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王荣生
- 格式:docx
- 大小:13.93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和鉴别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保护本民族文化,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二、教学重点1. “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拿来主义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3. 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批判性地思考和鉴别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 如何在尊重和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内涵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解决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在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借鉴外来文化。
4. 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解决问题。
五、教学内容1. 第四章:拿来主义的概念与内涵1.1 拿来主义的定义1.3 拿来主义与传统主义、保守主义的区别2. 第五章:拿来主义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2.1 拿来主义与文化传承2.2 拿来主义与文化发展2.3 拿来主义与创新的关系3. 第六章: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1 拿来主义分析方法简介3.2 拿来主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3 拿来主义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六、教学过程6.1 导入: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企业文化、教育理念的借鉴与创新,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
6.2 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与内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6.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拿来主义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6.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解决问题。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性。
7.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拿来主义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7.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拿来主义思想的运用。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
3.学习本文,树立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点拨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
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
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
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
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
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
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
《拿来主义》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幽默、讽刺的写作风格。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反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本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
(3)运用文本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进行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拿来主义”思想。
(2)如何分析作者运用讽刺、幽默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鲁迅作品,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引出本课《拿来主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句,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文本的深刻内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讲解,重点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5. 练习与拓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后作业1.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作者的“拿来主义”思想。
2. 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 阅读鲁迅其他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阅读:评价学生在阅读鲁迅其他作品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设计教学⽬标:1.知识⽬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2.能⼒⽬标:理清课⽂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的语⾔,感悟“拿来主义”,掌握⽐喻论证、类⽐论证和对⽐论证等论证⽅法;3.情感⽬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的品味,由⽂及⼈,由论及⼈,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化遗产。
教学过程第⼀课时⼀、初感“拿来主义”(⼀)课堂导⼊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贵国改⾰开放,学习西⽅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是这样回答:“不!⼈吃了猪⾁不会变成猪,吃了⽜⾁不会变成⽜。
”(⼆) 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卖国主义政策,实⾏反⾰命⽂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艺队伍中,⼀些⼈反对继承旧⽂化,反对吸收外国⽂化,造成思想混乱.鲁迅先⽣就写下了这篇杂⽂,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活运动”。
于是⽂化界的反动⽂⼈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命⽂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些反动⽂⼈的基本特点。
⽽⼀些资产阶级买办⽂⼈,⽢作“洋奴”和“西崽”,极⼒⿎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化传统,以此对抗⾰命⽂化。
为了促进⾰命⽂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艺队伍中进⾏了对⽂艺⼤众化和⽂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章内容来看,当时⼀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对⼀切外国的东西部有⼀种恐惧⼼理。
《拿来主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拿来主义”的概念;2. 知识讲解:介绍“拿来主义”的定义、由来和特点;3. 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拿来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并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4. 拓展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创新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体现“拿来主义”的理念;5. 总结复习:学生回答问题,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讲解:“拿来主义”是指借鉴他人的经验、思想和创新成果,再加以改造和应用的一种创新思维方法。
它源自人类从古至今长期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是一种重视借鉴和创新的学习和工作方式。
其特点包括:灵活运用已有成果、注重跨领域融合、尊重创新源头、重视实际应用等。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呈现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快递包装箱再利用等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拿来主义”的思想运用到解决问题和创新设计上。
4. 拓展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领域,例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设计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并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改造和应用。
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并进行展示。
5. 总结复习:提问学生关于“拿来主义”相关的问题,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并对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2. 学生对“拿来主义”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拓展活动中设计方案的创意和可行性;4. 学生对个人和他人观点的尊重和批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导入是否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2. 教师是否准确讲解了“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3. 案例分析和拓展活动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对“拿来主义”应用的理解和能力;4. 是否组织了恰当的总结和复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作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胆识和勇气。
(3)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分析作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方法分析课文中的论点。
3. 将课文中的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拿来主义》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研究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拿来主义》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拿来主义”?它有什么意义?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拿来主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如:课文主要讨论了哪些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如: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作者认为如何对待现代文化?(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应用与拓展:(1)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朗读_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
