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炒炭有妙用(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材炮制的5个注意事项(有温度的中药宝典)药物在炮制过程中,往往需要加入一些辅料与药物一起共制,目的在于消除有害物质,发挥有利作用。
如酒、醋、盐、蜂蜜等,同一味中药,经过添加不同的辅料炮制后起的作用各异。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和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所采取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
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于服用,提高疗效。
然而,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忽视了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从事医疗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具有传统特色的工艺。
1、中药饮片不纯净。
中药饮片是所有方剂的原料,被称为“三大支柱”的中间环节,处于重要位置。
中药药用部分需要净选、除去药物中的泥沙、夹杂物以及霉败品,分离其不同的药用部位。
而有些中药饮片生产商,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一一省去了这些必要的工序,将皮、茎、根、须混为一团,粗制滥造。
甚至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参杂使假,不仅严重的扰乱了医药市场,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2、辅料标准不统一。
药物在炮制过程中,往往需要加入一些辅料与药物一起共制,目的在于消除有害物质,发挥有利作用。
如酒、醋、盐、蜂蜜等,同一味中药,经过添加不同的辅料炮制后起的作用各异。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辅料标准,该用蜂蜜的用红糖,该用食盐的用工业盐,该用米酒的用白酒,甚至用矿物酒精代替白酒。
再如油、盐、糖制药要因病而宜:高血脂病人,应注意少用动物油炮制的药品,高血压、心血管之类的病人应慎用盐制药品,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糖制药品,同时还应注意液体辅料的浓度、数量,固体辅料的使用次数、存放时间等。
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药炮制的质量,如果只是象征性的添加辅料,形式上的中药炮制,不仅起不到协同作用,还会造成相反的作用。
3、炒焦、炒炭法不卫生。
中药炮制中的炒法是将药物置于炒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面焦黄;而炒炭法则是武火加热,翻炒至药面焦黑色,其目的主要是对一些原生药材以制其苦寒性。
但是,现代卫生科学告诉我们原生药材炒制加热冒烟,一般说温度已超过200度,这时含油脂的药材其油脂迅速氧化,结果不仅破坏了油脂价值,而且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关于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探讨中药炒炭是一种非常古老而有效的中药,它能够帮助人们止血。
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它的作用机理,本文将对中药炒炭止血的机理进行探讨。
中药炒炭可以止血的原因和它本身的性质有关。
中药炒炭是将中药经过高温烘烤后制成的,烘烤温度比较高,常常能够达到700度以上。
这个过程中,中药里的一些成分会被烧掉,同时还会有一些新的成分生成。
这些新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碳和木质素。
同时,由于高温,炒炭中药的纤维组织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中药炒炭有止血的作用。
在人体内,中药炒炭进入伤口后,它的碳和木质素会发挥作用。
这些成分会与伤口中的血液接触,形成一层固体的血块。
实际上,这个血块就是由炒炭中的碳和木质素组成的。
这些成分可以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相互作用,从而让它们凝聚起来。
碳和木质素的质地很硬,所以当它们凝聚起来后,能够形成坚硬的血块,从而有效地阻止伤口出血。
因此,中药炒炭止血的机理可以总结为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中药炒炭中含有的碳和木质素,二是这些成分能够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固体的血块。
这种血块质地很硬,能够有效地阻止伤口出血。
除了上述机理外,中药炒炭还有一些其他的好处。
由于它是炒制过的中药,所以不会有霉菌和细菌存在。
这意味着中药炒炭可以被用于各种不同的伤口,而不会引起感染。
同时,中药炒炭还可以缩小血管,减少出血的程度。
综上所述,中药炒炭是一种非常古老而有效的止血方法。
它的机理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因素:中药炒炭中含有的碳和木质素,以及这些成分能够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固体的血块。
