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学霸一起学历史(1)高中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 格式:docx
- 大小:114.82 KB
- 文档页数:4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统一六国1.商鞅变法〔材料一〕卫鞅①亡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法及太子,黥③劓④其傅⑤。
期年⑥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一》【解读】《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史事和游士论辩、权谋的资料汇编,以国别区分,共三十三篇,计东周、西周各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赵、魏各四篇,韩、燕各三篇,宋、卫合为一篇,中山一篇。
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常书》、《修书》诸名,后经西汉刘向编次整理,因其内容多为战国游士策谋,故命为今名。
《秦策》共分五篇,《秦策一》居全书第三卷。
商鞅变法是秦国走向强盛的转折点,此段材料说明:①商鞅在秦国推行法治,公平无私。
②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使国内治安清明,国外诸侯畏惧。
③其缺陷是国内严刑峻法,苛刻少德治,国外以势压人,未能以德服之。
【注释】①卫鞅:公孙氏,名鞅。
战国时卫国人,故亦称卫鞅。
后来由于封地为商,又称商鞅、商君。
②亡:逃亡。
③黥(qíng):也叫“墨刑”,用刀刺刻犯人面额,再涂上墨。
④劓(yì):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
⑤傅:指太子的师傅。
⑥期(jī)年:一周年。
〔材料二〕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①于农,国大、民众,不淫②于言,则民朴壹③。
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
不可巧取,则奸不生。
──[战国]商鞅《商君书·农战》〔材料三〕故为国之数④,务在垦草⑤;用兵之道,务在壹赏。
私利塞于外⑥,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战国]商鞅《商君书·算地》〔材料四〕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
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
两者偏⑦用,则境内之民壹;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
──[战国]商鞅《商君书·算地》【解读】《商君书》,又名《商君》、《商子》,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撰,是先秦法家的重要著作。
一.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秦王嬴政为了统一,广泛吸收各国贤士,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
在统一方略上,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在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秦王对劲敌赵国采用离间计,先使赵王杀死名将李牧,随后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并俘虏赵王。
引黄河水淹没魏都大梁,是魏国都城墙倒塌,魏国灭亡。
对楚国,秦王请出老将王翦,并倾全国之兵归王翦指挥强攻灭楚。
此后,秦国灭燕灭齐势如破竹,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二.秦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
建立皇帝制度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职权分别为行政,军事,监督。
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从而使国家大权都集中在皇帝身上。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它与皇帝它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地方有无独立的权利,这一制度的主要要害还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2.军事上
秦始皇南征百越,北击匈政后,增设闽中、南海、挂林、象郡四郡,使秦朝的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3.文化上
以秦国小篆为准,统一全国,令小篆书写统一文字的样本。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
4.经济上
发布度量横制的诏书,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同时将各种不同的货币统一起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5.交通上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路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来沟通自然江河。
6.统一意义
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三.秦始皇的暴政
1.暴政的主要表现
(1)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后来又活埋460名的儒士。
(2)繁重徭役和兵役
为阻止北牧游牧民族匈奴人南下,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的同时将赵燕韩三国长城连接扩建,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工程艰巨,以至于大量民夫死亡。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后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3)政治统治上强调严刑峻法
2.暴政的影响
激化了民怨,加速了秦朝的灭亡。