)实际经历和体验——完全投入到当时当地的实际体验活动中;(2)观察和反思——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实际体验活动和经历;(3)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通过观察与思考,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4)在新环境中测试新概念的含义——运用这些理论去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验证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论。
库伯:根据在以上模型中知识产生的位置不同,划分四种学习风格:
–发散思维风格:派生于具体体验和思考观察,适合于需要丰富想象力,对不同观点敏感的学习;
–同化思维风格:派生于观察思考和抽象概念化,适合于综合不同观点,形成解释框架的学习;
–聚合思维风格:派生于抽象概念化和积极试验,适合于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
–协调者风格:派生于积极试验,适合于用法开展实践和学习。
为了更好地进行体验式学习,库伯给出了在每个阶段中进行学习或教学所应采取的策略。
体验式学习鼻祖----
大卫·库伯对我们的启示
课斯维首席讲师姚琼
大卫•库伯(David Kolb)出生于1939年,他是美国凯斯西楚大学的知名教授,同时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
在20世纪80年代大卫·库伯在总结了约翰·杜威、库尔特·勒温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亦即体验式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他认为体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
1.体验(Experience)
2.反省(Reflection)
3.思考(Theorization)
4.实践(Action)
体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活动安排中,库伯认为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人们的经验/体验,这种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即人们通过做某事获得某种感知,当然也可以是间接经验。
因为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将世界的每一件事都“经验”过一次。
反省是学习者在体验结束后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即人们对经验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等,把“有限的经验”进行归类、条理化和拷贝。
然后进入了学习的第三阶段——思考或理论化,这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学习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行动与实践阶段;到了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人们的知识就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循环中得以增长。
那么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队对企业培训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由于体验式学习圈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它更能满足企业对培训的最终目的。
即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绩效成果。
员工只有在培训中真正得到触动,培训后努力去实施培训中的技巧,培训效果才能真正落实。
企业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方式呢?
首先我认为培训讲师在课程设计上,应当以体验式学习圈理论作为设计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体验方式保证学员在课堂上可以获得体验——引导学员进行反思——过渡上升到理论知识——引发学员将培训所得应用于实践这样的4个步骤。
作为企业内训讲师,需要熟悉体验式学习圈理论与操作。
在培训课程的实施中,运用引导技巧,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员对本次活动的思考。
然后在学员思考的基础之上,讲师总结培训的理论知识点,并与学员实际工作进行结合讨论,从而把思考延续至工作场景。
最后,还是要落实体验式学习圈最重要一步,学员需要承诺培训后去完成一些行动方案,从而巩固培训效果。
这样,一轮的体验式学习圈就完成了,它可以是一个活动的过程,也可以是整个课程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培训项目的全过程。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和学员们刚刚完成了一项体验式的学习。
我把过程记录下来,总结一下体验式学习圈的运用。
1.体验(Experience):学员运用9张卡片,通过沟通与团队合作,完成一项任务。
总计2轮活动。
2.反思(Reflection):第一轮活动结束,活动很成功。
学员分享了成功经验,如领导力的发挥,和团队分工等因素。
同时也发现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领导对于目标的诠释不够清晰,队员对于完成任务的流程不熟悉。
第二轮活动结束,学员分享了团队由于信任反而疏忽,从而遭遇到挫折。
但是整个团队善于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及时发现差错,调整方向,最后还是取得胜利。
3.思考(Theorization):通过2轮活动以及根据学员的反馈,我给出了最后的总结与培训目的。
第一是团队目标必须清晰,第二是团队领导力的发挥与分工需要明确,第三是团队凝聚力的力量。
4.实践(Action):我要求学员就本轮活动收获与实际工作结合,进行讨论,并制定出工作中行动方案。
体验式学习圈已经在国际培训届得到普遍认可与实施,我期待着这个学习圈模型也能在我们的企业培训中开花结果,这样收益的不仅仅是讲师,更是学员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