中药炒炭不仅可以有效地止血,还可以防止感染和缩小血管。
中药炒炭止血机理的概述引言中药炒炭是一种传统的制药工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炒炭后的中药在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中药炒炭止血的机理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药炒炭的作用和应用。
中药炒炭的基本原理中药炒炭是指将中药材经过高温处理,使其发生炭化反应,进而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通过炒炭过程,中药内的活性成分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止血作用。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 炭化过程中的化学改变炒炭过程中,中药材内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产生新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中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例如,黄芩炭化后生成的黄芩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微血管壁弹性的作用,能有效止血。
2. 物理结构的改变炒炭过程中,中药材的物理结构会发生变化。
炭化后的中药颗粒变得更加坚硬,形成覆盖在出血血管表面的保护层,有效阻止血液的外溢,停止出血。
同时,炭化后的中药具有吸水性,能够迅速吸收伤口分泌的血液,形成血块,加速止血过程。
3. 炭的吸附作用炭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伤口表面的血液和血小板。
炭化的中药通过吸附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促进血液的凝固,迅速形成血块,阻止血液继续外流。
中药炒炭的应用领域中药炒炭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以下是中药炒炭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1. 消化系统出血中药炒炭在消化系统出血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炒炭后的丹参能够有效止血,并通过调节血液循环促进伤口的愈合。
此外,炒炭的黄连被用于治疗胃出血和消化道溃疡等消化系统出血疾病。
2. 呼吸系统出血中药炒炭也被用于治疗呼吸系统出血。
炒炭后的白果能够有效减少咯血和肺出血的症状,并帮助止血。
此外,炒炭后的川贝母也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出血的治疗中。
3. 泌尿系统出血中药炒炭在泌尿系统出血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例如,炒炭后的地榆可以有效抑制尿血的发生,并促进尿道和膀胱的修复。
中药材贮藏加工技术(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四川省中药材研究所专家舒光明告诉我们,目前,我省各品种的药材种植都还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数药材产地还是单家独户的种植,自行销售,农户们一直是根据经验对中药材进行贮藏和加工,容易造成药材质量的变化,影响药材质量及价格。
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及日常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药材的产量及质量,也直接影响到药材的价格,但中药材的贮藏及简单加工也非常重要。
四川省中药材研究所专家舒光明告诉我们,目前,我省各品种的药材种植都还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数药材产地还是单家独户的种植,自行销售,农户们一直是根据经验对中药材进行贮藏和加工,容易造成药材质量的变化,影响药材质量及价格。
种子咋贮藏贮藏中药材种子,除常规方法外,药农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贮藏技巧,以确保其发芽率,为下季药材种植做好准备。
一是贮藏中药材种子一定要与其他树木、蔬菜、粮食和草种分开存放,避免混杂。
在贮藏前,要彻底清除其杂草和泥土等杂质。
贮藏房间要进行常规消毒,严防药种受到污染。
二是要控制好水分。
含油类多的药材种子水分要控制在8%-9%,一般种子水分应控制在12%-13%,因为水分过高种子容易霉变。
三是贮藏中药材种子的环境最佳温度应控制在10度左右,温度过高,种子呼吸旺盛,将消耗自身贮藏的营养,降低发芽率。
四是用砖木垫高,在离地50厘米以上的地方贮藏中药种子,不可直接把中药种子放在地面上,以免受潮而影响发芽率。
贮藏室要注意通风换气。
五是千万不要用塑料袋密封中药材种子。
因为塑料不透气,种子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有机酸等有毒物质,失去发芽率。
六是不要把中药材种子与农药、化肥一齐存放,不可受到烟气熏蒸。
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贮藏方法,一般常用的种子贮藏方法有生石灰贮藏法、木炭贮藏法、暖水瓶贮藏法、冷藏贮藏法。