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将课文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作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3)将课文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复杂概念和论证逻辑。
(2)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分析作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5. 练习与拓展:(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3. 课堂展示:评价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逻辑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拿来主义》原文。
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课后注释、参考译文等。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了解杂文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点难点】1.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知名文化学者邱志强:"《唐宫夜宴》能够'不忘本来',关注到历史文化留下的印记,并'吸收外来',用现代的声光电等舞台艺术赋予曾经的美好以新的面貌和精气神,栩栩如生。
"人们赞美和追捧《唐宫夜宴》就是对美的崇尚和认同,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
或许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亦能寻觅“不忘本来“并“吸收外来”的踪迹。
二、知人论世1、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杂文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2、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2)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作品。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2)作者鲁迅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作品。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对课文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拿来主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对课文观点进行解读和分析。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借鉴。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王荣生)1.你还记得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杂文吗?方便的话,找出初中的语文教科书,再读读那些杂文。
2.你喜欢鲁迅吗?你觉得鲁迅伟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3.默读一遍课文,并随手做三处以上的旁批。
一、瞄准杂文的矛头所指1.了解杂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历史知识和《拿来主义》的写作时间,讲述与下面两项相关的典型事件。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明确杂文所针砭的现实。
参考链接材料,就下列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⑴课文开头部分讲“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课文最后是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有人据此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文艺)的问题。
你同意吗?⑵有人根据“大宅子”的设喻,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
你的意见呢?⑶“别的且不说罢”,作者是不是真的就没有说到“别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中的“什么”,包含哪些方面?3.认识鲁迅杂文“超越时空的意义”。
鲁迅所批判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所提倡的“拿来主义”,这在今天仍有警示的意义吗?请联系实际具体说说。
二、把握杂文的主要观点1.朗读第3、4、5、6段。
与周围同学讨论:⑴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不可以“送去”?⑵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拒绝“送来”?2.朗读第7、8、9段。
与周围同学讨论:⑴“譬如”这个词,管到文章的哪里为止?“‘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这一句似乎也可以作为下一段的起首句,把它放到下一段里去,妥不妥?⑵“譬如罢”,是譬如“拿来”这件事呢,还是譬如“拿来主义者”那些人?⑶“他占有,挑选”这一句与上文中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3.阅读最后一段,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然后与周围同学讨论:⑴“总之”,是对全文的“总之”,还是对上面段落的“总之”?⑵“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一句与上文中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鲁迅所说的“拿来”,包不包括“存放”与“毁灭”?4.朗读全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拿来主义”;(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尊重与理解;(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拿来主义”;2.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内涵及关系;2.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拿来主义”的观点;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观点的合理性,形成自己的见解;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拿来主义”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思考;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拿来主义”的观点;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观点的合理性,形成自己的见解;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5.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拿来主义”的观点;6. 总结提升: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六、教学内容1.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析,特别是作者如何阐述“拿来主义”的定义和内涵;2. 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有效性分析;3. 本文的文学特色,如语言、句式、修辞等。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自行解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作者如何阐述“拿来主义”的定义和内涵;3. 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分析结果,形成对“拿来主义”的全面理解;4. 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有效性,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5. 分析本文的文学特色,如语言、句式、修辞等,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难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引入《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15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10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对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6. 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文化交流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的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中各种比喻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通过提问或讲述与“拿来主义”相关的事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5 分钟)
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3. 初读文本(10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标记出疑难问题。
4. 内容解析(15 分钟)
逐段分析文章内容,讲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5. 论证方法探讨(10 分钟)
分析文中运用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6. 小组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展开交流。
7. 总结(3 分钟)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强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8. 作业布置(2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短文或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应用。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王荣生)
1.你还记得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杂文吗?方便的话,找出初中的语文教科书,再读读那些杂文。
2.你喜欢鲁迅吗?你觉得鲁迅伟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3.默读一遍课文,并随手做三处以上的旁批。
一、瞄准杂文的矛头所指
1.了解杂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历史知识和《拿来主义》的写作时间,讲述与下面两项相关的典型事件。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明确杂文所针砭的现实。
参考链接材料,就下列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⑴课文开头部分讲“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课文最后是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有人据此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文艺)的问题。
你同意吗?
⑵有人根据“大宅子”的设喻,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
你的意见呢?