生石灰贮藏法选用干燥、封闭的陶瓷容器,放置于室内干燥阴凉处。
将中药材种子用薄牛皮纸包好、扎紧,分层环排于容器内四周,再把适量的生石灰装入纱布袋,放入种子中间,不要和种子直接接触,装满后密封坛口。
炒炭止血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炒炭止血这神奇的事儿。
你说这炒炭止血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魔术。
咱平时看到的那些中药材,经过一番炒制,就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有了止血的超能力!就好比那普普通通的纸张,经过特别的处理,就能变成珍贵的艺术品,是不是很神奇呢?咱就拿地榆来说吧,这原本平平无奇的药材,一旦经过炒炭,嘿,那止血效果可就不一般了。
想象一下,就好像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突然摇身一变,成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这变化,谁能想到呢?为啥炒炭就能止血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其实啊,就像是给这些药材穿上了一层特殊的“盔甲”。
这层“盔甲”让它们变得更加强大,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止住那不听话的出血。
你说这多有意思啊!再看看棕榈炭,平时可能都不太注意到它,可一旦变成炒炭,那可就厉害啦!就好像一个隐藏在人群中的高手,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关键时刻一出手,就能让人惊叹不已。
它能迅速地发挥作用,把出血的地方给牢牢守住。
还有艾叶炭,也是炒炭止血的一把好手呢!它就像是一位贴心的小卫士,随时准备着为我们的身体保驾护航。
当有出血情况发生时,它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把问题解决掉。
炒炭止血这事儿,可真是博大精深啊!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我们得好好研究,好好利用。
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小技巧一样,掌握了就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顺畅。
你说,要是没有了炒炭止血这一招,那遇到出血的情况该咋办呀?那岂不是会让人手忙脚乱的。
所以啊,我们得好好珍惜这神奇的技术,让它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咱也别小看了这些中药材,它们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但经过一番特殊的处理,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这就跟我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只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就能大放异彩。
总之呢,炒炭止血原理真的是太有趣、太实用啦!我们可得好好了解了解,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大用场呢!让我们一起为这神奇的炒炭止血点赞吧!。
炒炭止血原理炒炭止血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它利用炒制后的竹炭或木炭来止血。
炒炭止血原理主要是通过炒制后的炭粉对伤口进行覆盖,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炒炭止血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十分有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和民间医疗中。
炒炭止血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炒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炒制后的炭粉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伤口渗出的血液,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血液继续流出。
其次,炒炭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炒制后的炭粉中含有丰富的微孔结构,这些微孔能够吸附并杀灭细菌,防止伤口感染,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此外,炒炭还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炒制后的炭粉能够吸附伤口周围的炎症物质,减轻疼痛感,有助于缓解伤口疼痛。
总的来说,炒炭止血的原理是通过炒制后的炭粉形成一层保护膜,具有吸附血液、抗菌、止痛等作用,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炒炭止血通常用于外伤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等情况。
使用时,可以将炒制后的炭粉直接撒在伤口上,或者用纱布包裹后敷在伤口处,然后用绷带固定。
在止血的同时,还可以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炒炭止血虽然简单易行,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伤口。
对于较大、较深的伤口,以及内脏器官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不宜使用炒炭止血。
此外,对于过敏体质者,也应慎重使用炒炭止血。
总的来说,炒炭止血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其原理简单而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当了解并掌握这一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伤情的轻重和特点,谨慎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并在必要时及时就医。
小蓟的炮制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小蓟又名猫蓟、刺儿菜。
载《名医别录》。
系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的干燥地上部分。
春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小蓟又名猫蓟、刺儿菜。
载《名医别录》。
系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的干燥地上部分。
春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1.小蓟《食疗本草》:“捣取自然汁。
”《济阴纲目》:“细切。
”《十药神书》:“研极细末。
”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2.小蓟炭《万氏女科》:“烧存性,为灰。
”现行,取小蓟段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再炒至水气逸尽,取出凉透。
3.炒小蓟:取小蓟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小蓟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花混合。
茎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或带紫色。
叶多皱缩或破碎,具针刺。
花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钟状,黄绿色,花紫色。
气微,味微苦。
小蓟炭表面呈黑褐色,内部黄褐色,气焦香,味苦。
炒小蓟表两焦黄色并有香气。
【炮制作用】小蓟性味甘、苦,凉。
归肝、脾经。
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功能。
小蓟生品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出血证。
如治尿血的小蓟饮子(《济生方》)。
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
用于吐血、呕吐、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者。
如治血热妄行出血证的十灰散(《十药神书》)。
【炮制研究】唐代有捣汁(《备急千金要方》)、酒渍(《外台秘要》)、细切(《千金翼方》)等法。
元代有烧存性,为灰(《十药神书》)的方法。
清代则有童便拌微焙(《握灵本草》)和童便拌微炒、酒洗(《本草汇》)等炮制方法,并有“消肿捣汁用,止血烧灰存性用”(《本草述钩元》)的论述。
现行,以生用、炒炭居多。
小蓟含生物碱、皂苷等成分。
用薄层扫描法对小蓟主要止血成分绿原酸炒炭前后含量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炒炭后绿原酸含量显著下降,约为生品含缝的1/10。
中药炭药碳点中药炭药中药炭药是指以木炭、竹炭、葛根炭、橄榄核炭等为原料制成的中药。
它们具有吸附、解毒、清热、止咳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
一、木炭1.1 制备方法木材经过高温加热或者焚烧后,得到的黑色物质就是木炭。
制备方法包括干馏法、湿法和化学法等。
1.2 功效与应用木炭具有吸附毒素的作用,可以治疗中毒和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此外,还可以用于治疗肝胆问题、口臭和口腔溃疡等。
二、竹炭2.1 制备方法竹子经过高温焙制或者氧化后,得到的黑色物质就是竹炭。
制备方法包括干馏法和湿法等。
2.2 功效与应用竹炭具有吸附异味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用于净化水源和空气环境。
此外,还可以治疗口臭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三、葛根炭3.1 制备方法葛根经过高温焙制后,得到的黑色物质就是葛根炭。
制备方法包括干馏法和湿法等。
3.2 功效与应用葛根炭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和哮喘等问题。
四、橄榄核炭4.1 制备方法橄榄核经过高温焙制后,得到的黑色物质就是橄榄核炭。
制备方法包括干馏法和湿法等。
4.2 功效与应用橄榄核炭具有吸附异味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用于净化水源和空气环境。