⑶“别的且不说罢”,作者是不是真的就没有说到“别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中的“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3.认识鲁迅杂文“超越时空的意义”。
鲁迅所批判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所提倡的“拿来主义”,这在今天仍有警示的意义吗?请联系实际具体说说。
二、把握杂文的主要观点
1.朗读第3、4、5、6段。
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不可以“送去”?
⑵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拒绝“送来”?
2.朗读第7、8、9段。
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譬如”这个词,管到文章的哪里为止?“‘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这一句似乎也可以作为下一段的起首句,把它放到下一段里去,妥不妥?
⑵“譬如罢”,是譬如“拿来”这件事呢,还是譬如“拿来主义者”那些人?
⑶“他占有,挑选”这一句与上文中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
3.阅读最后一段,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然后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总之”,是对全文的“总之”,还是对上面段落的“总之”?
⑵“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一句与上文中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鲁迅所说的“拿来”,包不包括“存放”与“毁灭”?
4.朗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
1.链接材料第一则中说,过分冷静的分析,其实已经是“非杂文”的了。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有人说,《拿来主义》的前半部分是驳论,后半部分是立论。
你们同意吗?
⑵有人说,《拿来主义》采用了因果论证:“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
”你们认为这是因果论证吗?
⑶有人说,“大宅子”的设喻,是比喻论证。
你们认为这是比喻论证吗?它论证了什么?
3.鲁迅在设喻时,用了“祖上的阴功”、“合法继承”等字句,捎带给某些人以讽刺。
联系读过的鲁迅杂文,鉴赏《拿来主义》的讽刺笔法。
一、杂文的思维与表达
——读《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节选)这(《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又是一篇范文——它或许可以帮助你理解杂文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某些特点。
文章从报纸上偶尔看到的关于“雷峰塔的倒掉”的传闻开始。
这就是说,杂文思想的开掘的起点,开发口,必须是具体的、细小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原则。
杂文思维更重归纳,而非演绎,最平凡的、生气勃勃的日常生活形态,对于杂文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只是这类日常生活传闻,人们茶后饭余姑妄言之,姑妄言之,并不在心;杂文家则不,他偏要仔细琢磨,品味,认真“勘探”一番。
“勘探”也有两种,有的只满足于探个表层,比如“从雷峰塔倒掉看出破除迷信的重要”之类,浅尝即止;真正的杂文家则不,他要“勘探”到最底层、最广阔处,即鲁迅所说:“开掘要深。
”
且看鲁迅是如何“开掘”。
……这里,“十景病”既具有现象形态的生动性与具体性,又具有一种概括性与普遍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典型现象”。
“典型现象”正是杂文思维与表达的一个关键——杂文既要通过“由一至多”、“由小至大”的联想概括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典型现象”;又要通过不失其形象性的“典型现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新开掘、新发现。
……
应该说,我们的以上分析都过于冷静,因而是“非杂文”。
鲁迅在揭示与表达他的思考与发现时,自始至终渗透着他强烈而深沉的主观。
隋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由此体会到鲁迅所说的他的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的特点。
这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对“十景病”、“奴才的破坏”的拙判也进入了审美的层次,而“审美的批判”正是杂文的特质之一,杂文家原应是思想家与诗人的统一。
……
(钱理群著:《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6-70页)
二、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
——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节选)一切大作家、大学者都是关注现实的——他们博大的心胸足以容纳人世的一切;但同时又是超现实的,追索着隐蔽在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的奥秘。
……
鲁迅即是如此。
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杂文)总有两个层面: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紧张思考着现实的针对性,而且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人类学的层面,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的体验。
人们对鲁迅作品(杂文)意义的接受也有一个过程。
一般说来,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常常是作品的现实层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距离鲁迅的时代越远,对鲁迅作品针对的人与事逐渐陌生,而同时,作品中隐蔽于具体时空背后的超越时空的意义却逐渐显露出来,人们对鲁迅作品的接受也就进入了哲学、人类学的更深层面。
因此,当今天的年轻人纷纷反映:不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时,我们应作具体分析;这固然会对理解作品的现实层面造成困难,但未尝不可看作是为把握作品超越的普遍意义提供了一个契机。
(钱理群著:《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