此外,还可以治疗口臭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五、碳点5.1 制备方法碳点是指以木材为原料,在高温下加工而成的微米级颗粒。
制备方法包括碳化法、水解还原法和溶胶-凝胶法等。
5.2 功效与应用碳点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问题。
此外,还可以用于美容和保健。
六、总结中药炭药具有吸附毒素、净化空气、清热解毒、止咳平喘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
制备方法包括干馏法、湿法和化学法等。
不同种类的中药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与应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中药药物性能口诀(完整版)
掌握执业中药师口诀记忆知识,把互不关联的记忆对象编成口诀有利于记忆,学会整理和分类,适当的分散记忆,有时比集中记忆效果好。
医学教育网整理了执业中药师常用记忆口诀,供大家学习参考。
1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分三类,火制水制或煮蒸。
(一)火制法
1.煅制
药置皿中间接煅,或置火内直烧红,
矿物贝壳坚硬物,煅后易煎变性能,
龙牡本性能沉降,煅后收敛作用重。
2.炮制
药物和砂锅内炒,四面焦黄爆烈成,
山甲鳞片煎无味,砂炮诛形药性猛。
3.煨制
药裹湿纸或面糊,灰火温度适度煨,
纸或面糊焦黑休,肉果煨后毒臭催。
4.炒制
药置锅内多拌炒,目的不同温度校,。
炒炭中药的功效祝谌予老师妙用炭药作者/倪寄兰祝谌予老师不仅善用对药,而且还能妙用炭药治疗多种疾患,疗效甚佳,颇有独到之处,值得后人效法。
现就个人所学得的,简单介绍如下。
一、常用的炭药祝老常用的炭药有山楂炭、炒内金、焦曲、焦白术、苍术炭、枳实炭、大黄炭、陈皮炭、防风炭、黑升麻、木耳炭、莲房炭、荷叶炭、侧柏炭、地榆炭、血余炭、棕榈炭、蒲黄炭、乌梅炭、杜仲炭、黄连炭、栀子炭、石榴皮炭等。
二、炭药的功用古人云:“用药如用兵。
”古代医学家刘完素说得好:“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变而通之,施于品剂,其功用岂有穷哉。
”中草药炮制方法有多种,统而分之,不外生熟两大类。
生药性悍,多主泻,若体虚之人服之易耗损正气。
而熟药性纯,多主补,炒焦和炭化就是其中的一种。
有些药物经炒焦和炭化后,原来的性味功用可能增强、减弱,或者完全改变。
大致说来有下面几种情况:1.增强功效的有三类(1)消食药物:如山楂、鸡内金、六神曲、莱菔子等,经炒焦和炭化后,消食化滞的作用增强,甚至能消积磨痞,另外还能止泻止痢。
(2)凉血止血药物:如地榆、槐花、大蓟、小蓟等,炭化以后不仅能清热凉血,而且还能增强止血作用。
临床常常用以治疗赤白痢疾、崩漏、便血、痔血、尿血等。
棕榈,味苦涩,能收敛固脱止血,经炭化后其性尤涩,固脱止血的作用增强。
(3)固涩药物:如乌梅能敛肺涩肠,生津止渴,炭化后固涩作用增强,且能止血痢,固崩止漏。
石榴皮本为涩肠、止带、固精、杀虫之品,炭化后可用于止血、固崩,增强其固涩作用。
2.减弱功效的亦分为三类(1)清热药物:如栀子、黄连、黄芩、黄柏等,炒焦或炭化后减弱苦寒药性。
栀子本为清泄三焦热的药物,炒后苦寒性减弱,泻火的作用变缓。
黄连本大苦大寒,能燥湿清热泻心火,用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用醋炒治肝胆虚火,酒炒清上焦之火,姜炒清中焦之火,用盐水炒泻下焦虚火。
虽然炒法不同,但总体来看,黄连的苦寒之性皆可减弱,药效也有所改变。
黄芩炭除清肺热外,还可安胎止血。
已故著名老中医焦树德:中药荆芥妙用大,炒炭后药性就变了
荆芥味辛、性微温,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配防风、苏叶,用于辛温解表;配薄荷、银花、桑叶,用于辛凉解表;配防风、当归、川芎、苏梗,用于产后受风。
荆芥与其他辛温解表药不同的是风寒、风热的表证,都可以应用。
荆芥还可以透疹、止痒、治皮肤病。
配蝉衣、葛根、薄荷等,可治麻疹不易透出;配赤芍、苍术、黄柏、白藓皮、苦参等,可治风疹、湿疹、疥、癣等。
荆芥兼能清血分伏热,有理血止血作用。
配地榆、槐花炭,可用于治疗便血;配藕节、黑山梔、白茅根,可治衄血;配当归、益母草、棕炭、川断炭,可治月经过多、崩漏、产后失血;配红花,可行恶血等。
用于止血时,须炒炭用。
本品茎穗同切生用,称荆芥;只用其穂称生芥穗;炒炭用时,称荆芥炭、芥穗炭。
荆芥适用于散全身的风邪;生芥穗适用于散头部的风邪;荆芥炭和芥穗炭适用于止血,并可治疗产后失血过多和血晕症。
需选用哪一种,处方时要写清楚。
用量一般是一至三钱。
治产后失血而血晕时,可用芥穗炭一两,单味水煎服。
山楂炮制不同功效亦不同(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山楂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化浊降脂的良药。
山楂经炮制后功效各不尽相同。
临床应用时要根据病情,区别对待,辨证施药,确保疗效。
山楂是深受人们喜欢的食药两用佳品,既可制成山楂卷、山楂饼、糖葫芦等美食,又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化浊降脂的良药。
山楂经炮制后功效各不尽相同。
生山楂:就是把秋季成熟时的山楂采收,切片,干燥即成。
其性微温,味酸甘,有消食导滞、活血化瘀的功效,对多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等症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力、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增强免疫力及利尿和镇静等作用。
与丹参配伍,可用于治疗因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心悸、头痛眩晕、脘腹刺痛等症;与桂皮同煎,加适量红糖服用,可辅助治疗胃脘腹痛;与炒麦芽同煎入红糖适量温服,治小儿食积。
炒山楂:即将山楂炒至颜色加深,可以减少山楂的酸味,缓和对胃的刺激。
这种制品,活血化瘀作用降低,其主要作用是消食导滞,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特别对消肉食积滞方面作用更佳明显。
焦山楂:即将山楂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即成,不仅减少了酸味,且增加了苦味,消食导滞作用增强。
与焦神曲、焦麦芽同用,称为焦三仙,明显地增强了消化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倍增。
不论是吃面食积滞,还是肉积,用焦三仙煎汤内服,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特别是脾胃虚弱的老年人,服之尤其有效。
焦山楂还善于治疗伴有积食的泻痢,治疗孩子食积伴泻痢时,多选用焦山楂。
山楂炭:即将山楂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即成。
山楂炭具有止泻痢、疗血积的功效,还有止血之功,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对治疗妇女产后瘀血、恶露不尽有积滞者亦有显著疗效。
山楂经炮制后,功效各有偏重。
临床应用时要根据病情,区别对待,辨证施药,确保疗效。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中药炒炭作用
中药炒炭是指将一些常用的中药材经过高温加热处理,使其变成炭状物质。
中药炒炭具有以下一些作用:
1. 增加药性稳定性:通过炒炭处理,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和水分会被去除,从而减少药材的变质和降解,增加药性稳定性,延长其保存时间。
2. 增强药效:炒炭后的中药材可以通过改变其化学性质和结构,增加其药效。
炒炭过程中,一些活性成分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或分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些新化合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减轻毒性:一些中药材在未经炒炭处理之前可能含有一些剧毒成分或不良反应成分,经过炒炭处理可以降低其毒性。
炒炭过程中,高温可以对药材中的毒性成分进行破坏或转化,从而减轻其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4. 改善口感:一些中药材本身具有辛苦、涩味等特点,炒炭处理可以改善其口感,使其更加容易入药。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炒炭虽然具有这些作用,但也要根据具体的中药材和药方来决定是否进行炒炭处理,以及炒炭的温度和时间等参数。
此外,炒炭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度炙烤导致有效成分的损失。
因此,在使用中药炒炭时,最好遵循传统的炒炭方法和经验,或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中药炒炭止血作用的研究进展中药炒炭用于临床止血是我国医药学的一大特色,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药炒炭主要包括炒炭和煅炭两种。
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止血出者,燔(烧)发安其(创伤)”的记载。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记载了“枳实,王不留行,桑根皮……烧灰存性,勿令灰过”。
到了金、元时期,炭药品种已十分丰富,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介绍用十灰散治疗肺病吐血,疗效显著,对炭药应用于止血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时的医药学家根据中医的五行生克规律,提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之说,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水能克火,从而形成最初的炭药止血理论。
随着现代医药学水平不断进步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学家对中药炒炭的止血作用有了不同的认识,即不是所有药物在炒炭后的止血作用都被加强,有些药物在炒炭后的止血作用会不升反降。
本文对炭药止血的现代研究作一概述。
1 炒炭止血作用的历史回顾中医炭药在临床用于止血可分为以下几种:1)收敛止血(用于出血量多且不止者。
必须结合病理表现用药,避免因见血止血而导致产生瘀血。
通常采用侧柏炭、棕桐炭、茜根炭、藕节炭、血余炭等)。
2)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出血。
中医认为血得热则行,血凉则自能归经。
常用水牛角、赤芍药、玄参等配伍牡丹皮炭、生地黄炭)。
3)祛瘀止血(用于体内瘀血积蓄导致行血不畅、血出不止者。
常用三七、蒲黄、血竭等配伍不同类型的炭药,从而达到理气活血、祛寒行瘀、破血逐瘀、行血止血等多种治疗目的)。
4)补血止血(常配伍熟地黄炭、白芍药炭、当归炭等)。
在历史上,中医对中药炒炭提出过“炒炭存性”的基本要求,其目的:一是去其燥性和烈性,使药性缓和;二是防止焦化及有效成分丧失,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三是破坏部分非止血成分,避免对止血作用的不利影响。
“炒炭”是药物在炒制后使其止血作用得以增强,“存性”是药物在炒炭后的治疗作用得以保留,“炒炭存性”可以说是较早地对炭药提出的质量要求。
中药炒炭-黑有黑的道理炭类中药临床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在使用炭类中药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成为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
目前炭药在出血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现代医学技术研究也在不同层面解释炭药的作用机制。
炭药配伍广泛应用出血性疾病(崩漏、咳血、尿血、便血、紫癜等),对胃肠道疾病、肝肾疾病等亦有较好疗效,十灰散所用的十味中药均以制炭炮制品入药,为传统炭药的经典方。
临床研究证明,炭药还具有吸附毒素、改善胃肠功能、抗炎等作用,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中药炒炭作用机制比较复杂,是一个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作用,炒炭后增强或产生了止血作用,中药饮片经高温炒炭后,产生大量炭素,具有收敛性能,加之活性炭本身具收敛之功,体现出止血功效。
应用范围崩漏:可采用炙黄芪、党参、炒白术、茜草炭、益母草炭等为基础方治疗崩漏,方中茜草炭、益母草炭活血收敛止血。
便血:可采用十灰散加减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之肠道出血,组方为茜草根、丹皮炭、赤芍、大蓟、白茅根、槐米、侧柏叶、艾叶炭、小蓟、地榆炭、党参、苎麻根、白芍、血余炭、大黄炭等,十灰散加减具有补气摄血、化瘀止血功效。
咳血:可运用百合固金汤加十灰散辨证治疗肺结核性咯血,组方包括百合、地黄、玄参、川贝母、大蓟、小蓟、荷叶炭、侧柏叶、茅根、茜草根等,方中荷叶炭散瘀止血。
紫癜:可用黄连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用黄连、黄芩、紫草、丹皮、生地、紫胡、牡蛎、白茅根、仙鹤草、血余炭、棕榈炭、胆草、连翘等。
其它应用:应用应地榆炭、白及粉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地榆炭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地榆炭调和麻油外敷对褥疮、烫伤亦有显著效果。
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局部围刺法配合外敷血余炭治疗,疗效较好,血余炭收敛散瘀止血。
中药炒炭有妙用(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看中医处方,有时会发现某中药名后加了“炭”字,如大蓟炭、大黄炭等。
炒炭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将药物炒(或煅)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有焦苦味为度。
中药炒炭后,改变了药性,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黑可制红,所以“血见黑必止”,如茜草炭、蒲黄炭等;二是缓和峻药药性,减弱补药腻胃,有利于中焦,如大黄炭、干姜炭、青皮炭、首乌炭等;三是增强药物的温热之性,而减其寒凉,如金银花炭、黄芩炭等;四是增强药物的收敛之性,使止血、止泻痢、涩精、缩尿、止咳、敛疮等作用加强,如乌梅炭、地榆炭、石榴皮炭等。
当然,中药炒炭并非全部改变药性,还保持了原药的一部分作用,如陈皮炭,既有止泻之用,还保持了理气和胃之功。
另外,有些中药必须经炒炭才可入药使用,如棕榈等。
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独具优势,但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
1.治疗各种出血,如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肌衄)及崩漏出血等。
对血热出血,可酌选丹皮炭、栀子炭、黄芩炭等,血瘀出血,可酌选大黄炭、红花炭、赤芍炭等。
2.治疗多种虚寒证,如上焦虚寒之咳喘,可酌选防风炭、杏仁炭、乌梅炭;中焦虚
寒之脘痞、呕吐、腹痛、泄泻(久泻),可酌选炮姜炭、陈皮炭、山楂炭;下焦虚寒之遗精、遗尿、带下,可酌选荆芥穗炭、艾叶炭、防风炭等。
此外,炭药还可用于治疗某些肝病,如病毒性乙肝、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尤宜于肝病重症有出血倾向者。
目前,可炒炭使用的中药约有近70种,一般限于清热类、止血类、活血类、收涩类、理气类、补益类及少数外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炒炭方法很有讲究,要求“防灰化以存性”,即炒炭只能使药物部分炭化,而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持药物的固有气味。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